Community:
Branch:
《在苦難中 看見慈濟》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人從1991年開始,隨著馬來西亞第一顆慈濟種子葉慈靖展開慈善工作,敞開拔苦予樂的第一步。不分膚色、不分宗教、不分種族,慈濟志工協助貧困的人走出身心靈之苦。至2012年,馬來西亞分會各分支聯點所的照顧戶,已增至266226戶次、790731人次。
◎ 走入苦難人生命 長情大愛潤蒼生
「每天醒起來,第一個感覺就是痛,每天都是這樣。」行動癱瘓者鄭文華無奈地說道。
「我的兒子,薪水又很少,馬幣一千,他給我七百塊洗腎,怎麼夠呢?」 洗腎病患余秀珍一邊敘述,一邊忍不住哭了出來。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濟人從1991年開始,隨著馬來西亞第一顆慈濟種子葉慈靖展開慈善工作,敞開拔苦予樂的第一步。
從第一個濟貧個案開始,慈濟人用心地走遍長街陋巷訪貧,給苦難人的生命帶來了曙光。至2012年,馬來西亞分會各分支聯點所的照顧戶,已增至266226戶次,790731人次。
不分膚色、不分宗教、不分種族,慈濟志工關懷的腳步不曾停歇,掀開了濟助貧困的善門。通過訪視,慈濟人給予照顧戶的是身心陪伴。除了給予經濟補助的同時,也膚慰貧乏者的心靈,讓他們走出心靈的苦。
照顧戶余秀珍感恩地說道:「感謝慈濟,我想到他們這樣好,這麼有愛心對我,這樣幫助我這麼久。如果說沒有慈濟,我們就會很苦,幸好有慈濟來幫助。」
「我以前好像一棵小草,在盆腳下這樣,軟弱軟弱、黃黃的。遇到慈濟了,我們就好像見到陽光,這樣堅強起來,就爬到現在啦!」 照顧戶張梅英愉悅地分享道。
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上人表示救度之法,即是「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通過訪視,富裕者有能力幫助貧困的人,看盡世間苦難實相,從中見苦知福, 即而增長智慧,這是「教富濟貧」。
慈濟重視的,不只是救濟、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從手心向上,轉變成手心向下,照顧戶在慈濟人用心用愛的陪伴下,走出生活之苦,成為回饋社會的一份子,這就是「濟貧教富」。
「拿這個竹筒做什麼?」
「幫助別人。」照顧戶女兒斯達 (Sida)說道。
「為什麼要幫助別人?」
「因為我不要別人和我一樣受苦。」一份同理心,讓斯達 (Sida)篤定地說道。
證嚴上人開示(2010年11月30日)提道:「馬來西亞慈善志業,他們能做到濟貧轉念去救人,很多窮困的人,他們是去幫助他,或者是有災難的時候,去膚慰他,不管是膚慰,或者是長期幫助的,他們都是這樣地陪伴,還要把他們呼喚出來,發揮他們的力量,投入在救人的團體中,去救人,這一點,實在是我很佩服。」
2000年,慈濟人走入了案主王發枝和兒子華仔的生命裡,這對母子居住在破爛不堪的屋子,沒電也沒水,下雨時無處可躲,讓見者心酸。盡管兒子有智能障礙,而媽媽王發枝也因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陷入極度自卑而將自己及孩子封閉起來。但不離不棄的志工菩薩,用一份無私的長情大愛,蘊含著愛心、耐心與持恆心,最後融化了母子倆心靈的堅冰。
從開案至今,慈濟人十二年不間斷的陪伴,協助他們重建家園,讓原本自我封閉的母子倆,打開了心門。在慈濟志工的帶動下,王發枝和華仔度過了開心的母親節。媽媽終於嚐到了華仔親手喂她的第一口蛋糕,幸福的笑容在母子倆的臉上展露無遺。如今,華仔也願意走入人群,一起彎腰做環保,當一個大地的好園丁。
看著王發枝和華仔的改變,慈濟志工戴梅鳳熱淚盈眶地分享道:「一開始,大家覺得他不可能走出來。直到現在,我們可以走進她的心裡,她沒有把心房掩蓋起來了,反而她把我們當作一家人,讓我很感動。」
證嚴上人開示(2013年2月16日)提道:「能知足的人就是最富有,不是說大家都貧就要依賴人,不是,貧窮只是一時的,啟發他富有的愛心,才是永恆的。」
每個人,皆有與生俱來的愛心,就像83歲的鄔華伙阿公,雖然生活清貧,只能靠一只手做回收,來養活行動不便的太太及兩位智障的孩子,但他身苦心不苦。盡管他獲得慈濟給予的經濟補助,但鄔華伙阿公懂得省吃儉用,發心捐錢幫助比他更苦的人。
照顧戶鄔華伙分享道:「好像現在慈濟來給我的補助,也是外面人節省起來幫助我的。我就想自己可以省下錢幫助別人,給那些比我更辛苦的人,我是希望這樣。」
證嚴上人開示(2010年10月5日)提道:「這位阿公,他就是覺得比我苦的人還有;這就表示「我還比別人好。」這都是祝福自己啊!他還可以在清貧中輕安自在,真的很令人佩服啊,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要有心,一定是難不到每一個人。」
不分貧富,能付出的人最有福。天地之間,透過「施」與「受」這份愛心的循環,將能為這個苦難偏多的娑婆世界,匯聚更多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