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對不起」很難說出口,何況還要向錯的人道出這三個字。以往得理不饒人的張金木(濟慎),理直氣特壯,與人爭辯時非要吵個臉紅耳赤才罷休。走入慈濟學法後,他的態度卻180度轉變,不僅放低姿態禮讓,還誠懇地道歉。凡是都是好因緣,認為每個境界都是自性顯現的他,學習不只要做一個對的人,也同時要做一個慈悲的人。
愛,很難開口表達;道歉,更是難於啟齒。這看似輕如羽毛,但卻有千萬斤重的「對不起」三個字,像顆壓在心頭的大石,沉重得讓人窒息。未學法前的張金木,也曾為爭個長短而與人理論不休,惟往往從開始的是非黑白爭辯到剩下面子問題,所謂的道理最後也變了火藥味。
聞法後,他雖收斂了脾氣,但境界現前時仍難吞下一口氣,直到一天他聽上人開示「小根機的人會『退一步海闊天空』,中根機的人不但會退一步,還會讓一步,上根機的人不但會退、會讓,而且還心存感恩,感恩對方現一個境讓我們學習」後幡然醒悟,並開始反思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宿命中的「9」
三年前,他向一名年輕老闆購買手提電腦,詎知回家試用時,鍵盤上的號碼「9」卻突然脫殼。他返回要求老闆更換,對方卻說貨品出門沒這層保障,氣得他火冒三丈,怒視對方後用力「啪」關電腦,憤而離去。
幾分鐘後冷靜下來,他開始後悔自己沒沉得住氣,有悖上人教誨。猶豫了三個月,他決定登門向年輕人道歉。老闆見到他大感意外,但隨即大家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為顯誠意,張金木之後還陸續光顧該電腦店,徹底清除心底疙瘩。
「上人教導弟子要柔和聲色,但卻是我先發脾氣,所以是我不對。比起道歉,我覺得把錯放在心裡更難受,所以決定去解開這個結。」豁達的他笑言道。
經一事長一智,深入思考後他省悟對與錯沒有絕對,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三千一念由心牽」,一切判定都只是自己的觀念而已。那日後,宿命中的「9」,也成了他警惕自我言行儀軌的號碼。
◎太太受欺侮
年過半百的張金木,是個有口皆碑的慈濟志工,他個性隨和、思慮慎重,是個聞法行法的人。在家裡,他是太太和孩子眼中顧家、有責任感、脾氣好的一家之主。這般好形象,讓人很難想像三十六歲之前的他,曾是個好吃懶做、痞里痞氣的賭徒,在媽媽心裡他更是個看不到希望的孩子。
他在賭坊圍繞的環境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賭博,從沒覺得是違法行為。家庭貧困的他小學畢業後就出來謀生,但卻不認真工作,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手頭緊時才乖乖地上班。長大後,他在鐵廠打工,業餘也幫人收帳,因收入不穩定,家裡花銷全由太太去負責。
張金木外形粗獷不羈、一雙大眼透著「戾氣」,無論開不開口說話,都一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讓人避之不及,人緣可說是極差。看不過眼的人雖不敢當面得罪他,但卻把槍口指向他柔弱的太太,常惡作劇致電到她工作的餐館下假訂單,害她被老闆責罵;她到菜市場買菜時,也常遭到對方冷言冷語諷刺和拒賣,十分難堪。
面對太太的哭訴,他雖憤懣,但也無可奈何,只能虧欠地安慰她。
◎做善事「轉運」
嗜賭的張金木,日子一天天隨意地生活,有時輸得只剩十幾塊傍身也屬家常便飯。2004年,他在餐飲店偶遇老朋友張建富(濟晵),老友一聲隨意問候過得好不好,當時剛輸得淒慘的他苦著臉直言不好。見他如此,張建富即建議他去捐款做善事「轉運」,他聽後覺得有理,就駕著摩托車到報館捐款,期待好運快快來眷顧。
到達報館後,他卻在樓梯口徘徊了很久,摸著十八零吉的全部家產,他覺得捐得少太丟人,捐完又怕孩子生病沒錢看診。猶猶豫豫中,最後他決定捐出五零吉。沒想這一次後,他越捐越歡喜,成了報館的常客。
再次遇見張建富時,他開心地說起捐款的事,老友見他做得歡喜,就再介紹他另個慈善團體—慈濟,善款可幫助更多人。聽完這番話,他很快地就尋到了位於太子路的慈濟舊會所。
他隨意地參觀了會所,並被散發著人文氣息的場地擺設所吸引;之後他看到牆上 證嚴上人的慈悲法相,腦海突湧上一股熟悉感,讓他倍感親切。這之後,他「轉移陣地」做好事,還樂此不疲地三天兩頭往會所捐款。
逐漸熟悉慈濟後,他受邀加入資源回收組,每月環保日在定點,從早上九點做到中午三點。雖然頂著日頭很辛苦,但助人的歡喜卻滿滿的掩蓋了他所有的疲累。他的轉變引來了不少身邊人側目,但因壞記錄累累,大家都看扁他,調侃他只是快熟面的三分鐘熱度。有心改過自新的他不多做辯白,只以行動證明決心,結果一做就做到如今,還影響了當初同樣持著觀望態度的家人一起加入。
三年後(2007),他決定更進一步參與志工培訓,不料卻遭到太太反對,擔心他分割了家庭時間。報了三次名,三次皆因吵架而泡湯,讓他十分沮喪。好事要多磨,他決定向太太慢慢講解慈濟理念,終於在第四次報名時,太太不再阻止,他高高興興地去參加了見習。
見習後,他不只對志業體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也被無疆界的大愛理念所感動。本已萌芽的菩提心,瞬間迅速成長,他決視慈濟宗門為依歸,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法會和訪視等,還戒掉了長達二十八年的煙癮。
◎靜思強心針
那時的張金木外表看起來爽快,實則內心有點小自卑,尤其面對說話有理,文質彬彬的人,他更是覺得自行慚穢。一次在日得拉聯絡處的壁上看到:「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潛能」靜思語,他突感覺這句話像是一支強心針,直接打進了心裡,讓他倍增勇氣面對問題。此後,這句話成了他的座右銘,他開始閱讀上人書籍、靜思語、月刊和大愛臺,豐富化自己的心靈視野。
經過法髓洗禮,以往那個放蕩不羈、脾氣衝動、滿口粗言穢語和以賭度日的他,有了脫胎換骨的不同;看著一個重新「活」過來的他,身邊人無不感到驚訝,難以置信!
「心轉境轉,漸漸地大家也對我改觀,并開始接納我、信任我。人緣變好後,生活也順遂了,最高興的非我媽媽莫屬,她沒想到我這兒子會有這么一天。」張金木不好意思地笑著說。
最讓他高興的是,太太也漸漸認同慈濟,并在他的鼓勵下加入志工行列和授證。這兩年來,為堅固彼此的道心,他與太太在農曆新年前,承擔了靜思人文展一個月,每天依時在夜市場募心和傳法,接觸更多人群。
市場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夫妻倆暗地里觀言察色,再依據不同的需求從容面對,非常考驗應變能力。而這些挑戰也督促他們更用心地去接應每個情況。
「比如有些大德無意了解書籍和靜思產品,我就推介他們慈濟的活動;有些攜帶孩子一起來的,我就介紹人文學校、慈少、慈青營或者是慈濟贊助的護士或幼教課程等;有些人想做好事,我就邀請他來駐守幾天。總之,就盡量找能引起他們興趣的話題,再慢慢地談及關慈濟團體和志業。」心思細膩的他如是說道。
精進的他,每星期六風雨不改地到靜思堂當福田志工,把家照顧好,是他最歡喜做的事。
◎孩子慢慢來
以往連自己也管不好,更甭說管教孩子學業的他,從來不知道兩名孩子在學校的狀況。一天午後,校長突然來電,說他就讀四年級的兒子長年沒做功課,希望見家長一面。覺得慚愧又六神無主的他,最後致電張建富尋求意見,老友隨即輕鬆地回道:「很容易,下功夫用心陪伴他們就是了。」
張金木聽進去了,首先他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時間,以便可彈性地載送孩子上下補習班。接著,他也分別為兒子和女兒報了人文學校和慈少生活營,希望藉以善的環境能轉變他們的想法;再來,他定時召開家庭會議,讓大家能夠面對面交流,互相傾吐想法和促進親子情。
不僅如此,他也趁著開車接送的空擋,與孩子分享靜思語和人生價值觀,一點一滴地引導他們往正面思考。
「孩子的課業要慢慢追,未免他們遇到一點挫折就放棄,我常以『事不做才困難,路不走才遙遠』這句靜思語來鼓勵他們。我告訴他們說,目標可以重新設立,直到找最適合的方式進步為止。」
他的用心沒白費,陪伴八年後,兩個原本對學習不積極的孩子成績節節直上,如今女兒已畢業成為一名藥劑師,兒子則在捷克念醫科。「用心就是專業」,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他慶幸自己及時改變,孩子的人生才有不同。
◎失態的訪視
訪視是許多志工的「震撼教育」,張金木也不例外。首次隨師兄姊去關懷照顧戶,他雖有心理準備要去探訪一對七十歲的印裔貧苦老夫婦,但卻不曾設想他們居住的環境。於是,沒做多想的他隨眾踏進照顧戶家,不料當一股難聞的糞便味撲面而來時,受不住刺鼻臭味的他失態得「奪門而出」,在外面大口吸納新鮮空氣。
老夫婦相依為命,阿嬤年老失智無法自理,吃喝拉撒全在一張床。阿公又體力有限乏力收拾,造成家裡凌亂,垃圾處處,衛生極差。他才懂得,原來志工們常說的凡間地獄就是如此,若不是親眼見到,他還真無法想像。頓時,他覺得平時的抱怨變得無關痛癢起來,因為與老夫婦相比,他已經是幸福百倍。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知足和感恩,那次之後我減少抱怨,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慨無限的他,如是說道。
一念悲心起後,他更放低了自己的姿態,以善解包容關懷照顧戶,真誠地對待每個走進他生命里的人。
◎忘不了的笑
另一個令他感受深刻的照顧戶,是一個年華正好的年輕人。年輕人三十歲,某天早晨睡醒時發現自己動不了,入院檢驗後被醫生宣告脊椎骨擠壓中樞神經,下半身已癱瘓。
他平時依賴六十多歲的媽媽照料一切,惟媽媽本身也體弱,無法常常為他洗澡,愛乾淨的他只好忍受身體髒臭。張金木初次看到他時,連想到了自己年輕時的無憂歲月,因此特心疼年輕人;他主動問有什麼事可幫忙,年輕人看著他怔了一下,隨即不好意思地問,可否幫他沖洗身體。
原來三個月沒沖涼的他,身體已經發出臭味,非常不舒服。其實張金木沒幫人洗過澡,心裡也沒譜,但聞言後還是爽快地應了下來,想完成年輕人的一個小要求。他小心翼翼地洗,花了半小時,最後讓年輕人香噴噴地離開浴室。洗凈後的年輕人心裡很歡喜,不停地向他道謝,但意想不到的是,無常來得太快,年輕人在一星期後毫無預兆地往生了。
原打算繼續幫年輕人的張金木心裡覺得空空地,他想起了他臉上的滿足笑容;年輕人永遠不會知道,那是他永遠忘不了的感動。
◎以法為導航
從「無法度」走到「有法度」,張金木因為一念善心,意外地走入慈濟世界,結束了三十多年的賭徒生涯。一念心很重要,他慶幸自己當初肯「捨」,才有今天的「得」,以致人生180度翻轉。
一個人的改變,也改變了一個家庭,這社會就多了股清流。張金木不再迷茫,他以法導航心靈大地,督促他朝著菩薩道精進,並在無所求的付出中,學習感恩,把生命轉入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