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村落義診行 守護健康守護愛

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的人醫會醫護人員,在為柏魯村村民聽診及問診。【攝影者:張嘉陞】

Community:
Branch:

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的人醫會醫護人員,在為柏魯村村民聽診及問診。【攝影者:張嘉陞】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的人醫會醫護人員及志工,到位於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北部的交界處的柏魯區(Mukim Pedu),為泰裔村民進行義診,這是每半年一次的定期活動。慈濟志工也進行衛生宣導,教導孩子們如何正確刷牙,並為大人和小朋友進行頭髮義剪,提供專業與人文兼具之醫療服務。適逢孝親節,慈濟志工也特意為大孩子小孩子舉辦奉茶儀式,為養育自己的父母奉茶,並獻上一朵康乃馨。

 

◎細心問診守健康 貼心醫療不間斷

本次活動為第三十三梯次的柏魯村義診活動,自1999年迄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慈濟馬來西亞吉打分會的人醫會醫護人員36人和志工44人,再度來到這偏遠的泰裔村,為167名村民提供義診服務。柏魯村村民以泰裔為主,年輕人大多離家外出謀生,留下年邁的家人留守家園,基於求醫不便,往往因而延誤治療,產生不少常年被疾病困擾,甚至病情加重。

為方便醫療組準備足夠的藥物和用品,在辦義診前一週,志工先來沿戶登記,統計求診人數,接著清洗場地——即村裡的毗庫達拉染佛寺(Wat Phikulthararam),並設立簡易診房、掛號處及配藥處。

義診當天,村民們依序到臨時櫃檯前,向志工們領取病歷表,量度血壓/血液、脈搏、體重、身高、尿液篩檢等,再進行問診和心肺聽診。此外,人醫會提供的醫療服務還包括牙醫看診,無論老人和小孩,都免不了有各式各樣的口腔疾病,這時就要讓牙醫根據病人牙齒的情況進行治療和修復。

除了定點義診,人醫會也組成「往診」小組,即入鄉間民宅,讓醫師親臨行動不便或交通不便者之住處,讓他們也有機會接受醫療服務,而醫師也能藉此機會更深入了解情況,如病患的居家環境與衛生狀況、是否有親友的照顧、是否按時吃藥等,從而針對協助改善各種不足之處。

 

◎孝親時節再蒞臨 感恩奉茶獻父母

五月份,適逢孝親節的來臨,這一次的人文活動主題集中在奉茶儀式,奉茶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有機會用一顆恭敬的心,為養育自己的父母獻上一杯茶,以表孝心。各個年齡層的大孩子小孩子們雙膝跪地,畢恭畢敬地為仍健在的父親母親奉茶跪恩,待父母喝完茶後,再獻上一朵康乃馨,並給予一個溫馨的擁抱。

父母看到辛苦養育的孩子,健康活潑地向自己奉茶,不少家長與孩子都在這簡單的儀式中歡喜而笑得見牙不見眼,或不禁感恩落淚。村民胡如來(Oh Loo Lye)第一次收到兒子的奉茶,感到很開心:「很感恩慈濟舉辦這個奉茶儀式。」正值少年時的娜琳(Nalin),在奉茶給父母、獻上康乃馨後,不禁與母親相擁而泣,場面感人:「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抱抱自己的爸爸媽媽。父母親是我的最愛,可以參與這樣的活動,讓我感到很開心。」假如有機會參加慈少慈青活動,能說簡單中文的娜琳表示:「我一定會來!」

而第二次參與活動的卡門蒂普(Kamonthip),三個孩子是在泰國出生的,來到柏魯村定居後,對自己和孩子能有這樣的緣分,參加奉茶儀式,而感到非常榮幸:「希望以後還能有這樣的機會,提醒孩子聚緣集德,謹記祖宗與父母恩惠。我之後都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卡門蒂普不忘補充:「下次義診活動,除了來看診外,若慈濟有需要協助的地方,請不要見外,儘管找我便是!」

 

◎隨手做環保 回饋感恩心

如今許多村民已養成隨手回收分類的習慣,跟著志工們熟練地整理從家中帶來的回收物,期許一個更整潔的社區環境。

看艾威特(Aiwit A/L Epeng)俐落的身手,看不出來他在近三年前,曾經因工作時滑倒傷及脊椎,又因沒有及時就醫等原因而導致病情加重,不能站立行走。自2011年成為慈濟照顧戶後,經過兩年多的修養和醫療,艾威特不但恢復了工作能力,還多次參與慈濟志工活動,以回饋自己感恩的心。為此,艾威特特地改裝自己的摩托車,以求更方便地載送各類回收資源。「每一次來當志工,都感覺身心舒暢、平安。」艾威特精神抖擻,娓娓道來這段故事,絲毫不見病態。

艾威特的妻子美珂莎烏(Mek Kesau A/P Eh Choi)也一同前來參與資源回收的工作,「慈濟一直在幫著我們,現在是時候回饋慈濟了。」夫妻倆表示,他們已報名參加見習志工培訓課程,以期能更深入了解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奉獻自己,加入慈濟大家庭。

 

◎衛保儀容要照顧 醫者仁心再傳遞

每一次的義診活動,必定少不了指導小朋友刷牙的環節。帶小朋友去看牙醫,對小朋友和對家長本身,向來都是一項哭笑不得的考驗,若想盡可能避免看牙醫,學習正確的牙齒衛生觀念得從小做起。除了教導孩子正確使用牙刷和正確的刷牙方式,還要讓孩子們愛上牙刷,以培養刷牙的習慣。志工們將牙刷牙膏與孩子們結緣後,陪著孩子一起拿起牙刷,擠出牙膏,讓孩子們跟著自己學習橫刷直刷再漱口。咯咯咭咭笑聲此起彼落,讓孩子們在歡笑中,學習如何保持一口健康又乾淨的牙齒。

另外一個角落,傳來了交錯的咔嚓咔嚓聲,原來慈濟志工中還包括了義剪團隊,為柏魯村的大人和小朋友們理髮,剪完頭髮後,個個神清氣爽,也讓大家的儀容煥然一新。其次,這一天也是讓「竹筒回娘家」的時候,平日一點一滴的將剩餘的零錢,投入自己認養的竹筒中,「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不管善款數額多寡,都是續存愛心的善心循環。

首次參與義診活動的陳元慶醫師,以往都在醫院裡工作,這一次,走出醫院,到社區看診後才發覺,原來在醫療設備和病患等各個方面的需求,都跟自己以往所理解的不太一樣:「我想,我應該要多參與這樣的義診,可以更了解病人的需求。」而有數次義診經驗的鄭葦駿醫師認為:「儘管在社區義診無法做足一百分,但就如上人所說的,『做就對了』,在言語上行動上給予病人及家屬關懷,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他們也會因感受到我們的用心和熱情而感到歡喜。」另外,林曄霓醫師引述上人「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教誨點明:「幫助病人,也是幫助自己。」

義診的同時,不但帶來親情與溫情,也將慈濟人文植入村民的心中,讓自己也因擁有布施的能力而感恩。

 

鄭葦駿醫師為村民們宣導關於骨骼方面的保健及醫療資訊。【攝影者:林沁糅】 父親接過康乃馨,母親輕撫自己的頭,女兒娜琳不禁感激涕零。【攝影者:張嘉陞】 志工大哥哥大姐姐指導小朋友們學習如何刷内側的牙齒。【攝影者:張嘉陞】 感恩戶艾威特恢復行動能力後,為協助慈濟做環保,特地改裝自己的摩托車以便載回收物。【攝影者:蔡振加】

 

 

映像新聞:《吉打分會 第三十三梯次柏魯義診》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