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幼兒園班親會 師親攜手同行

Community:
Branch:

家長們都在專心聆聽老師的講解。【攝影者:張敏佳】吉打慈濟幼兒園第一年開辦,有14位四歲的幼兒報讀,三個月學習時間過去了,為了讓家長能安心,更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首次舉辦了班親會,邀請家長出席,聆聽老師們分享,同時也讓老師和家長有溝通交流的平台。

班會的開始,老師分享孩子們的每日作息,每天都有豐富的課程和規律的作息。來到學校,孩子們必須脫鞋子、穿襪套和把鞋子放好。這一系列的動作必須由孩子獨立完成。孩子會根據自己當天的心情貼上貼紙,選擇「哭哭臉」或「笑笑臉」,然後向老師分享為什麼心情會這樣。孩子們也有定時的喝水時間和午覺時間,確保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除了在室內上課,老師也會把孩子們帶到戶外進行活動,如分組種植羊角豆,讓孩子們的小肌肉得到發展,同時也培訓孩子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孩子們最享受和最期待的莫過於畫畫時間和分享玩具的時間。

接著是各班教學分享與師親默契,國語老師鍾如潔和英語老師黃昭敏也各自分享教學的方式如何用有趣生動的方式向孩子們授課,如何通過這兩門語文課也同時教導數學和科學。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不但能吸取知識,也會學到人文教育,例如有禮貌和獨立生活。接著,院長向家長們講解四月及五月份的活動,讓父母可以在往後的日子進行配合和了解孩子的動向。

熒幕上一張張孩子的照片,老師分享著從開課時的哭鬧不要上課,如今小朋友活潑可愛的上課情景,爸爸媽媽看了臉上散發著愉悅的光彩。自從孩子到幼兒園上課後,不論是生活習慣還是個性,小朋友們都有很大的改進,爸爸媽媽們都感到欣慰。

蔡慶展(蔡晴斐的父親)表示晴斐日常生活會變得比較有禮貌,會說「對不起」和「謝謝」,也大大減少了對父母的依賴,比如飯後會自動把盤碗端到洗碗盆。孩子的脾氣往往直接影響著家人的心情,以往一直哭鬧的晴斐,現在不再動不動發脾氣,也為家裡帶來和諧。

在幼兒園老師們用心教學,在家裡爸爸媽媽用愛陪伴,師親一起協助孩子成長。老師把孩子在學校所學到的化為文字與父母分享,父母接力跟進孩子學習的進度。對於「親子橋」,爸爸媽媽們都十分贊同和欣賞。

「親子橋」的用途為聯絡簿,書本中有些內容是需要家長的配合來填寫的,除了是師親的「通用信箱」,也是孩子成長的記錄本。「親子橋」不但只是每周老師和家長的功課,更是大家溝通的橋樑,承載著的是幼兒園老師們的用心和愛心。

錢微芹(陳俊潗的母親)覺得「親子橋」是很好的溝通,讓爸爸媽媽了解孩子學習的成果。另外,孩子學的東西爸爸媽媽也能在家做功課,跟進孩子們的進展,因為父母本身也應該肩負教導孩子的責任,不然沒辦法學以致用。

之前,俊潗說話比其他孩子慢,表達能力沒什麼明朗,起初說話只會講一個單字,但透過快樂小天地這個節目,他開始跟著旋律唱出來。現在,他已經學會慢慢擴展說話的句子,也常常把「對不起」和「謝謝」掛在嘴邊。

鮮豔的壁畫、可愛的小型傢俱,原本是孩子上課的好地方,今天卻變成了家長與老師的交流站。一年兩次的會面,期許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師的關係,讓父母肯定慈濟幼兒園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空間。

幼兒園園長譚莉璉(慈遵)表示,今天的班會相當成功,因為讓父母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方式,例如說孩子回到家時常哼唱祈禱歌,之前父母都不懂孩子在唱些什麼,現在父母都了解了。孩子、父母和老師應該達成三角關係的和諧,而「溝通」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爸爸媽媽們一會兒專心聆聽老師的講解,一會兒興致勃勃地討論孩子們在家的表現,一會兒又看著熒幕上展示的照片開懷大笑。班會在11點45分結束。

孩子是小樹,需要灌溉但不能營養過多,相信孩子在父母和老師兩邊的引導,能成為真正茁壯的大樹。

 

幼兒園園長譚莉璉(慈遵)師姊向家長們解說「親子橋」。【攝影者:張敏佳】 師親默契活動正在進行,老師和家長們踴躍加入討論。 【攝影者:尤靜蓓】 蔡晴斐同學來到幼兒園,就自己脫鞋穿襪套。【攝影者:張敏佳】 陳俊潗(右)和同學之間有良好的互動。【攝影者:張敏佳】

映像新聞:《吉打慈濟幼兒園班親會 親師生攜手同行》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