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親子關係從來就是一個百談不厭的課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者拿捏得當,如魚得水,樂也融融;有者壓力一來,劍拔張弓,如火星撞地球。親子無不高喊「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峇都吧轄慈濟靜思書軒有幸在4/8/2018邀請到享譽國內外的生命工程師,擁有20年心理咨詢的專業導師Jason Zeck Lee (李積盛)蒞臨暢談”親子關係;大手與小手”。當天出席者之踴躍,雖不是絕後,但肯定是空前,可見親子課題吸引力之強大。究竟何種方式才是最好的親子共處方式呢?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Jason Zeck Lee詼諧有趣的精彩分享:
何謂大手與小手?除了大小不一樣,也意味著處理方式的規格,標準不一樣。在親子教養里,父母總愛介入而忘了其實應該介引。一味的要求孩子依自己的规格与标准处事進而產生大手與小手之間的矛盾,
Jason 說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需求都不一樣,早至0-1歲的寶寶,需讓他覺得「有希望」,避免造成孩子的心靈有所創傷。早期創傷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至於孩子為何會出現各種性格上的缺陷呢?好比凡事都替孩子安排好,孩子從沒機會提出要求而間接培養出依賴性強的孩子。孩子缺乏希望造成性格上容易退縮。過度保護則間接造就了性格懦弱的孩子。有者在孩子犯錯時,就嚴加懲罰,造成孩子因为害怕犯錯而不願再嘗試。
其實孩子在每個時間點里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事事皆好事,沒什麼不好。在家暴中長大的孩子或許長大後會傾向于以暴力來解決問題。Jason 也說到父母需讓孩子嘗試解決問題,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負責任”,學習怎樣負責任,做個有責任感的人。
以上種種都再再說明了家教是最重要的教育。「家」需以愛經營,是心與心的連接而非單純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代溝往往是雙方不願意溝通的藉口。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適時讓他們說出感受與想法,试图同理,不過早否决与判斷。選擇最恰當的時間點,在彼此皆有好情緒與輕鬆的時候進行溝通才會有好的效果。知識與道理往往無法戰勝情緒,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轉加在孩子身上。
在親子教養里,父母應當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角色互換亦可,切勿重疊以免失衡。一般人都急於與孩子做朋友,而Jason則持有不同見解,他認為父母只能有一個,而朋友卻可來可去,千萬別模糊了關係。
至於12-19歲的孩子為何會叛逆與任性?Jason解釋說因為這年齡層的青少年強烈渴望做自己,忠誠于自己而非父母眼中的自己。這時候如果父母過於介入他們的所做所想,矛盾就容易產生。為人父者切忌和這年齡層的孩子產生正面衝突,應該採取間接且圓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因為衝突一旦產生,或許沒有轉圜的餘地,後果不堪設想。
講座會進行中,講師不時以幽默且逗趣的演說方式帶出一般親子的相處模式而惹得來賓們哄堂大笑。在一片歡笑聲中,出席者或多或少都會有各自的領悟。心靈療愈的同時,有錯誤則糾正,無則加強。
當晚的講座會共吸引了190位大德前來取經。其中葉建華與陳曉燕夫婦是在姊姊的邀约下,特意分別從居鑾與新山前來聆聽Jason的演說。他們現年十一歲的女兒之前就讀于新山慈濟幼兒園,現在則在寄宿學校。他们非常認同講師所說的親子溝通的重要性。由於講師有談到不鼓勵父母把孩子送往寄宿學校,夫妻倆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雖然如此,兩人礙於工作,實為不得已。
另一位育有三名年齡分別為4至8歲的年輕媽媽辜彩燕則和其妯娌在朋友的邀約下 前來,通過Jason的分享,方知道原來寶寶早至0-1歲就可能在不自覺中烙下創傷,她之前因不知道而忽略了,現在有了這樣的訊息就能及時彌補。他們皆是首次來慈濟會所,在志工的分享下,才知道原來慈濟有舉辦這麼多的活動,表示今後會多關注。
非常感恩Jason 講師願意從百忙中在推手李琪琪師姊的不斷遊說下撥呈前來主講。原來Jason與慈濟的因緣始於1994年,當時是幫忙為小冊子繪圖,後期曾在花蓮靜思堂當過短期志工,同時分享一些生活及親子課題。而慈濟的慈善志業最令他感動。如果將來慈濟再有邀約,他願意再次前來分享不同的課題。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與孩子,只因對子女的種種企盼與恨鐵不成鋼的觀念,使得親子課題成為人生必修科,只有終身學習,沒有畢業之說。祝福大家都能成為睿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