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今年的育苗助學金發放,依舊和去年一樣,分三場次,在三個地區進行,方便社區的受惠學生出席。今年共371名學生受惠,發放總額為12萬1千4百零吉。大會特別設計的回饋單,除了讓學生自評如何敬孝道,也鼓勵大家自我期許,寫下自己的志願,訂下努力的方向。
峇株巴轄市區的育苗助學金發放場次設於正修小學。但因為是在晚上時間,部分受惠學生的路途較為偏遠,距離市區約20公里。為此,志工特別安排車子前往接送。其中包括位於居鑾路的3戶家庭共9人。
其中一名受惠學生-許凱聖,因父親失明,母親是印尼華僑,原本需要志工前往接送,後來獲得朋友協助,接送凱聖和家人前往會場。
許凱聖的父親在中學時期,視力就開始出現問題,但一直醫不好。在30歲的時候,就完全失明了。太太是印尼華僑。自嫁過來馬來西亞,因經濟問題,10年沒回過家鄉。許凱聖乖巧懂事,成績也很好。志工做家訪的時候,凱聖剛放學回家。將午餐打包後,就和弟弟,隨母親去父親工作的鵪鸠養殖場做功課。父親會教凱聖馬來文,英文和數學。凱聖做完功課會幫忙爸爸照顧鵪鳩及收鵪鳩蛋,回家也會幫忙家務。
父親憑著過去養雞的經驗來處理鵪鳩養殖場的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費,就靠福利部每月補貼300零吉,父親在鵪鳩場工作也只得每月900零吉左右的的收入,一家勤儉,知足常樂,對自己的處境沒有埋怨,只有愛與感謝的心,讓志工們無比讚歎。
2015年11月14日,星期六下午五點,受惠的同學在家人的陪同下,陸續抵達正修小學大禮堂,志工給予引導,登記、領取回饋單後再入席。活動續簽到後,於晚上7時半正式開始。
這一屆的育苗助學金發放主題為行孝。所有的節目策劃,如上人開示,手語演繹都以行孝為主。希望通過所編排的節目,提醒孩子和家長們重視孝行。
大會特別設計的回饋單,除了讓學生自評如何敬孝道,也鼓勵大家自我期許,寫下自己的志願,訂下努力的方向。
受惠的林寶鈺同學來自單親家庭,但因母親患有憂鬱,因此,寶鈺的生活都由叔公承擔,她就讀於中江小學四年級。雖然是第一次獲得這個助學金,但她卻很清楚這份幫助是如何得來的,心存感激的她,小小年紀就立志以後也要當慈濟志工,因為慈濟對她有恩,不能只是接受幫助,也要有所回報。
林寶鈺說,慈濟的這筆助學金,可以協助她償還每月需繳交的補習費和電腦費(一個孩子每月需繳交30零吉的補習費和電腦費)。
另外,同樣來自中江小學四年級的余靜茹同學,今年是第二次獲領助學金。她都會善用這筆錢,把它花在購買文具和繳交課業的雜費,其餘的還會存起來。余同學分享到自己從出生滿月後就失去了母親,父女倆一直都住在姑姑家,看到父親已經63歲了,但仍必須去做散工來維持所需。因此,她希望可以照顧好爸爸,並好好孝順他。
家長周進源先生育有3名小孩,當日陪同二兒子周禮傑去會場領取助學金。在去年,大兒子剛升中一的時候,也得到了這份幫助,所以解決了購買新校服所需的開銷。但是,就讀二年級的小兒子,尚拖欠學校的學雜費未繳清,有了慈濟的幫助,減輕了他的經濟負擔。
一位印度裔的家長拉姆(RAMU),娶了兩位太太,並育有十一名孩子,當晚,他帶著兩位太太和兩名受惠的孩子出席發放典禮。他在受訪時表示,打從在馬六甲的生活,還是來到峇株巴轄,都有獲得慈濟的援助。他感謝慈濟多年的幫助,讓他家中的孩子可以安心就學,他與妻子也鼓勵孩子響應竹筒歲月,雖然現在仍接受慈濟援助,但還是可以付出一些綿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從訪談和回饋單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受惠同學與家長都懷着感恩的心。他們的家庭背景也許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相較之下,自己是無比的幸福。不過,即使生活再苦,孩子們也不會忘了孝順父母,這是難能可貴的。
志工從正修二校副校長-孫萍芬和普樂小學-吳廣英老師的口中,獲知一名小學生,一年至少要400零吉的教育費,其中包括雜費,課本或作業簿,電腦費和補習費。校方會先通過學生們所填寫的食物補助計劃申請表格(Borang RMT)裡,雙親的薪水和家庭狀況來發給助學金給需要的學生。除了慈濟的助學金,教育部和一些善心人士每年也會播出一筆款項,援助這些需要的家庭。
慈濟發放的育苗助學金,籌集於慈濟的會員大德和資源回收所得, 小學生每人會獲得300零吉, 而中學生每人是400零吉。受惠的小學生有 270名。中學生10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