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喜迎接印度裔照顧戶 屠妖節回家慶團圓

一年一度的屠妖節發放,與印度裔照顧戶歡慶印度敎徒的萬燈節,慈濟志工以感恩、恭敬的心奉上善袋。【攝影者:吳澤明】

Community:
Branch:

一年一度的屠妖節發放,與印度裔照顧戶歡慶印度敎徒的萬燈節,慈濟志工以感恩、恭敬的心奉上善袋。【攝影者:吳澤明】「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這是杜卡(Dhurka)印象最深刻的靜思語。

2014年10月19日,杜卡(Dhurka)和瑪娜(Maragathanbal)兩位印度裔同胞,來到慈濟馬來西亞怡保支會,第一次當司儀志工。因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屠妖節發放,為印度裔照顧戶,歡慶印度敎徒的萬燈節,回家享用午齋慶團圓,同時發放新年禮物。

瑪娜的親戚曾經受慈濟濟助,看到志工對中風表姐的關懷,雖然表姐已往生,但是她的感動、感激銘記於心,所以當慈濟人邀約她來做司儀,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杜卡是一位大學生,在志工的接迎下,了解上人的理念後,非常感動,當下即表示來當司儀。她們兩位八點多抵達,在樓梯口那兒,用鮮花、油燈準備著屠妖節必備的圖騰(Colam),寓意「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

傳統的圖騰是用各種染色的糯米砌成的,照顧戶帕拉瑪拉(Paramala Devi)也想盡一點心意,帶來各種顏色的椰絲以及畫了圖騰的紙張、還有燈,慈濟人經由她的教導,大家合作,二十分鐘就砌成了;鮮艷的紅黃綠,不是紅綠燈,是要祝福馬來西亞三大民族,紅色代表印度人,黃色代表華人,綠色代表馬來人,能和諧共處,平安快樂。

十點,怡保支會負責人黃忠源師兄(濟珸)點燃油燈,志工列隊拍手,連歡迎歌也換成馬來語的,誠心迎接一百一十八位盛裝出席的照顧戶到佛堂,愛的陪伴令他們綻放笑容,感受到攜手相依的幸福。


◎ 感恩的心

一首印度舞曲,一位標準印度舞裝扮的十歲女孩,隨著旋律,腳步輕盈,動作熟練,跳著印度傳統舞蹈,掀起了第一波高潮。馬可怡,爸爸是華人,印裔媽媽薩瑪拉(Samala)在女兒四歲時,就送她去學習傳統印度舞,小學一年級(七歲)在學校的舞蹈比賽得到冠軍。但是也在那一年,薩馬拉再也沒有能力栽培女兒。

精神有問題的丈夫失蹤,生活的重擔令她得了胃病,加上要照顧生病的母親,辭掉快餐店的工作,薩瑪拉僅靠著做清潔工和政府發給母親的補助金,共四百元,要養活她們三人。幸好幾個月之後(2013/3),慈濟開始補助她們生活費。薩瑪拉感謝慈濟人溫暖的援助,一心想回饋,所以自己教導女兒練習已經生疏的舞蹈動作,今天馬可怡一身的妝扮,都是媽媽親自打點的。

薩瑪拉:「我很高興,因為能讓受苦的人,可以看到我的孩子跳舞。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到慈濟需要的地方跳舞,為受苦受難的人帶來歡樂。」


◎ 平等的心

志工用心安排,除了餐點,最重要是讓照顧戶有機會接觸善法,熒幕上播放著靜思語,透過兩位印裔司儀翻譯成談米爾語;「普天三無」「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會落空。」「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期待大家能像海綿一樣迅速吸收上人的法,落實在生活中。而別人的人生故事,也能帶來啟發。

蘇妮達(Sunitha):「剛才那位女士分享,我感同身受。她還說她的腳有問題(受傷),我是手(受傷),但我還可以走,但是她不能走,這就是她的難處。現在,我還可以走,雖然我的手受傷,還是可以駕摩托車,但是她比我還糟糕,和我相比,她的處境更糟。」

2009年離異,獨自撫養兩個今年分別十四和十歲的孩子,五年來不曾尋求協助,甚至遠赴新加坡工作,努力賺錢養家。回來工作不穩定,目前是清潔工,不幸的是,去年十二月發生車禍,右手骨折,經歷幾次手術,還無法恢復。幸運的卻是,車禍兩個星期後,得到慈濟的補助。

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有人願意伸出援手,蘇妮達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今天更因為看到還有比她更慘的人生,讓她覺得能付出就是福,哪怕只是一點點,叮嚀孩子以後要把資源回收物捐給慈濟,幫助洗腎的病人。

蘇妮達(Sunitha):「在這裡我學到,我們都是一家人。眾生都是平等的,不分種族。」


◎ 慈悲的心

梁冬梅師姊的鄰居,拉金先生(R.Rajendran)應邀將「一家人」翻譯成淡米爾文,在表弟的協助下,完成了翻譯的任務。

拉金先生(R.Rajendran):「對我而言,歌詞本身是很重要的,因為慈濟歌曲字字句句都在宣揚普世的團結,互助互愛的觀念,你幫助我,我幫助他,他再幫助更多的人,通過愛的連鎖效應,形成一個無邊無界的愛的循環。」

拉金先生也讓他十三歲女兒,還有朋友的十一歲兒子,來演奏南印度的維納琴(Veena),號稱為最古老的弦樂器,在印度音樂世家家中,最常掛且膜拜的其中一張畫像,沙拉斯瓦悌女神(Sarasvati)手中的樂器。拉金先生認為,身為父母、長輩,他有責任讓孩子了解,他們有義務去為不幸的一群帶來歡樂,而方法是樂器演奏。因為這種民族傳統樂器並不常見,活動參與者或許不常欣賞到類似的現場演出。

拉金先生(R.Rajendran):「我想這種音樂形式的演出,或多或少能為聽眾帶來歡樂,因為歡樂並不是一定要以金錢才能換取的。」

拉金先生很感動於今天的活動,證明這份愛並不拘泥於現實的種族差異或語言障礙,他很感恩慈濟可以這麼照顧和幫助他們的同胞。


◎ 歡喜的心

四天前,佈置組已費盡心思,嘗試在最多只排過二十一張小圓桌的佛堂,排上二十三張小圓桌。最後他們終於決定把舞台設定在右方,來賓們全部九十度向右轉,佛座在他們的左邊,重新設定投影機、大熒幕,任務才能完成。

二十三位上菜的志工,也一再練習走位,務必要讓來賓感受到感恩、尊重、愛。當天也有一班學院學生加上新進志工,一起呈現手語「一家人」,而且是馬來文和淡米爾文的混合版。

除了之前的準備功夫,當天早上六點多,香積組就來到會所,各就各位、分工合作,忙碌的洗洗切切,為照顧戶準備一頓溫馨的午餐。中午十一點,美味的菜餚準時上桌。他們改用小豆和豆皮取代肉類,一樣香濃可口,展現了素食也可以做得很好吃、有特色,充滿了幸福味、濃濃的家鄉味、親切人情味。志工們用心準備了充滿印度風味的乾咖哩、菜餅、五色菜,而咖哩金瓜泥更是林妏倩師姊和其印度裔工人,在家裡合作煮來的。

林妏倩:「她是用嫩姜,然後就是那個亞叄果(果肉),亞叄果(果肉)榨水,然後就是有六種香料,然後就是金瓜,然後還有那個咖哩葉,還有放一些糖、鹽,就是很簡單吧了,很快就煮熟了。」

用心陪伴和照顧戶溝通的一百一十二位志工,以歡喜的心來付出,希望傳達一份愛和關懷,讓今年的屠妖節,真的驅走黑暗,迎向光明。

 

圖騰中的油燈被點亮,佛堂的大門打開,志工們唱起了歡迎歌,歡喜迎接照顧戶來共慶屠妖節。【攝影者:吳澤明】 四位司儀用照顧戶熟悉的淡米爾語親切地問好,祝福屠妖節快樂。【攝影者:吳澤明】 兩位小志工 Maheswaran(男孩)、Nagashvini(女孩),也為大家演奏南印度傳統樂器,號稱最古老的弦樂器——維納琴(Veena)。【攝影者:吳澤明】 慈濟志工恭敬地為照顧戶奉上特別為他們而準備的菜餚和白米飯。【攝影者:吳澤明】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