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發心願,誓度眾;
得善解,入佛慧;
常知足,意輕安;
法入心,喜無量。
常常一句話說,修行沒什麼功夫可修,只是要改掉不好的習氣。這是很重要!
佛陀來人間,就是立志願而來。過去的修行,也是累生累世在改掉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改掉諸惡習氣,培養好善良的習慣,這就叫做修行。
立志願,非常的重要。所以,『發心願,誓度眾;得善解,入佛慧;常知足,意輕安;法入心,喜無量。』
發心願,度眾生,這是我們修行者人人的本分事。眾生苦難偏多,我們能遇到佛法,解脫了內心的煩惱,應該也要去教育別人與我們一樣,將心靈中的煩惱去除。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他有苦難,我們接引他,他有缺欠,我們幫助他等等,這全都是度眾。
我們若時時培養出善的習慣,自然『得善解入佛慧』。『慧從善解得自在』,大家全都記得這句靜思語。又我們能常常知足,意輕安,我們若是輕安,自然就自在,如此就能法入心,只要法入心,還有什麼煩惱會污染我們的心呢?心中已經是充滿了戒定慧,保護我們的心,外面種種人我是非怎麼引誘,我們的心都不動搖。
所以這是我們平時修行很重要,要從發心願,得善解,常知足,法入心,才能誓度眾,入佛慧,意輕安,喜無量。
修行,無論你如何的修,只要你啟動這念心,習氣不是沒辦法改變的,只要你發心,有誓願。
看到一則消息,很可愛的孩子,小孩童立志願,很堅定。(馬來西亞)檳城的慈濟大愛幼稚園,辦得很成功。慈濟在檳城除了慈善,還有醫療,洗腎中心是免費洗腎,所有基金都是當地慈濟人就地取材。同時,幼稚園的教育也做得很好,老師用智慧在教育,很多家長都要把孩子送來,所以幼稚園不夠用了,就要再蓋。所以,洗腎中心需要經費,蓋幼稚園也要資金。
要如何教育,將慈善的觀念導入孩子的心,有一位老師靈機一動,看到那些孩子很好命,六歲、五歲,奶瓶還戒不掉,老師開始動腦筋,問孩子:『想不想做好事?貧窮人很多,你們都看到了,看到洗腎也很辛苦。即使小小的孩子也能做好事,願意嗎?』『願意。』
『回家就告訴媽媽,每天捐一把米。』『好。』『但是這把米要放在奶瓶裡,你們要將自己的奶瓶捐出來,讓媽媽每天一把米放在瓶子裡,隔天,這奶瓶的這把米,就拿來幼稚園,將它倒進桶子裡。這樣做得到嗎?』『可以。』
其中有一位小妹妹,五歲了,她就是過了一個星期,心還是很想,覺得還是吃奶瓶比較好。一星期之後,就告訴她的爸爸:『爸爸,我還是吃奶瓶。因為用杯子喝水,太快了,所以我還是用奶瓶。』
爸爸就告訴她:『你一星期過去了,電視新聞,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師太上人也都看到了。』她告訴她爸爸:『師太那麼遠看不到。』爸爸就,『好啊!』將她的奶瓶洗一洗,就把豆漿倒進去,放在她面前的桌子上。這孩子眼睛看著那瓶豆漿,很久,想一想,不動它,就這樣說:『師太上人,我以為您是看不到我,原來您有看到,對不起。』這樣,奶瓶裡的豆漿沒有喝。
她回過頭來就對妹妹說:『妹妹啊!妳的奶瓶戒不掉,妳就不能到教育中心來讀書囉!』妹妹一頭霧水,她又告訴妹妹:『妹妹,妳要不要把奶瓶都捐出來?』妹妹說:『要。』『那就不能再用奶瓶吃奶了。』『好。』這樣,這麼簡單,五歲戒三歲,所以三歲小妹妹也是這樣就戒掉了。
幼稚園裡,有三十個孩子斷不了奶瓶,戒不掉。所以用這種方法,一個一個戒掉。這樣很快,一個星期之內已經有七十四瓶的米,每一個小孩就是每天的一把米,這樣匯集起來,這米就能義賣,就能救人。想,這不就是『發心願,誓度眾』。
大人發心願,立誓做好事,孩子同樣也能做得到。同時,除了讓他做善事,知道救人是善事,不好的習氣就用這樣的方法將它戒掉。五歲、三歲的孩子做得到,難道我們做不到?所以聽經、學佛,只要我們用心聽,法若是入心來,要身體力行並不困難。
所以佛陀用心教育,我們凡夫習氣,容易生懈怠。佛陀在講經,有時候又叫醒一下會眾。我們昨天的經文:『舍利弗當知』。『舍利弗』,大家醒了,要知道,『我本立誓願』,我是這樣發願過來的,大家是不是要開始精進,要這樣發願?我就是『欲令一切眾生,如我等無異』。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我等』,就是我與諸佛都是一樣,佛佛道同,期待天下眾生,人人回歸真如本性,與諸佛同等無異。這是昨天說過的(經)文。
今天我們再說,『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佛陀希望大家都與佛一樣,尤其是『如我昔所願』,和我一樣。我過去於無量佛所,就是這樣不斷不斷發願,修行過來,要殷勤精進,就是這樣生生世世,意志堅定,這樣過來的。所以,我過去是這樣,讓大家知道。
⊙如我昔所願:佛初立誓,誓度一切,今眾生尚多,願云何滿?如今機熟得度而度,即名願滿。
『如我昔所願』,佛陀過去的願一直到現在都沒變。『佛初立誓,誓度一切』。最初,佛陀開始發心修行,第一念就立誓了,這個誓願就是要『度一切』。『一切』,除了人道,還有天、地獄、餓鬼、畜生,甚至阿修羅,六道的眾生叫做『一切眾生』。
『今眾生尚多』,有的人就這樣問,佛陀既然立誓願要度一切,但是現在眾生還這麼多,能在佛的面前聽法的才有多少,比起天下的眾生,還是微不足道。佛陀的心願是要度盡天下的眾生,這個『一切眾生』,但是談何容易,能夠聽到佛法的人又有多少?
過去曾經告訴過大家,在一個小城鎮中,九萬的人口,三分之一的人聽到法、看到佛;三分之一的人不曾見過佛,只聽過有人說,有佛在這個城市裡附近在說法;又另外的三萬人,不只不曾看過,連聽到佛名都不曾聽過。
看,那只是在一個小城市。我們現在要說的佛法,佛陀的期待,也是一切眾生。天下一切眾生,談何容易!現在的眾生還那麼多,如何能滿願呢?佛陀說:『我今已滿足。』怎麼有辦法,還有那麼多人未度,這個願說已經滿足,怎麼可能,怎能滿足呢?『如今機熟得度而度』,佛陀只能如此,就是現在根機成熟的人能夠得度,那就是度他。這叫做盡心力。
有時候看到,人的習氣怎麼那麼難改?一而再,再而三,勸導,教育,但是看他的習氣還是不斷浮現。自然自我安慰,佛陀的時代,僧團中就有這樣,何況現在這個時代社會中,怎麼會沒有這樣的呢?盡心力吧!隨他去。有時候也有這樣的念頭。
所以在這段(經)文,我們就知道,佛陀他說『我今已滿足』,怎能滿足呢?若能願這麼大,眾生這麼多,真正能接受佛法,身體力行的何其渺小。佛陀唯有今天、現在,機成熟能度的,我就盡心力度他;這叫做『願滿』。有很多的無奈,就是盡心力。
所以『今者已滿足』,能滿足嗎?不過,總是時間有限,空間很大,能夠走得到,做得到,說得到,那就是盡心力。所以只是『所求法滿足』,只能夠將教施教出去,要有有緣人,有緣人能夠求法、得法,這樣佛就很滿足。
⊙今者已滿足:所求法滿足,圓滿具足一切願之本。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所以,『所求法滿足』。過去釋迦佛本身,所求的法是已經滿足。現在要度眾生,就是要看有緣人;有緣人用心求法,佛陀施教,願意接受,這樣也算是圓滿具足此願。
所以,佛是不斷『上求佛道』,也是不斷生生世世『下化眾生』。每一生,每一世,對佛而言,不斷追求,每一生世就是盡心力去付出,所以一切就是發心、立願、盡心力,就是這樣。
所以說,『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這是佛陀的心願。要如何破除凡夫的無明,要如何讓眾生能於心中立志願,還要身體力行,去滿眾生一切的志願。
所以志願,我們有心,是不是有立志?有心,有立志,是不是有身體力行?所以慈濟有四大志業,讓人人,『慈善的願,你願意嗎?』『願意。』『我們要來救人,醫院,你肯護持嗎?』『願意。』那全部的慈善,你就要投入慈善,醫院志工等等,要護持。教育,『教育是人間的希望,你們願意嗎?』『願意。』
這個『願』。所以,眾生的苦難很多種,我們若有發心願,就能立誓度眾生,讓眾生的無明破除,智慧於生命中豎立起來,讓慧命站起來,將煩惱破除。
⊙化一切眾生:佛化眾生,應機應時,機教互契,勤修精進,皆令入佛道。
『化一切眾生』,那就是『佛化眾生,應機應時』。要看這些眾生的根機是利,還是鈍。利根機之人,就以較貼切的心與法,開門見山。鈍機的眾生,就要譬喻、言辭、因緣說法。所以要『應機應時』,因人、因時、因地。
『機教互契』,就是這個根機,這個教育,互相能契機,才能受法。所以要『勤修精進』,聽法之後,總是要好好聞思修,勤精進,法在生活中。所以『皆令入佛道』,化一切眾生,能讓大家全都入佛道。
⊙皆令入佛道:佛道者,覺菩提道,道者通之義,佛智圓通無壅塞,故名之道。
『皆令入佛道』,佛道是覺悟的菩提道。『道』者,就是通的意思。不通的就不稱為『路』,能通才稱為『路』。沒有路就要繞一大圈,所以從這裡要到那裡,就是要有『道』。從凡夫地到達聖人的境遇,所以『道者通之義』。
『佛智圓通無壅塞』,沒有塞住,一路暢通無阻,就是這樣一直通達下去,沒有受阻礙,這就是道。
從凡夫地到佛的境界,這個心境,我們從路走入道,從道會入經中。所以,我們要回歸於日常的生活中,日常的生活來證明這條路是通的,道理是通的,佛法也是同樣通。從佛心通凡夫心,凡夫心能通佛心,心、佛、眾生是互通,三無差別。所以要人人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