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15日】活在妙法中

Community:
Branch:

『信實誠正法入心,根深入地富愛念,宗教名異同善法,印證和合靜思堂。』
 

學佛,還是談一念心,『信實誠正法入心』,這是很重要。信根,『信為道源功德母』,才能培養出諸善根。信,我們要正信,甚至信根要深,要廣,這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一念心。還要穩穩實實,不要想求很多,但是都不實在,若如此,光陰虛度。
 
除了信、實,我們還要誠、正,要很誠意,半點都不能勉強。我們不是被人勉強來的,是從最虔誠的心,為求法學道而來的,所以要很誠的心。學法必定要『正』,一點都不能偏差,若差之毫釐,就失於千里。所以,信、實、誠、正,對我們修行者很重要;不只是修行者不能缺少,哪怕是在家人,做人的根本都不能離開信實誠正,何況我們是學佛。
 
知道道理之後,我們就身體力行,那就是法入心了,所以『根深入地富愛念』。我們的道根、菩提根,若能深入地,自然樹就能很茂盛,樹大可以遮蔭,能夠庇護很多人在樹下乘涼。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樣,菩提樹,下能夠保護水土,上能夠庇蔭人間,供應人間清新空氣。若能如此,就如這棵樹富有愛念,這就是我們要學,學菩提樹這種的精神。
 
所以,學道者稱為宗教者。宗教,現在世間有很多宗教,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名稱,『宗教名異同善法』,同樣都有善。正確的宗教,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原來的起點都是博愛、仁愛,而我們佛教,尤其是在慈濟,不就是一直在推動大愛嗎?慈悲就是大愛,大愛的家就是慈悲。
 
所以這種的愛,是同樣出於人的心,宗教的名稱雖然不同,卻是『同善法』。那個善的方法同出於一念心,只是教法較不同,卻是真誠的愛還是出於這念心開始。
 
我們在二0一二年十月七日這一天,印尼的靜思堂啟用了。雖然印尼離我們那麼遠,但是靠著科技,我們在臺灣也能同一個時間連線,在花蓮看到印尼靜思堂啟用,那個畫面真的是很壯觀。
 
我們都知道,印尼是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當然很少數有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佛教;這些宗教的領導者都一起來參加。
 
看到他們在排節目,很用心,可以看到我們的中學,國中二年級的孩子,排出了一尊千手觀音。老師用心,他覺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能夠展現佛教精神,同時也是他們的愛,仁愛的表達,沒有衝突,所以他將孩子這樣教出來。我們看到,孩子是那麼的整齊。
 
接著鼓聲開始,也是伊斯蘭教這群青年來練鼓。他們說,伊斯蘭教開始要講經時也要擂鼓。他說,佛教這種擂鼓,集大眾全都集中來聽法,與他們的都一樣。那種印證,在印尼見證了這種宗教合和,在印尼的靜思堂裡。所以說,『宗教名異』,卻是『同善法』,有很多雷同之法,這是印證,見證於靜思堂。
 
尤其是這一次,又可以看到法入心。二0一0年,我們的國際幹部回來臺灣時,其中就有巴布亞省的一位(退休的)警察長,他說,他要回去巴布亞省做第一顆種子,就這樣把慈濟精神帶回去了。這次印尼靜思堂啟用,他就來參加,路途很辛苦!他們那裡的人很貧困,要來一趟印尼,若是搭飛機需要臺幣一萬八千元,所以他們就搭船,只要三千元,但是航程要五天;五天五夜在船上,帶著二十位『灰衣白褲』的一群慈濟人,就這樣搭船五天來參加。
 
看了很歡喜!師父的弟子在巴布亞省,真的開始發光發熱。這位達肯思瑪(DeckySmas),真的是很有心。看他在那裡出現,而且『既來之,則安之』,靜思堂啟用後,二天後,這群巴布亞省的慈濟人還留在靜思堂;他說,大會之後,要幫忙收拾的東西很多,既然來了,他們要學更多帶回去,一定要在巴布亞省將慈濟精神發揚光大。
 
想!地域不分,雖然貧富之差很多,不過愛心不分。所以這種『根深入地富愛念』,這種心心念念,這粒種子已經入他的土地。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印證和合。
 
所以佛陀就說:『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佛知彼心行』,佛已經知道人人的心行——心與行為,所以開始說大乘了。
 
我們再更加瞭解一下,『深心念佛』。『深心』,就是『浸潛恆久之心』。就如臺南慈濟人,短期修行,七天精進,在分享澆菜,說:『曜師父告訴我們,澆水不要直接倒下去,要用灑水,慢慢地澆,否則那些幼小的菜苗會被水沖掉。』對啊!道理就是這樣。我們就是深心,要如何讓法水入心,要有長久之心,要耐心,要浸潛,慢慢浸潤它,水慢慢下去,要有耐心,恆久之心。
 

⊙以深心念佛:深心,謂浸潛恆久之心。佛之功德寶,在心最深處,故惟深心念佛入心入行,形命生活在妙法中。
 

佛之功德寶藏。我們要瞭解佛的功德寶藏,就是在我們的心,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最深處。我們說過了,『深心』,就是心的最深處。所以『惟深心念佛入心入行』,我們唯有深心,要很深入自己的心,好好念佛。因為人人自性佛,在我們的自性,心的深處裡,我們要好好入心,還要入行。我們的生命,壽命,就是自己好好把握,所以『形命生活在妙法中』,這叫做『深心念佛』。
 

⊙佛知會眾欣樂成佛之心,故說大乘。是會弟子眾咸知從前佛以種種權教,而今皆會歸於一大乘。
 

『佛知會眾欣樂』。佛陀那個時候,知道在靈山會的人人都已經有心要聽法,有求佛、成佛之心,所以佛陀開始要講大乘法。就是佛陀已經瞭解,大家有『深心念佛』。所以,會眾這些人已經知道,過去從佛陀所聽來的法是『權』,就是隨應機逗教,現在開始將權教、小教回歸回來,為一大乘。大家已經瞭解了,所以受持淨戒,大家在會中,人人開始懂得受教了,也是來修行。
 

⊙修持淨戒故:修菩薩行,當須身心寂靜清澄,捨施無求報,受持禁戒心無染著,專為成就佛果菩提道。
 

常常說過學佛,所求得我們的心是靜寂清澄,我們要捨施不求報,看看慈濟人不就是如此嗎?付出無所求,同時還說感恩。大家做得很甘願,很歡喜,這就是菩薩心,就是很清淨的心。付出不求報,也不求名、不求利,付出之後就是歡喜,這叫做法喜。
 
『受持禁戒心無染著』,在人群中就是付出,但是守護我們的心念,不是在人群要求名、求利,也不受人群中的煩惱、無明污染。所以,這就是我們學佛的功夫,『專為成就佛果菩提道』,我們只一心要走在這條菩提大直道。所以『此等聞得佛』,這些人聽法之後,這些菩薩,菩薩行,『身心伴佛法』,這些行菩薩道之人,身與心都是與佛與法作伴。
 

⊙此等聞得佛:謂菩薩於諸行,身心伴佛法,心喜悅無量。聞得佛法精進無怠,則得諸佛之所攝受。
 

無論是做何事,在人群中的付出,行菩薩道,種種的行為,我們的身與心,佛、法都伴隨於我們的心,我們也是與佛、法同在。所以意思就是說,身心不離佛、法,因此我們的心喜悅無量。我們若能常常與佛與法在一起,當然心會很歡喜。因為我們求佛,我們求法,求佛、求法都在我們的身邊了,怎麼會不歡喜呢?求佛得佛,求法得法,其他無所求。
 
所以,聞得佛法,我們精進就不懈怠,這樣就是『得諸佛之所攝受』。我們若能好好聽法,諸佛都是護念我們,與我們作伴,我們與佛作伴,佛與法就在我們的身心行為中,所以我們會很歡喜。
 

⊙大喜充遍身:聞法歡喜,知人身難得,得遇佛法更難。今得人身又聞大乘妙法,如甘露味潤心扉,大喜充遍身。
 

『大喜充遍身』,就是聞法歡喜。『知人身難得』。我們大家都要知道,『人身難得』,六道之中唯有人道能夠聽到佛法,所以人身難得,又能得遇佛法,更加難。難得的人身,我們得到了,難遇的佛法,我們也遇到了,甚至我們還能得到大乘妙法,如甘露來滋潤我們的心,當然就是『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佛已經知道了,這些弟子,大家留在法會上,就是靈山會上這些人,總是有心。
 
『心為念念遷流』。心要留住真的不容易,後念推著前念過,我們這念心堅定,能夠持下來不容易。所以,心就是念念遷流者。
 

⊙佛知彼心行:心為念念遷流者,又善惡之所念,謂之心行。佛善知眾生,六道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又善惡之所念』。這善與惡都是在我們的念念中,現在起一個善念,後面一個惡念將善念推走,惡念產生起來,這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六道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佛陀知道,(眾生)在六道中這樣來來去去,就是因為善、惡念,無法善念全都定下來。但是,佛陀已經看到於在座,開始瞭解善念,已經止住於善念,已經在此『眾善奉行』,開始發大心,斷了煩惱,要起大行。這是佛陀很清楚,所以『故為說大乘』。佛陀知道了,為大家要說大乘法。
 

⊙故為說大乘:大乘為超出世間,而又適應世間。先有超出世間的大覺悟,而後以護念眾生的大慈悲入世。
 

『大乘』就是超出世間。超出世間,就是不要再在六道輪迴,先超出世間的大覺悟。
 
佛陀已經用很多權巧之法,適應眾生的根機。我們瞭解小法,他已經為我們鋪路,來至此已經是康莊的大路,開始說:『終於看到大路了。』我們就要順著大路走了。這就是最安穩的道路,超出世間的大覺悟,這是我們向前要走的。『而後以護念眾生』,這是佛陀他先自己自覺之後,開始再來度眾生,護念眾生,所以『故為說大乘』。
 
佛陀為我們開擴大路,菩提覺道,我們就要用心,穩穩地走在這條菩提道上,不要心在那裡流轉,流轉下去就會在六道中走不出來。佛陀已經為我們鋪這條大路,我們要時時感恩,時時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