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以心本具萬法,隨機無量方便,而能成立眾事,現起希望心念,正示教菩薩法。
佛陀要讓我們瞭解的,就是瞭解我們的心應該要回歸真如的本性。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方法,『隨機無量方便』。『隨機』,無論法到底與本意同樣否,不過,向善的方向走,這就是有在進步。『隨機無量方便』,所以佛陀四十多年間無不都是用這種方便法來引導,這全都是為了『成立眾事』。只要向善的方法走,方向不要偏差,這樣大家能成就不同的利益人群之事。
我們常常說『行行出狀元』,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功能,整個人間就是要有各樣各式的專長去利益人群。所以想來,各人在各人的境界所體會的意思當然就會不同,不過,只要那念清淨的心存在,應該也都可以向善、向法精進。所以,這也就是提起了一分希望——眾生絕對能夠同一個方向走,向善,向正道;這就是『現起希望心念』。
所以『正示教菩薩法』。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良能,無論你用何種方法,只要不偏軌道,還是歸宗,依然能夠到菩薩法的地方。
我們若能不斷向前前進,若能時時警惕自己要縮小,放下身段,若能如此,我們的良能本具,功能就能成就。『成立眾事』,就能很成就,立我們對人間所要付出之事。這就是一種希望。
在佛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那就是在一個山頭,整座山有很多修行的人,其中,離山頭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道場,那個道場有二位比丘,二位感情很好。他就說:『聽說對面這座山頭,有一位祇夜多尊者。這位尊者是在群眾中很有修行,一位老修行者。我們應該要去拜訪這位老修行者,請他來為我們開示他修行的經驗。』二人決定了,就這樣向著鄰近的山頭走。
走進了山頭,二人找一棵樹坐下來時,看來距離修行人聚集的叢林不遠了,到底在這群眾中,不曉得祇夜多尊者的地點是在哪裡?正好看到一位老修行者,瘦瘦的,看來很憔悴。這二位比丘看他在那裡撿柴,綁好了柴,準備要背上山。他們就問:『這位修行者,長輩,我要請問您,您是住在這山頭的人?』『是啊。』『您是否認識祇夜多尊者?』他就:『認識。』『他在這個山頭中,我們要到哪裡找他?』他說:『你到山上,第三座山的洞,他就是住在那裡。』『感恩。』二個人歡喜地就朝那個方向走。
路程也不近呢!抵達時,看到第三個洞,就趕緊接近這第三個洞。洞口已經有一位老人,那背影看起來很面熟,趕緊走近看。這位老者,老比丘,回過頭來向他們微笑,打招呼。這二位就說:『不就是我們剛才在山下看到的老修行者?』二人內心就知道,既然是這麼有修行,他已經具足了內功,山路他熟,走路輕快,這不就是神通呢!比我們更早到達,年紀這麼大,身體行動那麼輕快,這是很大修行者的工夫。
所以,兩個人當下用很虔誠、敬重之心,向這位老修行者膜拜頂禮,就請問:『祇夜多尊者,是不是長老您呢?』他就說:『是我本人。你們來找我,有什麼事情呢?』這二位比丘,他們沒有說要請教什麼,只是說:『尊者,您的德行那麼高,您是一位耆德的老修行者,在這個比丘群眾中,為什麼還要讓您親自到山下撿柴呢?』
他就這樣回答:『唉呀,只是去山下撿柴,這麼輕微的事情,能夠供僧,成就很多出家人的生活,哪怕我用我的腳、我的手,當作柴來燒,我都甘願。』『為什麼呢?』這二位就趕緊又問。他就說:『因為我念念不忘過去,所受生死之苦。』這二位就趕緊問:『尊者,您到底過去生中是如何?』
這位尊者開始就說:『我過去生中,曾經過了五百世狗身。尤其是這五百世的狗身,當狗全都是在飢餓、下賤的地方。就是沒得吃,飢餓。但是最後這世吃到二餐飽,一餐就是有人喝酒,吃很多的東西,酒醉時吐出來的東西,我將它吃到飽。但是,那當時也被人打得遍體鱗傷。這段時間苦不堪。』
『又另外有一次,就是有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先生是農夫,一早出去作農。太太在家裡,快到中午時,飯菜全都準備好了,這位婦女有事情出去。那時我就趁機進來,看到煮好的飯菜,很歡喜,趕緊把頭鑽進去吃,吃得很飽,但是要出來時頭就卡住了,鑽不出來,在那裡很掙扎。剛好農夫回來了,看到這隻狗把頭鑽進大甕的小口中,一時生氣,就用他手上斧頭的棍柄將這個甕打破,連狗的頭也打破了,這樣結束了第五百世的狗身。』
這尊者說到此,他就說:『可悲啊!可怕啊!』祇夜多尊者就向這二位比丘說:『年輕人,修行要時時向於正道。雖然你們現在還年輕,要記著,居安思危。你們的環境每天過得悠閒,應該要好好提高警覺,一念偏差,一失足,輪迴墮落是苦不堪啊!想到過去的生死,想到生生世世受苦磨,我現在為這些僧眾服務,不只是撿柴,哪怕要用我的手腳來當柴燒,我也甘願。』這二位比丘聽了之後,好像有所覺悟。
這過去的修行者是這樣。其實,想到我們大林醫院在蓋時,那時候,就是委託現在的林執行長(林俊龍醫師),請他來領導大林慈院。
即將啟業前的那幾天,大家都一直在投入,要如何整理內外環境,一方面招募人才。有一天,有一位年輕人進去時,看到一位歐吉桑在清掃廁所,他就問:『歐吉桑,請問,院長室在哪裡?』這位歐吉桑就說:『你要去院長室啊,做什麼呢?』『我要來應徵。』『告訴你,直直走,走過去,彎進那個門裡,你就能看到院長室。』『喔,是這樣。感恩,多謝。』向前走。
那個時候,沒多久,一位歐吉桑進來了,但是這位歐吉桑搖身一變,是白袍的大醫王。這位大醫王來到他的面前,就說:『來,年輕人,我們剛才見過面了。我自我介紹,你要找的人是我。』『啥!你是院長啊!』『是啊。』你看,院長,他為了要成就這間醫院能趕快內外清淨、整齊,那個時候他以身作則,在那裡清掃。
我又聽到一個消息,我們北區志工一千多人,大家到臺北新店,去為我們的醫院大清掃。醫院裡也有好幾百多位同仁一起,浩浩蕩蕩,各人內外分工合作,要如何把前後、內外都整理得很乾淨。所以就分地點,院長、趙院長,他就自己分配,分發到掃廁所。廁所,他要去瞭解最骯髒的地方,要如何清,如何掃,才能清得完全無味,一股清香,如何才能讓它乾淨不染塵,沒有髒污。
看,領導者就是這樣。要如何能夠『成立眾事』?『隨機無量方便』,能夠種種的方便法,都不離開以身作則。『以心本具萬法,隨機無量方便,而能成立眾事,現起希望心念,正示教菩薩法』。
⊙以心本具萬法,隨機無量方便,而能成立眾事,現起希望心念,正示教菩薩法。
這全都是一個心念。我要領導的,所希望的環境是什麼,就要自己身體力行,這不就是『正示教菩薩法』嗎?身體力行,以身作則,這叫做『人文』。人文,是稱為我們的心態,心靈道德,這個道德、倫理等等,如何現於我們的生活中。
所以佛陀於經文中這樣說:『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我們大家要用『一心』,這個『一心』就是無雜念的心。無雜念就是清淨心,用我們清淨的心來信解。不只是信,不只是解,還要『受持佛語』,佛陀所說的法,聽進去,我們要身體力行。『受持』就是身體力行,要接受,用於我們的身上,好好修行。內修外行,這叫做修行。
所以,『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這就是要表達『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來到人間,雖然用種種不同的方法,隨機教化,但是,總歸還是沒有其他,就是只為一佛乘。因為『無有餘乘』,沒有其他,沒有三乘、二乘,其實唯有一乘法。這『一乘法』,那就是成佛之道。成佛的道路必定要行,行過菩薩道。我們若沒有經過菩薩道,就不算受持。
所以,『當一心信解』,意思就是說『種種事理』,在人間,我們現代的世間,我們的生活當下,此時,有種種事,種種的道理,不出於一念心。
⊙當一心信解:種種事理,不出一心,故須諦信。
一心者,一念之心。心性周遍,虛徹靈通,散之則應萬事,斂之而成一念。故若善若惡,若聖若凡,無不皆由此心。
『當一心信解』,要很謹慎的心來信解,那就是『諦』,『諦』就是道理;我們要用一心,去體會真諦道理,這叫做『諦信』,就是真理的相信。我們從真理中來相信佛陀的教法。
『一心』就是一念之心。我們的心沒有雜念,叫做一念。我們若這念是佛心,皈依法,看所有的事物無不都是道理,無不都是我們的心念。若能心念與事物會合在一起,這樣叫做『一心』。
這『一心』,能夠『心性周遍』,能夠『虛徹靈通』。像虛空一樣,沒有地方行不通的,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既然本具佛性,我們『散之則應萬事,斂之而成一念』。我們的這個性,其實你若要說開闊,很開闊。你們想:我現在要去哪裡。人不動,這個心念已經遍散虛空。這就是我們的心念。若把它收回來,你專心聽話,馬上就回來與你坐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的一念心。
『若善若惡,若聖若凡』,無論是善是惡,也是在這一念心。你是要當聖人,要當凡夫,也是在這一念心。所以『無不皆由此心』。
各位,這念心能成就我們成佛,這念心也能拖累我們五百世,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在六道、畜生道中輪轉不息,都是這念心去造。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