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天,它是一個宇宙。宇宙的實體是如如不動,動的、所變化的是氣,氣流。
學佛,我們就是要去學,什麼是不動的本體,而來應多變的形態。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所以說,『根本智為知,後得智為見,並照真俗二境,合名為佛智見』。
⊙根本智為知,後得智為見,並照真俗二境,合名為佛知見。
記得日前我們說過,『如理智』與『如量智』。『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們本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知道,我們全都知道。但是,我們知道,卻是多變化,這個多變化就要用『後得智』,那就是『如量智』;我們知道有這樣的事情,但是多變化,要如何去適應。
就如菲律賓,因為蘇拉颱風外圍環流,竟然造成菲律賓大水災,面積之廣,實在是造成很多人的災難。雖然人都平安,但是非常多房子都被淹了,很多人苦不堪!那個地方貧窮的人偏多,菲律賓慈濟人的人手不夠,在那麼大片受災難的人需要幫助,那麼大的環境需要及時打掃,不必去看,就在腦海中都能知道。
臺灣一群菩薩,越洋跨國去到菲律賓,到現場去協助他們。看到他們在打掃,大家都是沒穿鞋子,赤著腳在泥濘、髒水中清掃。到了那裡,親眼看到了,不行,萬一腳若受傷,這種泥濘充滿了髒污,萬一若感染呢?趕緊建議,發放給他們雨鞋,保護他們的腳。這叫做『如量智』,也叫做『後得智』。
來到這個環境中,看到那個環境,真實需要的是什麼,趕緊行動為他們付出,這叫做『後得智』。
佛的知見,他能瞭解如如不動的本性,以及根機不同的境界。所以,佛的『如理智』與『如量智』都已經具足,所以也是稱為『一切種智』。
我們現在在說的,用我們凡夫的境界來說『知』與『見』,『知』都知道,還沒有去就知道,知道菲律賓那個地方有災難。但是,要到了現場才知道這個地方,及時需要的是什麼。就如我們的本體自性,這是人人本具,不過,我們還無法體會。所以佛陀就是為我們量身訂作,何種眾生,何種根機,用何種方法來教育他,這叫做『後得智』——隨後分根機去施教,讓大家知道。所以,『後得智』就是『世間智』,『根本智』就是『出世間智』。
總而言之,就是最根本,是人人本具,而後才要用心來學習,用心來看。
這一次他們受災,政府為他們建築起來的房屋,一整排看起來是不錯,不過,到現場去看,很簡單,只用空心磚砌疊起來,用鋅片蓋頂而已。每一間四坪半,一家子幾個人住?七個人住。房子裡空無一物,什麼都沒有。外觀,遠遠地攝影起來,從外面看過去,不錯啊!很整齊,一整排很多間。原來是七個人住四坪半的房屋,空無一物,土地泥濘。這外面看的是這樣,要進到裡面親身體會,所以說『後得智』;就是現場瞭解,知道要什麼東西,測量大小,我們才能瞭解。
所以『照』,佛陀的智慧已經是知見,他知道有如如不動的本體,以及外面眾生隨業所得到的千變萬化不同、無常的境界。他都瞭解,都看得見,知見。所以『知』是真知,『見』是真見,透徹瞭解。
所以『並照真俗二境』,『真』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真如本體,如如不動。就如天空,種種的氣象,這樣讓它變動,但是本體還是不動,這叫做『真』,真如本體。『俗』,『俗』就是世間,世間的萬象境界。世間人來人間,就是隨著與父母的因緣,緣著這個境界來人間,在人間短短的時間幾十年,我們招惹來了多少的業,個人的業力各不相同,這叫做『俗』——凡夫的境界。
佛陀瞭解『四聖』的境界,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緣覺、聲聞的境界,全都瞭解。尤其是『六凡』,這種不同的環境,佛都瞭解,瞭如指掌。所以,『合名為佛智見』,佛的智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大家學佛,愈來大家愈要愈細密,要縝密,好好去密切瞭解真如的境界,以及人間世俗的生態,我們要很瞭解。這是我們學佛目標。
佛陀既然來『開、示』,我們怎能不『悟、入』呢?一定要好好悟入。所以,佛知見就是在『根本智』、『後得智』,『如理智』、『如量智』;名稱雖然不同,其實回歸為一體。我們若能瞭解,我們才能分別得出這如如不動的本體,以及千變萬化的因緣果報,所以佛陀不得不譬喻言辭。
我們上面的經文也說過了,『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人人若有那個因緣『從佛聞法』,從已經先知先覺的佛陀,已經覺悟過來的人,為我們『開、示』,我們能夠用心,用真實的求法之心。不是多少聽,不是隨便聽,不是聽一聽『知道,知道』這樣就過去,不是;要很認真。這是與我們的慧命息息相關。
人生的苦難,六道的輪迴,很多都是由不得自己。我們常常做這樣的凡夫,常常就是這樣由不得自己,這是不是很可憐呢?所以我們難得聞佛法,我們要認真來修行。
所以,有緣聽到佛所說的法,我們現在能夠聽法,也是我們過去有這個聞法的緣。過去釋迦佛,說不定我們曾與釋迦佛同世說不定,甚至釋迦佛隨著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的道場修行,說不定我們也是隨著釋迦牟尼佛在百千萬億諸佛法中聽過法。只是,釋迦佛發心認真修行,聞法,聞、思、修,身體力行,生生世世明明了了,這樣在人間『開、示』眾生。
而我們就是永遠都是眾生,從諸佛聞法,無法究竟。這是在過去這樣,那我們現在呢?我們應該要下定決心,我們從佛聞法,要究竟皆得。要很究竟,究竟就是徹底,徹底要瞭解,徹底用心受法。不可以又是隨便聽一聽,聽完之後就過去,絕對不可。聽,聽完後要好好考慮,考慮之後,瞭解、體會,身體力行。我們不能再等了,來不及了,所以要趕快,能夠得到『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就是佛智。『一切種智』如如不動,不動應萬變。外面到底是如何的變化,他本身還是如如不動。
所以(經文)接著說:『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佛陀再向舍利弗說,『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就是在現在。我們常常說過,我們人人全都是佛,過去已經無量無量百千萬億諸佛,這是一種形容。過去,很長久的時間;過去,很開闊的空間;過去,無量數的眾生。『眾生、心、佛,三無差別』,現在也是承過去無量數的時間長河,無窮盡的時間一直流過,在我們現在承著過去,現在還是要延伸於未來。
『現在』,『現在』就是在這個剎那間的現在來說過去,也就是於剎那間的現在,延續於未來。這種過去、現在、未來,不斷於這一秒鐘、這剎那間不斷。所以在說過去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也能說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很多的佛、世尊,都是為了饒益、安樂眾生。這都是諸佛出現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多所饒益』一切的眾生,不只是人類,是天地萬物一切眾生。
所以我們一直說,不要殺害眾生的命,我們要守護、尊重生命。所以我們最近一直說素食,不食眾生肉,這就是多所饒益。我們不只是疼惜人類。佛陀要說很多道理讓我們瞭解,瞭解我們在這六道輪迴,同樣的,眾生皆有佛性,我們現在為人間,在人間我們懂得用佛心來疼惜一切眾生,這就是在饒益,『多所饒益』。佛陀既然『多所饒益』,我們學佛者更是要一樣,『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眾生有苦難,哪一個地方有苦難的地方,我們要趕緊設法如何去幫助他,去救助他,去安穩他,讓他能夠身心安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一大事的因緣,就是要『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佛陀既然來到人間,過去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的佛土中,與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釋迦佛的佛土中,全都是一樣,佛佛道同,『多所饒益、安樂眾生』。
各位,我們大家不就是要學佛嗎?佛是這樣的心態來教育我們,我們就要用這樣認真的心態來接受。接受佛陀這樣教我們,我們要身體力行,要實行於人間,如何能夠『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所以我們學佛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