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陪伴 蘭卡威家庭迎向曙光

慈濟志工每次來家訪,都會與諾蜜蜜及孩子們數一數竹筒裡存到的錢。【攝影者:許薇盈(懿礽)】

Community:
Branch:

慈濟志工每次來家訪,都會與諾蜜蜜及孩子們數一數竹筒裡存到的錢。【攝影者:許薇盈(懿礽)】阿都哈密(Abdul Hamid)一家九口,是蘭卡威的慈濟感恩戶,早年因為一家之主阿都哈密病倒失業而令家庭經濟淪陷,後來因為慈濟人的陪伴與關懷,走出生命低谷,如今一家人懷抱著對未來的希望,迎向生命的曙光。


◎ 丈夫患病失業 家庭經濟淪陷

2006年,阿都哈密因為腎臟結石和腫脹動手術,臥病在床兩年而失去工作。直到2008年,阿都哈密再次因為腎結石,需要入院動手術。更難過的是,因為拖欠房屋租金,他們一家人被迫搬遷。所幸親友出錢出力,另蓋一間簡陋的小房子,他們一家八口才暫時有了棲身之所。

然而,一家人擠在這不足兩坪的小房子生活;加上房子位於低窪地帶而經常淹水;每逢半夜刮大風、下大雨,全家大小都因此而驚醒,生活艱苦不堪。為了解決住屋問題,阿都哈密夫婦向政府提出申請,2009年獲得撥款援建後,他們一家才得以搬進一間位於較高處的磚屋。


◎ 慈濟補助費用物資 送愛關懷陪伴

一家之主臥病在床,全家只靠妻子諾蜜蜜(Normimi)一個人工作撐持家計。「那時候,我真的是放棄了。在這困境之下,我真的是絕望了,我心想,我會繼續生活貧困,直到老死為止。」酒店清潔這份工作維持家計,著實是入不敷出,加上經常得請假往醫院照顧丈夫,諾蜜蜜曾因此而丟了工作,而單靠其它散工卻無法負荷家庭開銷,這讓諾蜜蜜消沉萬分。金盡裘敝之下,她不得不得厚著臉皮向鄰居、村委、村長等等尋求幫助。

直到2008年遇上了慈濟,慈濟志工眼看這戶人家面對斷糧之苦,開始補助他們的生活費,並且為他們補充生活物資。在慈濟人的鼓勵與陪伴下,這一家人漸漸從困頓中振作起來。

「每次他們來,就會給我鼓勵說,要堅強,這是生活考驗。真主保佑您,有一天你一定會過著安逸的生活,孩子們努力求學,將來會報答你的。晚上睡前,我一直回想這些話,覺得他們說的不是沒有道理,漸漸地我就能夠接受了。」慈濟人每次家訪,都會給予諾蜜蜜一家人鼓勵,這些鼓勵的話語彷彿為諾蜜蜜打了一針針的強心劑。

當時正要面對初中三政府考試的二女兒諾阿雅(Nur Alya),因為無法繳交學雜費,對求學失去了熱誠。諾阿雅回憶說:「不想去上學,在同學面前覺得很丟臉,因為沒能交學雜費。我想要告訴媽媽,卻不忍心,一直收在心裡,直到月尾才被逼告訴媽媽。媽媽告訴慈濟人,我看到慈濟人去學校,十分驚喜,終於有人來幫我了。」當年慈濟人適時伸出援手,讓校方了解這個家庭的狀況後,免除了學雜費,讓諾阿雅至今仍感念萬分。如今她安心向學,並且懷抱要當醫生的理想,步步向前邁進。

除了孩子的課業,大姊諾哈雅蒂(Noor Hayati)的健康狀況也引起慈濟人的關心。諾哈雅蒂打從十一、二歲開始,因為父親生病,母親工作養家,不得不肩負起家務和照顧弟妹的責任。諾哈雅蒂從小被診斷出智商不足,只讀完小學課程。較後,她也陸續被診斷出患有心臟腫脹、高血壓、脊椎歪曲等多種疾病。慈濟志工李玉菁勸導諾哈雅蒂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並且買了藥盒,請二姊諾阿雅幫忙分配每天的藥量和提醒大姊定時服藥。


◎生活穩定反轉手心 自製錢筒延伸竹筒精神

隨著阿都哈密的健康狀況改善,諾蜜蜜與丈夫都恢復了安穩的工作,家庭經濟也開始穩定。與此同時,阿都哈密自動要求慈濟停止維持了三年的金錢補助,希望靠他們自己的努力來為生活打拼。只是,他依然希望慈濟人能夠經常到家裡來探訪,為他們一家人打打氣,因為慈濟人每一次的到訪,總會為他們一家人帶來歡樂與起鼓舞作用。

阿都哈密一家人生活安穩後,慈濟人經常邀約他們一家人參與慈濟活動。在一年一度的開齋節發放活動中,志工們向大家宣導竹筒歲月的精神。在場的阿都哈密一家深受感動之餘,也把這積小錢、行大善的精神帶回家。

在阿都哈密家裡,電視機旁掛了了一個竹筒,這是阿都哈密為了提醒自己每天行善而設置的。「我們經常接受別人的幫助,為什麼我們不也幫助別人呢?」阿都哈密接著說:「如果諾阿雅投一角錢,娜比拉投一角錢,那比爾投一角錢,我和太太投一角錢,一天就有五角錢了,對嗎?一個月就多少錢了?十五塊錢!十五塊錢就可以捐給慈濟,去幫助苦難人了。」。如今,孩子們放學回家,第一個動作,就是把口袋裡剩下的零錢投進竹筒。雖然投進的零錢不多,最重要的是,背後的教育意義。

從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延伸開來,阿都哈密更發揮創意,自製儲存家庭應急金的存錢筒。只見阿都哈密拿起小刀,動作俐落地在飲料瓶子上端割了個小口,再把紙幣投進瓶子裡。曾經因病而貧,阿都哈密深刻體會到沒錢的痛苦,他教育下一代節儉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兒子知恩圖報 努力賺錢養家蓋房

沙瓦(Syawal),阿都哈密的大兒子,今年21歲。他身兼二職,白天是一名遊艇駕駛員,專門載遊客出海遊玩;夜晚則在機場當守衛。讀完高中二後,他就出來工作,與父母分擔家計。身為長子的他,不曾忘記以前過的苦日子,因而更加努力工作。將來能夠擁有自己的私人遊艇,自行創業,讓全家人都過好日子,就是沙瓦的心願。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裡的空間不敷使用了。在父親的策劃下,沙瓦與父母湊合每個月的工資,為房子進行擴建,希望能讓家人住得更舒適,也讓弟妹們有良好的環境來溫習課業。要有更美好的將來,單靠自己努力並不夠,因此,沙瓦也經常鼓勵弟妹們努力求學,勸導他們要感念父母的恩惠,將來要懂得孝養父母。


◎感恩戶成長自立 志工最佳心靈回饋

慈濟志工李玉箐說:「對於感恩戶,我就感覺就像我的家人,他們不是長期都會貧困,我們的人生一定有起起落落,但是我們就是需要有一個關心的人在旁邊。」通過長期的陪伴,李玉箐與這戶人家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我相信,在我們付出的當兒,只要我們肯真誠地對待,他們都會感動於心,把感動化為行動,一點一滴回饋予社會。」一路走來,陪伴感恩戶成長的慈濟志工曾秀金也感觸良多。

比起多年前的苦日子,如今阿都哈密一家處處充滿希望。其實慈濟給予的金錢補助並不多,更多的是志工們長期愛的陪伴,讓照顧戶提起信心、毅力和勇氣,積極面對生活。照顧戶的自立與成長,就是給慈濟志工最好的心靈回饋。

 

早期因為拖欠房租被迫搬遷,所幸親友出錢出力,蓋了一間簡陋的小房子,讓阿都哈密一家暫時有了棲身之所。【照片提供:吉打分會社服室】 為了解決住屋問題,阿都哈密夫婦向政府提出申請,2009年終於獲得撥款援建,他們一家得以搬進目前這一間位於高處的磚屋,下雨時不再害怕房子會淹水。【攝影者:許薇盈(懿礽)】 從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延伸開來,阿都哈密更發揮創意,利用飲料瓶子自製儲存家庭應急金的存錢筒,並灌輸孩子養成節儉存錢的觀念。【攝影者:許薇盈(懿礽)】 慈濟人與阿都哈密一家人第一次聚餐,為同樣在三月份及四月份生日的四個孩子慶生,場面溫馨感人。【攝影者:羅錦川】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