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22日】令發心起行

Community:
Branch:

『諸佛出世化儀道同,為一大事為實施權,如量智隨眾生機,如理智啟極妙諦。』
 
 
也就是要告訴大家,無論是現在的釋迦佛,過去無量世界諸佛,他們『化儀』,就是出現人間之時,所經歷、教化都是同樣的方式。
 
就如釋迦佛降皇宮,長大成人,如何對人間的看法,如何起出家之心,修行的過程,成佛度眾生等等,這就是諸佛來人間的方式,所以叫做『佛佛道同』。
 
每一尊佛對眾生的心願都是一樣,如何來教育眾生,讓眾生能夠瞭解本身與佛同等的智慧,如來本性,這也是每一尊佛對眾生的期待。同樣,眾生愚鈍,所以每一尊佛對著眾生,還是一樣『為實施權』,這都是每一尊佛來人間,一大事的因緣。
 
但是,即使要說真實的道理,很多人無法接受,聽不懂,體會不到。所以,佛陀為了要讓大家有時間來適應,慢慢接引,讓他能夠體會,所以佛陀必定要用施用『如量智』。『如量智』就是適應眾生根機;眾生何種根機,佛陀就是量身訂做,同樣的方式。就如幼稚園的老師,對幼稚園的學生講話,就是用幼稚園階段的語言;經過了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研究所、博士等等,說的話就是不同。這叫做『如量智』。
 
『如理智』呢?就是要明心見性;讓大家直指明心見性。我們人人本具有的呀!這是佛陀的知見,就是佛清淨無染的真如妙智。『啟極妙諦』,就是要來開啟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如來清淨的道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告訴大家『佛、心、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真如本性。這就是這麼簡單,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一大事因緣故:佛出現於世而說法者為因一大事之因緣也。云何為一大事?總言之則轉迷開悟也。
 
 
這『一大事因緣故』,為了一大事因緣,『佛出現世間而說法者』,因為這一大事因緣,所以佛陀出現於世間,為眾生說法,『為因一大事之因緣也』。
 
何謂『一大事因緣』?云何為一大事因緣?總而言之,就是要為眾生轉迷開悟。
 
只為了眾生在這麼迷茫的人間,種種的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偏偏我們脫離了法的軌道,迷失了。就如愛爬山的人,若走到山上去,明明有路可走,他卻是方向一點偏差,這樣就迷失了,就不知道路在哪裡。
 
曾告訴過大家,我走過都蘭山,走過那片不知幾千年的原始森林。那棵大榕樹,已經找不到樹的本身到底在何處,因為密密地都是榕樹的大根(氣根)。那個時候,進到大樹林裡,真的迷了山路,找不到路在何處。同樣是一片山,同樣是一枝、一枝的樹身(氣根),就在這麼多的樹裡鑽不出來,認不出這株樹原本的樹身在何處。不知道你們曾見過這樣的樹嗎?
 
有時候就想,我們眾生不就像這樣嗎?每一次若說到轉迷開悟,我就會想到在都蘭山的境界,很恐怖,一迷失了,路在何處真的都不知!
 
我們要如何才能安全?回歸自己的本性就能很安全;我們就能與佛同等,徹悟宇宙萬物真理。你們想,這樣還會再被迷走嗎?所以,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希望我們人人回歸如來本性,再也不要再迷了。所以,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要指導眾生轉迷開悟,這是佛陀的慈悲。
 
 
⊙佛之出現於世,實非由宿業果報,乃本其大悲願力,以示現知見之義。此乃為佛之知見使能發心起行以自證於究竟實相也。
 
 
『佛之出現於世,實非由宿業果報』,絕對不是。我們凡夫是因緣果報,隨著因、緣牽引,生生世世於六道中。我們若是過去生造福業,自然與那對父母、那個環境,我們出生,從小一直到大環境很順很好,享受了人間所有的福與慧。還有的人就不同了,一生就是苦啊苦,出生於苦難的家庭,生活在貧窮的環境,很想要如何脫離貧窮。
 
還記得嗎?有一天,在大林慈院,志工說一個故事。一位阿嬤,小時候出生就是很貧困,住在深山村莊裡,從小就貧苦,沒得吃。一直到十餘歲,就是一個心願,要如何能夠趕緊脫離這種貧困苦難的家庭。所以,有人來提親,十七八歲,就是無論什麼樣的對象,能夠脫離這個貧困的家庭最好,就這樣嫁出去了。
 
但是出嫁之後,雖然住在平地裡,也接近都會區,卻依然是貧。進入一個生疏的家庭,與婆婆的緣結得不好,又要撐起一家艱難的經濟,又要每天看人家的臉色,聽到的都是很不歡喜的事情。婆媳的感情非常惡劣,先生在外面做工,喝酒、賭博,不願照顧家庭,這種苦比在家未嫁之前更苦。
 
因此,到了中年,受不了這種的苦,她就提出了離婚。離婚之後,帶著女兒,到外面要如何生活?很辛苦地做工養孩子,很辛苦。有人介紹對象給她,就再嫁給一個鰥夫。在這個家庭又要適應前妻之子,也一樣很不好過。婚後不久,這位先生就往生了,就在這樣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有別人的孩子,同樣要再辛苦為家計奔忙。
 
到了八十多歲,身體病了,在大林慈濟醫院住院。苦,每天哭著喊苦。這個苦誰能知道呢?無人會來照顧她。前妻之子對後母的緣就是不好,女兒雖然孝順,但是在他鄉外里,所以還是在那裡苦。後來,有一天女兒來看她,就代替母親說出悲苦的心情,一輩子的苦難。
 
她的女兒就去找異父異母的兄弟。這個兄弟出現了,慈濟人來說服他們,媳婦來的時候,志工就以因緣果報的道理說給他們聽,媳婦也嚇到,趕緊要來孝順,三不五時來看她。
 
老人到最後終於有人看顧了。後來人家問她說:『阿嬤,您將來的後事,您是不是要交代?』阿嬤就說:『我就很想,很想要回到孩子的家。我從何處來,就讓我到何處去。』這樣到底她是要去何處呢?前妻的孩子沒有人要認後媽,自己前夫生的孩子已經都離開了。她到底最後要回到何處?沒有人要讓她回去。所以,連人生的最後,就是在醫院草草料理之後,這樣送去納骨塔裡。
 
看,這位老人,老婆婆,一輩子八十多年的時間,從出生她就是這樣,她也很掙扎,要如何能夠脫離這個苦難。想想,這種定業不可轉,這種因緣果報,這是我們凡夫。凡夫來人間,就是因為宿業果報而來。
 
佛陀不是。佛陀已經脫離了三界六道,他是為了不忍心三界六道眾生的苦;這個苦就是有一念迷,一迷下去,不悟,所以在迷之中一直複製煩惱、無明,因緣果報,這樣一直是人生受盡折磨。佛陀不忍心,所以他出現人間。出現世間,不是因為宿業果報來,乃是本具大悲願力,這是佛的大悲願力。
 
為了要來度眾生,為了要救拔眾生,所以他示現在人間,這就是佛之知見。佛知道眾生種種的因緣果報,這是佛的知見。他看盡了人世間,瞭解了三界六道的境界,這是佛之知見。所以,佛陀要使人人覺悟。覺就是菩提,就是要引導人人走出這條菩提道路。
 
所以,『使能發心起行』,我們人人都要覺悟,覺悟,就與佛同樣的心。佛陀不忍心眾生的苦難,這叫做發心。開發了我們的心,就要起行,我們要身體力行。
 
所以我們常常說,『三無漏學』戒、定、慧;同時,我們要聞、思、修——聽、思考、好好修行;平時的生活要持戒,心要定,啟發我們的智慧,這都是在發心起行的過程。修行若有這樣發心起行,就『自證於究竟實相』,我們若能如此,人人都能夠去證實真如的本性。只要你能夠起行,我們能夠與佛同等,不忍眾生的苦。
 
我們自己就已經迷,迷得很苦,我們能修佛的教法,我們瞭解『道』,道路,同時我們也要牽引他人一起走這條的道路,『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就是令人人能夠覺悟。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者,即令其覺悟之義。
 
 
覺悟人人就是本具佛性。這是佛陀的心,希望我們人人能夠明白,我們的佛性永遠都存在,永遠都能夠與佛平等。只是可惜我們凡夫,現在還在迷途裡,儘管有人要引導我們:『來啊,來啊,要走這條路才對。』但是,有的人還是瞻前顧後,還是無法一心向前前進。這就是我們眾生業累,有業將我們拖累住。
 
所以,我們能夠一心一志啟於行動,向佛陀所教化,我們真心來接受佛陀的教育,如此才能夠一步一步往上,走出了那個境界,我們才看得到愈來愈開闊的境界。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