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五根增長力緣,
立願發心持善念,
諸種善根力無量,
破惡生善道心堅。
⊙五力與根名同,謂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信力: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精進力: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
⊙念力: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定力: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
⊙慧力: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或七覺支: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擇法覺分:以智慧揀擇法之真偽也。
精進覺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喜覺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除覺分:亦名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輕利安適也。
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
20120403_晨語開示
『五根增長力助緣,
立願發心持善念。
諸種善根力無量,
破惡生善道心堅。』
『三十七助道品』——三四、二五、七、八,我們應該要謹記起來,用在日常生活中。過去說過『三四』、『五根』,現在我們將要開始說『五力』。『五根』要增長,需要『力』來助緣。
我們凡夫時時都是發心容易,卻是恆心難,那就是願力不夠。發心已經發心了,要堅持下去的力量不夠,所以我們要根生了,力來助緣。所以我們要立願,同時要發心,同時『根』與『力』要互相堅持這一念善。所以『諸種善根力無量』,諸善根要加上『力』,這樣就是無量。
這『五根』、『五力』最重要就是破惡。我們善根生起,必定要好好防止我們的心念——欲心一起,惡念就生,所以我們必定要用『五力』來護持我們的心。所以,生起善根,而後就要破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就是『五根、五力』的力量。眾善奉行那是善根,諸惡莫作那就是力,所以有『五根、五力』,道心才能堅定。所以大家要用心記住。
⊙五力與根名同,謂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所以我們必定要來修習,令根增長。這個『力』要增強,善根才會增長。增長了善根,還是要加強我們的力量,這樣才能破除不好的習氣。我們要很用心,這『力』要增強。
什麼是『五力』呢?前面說過,與『五根』相同——有『信根』就要有『信力』。所以這『力』就是使令善根能夠增長;有『力』,根才能增長。所以『力』就是不要讓煩惱遮蔽住,因為信根要生出來,必定煩惱就要撥開,所以我們要生出信根,就要用力來撥開煩惱,這就是『根』與『力』必定要相隨。
第二就是『精進力』。有『精進根』同樣也要有『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即能除身、心的懈怠。
⊙信力: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 精進力: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
第三就是『念力』。我們有『念根』,當然也需要有『念力』。我們若是『念力』不夠,就容易被邪見、邪思、邪想將我們掩蓋過,這也就是煩惱。我們的心念不正確,心雜念很多,無法專心一念,這就是缺了念力——念的力量。所以我們現在要加上念的力量,要正見、正思惟,不要讓邪思、邪念、邪想將我們掩蓋住。所以必定要有力量來突破,所以我們就要有『念力』。
⊙念力: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 定力: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
接著就是『定力』。我們要有定,不過『定力』談何容易啊!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人、事、物,這些人、事、物常常都會來亂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堅定的力量,才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人、事、物來亂我們的心、亂我們的思想。所以我們必定用『力』來破除煩惱、亂想,所以我們還是同樣要用『定力』。
⊙慧力: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
第五就是『慧力』。我們既然有『慧根』,我們一定要用『慧力』來維持。在『四念處』的慧,是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照了一切諸法。『四念處』,無論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等,都是要用智慧。
我們若是沒有智慧的人,以為身體就是天生自然,就是這個身體。我們若用智慧來想,這個身體,為了這個身體,怎麼會做這麼多錯誤的事情呢?因為一個感受,別人都有的,我為什麼沒有呢?所以這顆心沒有好好定下來,就起心動念,就想要去造作很多。
我們若有智慧就懂得去觀——『諸法無我』,一切有為法是人造,是時間來成就。時間會過去,有成、住、壞、空;是人造的,不是永久的,所以諸法是『無我』。不過我們凡夫就是受外面的境界,不斷不斷如此將我們誘引,所以我們與外面的境界常常糾纏不清。
所以常常說,雖然人人都有本具佛性,不過都是『在纏』——在纏的如來。這就是我們的『慧根、慧力』不夠。所以我們必定要用『五根、五力』來增長我們的『四念處』。
這『四念處』的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所以『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執』。我們凡夫都是邪思、邪見、妄執,所以就會對外面的境界不斷追逐。若是修行的人呢?也同樣會,我們也有偏執,各人有個人偏執一端的修行,這全都是『偏小』。雖然你想要修行,但是這顆心還不知道如何開大,只是看到門縫的一線之光,就想從門縫鑽過去,這樣是很可惜。
門可以大開,開大門,同時可以鋪大道,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用開闊的心、用智慧,借重智慧的力量,讓我們能知道,人生這個身軀,我們這個身體生來人間,到底是要做什麼事情?難道只是為這個身軀所需要的範圍嗎?不對。既來人生,『身是載道器』,我們要修行,有此身軀,我們才能修行。我們要把握這輩子、把握這個身體,『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那麼,難道只度自身就好了嗎?還要兼利他人。所以我們學佛,真的是要學『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這『四念處』、『三四』與『二五』是這麼重要,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
接下來,就是『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七種覺悟的方向。
⊙七菩提分,又名七覺分或七覺支:一、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四、除覺分。五、捨覺分。六、定覺分。七、念覺分。
⊙擇法覺分:以智慧揀擇法之真偽也。 精進覺分: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而行真法也。 喜覺分: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七菩提分』,第一就是『擇法覺分』,就是『以智慧來揀擇法之真偽也』。揀擇就是分別,我們來選擇,我們要走什麼路、什麼樣的覺。我們若是欠缺這覺分,不會分別,我們就會走在險路上。我們要走得很自在,安然到達佛的境界,我們必定要用揀擇。
第二就是『精進覺分』,就是用勇猛的心離邪行,能夠行直法。前面懂得選擇,接下來我們就要很精進,要很勇猛精進的心,我們才能遠離邪思偏道,我們才能走在真實的法——『一實』、真實的法。這是我們要懂得選擇。
第三是『喜覺分』。我們接受法之後,是對的法,我們要用心把握,要好好行在法中,時時起歡喜。我們若是歡喜,『甘願做,歡喜受』,修行豈有苦呢?是我們自己很歡喜,聽法歡喜,行在法中歡喜,為人付出歡喜,很多的歡喜。只要如你的心意,如正確發心的心意去走,如此就是能得法。『心得善法而生歡喜』,我們的心已經得到善法,我們時時都是法喜充滿。
⊙除覺分:亦名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而身心輕利安適也。
第四就是『除覺分』,亦名『輕安覺支』。斷除身心很多很明顯、很粗重的煩惱。總之,身心煩惱粗重,我們有這個『除覺分』,也就是輕安的覺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用心於道法上,自然這個心的煩惱會去除,身的煩惱也會去除。這就是除身心粗重煩惱而身心輕利安適。這就是『除覺分』。
第五就是『捨覺分』。『捨』,我們要知道,很多的煩惱來自於『我有做好事,但是我做後,還是感覺是我幫助你,你要感恩我。』如此就很辛苦。
我們每天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好事是我們的本分,做過了就不必放在心上。所以我們要『捨』,我們要修『慈悲平等觀』,若能如此,才能『捨』——『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我們要捨離我們所見,我們的觀念、見解等等,我們要捨。
第六就是『定覺分』。『定』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覺悟之後,我們的心自然就時時於道上,在這個菩提道中,在正思、正念裡。所以我們就是『覺了所發之禪定』,這叫做『定』,定的覺支。『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的心都常常在定中。
第七就是『念覺支』,就是『思惟所修之道法』,我們都要很明瞭,能了解。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不可受外面的境界把我們困擾了。
⊙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
所以我們必定要走這條康莊的大道,不是小小的門縫,僅用小門縫就要衝到外面,這不是究竟。我們真正學佛要『行法』,法要行,要身體力行,所以法就是在鋪我們的路,這條路要走得正確。所以前面說的『三四、二五、七、八』,現在的『七菩提分』,大家還是同樣要很時時用心,走好我們這條道路,一點點都不可偏差。所以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