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假日寧靜的早晨,吉打州中部莪占比叻鎮。這裡的居民以馬來人佔大多數,大街上則是華人所經營的商店。從1997年開始,這裡就是慈濟吉打分會,第一個資源回收點。
◎資源回收點延伸
掛上資源回收的布條,慈濟志工葉梅花坐上卡車,啟動出發!莪占比叻(Guar Chempedak)鎮每月一次的資源回收,當初是由三位慈濟志工帶頭做起,葉梅花就是其中之一。「開始的心念很強,這些錢,回收報紙的錢,全部都能夠幫助洗腎的腎友,那時候就這樣開始。」
憑著一股做回收、救腎友的熱忱,有任何困難,大家都自動克服。為了運載回收物,葉梅花也自費考駕照,身為最初帶動環保的慈濟人,所駕的卡車,也是第一號的環保卡車。十多年來,環保卡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回收物越載越多,回收地點也擴展到臨近的鄉鎮。
環保卡車行駛了十分鐘後,抵達另一個小鎮——莪崙(Gurun)。幾棵高聳大樹下的空地,晚間是流動夜市場地,白天正好可以讓慈濟志工做資源回收。早晨九點不到,將近三十位環保志工,不分男女老幼,人人揮汗付出,現場是濃濃的草根味。
◎接引老少做環保
七十多歲的慈濟志工劉明玉正拿著相機拍照:「你看他們多麼棒!努力在做環保!」雖然無力搬動重物,但是她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分類工作;拿著相機拍照,則是老人家的另一項任務,也要為當地留下歷史。
「梅花師姊說拍一點,我們留在電腦裡面,把它記錄起來。」身為當地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她謙虛道:「哈哈!剛在學罷了,我不會拍的。」
不只是老人家,現場還有好幾位年輕的志工,也是被慈濟人愛的磁場,所吸引過來的。慈濟志工張秀翎:「梅花師姊問:『你們有沒有興趣加入慈濟?』很好啊!我們要啊!然後她就辦一個說明會,然後我們幾個老師就去聽說明會,然後她就叫我們去培訓。」
從捐款會員開始到加入志工行列,張秀翎和同樣任教於當地中華華文小學的老師們,成為當地推動慈濟的主力,也是資源回收活動的生力軍。
◎環保教育戶外學
烈日當空,葉梅花駕著卡車,沿途收取回收物。不遠處,張秀翎則是和一群小志工,挨家挨戶地叫門,幫忙居民把回收物搬到屋外。兩組志工合作無間,不到半小時,卡車就載滿了。
身為小學老師,張秀翎把學生帶出戶外,親身帶動做給學生看,呈現最好的身教。慈濟志工張秀翎:「他們有改變!比如說,下個月我們資源回收,他們就會回去跟媽媽講,這些東西你不要丟,我們慈濟要這些舊衣服、塑料罐,這些他們都會放出來外面。家長很喜歡讓孩子來參與我們這個活動,有一些家長也會說:『為什麼你沒有叫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要來做啊!』」
小地方的孩子比較單純,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期待他們能在做當中體會環保的意義。就像這一位小志工江瑞榮,從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三,四年來不間斷參與資源回收活動。「環保是有意義的活動!」
慈濟志工葉梅花感恩地說:「因為她們的推動,感覺上我能夠把這個責任交給秀翎老師和月湘校長。做資源回收,就是來運動,還可以跟這樣多人互動。人多力大福就大,希望更加多的社區菩薩們能夠,來參與這個活動;現在還不夠多,還要更加多,希望有更加多的菩薩能夠湧出來,這是我很期待的。」
◎積極樂觀做慈濟
五十一歲的葉梅花未婚,和二哥二嫂同住。幫忙二哥顧家具店,平時請假做慈濟,二哥總是特別通融。葉梅花的二哥葉興忠:「我們一路來是這樣,她(妹妹)出去,我們就有時候關店;送貨,我關店;回來,我的太太忙,我關店。」
每個月環保日,二哥總會先把環保卡車的油箱填滿。用行動支持妹妹。家具行的工作桌上,也總有個位置,是留給慈濟竹筒。
家人相挺,無常卻也來敲門。2002年,她回台灣受證為慈濟委員不久,被診斷罹患初期乳癌。
慈濟志工葉梅花:「那時候我很感動就是,他們安排在書軒,很多志工們一起在書軒給我祝福。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師兄師姊給我祝福的能量,真的是不可思議。」
動手術後,乳癌獲得控制,珍惜健康,更珍惜自己的慧命。十年以來,癌症沒有再復發,葉梅花發願更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把握分秒做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