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馬來西亞玻璃市州一個偏遠村子裡,一名暹裔配偶達娜姆,在丈夫往生後,除了已婚的長女,她還得撫養三名未成年子女,然而家境困窘,無固定收入,子女不是未曾受教育、沒工作,就是仍在求學,達娜姆覺得人生是黑暗的,所幸後來得到慈濟人的幫助與膚慰,生計獲得改善,也積極面對生活,對慈濟人的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舉目無親陷困境 結緣慈濟見曙光
穿過這條曲折而狹窄的小路,慈濟志工來到馬來西亞玻璃市州這間小屋,為來自泰國的外籍配偶達娜姆(Tanam Khamsang),像老朋友一樣送上關懷與膚慰。這一次,慈濟人為達娜姆帶來四語文對照版《靜思語》,讓她閒暇時閱讀。儘管她的教育程度只有小學畢業,卻仍能朗朗上口,還解釋靜思語:「不要想這樣多,要盡量做好事。」「要精進,不要浪費我們的人生。」達娜姆用泰語讀出來後,還能簡單作解釋;她的小兒子收到一盒鉛筆後也愛不釋手。
三年前,達娜姆的馬來西亞籍丈夫因癌症往生後,舉目無親又貧困,除了已婚的長女,她還得撫養三名未成年子女。夫家的父母雖然就住在隔壁的房子,卻也是長期困窘又臥病在床,對生活感到徬徨無助,幸好在幾個月後慈濟發現了這個個案,才開始了她與慈濟之間的因緣。達娜姆說:「我什麼都不懂,不知道有誰可以幫忙,直到有慈濟人過去幫忙我。那一陣子我真的很憂鬱,很傷心很無助。」想起當時慈濟人的雪中送炭,她還是禁不住流下感恩的眼淚。
畢竟在這之前完全不認識慈濟,一群異族陌生人突然登門造訪,難免會有防備心和恐懼,慈濟志工左玉花(慈侔)回憶當初,他們到達娜姆的家打掃乾淨,並送上補助金後的情景:「第一次她就跪著在地,大哭一場,她就講:『幸好有你們來,要不然我的生活日子不知道怎樣過?』那時候我們的慈濟人就擁抱著她,膚慰她,當時每一位在場的師兄師姊都流淚,被感動到,那時的那一個情景讓我們很難忘。」慈濟志工黃麗珠(慈沇)也補充:「可以看到說,她找到一個,可靠的一個的肩膀,來讓她依靠。」
◎國籍教育成問題 志工奔波卻徒勞
訪視的過程中,得知達娜姆當年已婚的18歲長女和15歲的次女,都不具備馬來西亞公民權,也不曾接受教育,慈濟志工企圖給予幫助,卻事與願違。擔任某小學副校長一職的慈濟志工黃麗端就為了她們的公民權和教育奔波勞碌:「非公民是可以上學讀書的,只是他們可能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我有去教育局問,次女完全不識字(長女已婚,故不予以詢問),直接給她進國中三年級,她完全跟不上的,到最後她也學不到東西。公民權呢,我是問好幾位移民局的職員,他們說,由於她們不是在本國出生的(都生於泰國),公民權是非常難得到,所以我就很失望。沒有辦法,就接受。」
至於為什麼願意這樣幫助她們,黃麗端這麼說:「如果我們嫁到泰國去,我們也是人海茫茫,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我們都需要人家來幫助我們,所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也要盡快幫助她們。」
◎慈濟結緣見曙光 自給自足亦付出
幸好達娜姆最小的兩個孩子都成功入學,經過慈濟志工每一次的影片分享和鼓勵,她看到了人生的曙光。黃麗珠指出:「就是這樣子的跟她建立一個信任之後,她跟我們就可以,可以把心裡的一些話講出來。」剛接觸達娜姆時,她的馬來語表達能力稍弱,這三年來日趨進步,慈濟志工也才能與她作更進一步的對話,這一次訪視,諳泰語的慈濟志工王麗萍也一同到來,盡可能讓達娜姆能用母語自我表述。
除了給予補助,慈濟志工也希望能鼓勵她自力更生,接著便將竹筒帶去,向她分享竹筒的故事,讓她也可以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黃麗珠說:「那還記得有一次的,我們曾經為了海地地震,來跟她募心,我們就有讓她來做這一部分,就是想說,讓她安身安心之後呢,也讓她可以走出來,發揮她的愛心。除了這樣,我們也有帶上人的法,我還跟她分享,有一些上人開示,還跟她一起來聆聽,希望說,一點一滴可以讓她的心打開。」這一天帶來的,是以泰語旁白的紀錄影片,描述2012年慈濟在泰國留下的每個足跡,她才知道慈濟愛的種子也在自己的故鄉散播著。
於是達娜姆開始延續過去的散工職業,即與次女不定時到別人的菜園幫忙收割,賺取微薄收入。後來,她更是不浪費住家外的空地,用來種植長豆等蔬菜,再交由他人販售。達娜姆說:「在這之前,慈濟給我的補助金除了用來支付孩子的生活費,我也用來購買一些耕種所需的成本物品如肥料等等。沒有工作其他收入的話,我就是採自己種的菜拿出去外面賣。」
慈濟志工也希望藉由這個個案,來啟發更多的人:「我覺得可以讓更多的人走進來,我們更多的志工,就是當時一起來的志工,走到今天,可以體會到說,怎樣見苦知福,只要看到她這個堅強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去學習的。」黃麗珠如此說道。
「我感謝證嚴法師幫助,好像父母親這樣派人來關心我,讓我度過了這個難關,到現在我還是很感激。」達娜姆一路坎坷,走過人生大無常,如今她臉上總掛著羞澀的笑容,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