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時間還是在過,每一天我們都是期待佛法句句入我們的心。前面我們已經將《法華經》的序品做一段落的結束。整個佛陀的本懷就是在《法華經》,所以在法華會開始時,很多人一直來、一直來,佛陀一坐下來時,開始就[離言法華]。
[離言法華]意思就是說,也沒有出聲,但是要讓大家的心能先去探討、了解。其實,所探討了解,佛陀的本意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的法才是佛陀的本懷。
佛陀他這一世的因緣將盡,沒有將他的本懷真實法述說出來也不行了,所以在這法華會的場面就不同以往。
剛開始,佛陀講《無量義經》,小乘之人還未很清楚。現在要將他所要說的法,無論是方便、譬喻等等,就一品一品、前前後後要述說出來。但是也要讓大家提高追求聽法的心,所以他坐下來,開始就是發光現瑞。
在這個場地,佛陀在放光,人人在懷疑,想要追究,佛陀為什麼該說法時會坐那麼久?現在的形象與過去不同,到底是有什麼法,這麼特殊的形態?經過了彌勒菩薩來請問文殊菩薩,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看看這二位菩薩,一位是已經過去成佛的文殊菩薩,一位是將來要成佛的彌勒菩薩。所以這過去、未來的佛,就在這個場合裡,還未成佛者來請問已成佛者,二人在那裡對唱,來[畫繪敘述說分明]。
開始時,文殊菩薩用他的智慧、慈悲,[悲]就是憐憫現在的眾生與未來的眾生,根機比較鈍劣者,習性難除。所以他就以過去的二萬燈明佛來引述,[古今如來,悲願愍念],這是過去日月燈明佛也是慈悲,[悲願愍念]眾生的苦,沉淪於欲海。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過去的如來是為這樣的眾生發悲心,愍念眾生的沉淪,現在釋迦佛也是同樣。所以說,這是在〈序品〉,這期間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來[畫繪敘述說分明]。
⊙[畫繪述說分明,古今如來,悲願愍念,諸眾生苦,沉淪慾海。]《法華經序品第一》
[古今如來,悲願愍念],愍念諸眾生的苦,沉淪於欲海。眾生的苦在何處?就是欲海。這個[欲]就是貪欲,一念貪起,瞋、癡、慢、疑就是這樣連續牽連過來。所以眾生多數都是[有種種性欲],種種的性、種種的欲;[種種行],種種的行為。
我們接觸了佛法,我們若懂得將這個[行]字轉入[修]──修行,若能如此,內心誠、正、信、實,日日對人、對事、對物、對法,我們要虔誠,若如此我們的內心都會很平,非常平靜。
但是凡夫的[行],在[行蘊]中。色、受、想、行、識,就是凡夫緣著外面的境界,採取的行動,多數會去造了惡的業——貪、瞋、癡……種種的行為,無不都是在這[行]字。
[有種種性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妄念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
[種種憶想妄念分別],凡夫有很多很複雜的念,人在現在,卻是一直回憶過去。常常我都是這麼說:[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妄想。]但是我們凡夫偏偏心無法安住當下,所以就會有[種種憶想妄念分別]。這樣的心,分秒中都是在我們的內心起伏,起起落落,心不定。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苦],所以會沉淪在欲海中無法出離,時間已經是[歷劫],已經經歷過不知道多久、多久的時間了。
[劫]就是[劫波],就是長時間,經歷了多少、多久的長時間,光是被[種種性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妄念分別],如此將我們纏住,[纏繞無有出期],這就是我們凡夫。
但是古今諸佛同樣,你看日月燈明佛經過了二萬位,這二萬位的日月燈明佛,每一位一代時教之後,最後也是要講《法華經》。講《法華經》的道場,與現在釋迦佛的道場是一樣,一樣[放光現瑞]。
我們都有聽到,文殊菩薩敘述得很清楚。但是,每一尊佛都是一樣,考慮到過去所說的法,眾生的根機還未整齊,那種歷劫纏繞住,還無法透徹出來。一代的時教,時間將盡了,所以要好好考慮如何提高有心要聽法的人,讓他們能夠集中精神,啟動求法的心。
所以[佛慈靜思默慮,化緣將盡,為此ㄧ大事因緣,敷暢本懷故,定中發光現瑞。]
佛坐在那裡就是在靜靜地思考,好好地考慮。考慮著,無非就是化緣將盡,因為剩下沒有多久的時間了,大部分的時間用方便巧妙的法,循循善誘,但是一期化度在人間的因緣將盡了,到底這個(真實)法若不趕緊施放出去,恐怕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這就是佛陀坐在那裡,(靜慮)要用何種方法,因為這個因緣,會在那裡一直放光現瑞,就是一直要將大家的心,趕緊讓人人的心集中、聚焦,人人要集中過來。因為佛陀化緣將盡,來人間化度的因緣將要結束了。
所以佛陀將他內心的本懷必定要趕緊暢演出去。[敷暢本懷],[敷]就是要施放出去的意思,他的本懷要趕緊施放出去,要心無遺憾,趕緊說出去。所以在定中發光現瑞,這是凝聚了靜思默慮——要如何讓大家的心能夠聚集過來?所以佛陀身放光現瑞。
所以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是在這靈山會[助顯實相義],來引古知今,引述過去的日月燈明佛,可以了解我們現在。
過去所說的二萬日月燈明佛,應該是[福慧]的意思。我們若是聽經,感覺那是無法去算數的計量,那麼久、那麼久以前的佛,經過了二萬尊,到底要如何去算呢?這到底是表示什麼呢?我們就把這個法拉近到我們現在,應該含藏著的意思就是福與慧,[福慧兩足尊]。
我們修行必定要修無量福、無量慧。無量的福、無量的慧是無法去算計。所以我們若將[日]、[月],[日]表示智慧、光明,[月]是表示溫柔、慈悲,所以這[日月]就是智慧與慈悲。智慧、慈悲,慈悲就是造福人群,智慧是明了道理。所以我們應該將它想成,文殊菩薩是隱含著要啟動我們大家,所以才會說出二萬日月燈明佛。
⊙二萬日月燈明:意指[福慧]。八百弟子:意指[八正道]。八王子:意指[八識]。
還有,[八百弟子]應該就是含義[八正道]。我們人人修行不能離開[八正道]。[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代表總共(有)三十七助道品,這是我們人人修行一定要常常放在我們的心,於修行中不能離開。這在《法華經》會一一解釋出去。
[八王子]應該就是代表八識。人人,凡夫沒有離開八識。前六識緣六塵境,第七識是思考,思惟、造作、指使者。第八識就像是藏,庫藏一般,外面所做的一切,起心動念,所做的行為,結果的種子就是在第八識裡面。
第八識就是因緣果報,不斷收納[因],就緣著那個[緣],無論你要投生在哪一個地方,結束這輩子,是不是又來臺灣出生呢?不一定。天下國家很多,捨此投彼去,除了人類有富裕的國家、有貧窮的國家,到底你要投生何處?不知道。更還有[三塗]──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中我們不知道會去哪裡。這都是含藏於藏識裡面,我們因緣果報就是緣著第八識在走。
佛陀要教育我們,要我們將八識都去掉,回歸第九識。第九識就是佛性。所以佛陀教法古今相同。
日月燈明佛為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妙光菩薩也是廣說《法華經》。因為二萬燈明佛(的最後一尊)他是為妙光菩薩說《法華經》,向大家說,但是對機者是妙光菩薩。所以,妙光菩薩吸收之後來化度八百弟子、八王子等等,妙光菩薩也是為大家再繼續說法。因為日月燈明佛[如薪盡火滅],取滅度了,這期間就是妙光菩薩繼續宣說《法華經》。
所以說,[是妙光菩薩,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奉持佛法藏],就是[智慧],智慧含藏佛的真理。於[八十小劫中],八十小劫就等於一大劫。過去也解釋過了。完全於長久的時間廣說《法華經》。
時間,[時無長短,地無遠近;法無古今,等同日月],古今佛同。這是要與大家(說明),希望〈序品〉結束之後,讓大家更加清楚,到底這〈序品〉中與後面的經文要如何去接,我們應該要很了解。這麼久的時間,要體會到佛陀的靜坐,彌勒、文殊在[對唱]的用意。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