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每天[晨語]開頭都向大家說心,心是否有照顧好?這是我們修行者人人的本分事。心若顧得好,這條菩提大道就沒有偏差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照顧好這一念心。
學佛,自覺、覺他,才能覺行圓滿。學,在我們的心能知,知法之後,應該要再宣揚,讓別人也能知道,所以必定要演說。在《無量義經》這段(經)文如此說:[演說甚深微妙偈,遊戲澡浴法清池]。
⊙[演說甚深微妙偈,遊戲澡浴法清池。]《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法實在是很深又很廣,它是無量無邊。深,到底有多深呢?廣,是包含到多大的範圍?無法去測量。所以,就形容為[法之至妙謂之深];深之最極,就叫做[甚]。
⊙法之至妙謂之深;深之極謂之甚。
多深?不知道。就是最極妙的時候,無法形容,那就是[甚深],就是很深,這是一種的形容。
其實,宇宙乾坤無不都是包含在一個[法]字。光是一個[法]字,它的廣、它的深、它的大,無法描述,所以就稱為[甚深]。深之最極,就是叫做[甚]。所以說來,佛法之廣大無邊深奧,就用[甚深]二字來形容。
尤其是[微妙]。[微]就是極小、極小;微細到無法形容,這叫做[妙]。所以,佛法在宇宙,或者是乾坤、萬物,都無法用測量的方式,只能用我們心靈的感覺,所以稱為[甚深微妙]。這個法我們若感覺得到、體會得到,那種的感覺,真正是[甚深微妙]的佛法。
⊙菩薩以法而自喜樂也。菩薩常所遊戲勝妙法樂,不染世間諸欲境界。
[菩薩以法而自喜樂]。大家很歡喜得到這個法,實在是很歡喜,無法形容,所以,人人那分的歡喜,就稱為[遊戲],就是心很快樂,沒有什麼束縛。那種得到微妙的法,甚深微妙法,使我們的心不受束縛,這叫做解脫——解脫、遊戲。
前面我們也說過了,菩薩遊戲人間,他的遊戲就是能了解人生疾苦。佛陀說[苦諦]的道理,菩薩都了解,不只是了解[苦諦]的道理,還能了解如何脫苦、離苦,能得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那種解脫的境界。
所以[菩薩以法而自喜樂],他在救濟人也是很快樂,不受世間一切的諸欲所牽引,不會受它所束縛,所以他很逍遙自在,這叫做菩薩。菩薩就是有得到那樣的法,甚深微妙的法,所以自喜樂。
[菩薩常所遊戲,勝妙法樂],這就是菩薩心靈的境界。因為他沒有被染著,沒有染著世間諸欲的境界,如此稱為[遊戲]。所以說來,[以法而自喜樂],用法來喜樂,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其實,過去記得曾講過,那種的喜樂,有一段故事。阿育王的時代,是印度最黃金時代,他以法治世,以佛法來統理他的國土,所以那個國土人人互相尊重,尤其是敬仰三寶,這就是阿育王的時代。
那時候,他若是看到出家人,就很恭敬頂禮膜拜。這是表示對佛、對法、對僧的尊敬。所以有一回,他和他的大臣出巡時,看到一位小沙彌長得很清淨、可愛,他從內心起了非常尊敬,很想膜拜他。不過,身邊跟了這麼多大臣,礙於他的尊嚴,實在放不下身段向一個小沙彌敬禮。不過,在他內心就是很衝動,所以他就把小沙彌帶到無人的地方,他就一個距離,向小沙彌頂禮膜拜。
他說:[小沙彌,我今天看到你,我很歡喜,很尊敬你,所以我向你頂禮膜拜。不過,這是你和我的事情,你不要告訴大家,別說今日我阿育王向你小沙彌頂禮。]
這小沙彌聽了,他看到地上一個罐子,於是就轉個身鑽進去,變成一丁點的小孩在罐子裡。這個孩子在罐子裡逍遙自在,又是轉個身,又站在阿育王的面前。阿育王整個愣住了,[你怎麼有這個本領啊!]小沙彌就向阿育王說:[大王,我告訴你,我只讓你看見,別人都不知道。你今天看到我鑽進罐子裡,你別告訴別人,這是我們之間的祕密。]
阿育王那時內心很震撼,[是啊!世間的事情有很多不能輕視,我怎麼能輕視一位小沙彌呢?]所以自己感覺很慚愧又懺悔,[我學佛、聽法,為何還不能打破我相?真的是懺悔。]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有趣,這就是透徹佛法,這也是一種遊戲,彼此之間互相的遊戲。何況學佛,行於菩薩道,我們必定以法、用法歡喜在我們內心,世間不論何種形象,我們都要用不受束縛的心境,認真面對周圍的境界。
認真,就是是非分清楚,這叫做認真。我們學佛本來就要很認真,尤其是在這個大時代,更需要明大是非。大是非,要從無明跳脫出來,才能得到智慧,才能分別是對、是錯。對的事情,我們可以去做,心就會很歡喜。常常做對的事情,這就是最歡喜,也就是菩薩所遊戲的境界。所以我們學佛,也要學會如何能到達這美妙的境界。
所以《法華經》,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日月燈明佛讚歎妙光菩薩,說:[我的心,你最明白。]那就是體佛本懷。佛陀的心懷就是微妙法,妙光菩薩能體會,所以日月燈明佛就很歡喜的讚歎。這段(經)文說:[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
⊙[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法華經序品第一》
[六十小劫]到底是多久?常常告訴大家,人壽八萬歲,一百年減一歲,一直到人壽十歲;自十歲又再一百年增一歲,一直到人壽八萬歲。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這樣的時間到底多長?真的是很長的時間。[一小劫]都無法去算計,何況六十小劫呢!
六十小劫的時間,那就很長了。所以在六十小劫,這麼長久的時間,[不起於此座],一直沒有離開那個地方,[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一切全都是在描述一種心靈境界,所有學佛者在佛前,那個心態的感受與見解。佛在定中,有的人會感覺怎麼那麼久,其實,對佛來說實在是很短的時間。同樣在一個時間內,長短無法去測量,所以用[劫]來形容。
所以,[不起於此座],沒有離開那裡,悠遊在佛的境界,一點都不受束縛,不受時間的限制,所以不論你感覺多長,在佛的境界就是很短暫。
[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所說的是上妙的法,在這境界裡那麼多人,就是只有妙光法師他全都能了解,還能受持。
⊙[受持]:聞此一乘妙法,領之以為境,為境界受持;復因信解,以證於自心,為自性受持。由能受故能持也。
這個受持有二項:一項是外面的境界,一項是內心的境界。對外的受持,就是[聞此一乘妙法,領之為境,為境界受持]。那就是佛所說法,菩薩能體會入心,了解,知道這是一乘的妙法,這就是境界的受。接受外面,佛陀所說法的聲音入心來,能受持,這就是外面的境界。
再另外,[復因信解,以證於自心,為自性受持]。佛所說法,我們從內心恭敬、尊重、信解。不只是信,還能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證入我們的心。
這個法,真正體悟、刻在我們的心版裡,如此是[證]。我們能證實這個法與我的心互相契合,這叫做[證於自心,為自性受持],已經將法變成了我自己的自性,我都了解了。
所謂[聞一知十],或者是[聞一解千],只是聞一項的道理,天下宇宙的真理都能通徹了解,這就是[證]。證入我們的自心,這叫做[自性受持]。[由能受,故能持。]你懂得去接受,所以我們才能堅持。
所以說來,學佛,必定從外境接受,入我們的內心,真正將法與心契合,變成了自覺自悟。聞一,我們能知十,或者是知百、知千;只是一個法,能引起我們無量數的覺悟,這才是真正的受持。
所以,世尊已經讚歎了妙光法師。妙光菩薩很歡喜,知道佛所說的法是包含著很多甚深微妙的法。所以在這時間,長短,在佛的境界,能一下子的時間包含很多的法。若是不了解的人,感覺這麼久,到底是說什麼法?用很長的時間也是無法體悟。若是能覺悟,在剎那間接受一個法,就能通徹宇宙萬物的真理。
所以,我們菩薩遊戲,應該要好好體會這人間的境界,人間的教法,我們要用心奉持。總之,學佛真正要時時多用心。甚深微妙的法,就要用歡喜無束縛的心學習,如此就很快樂了。學法是要學得法喜充滿,不要學得滿心煩惱。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