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每天心與境相處在一起,心與法,也是要心法合一,法與佛絕對不離開。所以常常說,心中有佛,法要入心。這是我們時時要自我警惕,也是自我守護我們的一念心。
《無量義經》無不都是一直來啟發我們人人這念心,從外面的境界,一直到我們內心的世界;從內心的世界,來面對著周圍的環境,以及所有一切相與理,理相合一。
理,就是道理。一直跟大家說,這個[理]字是永遠存在,就像是佛的法身,佛身就是永遠不生不滅,本來就是。道理都是存在,只是外面的形象不同。外面的形象就是有造作,所以有形、有相。
我們人世間,時代是如何的不同,生態是如何的變異,那不就是人的心嗎?人的心一念偏差,就會造作了很多的業。看眾生業,就會顯示了這個世間的相,顯示了時代不同,顯示了生態不同,這都是人所造作。
所有一切的形象,都是從我們的心所出現。[心如工畫師],不管什麼樣的形象,都是我們人去將它造作出來。所以,這些造作的東西既有相,就有成、住、壞、空,一切都是不定相。[成]的時候,新新的東西,慢慢地這個東西變舊了,相就不同了,慢慢就會[壞]了,這就是相無定相。
但是法,方法,什麼方法,要把它造成什麼東西,這是在人的頭腦裡面,怎麼想就怎麼創造。會想的是常識,但是,這個常識的源頭就是智慧。智慧本清淨,卻是因為我們的心去造作、污染,所以它就會變成了[識]。這個[識]與[智]就已經有差別了。
所以,智慧的道理是永存不滅,該要去分別的,要真實相,這是清淨智,就是大圓鏡智。慧,它能夠永恆不變,人人平等、性相平等。不管是大象、大牛、大匹馬等等,或是地上蠕動的小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是慧的平等。
所以,慧的平等,智的真實道理的分別,這樣會合起來,這就是我們人的本性。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就是我們這個性清淨,佛性清淨。
不論佛陀與所有的眾生結了多少好緣,現什麼樣的形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我們人人與人結好緣,讓人見到形象就生歡喜心,自然這分歡喜,就是叫做[好相]。很好,我才會歡喜。我們人與人之間所相對的,追求的是我所愛、我認為好,這就是我們人的心對相。
所以,佛的三十二相,我們對著這個相,還是同樣,佛法身是永住,但是相是不定相。佛陀同樣有生、老、病、死的形象,所以這個相就是在我們的心。我們要用心,道理,在佛的本性永遠都沒有變,從生一直到最後,沒有變,但是形象有變。而眾生的恭敬,真誠的恭敬沒有變,那個恭敬心,那是緣,很密切的好緣,起了尊重,沒有變。所以,我們在這裡就是說,[能令眾生歡喜禮]。
⊙[能令眾生歡喜禮,虔心表敬誠慇懃,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軀。]《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佛陀的身相一切就是那麼莊嚴,所看到的就是[能令眾生歡喜禮],很自然起了歡喜的心,以最虔誠的心頂禮、恭敬。這就是表達我們至高無上的虔誠恭敬,很殷勤。
[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身。]佛陀雖然已經離我們二千多年,但是敬佛如佛在,佛陀還是在我們的面前,佛陀還是在我們的心,無處不在。所以,我們人的大毛病,就是貪、瞋、癡、慢、疑。
第一,這個[疑],不信,不相信。我們這樣尊重、禮拜,表示我們虔敬佛陀,敬佛如佛在。但是,有的人就認為,拜佛是要求佛,求佛能夠保佑我。
其實,我們修行者、佛教徒,應該要相信佛所教法。從佛陀所教的,對我們說的,我們要相信人人有自性佛。我們卻是受到我慢、懷疑所障礙,不懂得好好地信受奉行正法,往往都為了得失的心,才要來求,才要來拜。所要求、所要拜的,以為就是能賜福給我。其實,我們的禮拜、恭敬,就是要磨練我們自己,折服我慢幢。我們要將自己的我慢,一切都要去除。
因為我們除了貪、瞋、癡以外,有這個[慢]。有了慢,就無法折服我們,對法恭敬。我們若無法對法恭敬,就無法相信佛所說法。所以,我們必定要信,還要正信,同時我們要信受奉行。我們自己的自高、我慢一定要去除,所以我們頂禮、膜拜,不是要求什麼,是要求自己的心,這種的[我慢]一定要去除。所以,頂禮是去除我慢相。
人人都自高、我慢,沒有想到我們該看別人有什麼樣的優點,要尊重。我們尊重他人的優點,就懂得去好慕他人的優點,就會懂得去學。常常說,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是一部經,有現出那分醜陋、惡劣的形象,讓我們看到時,我們要趕快想,我是不是這樣呢?若有,就要趕快改。放下身段,我們要以恭敬心對人,讓人感覺很親和感,眾生願意接近,人人願意和我們合群。
這就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是對我們在做教育,這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在人群中學來的。這種無形、無色,卻是裡面充滿了道理。所有所現的色相,只不過是在人的心理生態,我們自己能改的,就不是固定的,對方的習性也是他薰習來的,也不是固定的,這些道理我們若清楚,就能夠了解[是相非相],對相的看法就不會那麼執著。
所以這能夠[成就如是妙色軀]。我們修行,若能夠全都了解這些道理,將貢高、自高、自大、我慢好好去除。我們對佛的形象,相信佛與眾生結這麼多的好緣,所以眾生見到佛起恭敬心。這也就是佛陀過去無始以來,修行過程與所有眾生的因緣,所以他能夠具足這麼多,讓眾生見到的好形象,讓人歡喜。
佛做得到,人人本具佛性,自然我們也做得到。這就是我們修行,面對外面的境界和所有的生態,我們要很用心認識,要[轉識成智]。我們的心對所有的一切法要平等,所有眾生的形象,同樣要有這樣的心。這就是佛心靈的境界,過去生中這樣的過程,來顯示教導我們大家。見到佛就見到道理,見佛起歡喜,所有的法就已經入我們的心了。
接下來再說——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法華經序品第一》
這也是在讚歎佛。這是文殊菩薩在與彌勒菩薩對唱,還在這個其中。就是說佛的光芒這樣照射,眾生看佛,就是在法會中人人看佛,能夠了解諸佛、諸如來,所有的過去、現在的如來都是同樣,自然成佛道。
如何叫做自然成佛道?自然本性,只要我們能夠去妄反真,再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樣很快就能夠成佛道。只要我們能夠發心立願,隨順佛陀所走過來的這條路,很快明心見性。心若明,我們的自性顯現,這都是自然。佛性是自然,沒有造作。有造作就是有形象,這不是真理。有形、有相,這不是真理,它有變化。一直跟大家說,希望讓大家很清楚。
[身色如金山]。其實我們的本性,佛性,是這麼的清淨,清淨光明照耀,就如金山一樣。這是一種形容。
[端嚴甚微妙]。每一尊佛、如來,這種真理法身實在是非常端嚴,這不是造作,很自然的,很端莊、很莊嚴。這種非常的微妙,不是用語言能夠表達,用[微妙]來代表。
[如淨琉璃中]。其實,我們看宇宙、大地,自然的境界,就如在清淨琉璃中的景象,都是沒有污染。這種相在琉璃中,外面有什麼髒的都污染不到它,其實就是那樣的清淨如琉璃。不也就是要跟大家說,我們人人心中有佛,都是在琉璃之中,不受到污染的清淨,這是多麼微妙的境界。
[內現真金像]。在琉璃之中現出真金的形象出來,這就是表示高貴。佛的本性,佛的相,法身的相,就是這麼高貴、清淨,沒有污染。所以在《無量義經》也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法華經》這一段也正好一樣,就是表達出真理實相是永遠存在,是那麼清淨、莊嚴,沒有污染。我們人人若能夠了解,就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