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0日】法華經序(三)

Community:
Branch: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
方向對錯毫釐之差
發一念心立一弘願
認真戒慎虔誠守志

 

各位,我們若每天,把這幾句話放在心裡,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偏差,方向就不會有錯誤了,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我們要走千里的路,要開始起於第一步,我們若只是知道千里之外,有什麼樣的境界。

但是人沒有去,無法去體會其中的境界,儘管你怎麼聽,那種貼切體會就是沒有,就好像我們聽法不用心,不肯用功,真正佛法的奧妙真袐,其實我們都不知道。

所以真正的學佛者,必定要起步走,所以說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修行叫做修道,道者路也,所以這條路我們必定要起步走,甚至要把握時間,要起步走,我們應該方向要對得很準。

看看三角的習題,開始對準時,我們若是有一點偏差,東西南北就偏向了,方向是對還是不對?只差在毫釐,一點點的偏差,愈走就愈遠了,千里路就差千里遠了。
所以在初步很重要,方向也是很重要,發心立願就是起動,我們若沒有開始起步,不肯去走,永遠都是站在原點,所以我們只要初步對準,方向不要偏差,我們開始要發大心、立弘願。

所以發心立願我們要認真,人生短短才幾十年而已,一直對大家警愓,四天王天的一天,在我們人間是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人生幾十年很短,所以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方向對準,我們就要認真。

不要說今天做不到,明天吧!今年沒有這個計畫,明年再來,我現在還年輕,正是賺錢的機會時,要我去做志工,浪費時間,等我退休,這就是不認真,沒有認清楚人生的無常,沒有認清楚,我們應該要把握當下,因緣錯過,再也不可得了,人生只有一次,所謂的「一次」,每一個人的過程只有一次。

什麼叫做一次呢?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這位哲學家,他教育他的學生,有一回,有一群學生來請教老師,希望老師開導他們,真實的道理,要如何能讓學生體會呢?

有一天就對他的學生說,來,我帶你去實驗中體會,他就把他們帶到一片果園裡去,對這些學生說,你們從果園的人口開始,一直走到最盡頭的地方,那裡頭的水果,你們用心去選擇最美的、最好的,你最喜歡的,你就把它摘下來,只能一粒,一次而已,不能再回頭。

這些學生就開始進入果園去了,滿園子的水果,到底哪一粒是最美的、最好的,從入口一直走,走到盡頭,已經看到他的老師站在那裡。

老師就問:「來,你們每個人,可採到最美、最好的水果?」

其中一個學生就這麼說了:「老師,再給我一次機會。」

老師就說:「沒了,沒有機會了,你怎麼沒有摘任何一粒水果?」

他說:「我開始進去時,就已經看到一粒很美、很大的,不過,我想可能裡頭,還有更大、更美、更好的,我怕摘到的這粒,不如後面再看到那粒,我只能摘一粒而已,所以那粒我就沒摘到了。」

一些學生就說:「對、對,是不是再給我們一次機會?」

老師就說:「沒有了,人生只有一次機會而已,年輕時代也只有一次年輕,二十歲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二十歲而已,再也不回頭了,道理與此相同,我們早知道,早知有今日,何必當初呢?」

所以,人生,我們要認真,我們若是不會把握當下,剎那就無法變成永恆,看看我們慈濟,現在雖然是四十多年,若不是當初那一念,把握那一念,方向沒有偏差,四十多年來,不知道今天是不是有慈濟?
釋迦牟尼佛在農曆二月八日,一早天未亮,那念心若沒有發起,他若沒有採取行動,離家、脫俗、出家,今天二千多年了,哪有佛法呢?

所以「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我們就是要走,無論多遠,時間多長,但是方向要對準,我們要發心立願,而且是要認真的,不是說,我今若做不到,明天再來,這就是不認真的人生。

我們認真還要戒慎,要真的很戒慎,你信佛、學佛,守戒很重要,戒、定、慧,你們想,若無戒哪有定?無戒、無定,要成長智慧,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人生要守好規矩,這樣我們的定心才能建立,所以我們能認真戒慎,還要虔誠,虔誠就是一念心,我們可以守志,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過去不是和大家分享過嗎?

所以我們好好的,我們若能夠守志立弘願,沒有毫釐之差,能夠起步,開始要精進走,我們若能夠這樣,能夠精進,沒有偏差,有弘願,能夠守志節,你想,這不就是我們最虔誠的時刻,所以我們的心靈世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一直在說,在法華會上,法華會就是在靈山,靈山在哪裡?

其實我們平時就說過了,人人各有個靈山塔,人人能夠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人人都有自性三寶,我們人人這念清淨的本性,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增長也沒有消失,只是被無明遮蓋了,心鏡這面心鏡,

本來就是那麼清淨明朗,是我們不知多久之前,受塵埃灰塵遮蓋住,我們就是懈怠,沒有每天好好去擦,看看玻璃鏡,若一段時間沒有去擦拭,就會沾上灰塵,迷迷濛濛,你不能看透外面的境界。

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的心鏡要勤拂拭,要常常擦,所以我們這念虔誠的心,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鏡明朗,要讓我們自性三寶現前,所以自性三寶要現前,我們必定要戒慎虔誠。

所以,過去,講「法譬如水」那時候,一直對大家說懺悔、懺悔,懺悔之後,所有的過失,錯誤的觀念,我們都應該要改過來,我們的習氣、方向要正確,這是過去和大家分享的。

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正確的方向開始起步,不離開虔誠,所以這念虔誠,就開始要發願了,發願就是要回向,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回向發願」。

發願就是回向,所以我們要「志心懺悔」,志心就包括了前面說的,要認真、要戒慎、要虔誠、要守志,這就是「志心」,我們要發心立願,我們必定要很認真,心無二念,一心一志,守住我們的弘願。

所以我們要懺悔,我們不要以為,法譬如水,每天都在說懺悔,我們既然懺悔說完了,現在應該就是發願了,怎麼還有懺悔呢?不是說,不是聽,是我們要真心去做。

所以一直對大家說,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把「經」已經對大家說完了,路的方向是這樣,要走不走,就是看自己了,所以發願就是不要再偏差,我們要不偏差,我們要時時警愓,我們時時警愓,假使有一點起心動念,雖然我們沒有去做,不過,有起心動念,我們也要趕緊懺悔,我不應該有這個念頭,雖然還沒有去做,已經有這個念頭就不對了。

所以我們還是有了念頭,就要趕緊及時懺悔,不應該有這個念頭,我們既然發心立願,就是要這麼做,我們不應該有這個念頭,所以我們要「志心懺悔」。

這個懺悔的心,要時時掛在我們心頭,我們才能在日日生活中,不會犯錯,所以說它:

 

【法華經 序品第一】
志心懺悔
弟子眾等
與一切眾生
從無始以來

 

這一段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一直跟大家說,我們要懺悔,不只是我們自己,我們也要引導大家同時來懺悔,所以「眾等」,看我們每天早上在禮佛,不是一個人而已,是幾百人,聚集在我們大殿,在我們的觀音殿,這就叫做「眾等」。

這樣夠嗎?還不夠,在我們的平時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不斷人間菩薩招生,所以把我們的心得隨時分享,引導人人能「志心懺悔」,所以「與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了我們在內,「從無始以來」,不是今天而已,過去生不知多久多久之前,一直到現在,還有未來、未來世。

前面也和大家分享過,佛陀常常說他修行是無量數劫,從開始修行以來,無量數就是長時間,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從無始以來」,從過去一直一直累積到現在來,都是:

 

【法華經 序品第一】
迷失真心 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 不得現前

 

這就是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在念誦,但是,我們有沒有,每天入我們的心?有沒有每天體會到,我們迷失真心,流轉生死?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心,為什麼我們會有,凡夫心、得失心,就是有得失的心,才會進入那座園子裡,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很美、很大的水果,他偏偏還想著還有沒有其他,比這粒更美、更大的。

這就是我們凡夫,比較、得失的心態,所以我們原來那念真心,就是這樣迷失掉,所以我們就這樣,走了一遍橘子園,還是沒有得到什麼東西。

我們這念真心到哪裡去了?就是「流轉生死」中,這生死的流轉是因為,「六根罪障」,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緣外面的六塵境,引起了心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等等,這個六根被外面的塵境吸引,把我們內心的意識迷走,造就了很多錯誤的事情,所以叫做「六根罪障,無量無邊」,實在是很多。

所以「圓妙佛乘,無以開解」,看看那麼好的佛乘,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方向,我們都讓它偏差掉了,我們無法真正去體會,我們常常說,立體琉璃同心圓,其實這個圓的東西,如此圓融的道理,我們常常都錯失了,所以我們無法了解,儘管我們每天在這裡面對著你們說話,是不是大家都記得住呢?是不是大家都能理解呢?不知道,隨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我們人人要用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_JoMLYbqSg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