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講座

《陪伴憂鬱》心靈講座會峇株巴轄場次圓滿結束,全體出席者一同來張大合照。【攝影:余國椋】

Community:
Branch:

 《陪伴憂鬱》心靈講座會峇株巴轄場次圓滿結束,全體出席者一同來張大合照。【攝影:余國椋】

峇株巴轄慈濟聯絡處于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晚上8點舉辦了一場心靈講座會《陪伴憂鬱》,當晚的講師李積盛(JASON ZECK LEE)擁有輔導、心理學、人文及會計學歷背景,同時也有21年陪伴個案的實際經驗,該講座共吸引135人參與。

秉持『為人類 為教育』的理念,講師李積盛于2019年8月22日發願將于一年內舉辦100場免收費《陪伴憂鬱》心靈講座會,期許為社會貢獻一份力,為憂鬱患者帶來一股暖勢力。

“我一直相信,光著雙腳站在海邊,吹著海風是一個多麼浪漫的感覺,但是,同一個場景,同一片海,同一陣風,對憂鬱患者來說,是何等的痛,是多麼的孤單、寂寞,沒有希望,也沒有愛。”

講師李積盛通過溫暖且有力量的表達方式,配上音樂簡略說明了陪伴憂鬱症和陪伴憂鬱患者的重要性,並道出“預防勝於治療”的重點,點燃了全場出席者愛的能量!

《憂鬱是什麼?》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憂鬱症已经趋向年轻化,年轻人不堪憂鬱症折磨而轻生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情况令人担忧。講師李積盛在講座開始的時候,清楚解釋了“憂鬱”的定義,即長時間持续的抑鬱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避开人群,甚至有罪恶感,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无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動中體會到快樂。

这类障碍还会造成患者的躯体功能失调,如睡眠紊乱或食欲暴进或减退、焦慮、心悸及頭痛等。他說,患者會孤立自己,不與他人聯絡及交往,總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歡迎、沒人理解,所以封閉了自己。”

《陪伴憂鬱症和陪伴憂鬱患者的要訣》

陪伴憂鬱症是指接受自己是個憂鬱患者,並積極學會4個步驟與憂鬱共處。第一:自我察覺(覺察自己的情緒)。第二:感覺你的感覺(學習感受點頭、微笑、握手和擁抱等感覺)。第三:尋求支援團隊(至少10位可傾訴的對象)。第四:改變認知(学习如何避免掉入“憂鬱的滑道”)。陪伴憂鬱患者是指用心陪伴被診斷為有憂鬱情緒的親人或朋友並學會4個步驟。第一:停止(立刻帶患者離開當下的環境)。第二:深度腹部呼吸(建議15至20次直到身體裡有足夠的氧氣,讓左腦能夠發揮穩定的作用)。第三:扯開話題。第四:擁抱。

在陪伴憂鬱患者的當下,最重要是讓患者感覺有希望。尤其在陪同患者看醫生時提問以下3個問題;問題一:請問我現在的病情是好、變壞還是一樣?問題二:我每天都在吃藥,假設我要斷藥,可以怎樣停藥?問題三:除了吃藥,還有其他快速好起來的方法嗎?

《社會的迷思》

迷思一:未經專業醫生診斷,誤認為憂鬱患者,自己吓自己。

迷思二:約見精神科醫生就是不正常。

《預防勝於治療》

其實憂鬱症並非單一原因所造成的,然而最重要的是,不管自己將來會不會成為憂鬱患者,首要步驟就是確認自己的支援團隊,並在有需要的情況下馬上致電支援團隊,分享心事,不讓自己走入死胡同。“生命中的一切遭遇都是我們最完整的人生。”復發的風險雖然令人擔憂,但不代表我們只能垂頭喪氣,相反地,應該積極地去認清疾病並掌握情緒,大家可以選擇讓未來更健康、更值得期待。

在結束之前,講師李積盛用了三分鐘當場念出了一封憂鬱患者自殺前留下的遺屬,很多在場者都紛紛留下了眼淚,也許這封遺書讓出席者體悟到了憂鬱患者也是正常人!當憂鬱患者無助、焦慮、難道不是社會欠缺了對患者病症的了解,而把他們推向了無助的深淵嗎?

其實,社會是環環相扣的,需要有“同理心”正確的認知憂鬱症,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症状及预防方法,撕下“精神病”的标签,帮助患者走出阴霾。

至今,有些憂鬱患者已經離開人世間,但更關鍵的是還有很多患者還活著,期待大家能奉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同時也讓活下來的患者能夠有個情緒的出口!

他說,陪伴是沒有捷徑的,期許大家勿忽視憂鬱症,不放棄憂鬱患者。他強調,人最可怕的不是死亡,乃是對生命失去盼望,特别是憂鬱症患者更需要的是盼望。家人朋友应该陪伴患者一起接受治疗,给予支持及鼓励,非让患者孤军作战对抗病魔,其中药物治疗是帮助憂鬱症患者的最后方法。

出席者全神貫注聆聽李積盛講師的分享。【攝影:余國椋】 李積盛通過溫暖且有力量的表達方式,配上音樂簡略說明了陪伴憂鬱症和陪伴憂鬱患者的重要性,並道出“預防勝於治療”的重點。【攝影者:黃維光】 《陪伴憂鬱》心靈講座會共吸引135人參與。【攝影者:余國椋】 李積盛一一列出憂鬱症的症狀。【攝影者:黃維光】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