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7日】修持此經 至一切智

Community:
Branch: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真如實智,斷妄惑;一切智、道種智,二者合,故名一切種智。」

要很用心啊!心心念念、分分秒秒,心念要分秒都要顧好這念心;心念的起動都是在瞬間、分秒間。我們學佛法,道業不要荒廢掉,哪怕是瞬間、秒間,我們的心念都要守持、堅定。所以,智慧是要我們很定心、專心、用心顧守好,讓我們的智慧能夠凝聚起來,不要讓它散掉了,所以我們要分分秒秒,哪怕是瞬間都要顧守好。「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智,也就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真如實智」,能夠「斷妄惑」。這是多麼重要啊!各位,我們要修行的方向就是在這裡。一切種智,就是期待我們能夠和佛一樣,通達諸法。天地萬物,一切諸法,它的總相、別相,我們常常都說真理無體、無形、無相。是啊,真理看不到,要去接觸它,根本沒有東西可接觸,所以無體、無形。但是它這個體的理,那就是無處不在。道理無處不在,我們要如何通啊?能夠將一條路方向準確,不偏差,這條路我們能夠走得通;方向對準,走得通,通達到我們很想要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差之毫釐,就失於千里,這完全看不到的道理,你能夠走得絲毫不偏差,這就是要靠我們智慧。我們真正凝聚著這念心,不偏差,方向這樣,我們就理而行。就像佛陀,他能夠通達諸法總相、別相,總一切相,及這真如實智。我們要修行,將要走過的這條路,要知道地方,要能夠回歸我們的本性來,就是要從真理,理理相通,這每一項道理,真諦,沒有偏差,路方向能夠對準走,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步步回歸真如實智,就是總相,回歸到總相真理。我們要回歸到我們的真理,真如來,就要先「斷妄惑」。「妄」,我們的心,常常用大圓鏡來譬喻,這面大圓的鏡,我們是不是有用功,時時用心這樣將它擦乾淨呢?我們若有用功在擦,這面鏡子就時時保持很清、很淨。乾淨的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到,剎那,瞬間境界就現前,這鏡面就沒有偏差的將景象現入我們的心來。

若是這面鏡子朦了、霧了,朦啊、霧啊,為什麼這面鏡子會霧掉?就是我們沒有去注意它,我們不肯去用功、用時間去擦它。這道理這麼淺顯,為什麼要常常拿出來說?是啊,道理都很淺顯,這麼淺顯的道理,大家都常常聽到,卻是我們時時都將它疏忽掉。出手就能夠讓我們的心鏡清淨,偏偏我們這兩隻手就不願意伸出去,任憑我們的鏡子受外面的塵埃、髒污來染穢我們,這懈怠的人哪有辦法用功見真理呢?當然就沒辦法了。所以,佛陀教育我們,我們要勤、要精,沒有複雜的心,我們要向前精進。雖然你看不到的道路,沒有真實的踏地,就是要將我們的心導向正確,方向不偏,自然道理在眼前。我們步步向前,只要方向沒有偏差;菩提道直,只要你沒有偏差,這麼的直,不用彎的路,放心,就能夠這樣走過去。所以心,我們是不是有放心呢?要如何能放心?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我們是不是有自內用功?相信我們自己有在用功,我們向前的路沒有偏差,自然自己最相信自己;向前走的路絕對沒有偏差,這樣就能向前去走,通達諸法實…實相。這個總相、實相。

所以,我們真如實智要時時顧守好,時時多用功,我們不斷分分毫毫都要去除煩惱、無明,在不論是瞬息間,或者是分秒間,心念要顧守好,才不會讓外面的煩惱、無明惑來遮蓋我們的心。日常待人接物,對事、對人我們能夠很清楚,什麼事情出現了,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趕緊去付出;還沒有出現的,我們要時時預防。因為天地之間,佛陀時時警惕我們,我們在三界中,煩惱就像一個大網一樣,就像魚在水中,常常魚結群,漁夫一直拿著一張很大的漁網,等待時機,將那個餌,就是飼料,有香、有味道,只是將它撒出去,就這樣等待著魚結群而來。很快,這張漁網就這樣瞬間將它撒出去,這個網很大,一網,大海茫茫,網子將它撒出去,收網回來,這些魚,沒有漏網之魚啊!

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儘管海闊天空,卻是人偏偏就是結群在那個「欲」,所以在欲的裡面,無明結網,我們自己,人人都是因為無明,人人心中就是有欲,所以人人就是被這張網連接起來,這叫做「眾生共業」。因緣到的時候,這結網就這樣回收回來,無法脫離這個漁網,我們脫離不出去。是自己造這個漁網來連結,眾生各各造業,成為眾生共業。現在,我們宇宙空間,為什麼會一直說已經受污染了呢?常常說,污染是來自人類,人類的愛欲。這種的欲無止境,所以不斷要滿足他的欲念,不是他需要的生活用品,也不是很必要的東西,他就是欲心,眼睛看到,這個眼根對到外面的塵境,眼睛看到,外面的塵境來接觸,這個意識,那種愛的欲念就產生起來,開始指使自己,就是去買,要擁有這項東西。所以,東西有沒有用到?沒用到。

看到新聞,現在,每天每天回收的衣物很多。昨天看到大愛臺一則的新聞,現在這些回收的東西已經慢慢沒有人要回收了。以前回收舊衣,就是人穿舊的衣服,舊的衣服退掉了,人就趕緊到舊貨商去收,整理好,這些衣服再拿去外地貧窮的國家去賣。或者是就像以前,五、六十年前,臺灣接受到美援的時候,也都會接到那種衣服,從美國,或者是他方國際寄來要援助的,或者是在舊貨商能看到舊衣。這些回收回來的衣服,大家都很歡喜,又便宜、質料又好,便宜能夠買。或者是慈善機構,這些衣服又能救濟。這就是以前,六七十年前是這樣,現在愈來愈來不同了,到回收場去看一下,我們的環保站也很多衣服,走近一看,哇!怎麼都這麼美!再去摸摸看,質料很好啊!用心再將它翻翻看,全新的名牌,也都還沒有拆下來。為什麼呢?怎麼會被丟掉,要將它回收回來呢?

現在這種東西,昨天聽到的,舊衣回收場已經囤積如山了,現在還要出錢,要送出去讓人焚燒,還要拿去燒。同樣又在那個回收場又看到,每件衣服拿起來,那個名牌還在就要拿去回收了。因為他們說,以前還能將這些衣服去販賣到就如非洲,就如南非。他們說,去到那裡,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願意穿那種衣服,我們臺灣賣去的。他們愈來愈跟流行,再加上那裡的人體態大,臺灣人的尺寸也慢慢不適合了。尤其是要再送給更遠的,他們說路途太遠,運費太高了。以前是拿去賣,譬如往東方,大陸或者是馬尼拉、菲律賓、馬來西亞,那是以前、以前還能賣出去,現在要走非洲的路太遠了,運費太高,只好回收場一直囤積,他們就用錢,要讓他們將它燒掉。

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是很不捨,這就是眾生共業,心欲作祟,所以讓他這樣買來整個衣櫥,又一段時間清掉都沒有在用的。也有看到年輕的少婦,少女也是一樣,打開她的衣櫥,囤積很多。問她:「妳這麼多衣服!」她就一句話回答,她說:「我也還缺一件呢!感覺這些都不喜歡,我要再去買一件。」這衣櫥永遠就是缺一件衣服。這在幾十年前,我聽到那個女孩子說的話,我感覺這是幾十年前我說過的,現在更流行,從這些年輕的少婦、少女口中聽到,還是覺得不夠,覺得還要再去買一件。這就是眾生,這麼浪費,這麼造業。看看,物資一直被消滅掉,都不是人已用過,就是因欲心買下來了,之後就要將它燒毀掉,這就是共業。

所以,污染天空、污染大地,是因為心先被污染了,所以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不斷去造網,造這個網,才來網自己,這樣造共業。這就是我們的惑,我們的妄。我們的心,妄念,我們自己迷惑我們自己,去造就了這樣的無明大網,自己脫離不出去,苦難偏多。所以我們一切種智,這一切種智已經是佛智的境界。而要到達佛智的境界,我們要先經過一切智、道種智,這兩項合起來,那就是叫做「一切種智」。要很用心來了解。
一切之有為法有總、別二相,
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
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謂之別相。

「一切之有為法」,就是有總相、有別相,有這兩項。這「一切有為法」,最近一直反反覆覆說過了,期待人人這個法要入心來,要常常自我警覺。我們所要造作的是什麼事情?是去造作業、無明、煩惱的行動的業力嗎?或者是要自修、利他,利益眾生種種的善緣、善業呢?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提高警覺。「有為法」,有為法有總相、別相這二相,就是「如無常無我之相,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這總相,若是以善法,有為善法,那就是我們能夠了解道理;了解道理,真實的道理就是無常,我們了解了。不只是了解無常,也體會無我。人間無常,過去我們認識的人,這些人現在到哪裡去了呢?心靜下來,點點看,回顧一下,我們所認識的人,很熟悉,在腦海中,包括自己的至親,包括自己的好友,這些人現在何在啊?用心去想,包括我們長輩的長輩,所以說起來無常啊!

若再更細膩地來想,我們自己,我們過去的人生,年齡幼小,少年時代,現在這個時候。過去在父母的身邊,父母的年齡,阿公、阿嬤,一家人,那個時候,他們現在已經是變怎麼樣的人?而我們自己呢?又是變成怎樣的形態呢?是不是時時在變呢?不知覺中在變啊!無常,所以無我,哪一個時代是我呢?無我了。不用說很多,大家細心、用心去注意、了解,這在我們是這麼貼切的道理,生、老、病、死,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自己,這都是很淺顯的道理。到底這些無常、無我的相是不是人人通用呢?懂道理的人就會通,不懂道理的人,根本這些名詞,文字言辭都不曾在腦中記憶過,不曾啊!因為他沒有在聽道理,他漠不關心,所以他不知道。這種不知道才是真病,不知道才是真妄惑;若是知道,就開始除去那個妄念、妄想,我們慢慢要將它去除。那些煩惱、無明減一分,我們知識、智慧──知識的警覺,智慧的體會,我們就慢慢接近了,通往路通的方向。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功。 

所以,最近蘇花公路不通,也就要用大型的工具,這樣寸寸去清,讓那條路一尺一尺能通。這很辛苦,也要冒著在這樣危險的路上,去疏通這條路,人人才能通行。同樣,修行也是,我們要堪得忍,堪得忍受我們這個人間,那個欲念我們要如何將它控制?不要再讓這個欲念來誘惑我們,我們要堪忍。堪忍世間一切欲,我們不要去接受它,才有辦法撥開了這種欲念、造無明,才能夠專心好好修行,才能夠了解無常、無我,真相的道理我們才能夠通達。「通於一切法」。我們的法,有時候還很微,微思,會迷掉了,思想也不能很通達,所以我們的思想、思路要通;思路不通,道理絕對不會過。所以,我們必定要這樣去體會、去了解人間無常、無我這些相。

什麼時候雨一下不可收拾,到處有災難,瞬間土石流衝下來了,到處都是淹水的人。這幾天,北部、中南部的山區,都紛紛傳出了災情。在聽我們的人間菩薩分享,及時投入,這就是他們精進的道場;菩薩所精進的道場,就是不忍眾生有苦難,及時起動去幫助那些環境。不論是土石流,衝進去他的家裡面,衝下去他的地下室,我們不顧一切,不論認識、不認識,不論有感情、沒感情,同樣,大家大動員起來了,就這樣分組、分隊,會合起來趕緊去清掃。大家大動員去為他清,打掃之後,那種不堪忍的環境,平時安居樂業,忽然間無常的境界到達,四大不調,有雨大不調、水大不調和,造成了災難,有人間菩薩群就能夠及時付出,恢復他清淨的環境,恢復他原來那些被泥土這樣埋掉了,或者是污染掉了,再清洗好,再回復位置,讓他能夠放下心,能夠平安度過。這就是菩薩救拔眾生。

所以,眾生有苦難時,就是菩薩要去精進、用功的時候,這就是道場,要不然過去一直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大家無法去感受到。人間的道場就是因為有無常,這種苦難什麼時候會發生?不知道。菩薩要先了解,所以無我,想:「這是不是我的親人?是不是我認識他的?是不是……。」無我!沒有分別相,總是眾生受苦,我們就去付出,就像這樣,有大我無私的精神。這種人間無常,受苦難,菩薩就要趕緊投入,去拔除他的苦難。所以,要有無我的精神,要體會人間的無常,這就是菩薩。

所以,「通於一切法」,能夠這樣做,菩薩六度萬行。像這樣的舉動,這兩三天來,所看到慈濟人的活動,人間的菩薩,真的是一直在想:這就是他們在「真精進」的時刻!這種投入人群去付出,拔除眾生的苦難。哪一個地方沒辦法,無水可煮飯,沒有瓦斯、沒有電要怎麼辦?就趕緊備餐盒,便當,這樣一盒一盒將它裝得很美,送到那裡去。拿到他的手裡,還是很溫溫熱熱,那個心很溫馨。也有人拿到,說:「這是我這輩子吃到最好吃的美味!」對啊,這就是在那分誠。菩薩送去,溫暖了他的身和心,以及清淨他的環境,這人間菩薩的精進大道場,很感動的,這叫做「真精進」。

所以是「通於一切法,故謂之總相」。這就是總相,這就是法的總相。在法講到這個地方,讓大家剛好感受到這樣的環境。菩薩的大道場,菩薩的大精進,真精進在這刻間。相信現在聽到,昨天去發放,昨天去關懷,前天去清掃,現在聽到這段文應該法喜充滿。「啊!我已經大精進,真精進,我已經有這樣過來了。我用到法了。」會很歡喜哦!法喜充滿。因為如是法、如是行、如是體會,這當然是法喜充滿。所以,「故謂之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溼相,謂之別相」。若是「別」呢?那就是有分別。大地就是硬的,水就是潮溼的;地,它有硬的性、硬的相,硬的相和它的性;水有溼的性和溼的相。這我們看得出來,能夠去分別,千差萬別的物質都有它分別不同的形相。我們人也是啊!張三、李四,總名稱叫做人。人的一樣,就是身體;身體的那個器官,全都、全都大家不能欠缺,這全都叫做「總相」。別相就是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形態,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習性。就像大地上面各種的物質,不同的形象,沒有一樣的質;有的是溼性的,有的是乾性的等等,這就是總相、別相。道理全都是一樣,只是去分別它所形成的物質。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法不是只要看文字,不是只要聽聲音,我們要去體會。前面的文,

經文:「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

看到大家在精進,如來很歡喜,已經戰有功,大家有用功,有所得了,所以已經因為破了三毒,將這些三毒念──貪、瞋、癡等等都已經去除了,已經超越了,魔的網我們也已經將它突破了。這是佛陀看到弟子這樣在努力,所以佛很歡喜。接下來這段文就是,

經文:「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經文簡釋:
「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合與珠。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

這段文就已經回過頭來,前面的譬如,現在又回來,「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還是再一次,唸順一點。「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這段經文,就是「合與珠」,合過去。我們前文所說,髻中明珠那段的意思。現在就說,雖然過去四十幾年間很多法佛陀都說過了,只是最後這《妙法華經》還未說,這個真實法還未說,所以有這個「髻中明珠」,這譬喻。「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修持者至於一切如來智地」。《法華經》就是要人人這一路要真正好好用心走,既然障礙前面都已經分析過了,四十二年間都一直提倡大家,教育大家要去除無明,人間疾苦偏多,要守護自己的慧命。這在四十二年前已全部都不斷講過來,現在守護了這個慧命,也已經了解了。這種障礙就是有這麼多的無明,都了解了,現在慧命開始增長了,開始要大家好好將這條路走過來。「今說此妙法華經,能令受持至於一切如來智地」,希望大家要回歸到真如本性來了。

*一切智:謂於一切法,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

所以,「一切智」,就是「謂於一切法,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所有的道理,這個理體,道理的體相我們要了解。總一切法,以及一切分別的形相,我們都要很清楚,這叫做「佛智」。佛智已經都通達了,天地萬物的道理與佛智已經同為一體了,所以佛已經通達。所以,「能知能解諸物理體總、別體相,即佛智」。

*譬喻品: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譬喻品〉裡面說,「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這在〈譬喻品〉也已經說過了,大家要勤修、要精進,我們所要追求的是一切智、佛智、自然智。這自然的境界,一切的道理,我們要自然能夠了解。甚至無師智,無師自通,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與佛智慧同等,平等。我們自己應該要體會我們自己。 

經文簡釋: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於是一切世間人,多所怨惡難得難信受。

所以,「一切世間多怨難信」。於一切世間就是這樣,「於是世間人,多所怨惡,難得難信受」。我們不想要信受,他會怨啊!就像我們知道哪一個地方有災難,開始要去付出了,但是有時候就會受人阻礙,說:「不用,我們有別人。」若像這樣的人,別人已經在受災難了,有人趕緊要去幫助,但是就有人在那個地方,因為他有這個權責說「不用」,這樣就會障礙到在等待幫助的人。而要去幫助的人,若是較淺薄,沒經驗,「哦!若不用就好了。」這個菩薩道場可能就會少一角,所以就要有真誠的心再接再厲。

但,也有這樣,「唉呀!我們這裡很需要哦!拜託來哦!」來了,哇,及時幫助他,不只是打掃,同時也是送餐盒,就是便當,熱騰騰的,吃到,這就是這輩子最美味。「感恩啊!感恩啊!」一個人能夠幫助很多人,能夠讓人接受到有人能夠幫助他。這就是有人會帶路陪伴,陪伴菩薩投入去救人;有人懂得趕緊代替很多人來求救,但是有人就是「不用」。那個「不用」,就將它擋起來,若沒有較積極點,那些苦難人是不是就是因那個多所怨惡的人,就這樣擋下來了,那些很需要的人就難得到,就無法去得到別人的幫助。世間就是這樣,這個互相接觸,就這樣將它障礙起來了,這就是現在人間就有這樣啊!所以,難得、難信、難受,無法去接受到,這是因緣阻礙到了。

*多怨:如五千退席,猶多怨嫉。
*難信:如中下之機,譬喻因緣方始信解。
*多怨難信:以一切世間均墮魔網,故於是經不能起信,不信則疑,故多怨謗。

所以,「多怨:如五千退席」。現在在這個地方來譬喻五千人退席,就是那種不想要聽下去,所以他自然就會退失掉,不想要接受,就退失了。還記得?五千人退席,是在哪一品呢?(《法華經‧方便品》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大家應該再去回憶。還有「猶多怨嫉」,不只是退失掉了,還有很多怨、嫉妒的心態,因為沒有聽法。沒有聽法,自然無明就無法去除,就會有很多怨和嫉妒,就有哦!所以還是聽法心才會開通。「難信:如中下之機,譬喻因緣方始信解」。就像前面所說的,上、中、下的根機。有的人,上根機的人能夠接受,中根機、下根機的人就無法接受。在〈譬喻品〉,這個因緣,還有〈信解品〉,我們能夠去體會。回頭再去回憶過去說過的。

接下來,「多怨難信」,那就是「一切世間均墮魔網」。為什麼會多怨?為什麼會難信呢?無法能夠相信人是這麼好,人,這一群人是這麼的單純,付出無所求,還在懷疑什麼呢?因為他心中有怨,所以他就不願意信;因為他就是已經墮落魔網,受煩惱、無明將他網住了,讓他脫離不出來,因為這樣,所以在魔網中。「故於是經不能起信」,因為這樣,在這部經這樣的道理,他就是不願意去信,不願意接受。所以,「不信則疑,故多怨謗」。他就是有疑的網,有疑和慢。這個疑心和慢心,就是起自他那分難信,起自他的怨嫉,這樣,所以自己做網,打這個網,就這樣將自己網起來,不起信。所以,不信則是疑,故多怨、多毀謗。他不只是疑,還要再毀謗;不肯接受,還要再毀謗,這就是這樣,魔網,就是又將他網住了。

經文簡釋:
「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先為難信,所以未說,今因信及,所以說之。

所以,「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因為眾生還在這個魔的網裡面,所以過去都不要說,現在這個因緣到了,不必用說的,還是身體力行,菩薩道場做就對了,那就是這樣。所以,「先為難信,所以未說」。因為這個道理實在是用說的也多餘,都不用說了,所以這時候,現在我們就是去身體力行,去做。就像佛陀現在已經將《法華經》說出來了,四十二年後,這個真理就說出來。「今因信及」,已經信了,「所以說之」。現在因緣成熟,所以佛陀開始說了。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此經微妙,乃是諸佛第一法門。

再說,這就是說,這部經很微妙,是諸佛第一法門。因為佛佛道同,所以在這個地方,佛陀再叫文殊師利菩薩,這部經就是佛佛道同,諸佛視為第一的法門,就是最寶貴的法。這是我們每一尊佛最後一定要將《法華經》說出來。

經文簡釋: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於已說、今說、當說中為第一。

*方便品: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所以,「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所說的經典,這部經最深奧、最微妙。所以,「於已說、今說、當說中為第一」。這過去已說、今所說,這部經是第一。在〈方便品〉就這樣說:「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大家再去回憶一下,過去說的。

經文簡釋:「末後賜與」
末後靈山會上,為開權顯一真實法,明三乘同入一佛性,遂乃賜之。

所以,「末後賜與」。「末後」就是在靈山會上,是佛陀講《法華經》的地方,「為開權顯一真實法,明三乘同入一佛性,遂乃賜之」。大家看了,該能夠了解,很清楚。佛陀在這個地方開權顯一真實法,將這個真實法說出來,是要讓三乘的人大家知道,法是平等,沒有大小乘,大家共同要入一乘佛性。大家本具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可成佛。將這個法說出來,就等於妙法已經說出來讓大家了解。這個法就是至高無上的寶,就像寶貝已經賞賜給大家了,讓大家能夠再得到。用心的人有那個因緣,有這樣的心念,自然能夠契佛心,自然能夠體會,行大乘法。這樣的人,他能夠很貼切去體會到這個法,他就有所得、有所受。法說出去,要看大家用得到嗎?用得到的人,就是他心中的至寶;用不到的人,那也是一堆的垃圾。所以,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