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13日】心體寂靜 真諦覺道

Community:
Branch:

「謂如來所修心體寂靜,正思惟定止心,一切勝行具足,種智圓明,非聲聞緣覺小乘所能及,是如來行處勝。」

用心啊!「謂如來所修心體寂靜」,這就是修行,我們要如何修?修行的方向到底是什麼?如何學佛才能成佛?那就是我們要了解佛陀修行方向。修行是修心性,修我們的心,人人本具如來智性,只是我們凡夫一直就是受無明覆蓋。常常在說我們的心與如來性是本具,也是沒有增減,與佛同等,為什麼佛陀大覺大悟?為什麼凡夫還是迷茫不覺醒?那只是差在佛陀方向正確,佛陀就是長久以來隨著那個方向追求,瞬時不間離。時間就是連連接接,長長久久,向那個正方向去追求。他保持著他的心清淨,了解他的方向,所以他一路向前走,這叫做「修」,所修的就是「心體寂靜」,方向正確,瞬息無間。

我們說過了「四修」──無間修、長時修、無餘修,還是恭敬修(又稱尊重修),就是這「四修」,沒有間息,沒有停息,就是不斷向前,所以他的心體寂靜。這念心已經很篤定,篤定了這個方向,沒有瞬間離開這個道,沒有離開這念心。所以,「心體寂靜」,心,就是非常的堅定向前精進。長時間就是這樣一個方向,這個方向是什麼啊?「正思惟定止心」。正確的思惟,沒有偏差,心一直就是正方向,沒有偏。思惟就是用功,我們常常說「思想」。思,就是我們內心的造作,所以一個「田」字,下面一個「心」,就是在我們的心地耕作。我們心地在經營什麼呢?我們的心地到底是普遍都是雜草嗎?雜草就是表示我們沒有勤耕耘。種田的人、務農的人都要勤。種田,插秧下去,水分要顧;稻子播種下去了,雜草、稗子不能讓它長出來。長出來,這個雜草長起來就是搶掉了養分,所以,他就要去「挲草」(意指跪行於水田中,以手除去雜草。)、除草。一畝田要很單純,水分充足、養分足夠,稻穀、稻種,稻子才能飽穗垂下來。我們的心田也是一樣,需要農夫勤耕耘,同樣的道理。

所以,「思」就是「心」的「田」,若好好用心思考,我們的方向、我們的道路,「正思惟定止心」。我們既然了解這個方向是正確,就不要偏差,惡的念我們應該都沒有了。這是佛陀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就是把握一切時間,很殷勤,正方向在實行。停止一切惡的行為、惡的思想,不該有的不能入我們的心來。這就是「止」,止一切惡,要行一切善,這就是我們的正思惟、定方向,是善的方向;止了一切惡,就是戒、定、慧。我們必定要很具足這念心,這片的心地就一定要好好勤耕耘,這是如來所修的行。不是一生一世,是長久以來就是這樣。所以,「一切勝行具足,種智圓明」。一切的勝行已經很圓滿了,圓滿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智具足,三種智都具足。我們過去都一直解釋過,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我們都已經解釋了,這就是佛智,三智具足圓明。

就像在擦一面鏡子,磨一面鏡子一樣,這面鏡子我們一定將它磨得清、擦得明,自然大圓鏡智現前,明朗起來。這就是佛長時間他的心念,這也叫做禪定。禪,「挑柴運水無不是禪,言語動作無不是禪,舉步動足無不是禪」,這一切一切生活中,無不都是在「正思惟定止心,一切勝行具足」。我們的行為一定「勝行具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田要好好耕耘,若能這樣,行一切善,止一切惡,這念心時時沒有雜念,就像田沒有雜草,同樣的道理。田要沒有雜草,種田的人就要勤耕耘;心要沒有雜念,就是修行者要精進行。這是同樣的道理,這叫做勝行,很殊勝的行為,也是殊勝的生活。身的是載道器,我們用我們這輩子這個身體,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為我們的方向修行。所以,「一切勝行具足,種智圓明」,一切智,就是一切的智就圓明了。

要大家時時用心去體會,我們若能這樣,叫做行大乘行者,也就是如來所修的行。佛說《法華經》,無非是教菩薩法,成佛之道,最終就是成佛。所以,這樣的行,「非聲聞緣覺小乘所能及,是如來行處勝」。這是一個大乘行,不是小乘行者所能夠做得到。小乘行者要回小向大,要去了解。所以,佛陀講《法華經》,循循善誘,最大目的就是要從開頭了解,「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轉為「六度萬行」。在《法華經》就是這樣在轉,希望人人從那個小乘法轉為大乘行,假使若還是在小乘,聲聞、緣覺,那就沒有辦法去體會大乘行者的心境。前幾天說,如須彌山、大海,不是小乘、凡夫這兩類的人能夠去了解。凡夫絕對是沒有辦法了解,哪怕是修小乘行,聲聞、緣覺,證羅漢果,他們也沒辦法去體會須彌山的斤兩多大,沒有辦法去了解大海水點滴的數量多少,這是同樣的道理。唯有如來,法身菩薩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個量、界,這個量和它的境界,才有辦法了解。

謂人離眾憒鬧閒居獨處,厭世纏縛思滅貪欲苦本,而能斷除煩惱寂靜其心,清澄無染著念空諸無明。

「謂人離眾憒鬧閒居獨處」。前面就有說過了,我們要知道,在嬉笑中空空過日子,這就是對我們的生命一直不斷地消磨,時日已過,我們應該借重這個身體來增長我們的慧命。把握時間、借用工具,這個身體就是我們修行的工具,好好修大乘法,不要只是修小乘,「厭世纏縛思滅貪欲苦本」。我們若是只貪在這個,在凡夫是貪欲,在修行者,修小乘法者,只是貪在「滅」。就是我清閒就好,我解脫就好,我都不要去處在人群中,不要去參與事情。若這樣,都是獨善其身,忍心看到人間疾苦,忍心看到世間的濁惡,只是顧自己,不想要如何來滅人間的疾苦,要如何清除這種濁惡的境界。若這樣,這都是叫做獨善其身,只是在「厭世纏縛思滅貪欲苦本」,只是這樣而已,要不然就是貪欲,還是纏在那個苦本之中。所以,知道這是苦,修行,所以想要斷除煩惱,只要取一個寂靜心,這樣是不夠。

我們應該心能夠寂靜,我們還要時時「清澄無染著念空諸無明」,連那個「獨善其身」,只想要取入滅的心態,我們都要把它去除。上次說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對的方向,我們要去身體力行;力行中,我們要在無為法中。意思就是說,斷滅了煩惱,我們的心要回歸那個寂靜的心境,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回歸回來就是寂靜的心。這個心要像澄清,也就是清澄無染著。你在人群中並沒有受它染著到,因為我們了解了,無為法,一切法皆空。但是「空」,卻是有「妙有」存在,那就是行菩薩道終歸佛的境界,如來的境界。

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之真諦覺道。

這就是我們要修,要很用心,要如何去脫離一切煩惱,這叫做「寂」。我們常常說「寂靜」,「寂」的意思就是要脫離一切煩惱,只是想自己,這也是煩惱,連自己也要脫離,這叫做「無人我相」。我們已經沒有我自己了,我們去付出,我們沒有掛礙,這是「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無掛礙,哪還有什麼名相呢?沒有。哪還有什麼取入滅呢?也沒有了。我們要趕緊把握這個時間,該做的我們去做,做了之後心無掛礙,就沒有煩惱,這叫做「寂」。所以,「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這些苦患,外面的境界、內心的煩惱我們都去除了,沒有在我們的心裡,叫做「靜」。我們的心很靜,無煩惱、無所求、無所得,所以我們就是寂靜,煩惱都脫離了,沒有煩惱。寂靜就是涅槃真諦的覺道,我們一切全都空了;空、寂靜,叫做「涅槃」。我們常常說「入涅槃道」,其實「入涅槃道」叫做「寂靜」,叫做「清澄」,我們心全都沒有什麼樣的雜念在我們的心裡,這叫做「寂靜」。

這不是到生命的最後,我們現在就能夠入涅槃,就是寂靜的境界,這就是如來時時的心境,這叫做「大涅槃」。不是身體沒有了才叫做涅槃,其實是寂靜的意思。無生無滅,寂靜的意思,沒有所得,也沒有所失,無得無失、無生無滅,這全都叫做「寂靜」,這叫做「涅槃」,也就是佛他所修的,如來所修的行,是勝處,是所修的行處、勝處,這是殊勝的方向,這就是我們要修。就像前面的經文所說,

經文:「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其實人在人間就是這樣,「顛倒分別」,是我愛,是我不愛,這種分別心,就有爭取的心念。修行要離開這些心念,離開顛倒妄想這些心念。不只是外面的行為我們要善,向善、止惡,不只是我們的身體的行為,即使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做對的事情我們要認真去做,回歸回來我們一切放下了,那就是「諸法有無」。不用在那裡問有啊、無啊,心放下來,有、無都是平等。有為、無為,這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該做的我們做,做了之後放下了,這樣就一切心就是寂靜,不用再問是實,還是非實。在那裡起心動念,不如把心靜寂下來,放下了。

所以,「在於閑處」。我們在這樣很清閒、空閒,這個清閒,是事情都不必做了叫做清閒嗎?不是,是我們的心不要在那個地方分別顛倒,心一切放下,我們了解一切真空,就像虛空一樣。一切的物質,昨天也說過了,沒有堅質的東西來障礙到,虛空很大,更高,你說天空受污染了,天空怎麼會受到污染呢?是我們人所造作的髒污,在人間的範圍這樣罩著,這種霧氣、濁氣在這個地球的周圍,這樣就是濁氣上升。它能夠升到多高呢?其實這高,無法去測量的高,但是濁氣能夠蓋到,能夠罩到的地方是有限量的高,沒有辦法污染到天空。所以我們的心就是像天空這樣不會受到污染,濁氣就是在人間界,所造作的濁氣,這就是氣體,濁氣,它能夠浮升上去的高度到底有多高?沒有多高,總是像煙霧一樣。它煙霧起來,也有一個限度,沒有辦法很高。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要永遠就是這樣「在於閑處」,不受污染,要好好收攝好我們的心。所以,「安住不動,如須彌山」。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我們心靈的高度,不是這濁氣污染得到的,我們應該提升我們心靈的高度,我們心性的高度應該要提升起來,不要一直沉淪在這個凡夫濁氣中。若能夠這樣,就是空,就不受污染。接下來這段文就說,

經文:「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此頌中道實相觀,為菩薩之親近處。

好好用心來體會,這段文完全要跟我們說「中道實相」。這還是在偈文,前面長行文解釋了,偈文還有這麼多可以講,所以這段偈文,就是完全要教我們行菩薩道,不要執「有」,也不需執「無」,我們要行在「中道」,這是菩薩應該要去身體力行的一條道路。

*一切諸法有無、虛實、生滅之相,悉由因緣顛倒分別而生,而諸法之實體,唯是平等真如一真常住。

那就是告訴我們,「一切諸法有無、虛實、生滅之相」。是虛?是實?這個形相到底是有?是無?是生?是滅?這都是一個相,這「悉由因緣顛倒分別而生」。兩三天前也向大家講出了因緣,因緣顛倒,也舉出了科學家的這個催眠法,去看過去,他的過去生世,在二千年前的事情。佛陀常常說過去生的因緣果報,佛陀也常常說啊!民間什麼「觀落陰」,其實那也是一種催眠法,不過科學它用正確的催眠法,去探討他的靈魂,這個靈到底是延續多久?是不是像佛教所說的,有輪迴或是沒有?去探討,科學發現了,有這樣。人這個身體像一個軀殼,真正他的內心那個魂魄,就是靈,這個靈魂其實是主宰者。我們大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個性,這個個性,你的習性、我的習性不同。因為你的習性是過去生中不斷熏習過來;我的習性,我也有過去。就像佛陀無始以來,他發現到,從十六王子那時候,塵點劫前就發這個心,講說《法華經》,就是修菩薩道,成佛為目標,就這樣從塵點劫一直過來。

這是長時、無間、無餘,就是修這樣的行,所以他的習性,這就是這樣薰習過來的,他就是止一切惡、行一切善,他就沒有得失、生滅這種的相。所以,這都是對因緣顛倒,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在因緣顛倒中來起分別心,這樣生出了人間這麼多、這麼複雜,人與人的關係這麼複雜,這全都是這樣生起來。「而諸法之實體,唯是平等真如一真常住」。其實歸納回來就是這樣,真如平等,這諸法的實體回歸,它的名稱叫做「真如」,真如的名稱叫做「真諦」,就是真理。這就是如來藏,我們如來的本性,這就是道理,回歸這個道理,道理是常住,永恆常住,所以我們要發心。

*菩薩惟修攝其心常住一相,即住無所住,亦無住而無不住。

「菩薩惟修攝其心常住一相」。我們就要學佛,學佛就是這樣,永恆、永恆就是一個方向,修攝好我們的心。「常住一相」,只是一項——成佛,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即住無所住,亦無住而無不住」。生生世世不用執著,我們方向就是這樣——成佛。不論來生來世什麼樣的形相,我們就是方向一條,住在菩薩行處。我們就是往如來的目標去,要入如來室,「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向。

「諸法空為座」,那就是真實法,「空中妙有」,那個「妙有」就是真理;空,空中妙有。所以雖然說虛空無頂相,虛空無頂,但是同樣它也有相,叫做「空」,這就是名詞「空」。我們抬頭看天空,濁氣若散開的時候,你就看到藍天白雲。這天真正是藍色的嗎?是藍色的天嗎?那是因為它的距離,這個距離形成了那個色的相出來。其實天空隨著這氣體,氣就是沒有的東西,合起來就有形色出來。彩虹,彩虹難道有「體」嗎?沒有,它有「色」,是啊,有很多種的彩色,這也是一個氣體。氣體就是沒有的東西,但是就是這個氣合成起來的。

所以,真理也是這樣,人間就是活在這樣,在「空」中,卻是在真理的裡面。哪一項沒有道理?每項都有道理,這個道理,大地所有一切的物質,物理中有。微生物,到了微生物裡面,還是有它的物、它的理存在。所以生物學,它也是有道理,有它的真理,很微細微細,也有它的真理。總而言之,說不盡的空相,就是有無限的妙理存在,「空中妙有」啊!

經文簡釋:「觀一切法,皆無所有」
以智觀察,了法性空。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證得此覺,人稱為佛。

所以,「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來看一切法都是無所有,所以,「以智觀察,了法性空」。用我們的智慧好好來觀察一切法,其實了解到最後,一切都是「空」而為「相」。在「空」,有空間才有形體,才有東西;沒有空間,你怎麼東西放得下去呢?沒有空間,你怎麼有大地呢?沒有空間、沒有大地,你哪有種子呢?你沒有種子,哪有天地之間的植物呢?所以就是要有空間,有空間才有山河大地。所以說起來,「空」就是無限量的空,無限量的空就有很「妙有」的理,物理、生理,一切一切都是在這個空中的裡面。所以說起來,「以智觀察」,用智來看,了解了,「了法性空」,這個法性都是空,是「智德不可思議」。

我們要用智,修行就是要去了解這個智,所以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合一,它能夠分析世間,人、一切萬有之法,就是因為有這個智去將它分別清楚出來,這是所修的德。「德者,得也」,我們若沒有去修,哪有這樣的德行呢?這個「德」是修行得來的德,所以「德者,得也」,這就是所修,得到這樣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能夠體會了解,大空的境界、萬有的事物我們全都體會了解了,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啊!這是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也是凡夫用心去修,去得來的。所以,「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證得此覺,人稱為佛」。這就是修行,這樣的過程。

經文簡釋:「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猶如太虛,本來空寂,無有堅固,無硬體物,形相滯礙。

所以,「猶如虛空,無有堅固」。其實,這個「一切智」和這個「智德」,得到智德,回歸如虛空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完全開闊了,「猶如虛空,無有堅固」,意思就是沒有物質。所以,「猶如太虛,本來空寂,無有堅固,無硬體物,形相滯礙」。意思就是這個空間很大很大,你大地上有多少物,都是一樣沒有去障礙到這個空間。如虛空,這種虛空之大,本來虛空就是這麼大,這麼的空寂,硬體的東西不會障礙到這個虛空,所以沒有堅固,沒有硬體,沒有物質,沒有形相能夠去礙到虛空。所以虛空本來就是很大,我們的心體就要像這樣,如虛空,沒有東西能來障礙我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它這個硬質的東西,有形體的東西多少,虛空就更大,所以永遠沒有東西可以阻礙到這個「空」,虛空。

*故若了自心,則一切無有堅固之法,悉皆無有。

所以,「故若了自心,則一切無有堅固之法,悉皆無有」。所以「無有」,就是「無有」,就是沒有了,沒有這個堅固的東西。一切,我們若能夠了解我們的自心性,自心性我們若了解了,與佛同等,開啟了我們的心胸,自然一切就沒有什麼東西會來障礙我們。世間哪有什麼煩惱會來困擾我們呢?沒有了,所以「悉皆無有」,就是沒有。

經文簡釋:「不生不出,不動不退」
本性自爾,不從因出,不從緣生,不從法起,不曾動搖,亦無進退。

所以,我們「不生不出,不動不退」。我們的心就是這樣,住在虛空裡,所以沒有什麼東西能障礙我們,自然我們就能夠不生不出、不動不退。我們凡夫很容易退道心,凡夫心多變。同樣的道理,我們若已經能夠了解,透徹這一切法,自然心就沒有得失,就像虛空一樣,沒有什麼能夠來障礙我們的事情。所以,「本性自爾」,本性也是這樣,我們的本性就是「不從因出,不從緣生,不從法起,不曾動搖,亦無進退」。我們能夠超越凡夫顛倒的事情,若能夠超越,自然自己能夠把握自己,不會受這個因來障礙。我們有一片的心地,就認真耕耘好我們這片心地,讓它清淨,雜草自然就不會入這個心地來,所以我們的心就是一片的乾淨。

這面鏡子我們將它擦得清,自然污染不會在這片鏡子裡面發生,同樣的道理。所以,「不從因出」,沒有種子來,也沒有污染來染污這面鏡子,沒有種子下心田,就不會有因了,因為我們自己保護得好。也「不從緣生」,既然沒有因,哪有緣呢?佛陀來人間,不是因為「因緣果報」來,不是,他是為一大事因緣來,他是借這個因緣來人間,不是就是隨因緣來,不是,他是借這個緣來人間,一大事,為眾生。他是倒駕慈航來,而我們是過去生所做的,我們帶業而來的;過去生的財產,什麼都沒有帶過來,所帶的就是所造作的業力帶過來的,這叫做「因緣」,隨因緣來。佛陀不是,他是一切無掛礙,但是不忍眾生苦所以倒駕慈航,借因借緣,為一大事來人間,他不是不由自己的因緣來。所以,不從因出,也不從緣生,不從法起,也不曾動搖。

他法都已經很清楚,不是受這個「有無」,或者是「虛實」困擾到而這樣來,不是。他已經很清楚,修行他已經都清楚了,再來施教,所以不是因為什麼來,他就是為一大事,所以不曾動搖,這念心都沒有動搖過。眾生就是他所要度的,往這個方向在走,不受周圍的雜因、雜緣將他誘惑了,沒有。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方向。所以,「亦無進退」。當然,什麼叫做進和退?他如如不動,方向就是這樣。如來座,「諸法空為座」,這就是如來所住止的地方,也是「大慈悲為室」,這就是如來所住、所立的地方。

經文簡釋:「常住一相」;前文中云,無有常住。今此又云,常住一相。其旨云何,今此常住,是住無相,一實相理

所以「常住一相,前文中云,無有常住」。前面我們說過的,「無有常住」,就是沒有常住,無常住就是不生不滅。無常住,世間就是這樣,生命就是這樣來去、來去,就是無常住。或者是「常住」,這是不同,所以前面的經文說「無常住」。那麼,現在就說「常住一相」。無常住,是對凡夫來說「無常住」,世間有形相的物質是無常住。「今此常住,是住無相」。現在所說的「常住」,這就是要說「是住無相」。「常住一相」的道理我們要很了解,住在無相,無相也是叫做「住」。「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也有一個空,要住止在那個地方為眾生說法,所以這雖然無相,但是常住,「是住無相」,是住在那個無相,「諸法空為座」,就是在那個「空」,了解那個空,空中的妙理就是那個地方。

所以,常常提醒大家道理是無形、無體、無相,就是住在無形、無體、無相的真理中,這就是「住」。「是住無相」,是在這種無相真理的裡面,這叫做「一實相理」。真正的道理是無形、無體、無相,這叫做「真理」。佛陀就是在這個真理中,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樣。

經文簡釋:「是名近處」
謂諸菩薩,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理方顯真常之理,不生不滅,不壞不變,是名為常。

「是名近處」,就是「謂諸菩薩,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理方顯」。我們修行,回小向大,向菩薩道,「六度萬行」,要聽清楚,「六度萬行」。我們已經向菩薩道走,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是要入人群,在人群中修行。所以,「煩惱之惑已滅」,因為你要斷煩惱,不了解煩惱你要如何斷呢?煩惱就是要在人群中去體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眾生在當局中,他在迷,在爭得失,而我們呢?在旁觀者,入於這眾生群中,知道你這樣爭取,這是多餘的;你這樣執著,這是煩惱。我們在他們的人群中,我們很清楚,這叫做菩薩。入人群,「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你沒有看到人家這樣在煩惱,你怎麼會知道有這個煩惱的形相呢?所以我們若入人群,減少了我們自己去感受那煩惱,我們就能夠在那個地方增加智慧,能夠有很多煩惱讓我們去分別,分別之後就能升高我們的慧,平等慧。

智是「分別智」,慧就是叫做「平等慧」,我們要如何能夠將一切平等,到這個法,真理的裡面?那就是要有智慧,入人群中去分別一切相,然後我們體會到,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煩惱之惑已滅,則真常理方顯」。這樣真常的道理才能夠顯現,你若不了解,哪有辦法去體會呢?所以,「真常之理,不生不滅,不壞不變,是名為常」。各位,佛法,我們就要好好用心去體會它,沒有體會,我們就無法了解。所以修行,從小乘而轉入大乘來,就是要好好修好我們的「心體寂靜」,要正思惟,好好定止我們的心,不要再這樣心散亂,也不要再受外面誘惑,而起心動念。不應該有的觀念不要再進來我們的心裡,不應該做的行為不要又在我們的身體這樣去造作。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的行,要時時多用心啊!

【附註】天空為何是藍色的?主要是由於太陽光線散射的結果。造成散射的粒子是微小的空氣分子(氮分子、氧分子等)。波長越短的光,越容易形成散射(和波長四次方成反比)。由於人眼睛直接感受不到紫外光,於是感覺藍色光特別得強。也就是蔚藍的天空。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