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娑婆堪忍苦多,釋尊為一大事,塵劫去來不息,誓願三界四生,亦師是父護教,傳承教法弘道,燈燈相傳無盡,繼師志承父願。」
用心好好體會,也要好好理解。「娑婆」世界「堪忍苦多」!好像常常都是這樣說,這個字眼、這個說法,反覆都是這樣向大家提醒,我們要人人自我警惕,不要迷茫在這種娑婆世界。我們所住的地方,不必留戀,因為它是一個堪忍,苦多的世界。苦不苦啊?感受到的那時候喊苦,那就很慢了。我們清清楚楚了解,我們住的環境是什麼?這個體質又是如何?我們是什麼樣的因緣,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的人生到底多久啊?回顧過去,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有常住在過去的人生,過去還在嗎?過去還一樣嗎?世事多變,過去景物全非,過去我們的身體,我們小時候,我們青少年,我們的中年,今何在啊?現在想過去,什麼都沒有。短短的數十年間,景物多變、人生多變,無常住,沒有常常這樣留住,這就是娑婆世界。
時間短促,並沒有很多,我們是不是有把握每一個時間,我們留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的生命短短幾十年間,我們到底留的是什麼?是歡喜、是快樂、是滿足,或者是遺憾,或者是怨、恨,是不是這些東西,留在我們的生命中呢?回憶過去,我們是不是有造作出了,真正留在別人的人生裡,留在我們人生值得的回憶,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利益人群,有沒有?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有把握時間,好好用心在當下,我們自然時時會記憶。
「釋尊為一大事」。我們常常會想到佛陀是為一大事來人間,這個一大事,為我們開,開啟了一道門、一條道,就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這條道,佛既為我們開了,我們是不是有走呢?這一大事的因緣,我們有沒有把握住呢?這就是「釋尊為一大事」。這一大事,是因為娑婆世界堪忍苦多,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沉迷,佛覺悟,就是要讓我們了解,我們應該要隨著這條路,佛陀為我們啟開的這條道來走。佛是「塵劫去來不息」,我們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我們的前世,到底在哪裡?我們又是做什麼事情呢?我們全都忘記了,我們在今生此世,面對的人、事、物,是讓我們煩惱,或者是讓我們的因緣,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方向?到底我們過去是做了什麼,哪有這個因緣來會遇佛法?世間這麼多人,真正會遇佛法又是有多少人?
所以我們若這樣靜靜來想,我們雖然不知過去生,更沒辦法了解未來世,而我們今生有這個因緣,當下即是,就是遇到了佛法。就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是經歷了塵點劫,這樣一直來,「去來不息」。釋迦佛,現在有在人間嗎?肯定有!因為他的法身,每天都活生生,在我們大家的周圍裡,在任何一個地方,能啟開一條道路,讓我們走的,指引我們的方向。那個人群中,說不定那個地方也是有釋迦佛。不只是釋迦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智積菩薩、地藏菩薩,凡是我們說過的菩薩,他們還是會在娑婆世界,來來回回。這樣現在還是釋迦佛教化的時代,所以來回在人間,隨著人間的生態,他就是有去來。
人間的時間,總是幾十年為一段,分段生死。諸佛菩薩,他們這個「分段生死」,不是由不得自己來,是倒駕慈航來,所以我們要很相信,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去自如,去來不息,就只是為了一項,「誓願三界四生」。在這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去來自在。尤其是「四生」,四生,最近一直在提起「四生」,「四生」、「六道」。六道在「三界」中,因為欲念,所以我們沒辦法離開「三界」。因為修行去欲,欲淡了,所以在「色界」,沒有欲,但是有色。色界還有意識、煩惱,修行能超越了貪,起心動念那個意識,也將它消掉了。
無色界,心的煩惱、無明去除。既然沒有欲,沒有色、心的煩惱,但是,還有微塵,塵沙的無明惑還有少分。就像是梵天王,雖然他已經都修到,上上戒、上上善,但是,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他還是為求法而來,就是要來聽真理,因為還有少分的塵沙無明,所以他還要再來求真法。同樣的道理,「三界」就是這樣有次第,有凡夫的「欲界」,有修行的境界。在凡夫的「欲界」之中,那就是在「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不論是什麼樣的生態,無不都是在娑婆世界,所造作的一切,「三界」之內。
釋迦佛、諸佛菩薩,就是這樣三界去來不息,包括六道四生。所以六道四生,三界之中,佛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所以「亦師是父」,亦是我們的師,亦是我們的父。這樣在保護我們的慧命,這樣殷勤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傳承教法弘道」,應該要傳承,佛陀為法募人了,〈法師品〉,不斷讚歎《法華經》,不斷鼓勵人人要受持、書寫、講說、讀誦等等,〈法師品〉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應該傳承,佛法就是救世的良方,是黑暗中的明燈。二千多年了,釋迦佛這盞明燈,應該燈燈相傳,為黑暗的人間,眾生的心地黑暗無明,我們應該為他們傳燈照亮,照亮眾生心地無明黑暗,這要「燈燈相傳無盡」燈。
應該我們有責任「繼師志承父願」。我們有這樣的因緣,我們要有這樣的使命,利己,還要再利他人。其實,利他才是真正利己,入人群中去,看見,看見了人群,形形色色,不同的習氣、不同的煩惱、不同的苦難,很多,那種的無明,是來自黑暗的心地所起。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要傳承佛陀的心光智慧,我們要契佛心,了解佛陀的心懷,我們要用心,將佛的法傳承下去。就像燈燈相傳無盡,這個法就是光明的,光明的燈引入人人的心地,照亮人人,不要又在黑暗中在起無明,所以要「繼師志承父願」,要很用心去體會。
開師門之近跡
顯佛地之遠本
靈山會聞法眾
悟得本覺性海
法身常住無盡
化世益物無窮
遠劫古往來今
極盡窮源無涯
開啟師門之近跡。釋迦牟尼佛,離我們才二千多年而已,還可以考據。在尼泊爾那個地方,還有佛的出生地,成道的地點、說法初轉法輪的地方,這都還很明顯在人間遺留下來,我們應該還考據得到,不算遠。佛經一說就是塵點劫, 那才是很遠的時間。在我們現在,我們能去考據到的地點,算還近。所以我們「開師門之近跡」,佛陀走過的足跡,這個「跡」,跡佛的地點,我們還可以找得到。「顯佛地之遠本」。我們從佛陀他的生平,那個足跡,就是足跡,足跡,我們還找得到,但是佛陀的精神理念,那就很遠了。
一直,每天都在說,佛陀在無數劫以來,生生世世,這就很遠了。要說起大通智勝佛,是塵點劫以來,可見時間是多長、多遠,這是佛的「遠本」。那個時候的十六王子,開始講《法華經》,我們若只找這一段,就已經很長、很遠了。一直到靈山會,佛陀今生此世開悟,說法四十多年,到「靈山會」來講《法華經》,眾生聞法,應該是佛陀說法的末端了。所以我們聞法應該要,「悟得本覺性海」,在這個靈山會,我們應該要體悟了。佛陀已經在《法華經》裡面,用各種的因緣、各種的譬喻、各種的言教,無不都是要讓我們,真心去契會到。
所以,在我們人人的心地,靈山會應該還在,靈山會上的塔,塔中的多寶佛,應該已經會合在,我們內心裡了。這種本覺性海,我們應該要體會。所以「法身常住無盡」,我們人人的法身,永遠永遠都是在;塵點劫無始以來,我們的法身都是在,本覺性海。這個法身常住,人帶著道理來,我們到底,是造什麼樣的因緣業力,這也是道理,我們就是帶這樣來的。所以,法身常住,我們的真如本性還是在。所以永遠永遠,「法身常住無盡」,生生世世。所以「化世益物無窮」。我們若能夠本性覺海現前,了解我們的法身常住無盡,我們若都了解了,這樣我們就能聽來的法,在我們的心裡,能開口動舌,傳佛教法,身體力行,帶動眾生入人群,這就是「化世益物無窮」。只要我們發一念心,我們就能利益很多眾生。
所以「遠劫古往今來」,從很遠、很遠的時間,佛陀是這樣清清楚楚,求佛法、度眾生,來成佛,這是佛。但是凡夫呢?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同樣我們也是這樣來,但是,我們生生世世,造作就是無明,複製再複製,雖然我們有因緣,但是我們還是半醒半迷,我們也是「遠劫古往今來」。佛陀是覺,我們是迷。所以我們「極盡窮源無涯」,我們的慧命也是這樣,生生世世跟著來。我們慧命,這個智慧,本覺性海,就是讓無明煩惱遮蓋住,這是我們在造作無明。我們這個時候應該覺醒了,回歸我們的本性覺海來了,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
窮盡往古來今
把握今時當下
今人改往修來
立弘誓持經教
無量菩薩弘經
化濁世為淨土
「窮盡往古來今」。我們要去回顧過去,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從塵點劫,長時間和我們的關係,我們相信還是不相信?佛陀「覺」,不斷追求真理,累積覺悟的因緣;我們古往今來,我們就是不斷,累積業力無明而來。我們現在若肯相信,了解了,就要「把握今時當下」,我們聽法,每一個時間都要把握,把握在聽法的那個時間。今時,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我們應該要常常有。所以「今人改往修來」,我們現在聽法,我們要趕緊改,有無明、有錯誤,我們要趕緊快改,改往修來。過去錯了,以後我們不要錯,從現在開始,以後不要再錯了。
「立弘誓持經教」。佛陀既然開始在募人了,我們要接受佛法,傳法下去,這就是佛陀的用心。所以我們要「立弘誓持經教」。「無量菩薩弘經」,現在再下去,就會開始有很多菩薩,就要發願弘經了,來弘揚這個經教。應該「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弘經,就是弘道。所以「化濁世為淨土」。雖然我們在堪忍的世界,苦難偏多,我們聽佛法之後,我們應該要發弘願,入人群,眾生在受苦難之時,我們要如何拔除他的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他在苦難中,化為快樂,這就是「化濁世為淨土」。
所以我們要真實用心去體會,古遠劫前,佛陀求覺悟,生生世世來人間,求覺悟,就是要傳法給眾生。而我們也是生生世世來人間,我們總是在那迷中製造煩惱,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在娑婆,堪忍苦多,這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前面的文說:「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惟願世尊不以為慮
我等於佛滅後
當奉持讀誦
說此經典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這是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所帶領著二萬位的菩薩,已經了解,他們從〈法師品〉開始,他們就人人已經將法入心了,已經明知佛陀為法募人,好好來弘揚經教。所以大家在聽過〈見寶塔品〉和〈提婆達多品〉,他們更相信,更發大心,所以他已經在佛前來發願了,「請佛陀安心,您若滅度了之後,我們大家會依教奉行」。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後惡世眾生
善根轉少
多增上慢
貪利供養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未來濁惡世的人間,眾生已經慢慢善根就會轉少了,因為這個欲,陷阱處處,人很快就會受這個陷阱把我們誘惑去,墮落陷阱,在這個欲坑的裡面。所以這樣,善根就慢慢減少了。
後惡世眾生
善根轉少:
此解釋
濁世法末時多惡人
去聖道時遙
善根之人轉為希少
善根轉少:
謂善根薄弱
以是故無遠大志願
得少為足
因起諸慢
這就是解釋這個濁惡世,這個法末之時,人類多數都是惡念,貪、瞋、癡、慢、疑。不利自己,不利他人的事情,就已經很多,一直浮現出來,離開了聖道就越來越遠,背道而行。所以「善根之人轉為希少」,惡的愈來愈盛,善的愈來愈少,這是佛陀的時代,很擔心未來,我們的現在,這個五濁惡世。
「善根轉少」,就是已經比較薄弱掉了,善心較薄弱了。「以是故」因為是這樣,「無遠大志願」。要叫他發大心、立大願,很難。「叫我響應你一下,隨喜功德,我做得到,叫我長久和你們一樣,這樣我做不到啦!」。所以善根薄弱掉了,沒有遠大的志願,這樣的人多,但是真正要發心立弘願的人,愈來就愈少了。這種得到法,聽法,「得少為足」,聽一點點就覺得:「有哦,我有聽啊,我有在聽經。」但是聽,就是這樣這麼蜻蜓點水,一沾到就覺得說我有聽。沒有長時間去聽。
我聽到長春的菩薩傳的訊息。說,聽到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咳嗽,一位老菩薩就一直哭。她的女兒說:「你這樣一直哭哪有用!」她說:「我的師父,在講經,他咳嗽了,我很擔心,這麼遠啊!擔心。」女兒就跟她說:「你不要擔心,妳多做一點,師父就是要妳做,妳多,認真多做。」她說:「哦!的確,環保,我要多做一點,這樣,師父就是,講經就是要我們多做。」這就是表示他們有在聽哦!
在這個地方,離那麼遠,她不只法聽進去,甚至連師父在呼吸,她都聽進去,何況咳嗽,這都是真的有心。這聽法是很用心,那個地方很冷,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們也是沒有停歇,尤其是我在咳嗽,感冒那幾天,那時候的氣候,我們臺灣就很冷了,何況在長春呢?所以,我們要知道,如何好好來接受法,不是蜻蜓點水,真的要用心來聽,所以不要這樣聽一點點,就開始起傲慢的心,得少為足,起慢心。不要哦!
所以,「多增上慢」。現在的人,聽一點點法,他就覺得已經很了不起了,就這樣增上慢就起了,「貪利供養」。
多增上慢
貪利供養:
間有增上能修行者
未得謂得
多於侮慢
貪著事物
利養供養
又多貪著
緣法上之利養
故不惟善根減少
並增長不善根
去解脫之大道
乃愈益遙遠
出家,貪念一起,希望人來恭敬我們,人家來供養我們,這樣是不對的。出家,我們就是要修我們的心,我們才是出家啊!我們的心若修不好,凡夫家沒有出,要如何入清淨的家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這當中「有增上能修行者」,「未得謂得」,明明還沒有得,心就是這樣還一團的迷茫,只是聽一點點經,就認為:我都清楚了,我都了解了。「未得謂得,多於侮慢」,自己以為很了不起,沒有把人沒有看在眼裡,自己很貢高,很驕傲,這是很可怕哦!所以我們要很,時時警覺自己的心。
「貪著事物,利養供養」,這種利,利的供養,或者是讓人,(以)行來供養我們,就不可,我們自己能夠做的事,自己要做,當然我們常常看到,很多菩薩、居士來幫忙,我們要常常感恩他們。感恩,環境能夠這麼美,除了我們自己要很努力,外面的菩薩也來幫我們出坡,也來幫我們清理打掃。我們要承受人來幫助我們,我們就要有修行。所以不要驕傲,想要讓人利的供養,讓人行的供養,我們自己沒有修行,怎麼讓人行和利的供養呢?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覺醒。
又是「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這種講一點點法,就貪這個緣,這叫「攀緣」,攀緣人來利的供養,這也不要。「故不惟善根減少」,並且是「增長不善根」。我們若只是這樣在貪,我們不善的根就又增加起來。生活是這麼的簡單,我們大家生活是團體的生活,這好幾個人共住一間寮房,一張床,旁邊就是一個書櫃,小小的,少欲,這應該知足了,看到這樣,我們的環境是這樣,比較那些難民一無所有,風霜雪凍,我們已經很滿足了。常常都說,我們要很滿足,不要「貪利養」,不要哦,所以我們修行者,我們要做到。好好將我們的環境,真正要很珍惜,修行的叢林環境,就是要這樣,不要再貪更多,夠就好了,不要善根又減少了,我們要增長善根。《(阿)彌陀經》,你要唸佛,也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就是要增長善根,不要減少。
所以,我們若只是這樣在貪,我們不善的根就又增加起來,「並增長不善根」;那就是惡,貪念。若這樣,「去解脫之大道」,就愈來愈遠,因為你背道而行,就愈來愈遠了。我們本來,塵點劫以前,我們就是無始,我們就已經有本性覺海,只是我們累生累世,在增加煩惱無明。我們現在很不容易,能有這個因緣入佛門,我們要趕快把握當下,不要這個不善根再增長,若這樣,我們會愈遠離,這佛法會愈遠離。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
因修行中而起惡業
反種生死不增善根
遠離清淨解脫之法
所以,「增不善根,遠離解脫」。就是因為「修行中而起惡業」,在這修行中的過程,道心退失,又再起心動念,這惡業造作,就是「反種生死,不增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這已經反過來,我們又再種一些生死牽纏,不斷在纏緣,纏住的緣,愈纏會愈多。
所以,「遠離清淨解脫之法」。我們一直,在這「六道、四生」的裡面,這種生死不得解脫,愈來會愈多,所以我們要很謹慎,不要再增加不善根,遠離清淨解脫之法,千萬就不可哦!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善根少」,那就是「眾生濁」。
善根少:眾生濁
增上慢:見濁
貪利養:煩惱濁
增不善:命濁
遠離解脫:劫濁
我們有「五濁」,現在的眾生就是善根少,缺了善根,所以就造作「五欲」等等,墮落「五欲」的陷阱,所以這叫做「眾生濁」。「增上慢」,「五濁」的裡面,還有「增上慢」,那就是「見濁」,見濁,我們的見解已經不清淨了,濁氣很重,自然就會增加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的慢心,我們的驕慢,癡、慢、疑,這種慢心又再起來,這就是眾生濁氣重,見解不清淨,愈來愈濁。「貪利養」,這就是「煩惱濁」,我們貪利養,所以煩惱就愈來愈增長。
「增不善根」就是「命濁」。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經造作了很不乾淨,不斷再複製無明煩惱,在我們的生命中,生命中缺善增惡,這就是「命濁」。又再「遠離解脫」,遠離了解脫,這叫做「劫濁」,在這個時間,我們很不容易,長遠劫以來,今生此世遇到佛法,竟然我們一心動,所以我們就會善根轉少,增長惡念。那就是「善根少」、「增上慢」、「貪利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等等,就是在這個時間裡面,在這五濁惡世裡面,那就是「劫濁」了。就是這樣造作這麼多的「眾生濁」,眾生所造作的共業,都是起自「見濁」,起自人心的「煩惱濁」,就是造成了我們生命中,所造作的都是不善,所以構成了眾生共業。在這個時代、這個時間,變成了濁氣很重,這就是我們眾生。
世道交喪
異端競作
五濁之世
正信者少
邪見者多
惟以徇利以豐四肢
豈能存心而卻五欲
「世道交喪,異端競作」,在這樣的世代,這樣不斷不斷一直惡濁下去,所以這個五濁的世界,就是現在濁氣很重的時候。正信的人已經少了,邪見的人增長起來了,所以,全都「徇」著,那利益的欲念,一直、一直光是在身體的享受,身體都不敢去造作,怕手變醜了,怕體態變醜,所以都只是要顧得美美、嫩嫩的。不會想我們的人生世間,身體就是要去造做,就不敢去造作,只是顧這個四肢,顧這個身體,不願意好好做,為人間去付出。所以這樣,存心全都是在「五欲」,沒有辦法離開「五欲」,這是我們的人心,都纏在眾生,人與人之間,見解之間,煩惱之間,在我們的生命中,所造作的一切等等,這樣歸合起來。所以我們現在人世間,真的是濁氣很重,希望大家要很警覺,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