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5日】於無量劫 難行苦行

Community:
Branch:

「慈悲慧德長養,功德具足修證,圓滿菩提等覺,真如覺性皈合,宇宙虛空一體,空間時間世界,不離一剎那間,覺海開端妙諦,辯才樂說無礙。」

「慈悲慧德長養」。這要我們要用很長期的時間,好好來培養,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因為慈悲,所以展開我們的智慧,所以常常說「秉持運慧」,我們秉承著我們的慈悲,才來運轉我們的智慧,慈悲、智慧那就是要用長時間好好來培養。因為我們發心立願了,「四弘誓願」,是我們學佛者不可缺少,諸佛菩薩最根本的大願,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成佛,我們必定要培養出了「四弘誓願」。第一願,那就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大家這一念心若沒有培養起來,我們哪有辦法成佛?第一步若沒有走出去,我們哪有辦法到終點呢!第一步走出去了,還有第二步,步步向前前進。你要度眾生,就要有方法,你沒有方法如何度?所以必定要有方法,方法就是智慧,所以必定要培養智慧。

所以,慈悲心是要廣及一切眾生,那分愛,大愛無礙,沒有這些小愛、小情、小知、小見,小小的事情來障礙了我們為天下眾生大愛的心,這就是要培養。要培養出了宏觀,我們要看開一點、想廣一點,我們愛我們自己,我們就要愛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環境,不只是在我們小範圍,愛我們的小範圍,就要愛整個社會;愛整個社會,就要愛整個地球,這才有辦法真正度眾生。大愛遍及一切世界眾生,這種慈悲,這是佛的慈悲,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慈悲,就是誓願度眾生,所以要發出很大的願力。我們要斷除煩惱,煩惱必定要斷除,沒有斷除,我們自己都度不到,要如何度別人呢?自己就是滿心煩惱,道道地地的凡夫,牽掛的事情很多,就是為自己這樣在牽掛,自己在煩惱,你要如何度我們自己呢!

所以,佛陀他示相,示這個形相,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很多矛盾、困難,所以他要脫離家庭,放棄小愛,他才有辦法開啟了他的第一步跨出去;之後也要很長很長的時間,走很長的路,不斷去訪問、求教,然後才靜修。這是顯這個形相說:要得覺悟,不是這樣得來那麼容易啊!你就是一輩子的開端,也都要有這樣的形態、過程。這是道理,要去求道理,他就要現這個事相,所以要經過好幾年的時間,受盡了很多風霜歲月的苦,他要堪忍。後來將道理聽進來了,收集入心,然後細思,那就是「靜思惟」,進入「禪定」的境界。「禪定」,不是在那裡光是坐著那一點點的時間叫做「坐禪」,其實,他是已經將道理匯集了。要說他的道理匯集,我們不斷一直說無始劫來,那個記憶清楚,為求真理,已經不斷在匯集。

但是為了因緣成熟,要成佛,在這個人間短暫,他現這樣的相,就是離開家庭,割斷小愛,就是開始要經過了這樣這段走過修行的道路,很複雜,九十六種外道教,他要先去體會所集來的道理,這樣才將心靜下來,現這樣的相,是在這個短暫這輩子的時間,這是來現相成佛,要不然是生生累世,道理就是這樣不斷追求過來,在這一輩子現這個短暫的形相給我們看,這就是慈悲心。現在在說的慈悲,也就是取佛陀他這樣現相成佛,這個事相來說給大家聽,這就是佛為我們的典範。我們也就是要這樣,說不定我們過去生中,我們也是這樣聽法過來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也累積著,只是我們的記憶來到人間,被模糊掉了,所以沒有很深的記憶。我們這次遇到佛法,有這樣的因緣,我們要用心聽,將過去的記憶再複習回來。好像了解、好像聽懂,這樣子,好像我了解了,若再多用心,就變成了真實了解了,就是道理明朗了。

這也不是今生此世,今生此世再複習,來生來世再複習。這個複習不是複習在聽而已,要入人群,這個人,我已經和他有緣了,來生好像很有緣,因為我們的今生有和他結到好緣,這個慈悲心關懷過了,好像緣很深,來生來世,好像很親切感,這就是這樣不斷累積,不斷累積。所以,慈悲要用長時間來培養,培養出了我們生生世世,我們都有慈悲心,造福人群,結人生的好緣。每一次「秉慈運智」,有這個慈悲智慧平行,這樣「長養」,就是長時間來培養。這個長時間,不只是我們今生此世,應該延續是過去生世,到今生此世,我們有這個因緣會合;我們有這個因緣會合,我們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我們又認識這麼多人了,來生來世,不斷再培養下去,長時間培養,不斷地用功。

「功」是內修「誠正信實」。「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我的誠意,我真正打從內心那個至誠的心,能承佛教育,這樣累生世來,我發這樣的願,就是累生世一直下去,這個誠意。就像〈爐香讚〉「誠意方殷」,我們的誠意,從內心表達出來,這「誠」。現在開始,修行要「正」,正我們的心念,心念要正、思惟要正、行為要正、造作等等,自然,我們的煩惱就能去除,去除好我們的煩惱,所造作的一切,無不都是在度眾生,斷煩惱。一邊在度眾生,就是培養慈悲;一方面斷煩惱,那就是成就智慧,所以「悲智雙運」,就是我們在培養、長養。所以慈悲智德,我們要不斷從我們的生活中,這樣將它培養起來。

當然「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幾天,一直跟大家說,要深信,我們才有辦法,佛法聽進去了,我們信受奉行,這是深信,才能夠「法門無量誓願學」,要不然,你聽那麼多,就是一直漏掉,我們一定要深信,才不會一直聽,一直漏。聽,就聽了,但是,自己的自私、煩惱、無明,還是在,煩惱沒有斷,這是因為你的信心沒有堅定,你的法門沒有深入,所以,我們必定要信,要深信,「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要老老實實,好好修行,這樣「誠正信實」所修的行,去用功,我們的「德」,我們才有辦法得到這個道德相。道德,讓人肯定我們,我們說的話,人家才要聽,我們做的事情,人家才願意來響應,我們要度眾生,不是一個人就度得了,要統理大眾,去應世間法,去度眾生。

所以我們「三皈依」,「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要「發無上心」;「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才「智慧如海」;我們「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三皈依」,早晚課,我們都在念,念是念,我們有入心沒有?我們有在長時間在培養嗎?若有,這就是我們在用功。皈依佛,體解大道,我們真正在用功;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有真正在用功,我們才真正是皈依僧,能夠統理大眾,這就是功德。有在用功,才真正是在長期培養我們這個慈悲智慧,這樣的功德會合,具足了,這樣修行才有辦法證,證悟這個道理,真正去體會,真正去證悟。達成了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最終才是成佛。

這才是真正「圓滿菩提等覺,真如覺性皈合」,反黑歸白了。佛、法、僧,三寶能夠俱全入我們的心,佛、法、僧,是在我們真如本性,是我們內心本具,我們內心本具有佛法,有佛、有法,也有僧,因為我們本來是清淨,就是因為無明,才落入在凡夫界。凡夫界就是這樣衍生出了不乾淨的人類、凡夫,一直衍生下去,這就是我們人間的污濁就是這樣一直衍生。所以我們要回歸到真正宇宙虛空一體,道理回歸宇宙間。佛陀的覺悟,就是宇宙天體合一,這就是覺悟了天下宇宙的真理,不論是空間、時間、世界,這麼開闊的裡面,我們人在地球,是因為地心吸引著,凡事慢慢來,我們若能夠脫離地心的吸引,我們剎那間就能夠體悟。就像太空梭,很快脫離地心了,到達宇宙空間的時間,那就很快速了,因為我們凡夫,就是還在空間、時間的世界裡,受地球地心所吸引著,就像在人間,凡夫界,「慢慢來啦」,所以因為慢慢來,就有生生世世。道理聽了之後,我就快要知道了,就一輩子結束了,就要重新再來。

但是重新再來,我們舊的煩惱,比我們在聽法,比我們在入人群,無私的大愛,那個煩惱比無私的大愛還更多。就再將我們複製,又掩蓋住了,就像地心將我們吸引著,讓我們的欲念不斷吸引著我們,這個煩惱無明一直循環在我們的周圍裡。這就是我們沒辦法覺悟,沒辦法和宇宙天體合而為一,這是我們很遺憾,讓地球地心的吸引力吸引住了。就像我們的煩惱無明將我們吸引著,所以讓我們解脫不了,無法解脫。佛陀,他覺悟、解脫,已經脫離了煩惱無明。就像脫離了這個地心,空間、時間,不受它所束縛,這樣完全脫離。這種的智慧,已經不受這個「空間時間世界」,這些煩惱污濁把我們束縛住,我們已經將它解脫掉了。佛陀就是已經與天體合一了,宇宙虛空一體了,所以他的智慧遼闊。

因為這樣,所以「不離一剎那間」,這樣就有辦法可解脫,不用再經過還要多久多久的時間,覺悟道理了,若能夠透徹了解,就是剎那間,他就能夠透徹了解。所以說「覺海開端,妙諦辯才說法無礙」。我們若能夠覺悟,這與天體宇宙而合一,超脫了空間、時間、世界觀,跳脫掉了,自然我們就不受這個時間控制,就沒有什麼塵點劫。但是,修行就是塵點劫累積來,我們才有辦法在剎那間這樣脫離這種宇宙、時間、空間、世界,種種的煩惱把我們束縛住,這是我們能夠跳脫很多的煩惱無明。

若能夠這樣,我們「覺海開端」,覺海大開了。「妙諦」就是道理,道理很清楚,雖然它甚深微密,很深很深,但是廣大無邊。不過它這樣微密,幾天前說過,「毫芒有乾坤」,這麼的微密的道理,我們完全透徹了解,毫芒如乾坤一樣,道理雖然那麼的微密,在我們的智慧,那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任由我們的覺性去體會,我們全都了解。因為這樣,道理都在我們的心裡了。所以「辯才樂說無礙」,道理怎麼說,都會通,要教化眾生都沒有困難。

顯示證悟之速,把握當下不退,初發一念心在,恆持剎那不變,
真如心不動地,慈悲長養辯才,得真如發妙用,積功累德證果。

這就是在「顯示證悟之速」,我們若能夠脫離這種的無明,就像地球,地心,將我們吸引住,我們若能夠脫離了,自然宇宙的時間,就不是我們地球的時間了。這個秒鐘就有辦法這樣繞著地球跑,這種的功速,很快速;頭腦一轉,世界、宇宙天體間的道理無一不清楚啊!這就是「證悟之速」。就是因為我們煩惱全都斷除了,證悟快速。這就是要「把握當下不退,初發一念心在,恆持剎那不變」,不就常常和大家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我們的心念,就是在那個剎那間,對的事情,我們把握起來,這念心,不要退失掉,這在剎那間,我們這念心若能夠永遠永遠,長時間,累生世,這個種子永遠都是記憶著,很快速的時間,我們這樣把握住,「恆持剎那不變」,自然「真如心不動地」。我們真如的心就回歸到「菩薩十地」,我們在「菩薩十地」,就能夠這樣剎那到「不動地」(第八地)。「不動地」就是我們修行已經到達了「等覺」,這種真如心不動,那就是那念,正在發心(的)那念的初心。「初發一念心在」,就是在剎那間,剎那間那念心我們就是長期把握。

常常跟大家說「為佛教,為眾生」,那個剎那的心把握一直到現在,永遠不會將它忘記,絕對是記住。這念心,若能夠堅持下去,是真如不動,永遠這念真心不動,不論多長的時間,不論多少的辛苦,還是不動搖,目的只有一項,「為佛教,為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只是一項這樣而已,所以不變。這叫做「恆持剎那不變」,把握我們這念真如的本性。這念心,這是很好的開示,我這樣將它受持起來,不動。

就要「慈悲長養辯才」。你「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項事情發生出來,每一個人所提出,來刁難,無不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所以感恩啊!不論怎麼的磨,不怨,感恩啊!你怎麼罵我,怎麼誹謗我,唉呀!感恩啊!心沒有存著怨,就是時時感恩,這樣要長時間來培養呢。沒有放著怨的雜念在心裡,就是煩惱去除,不斷就是修慈悲行,時間不多啊,要利益眾生,什麼樣的怨都沒有了,到最後還是終於他能夠明白,也能夠來護持,同樣的道理。所以「慈悲長養辯才」,你若了解,全都看清楚、了解之後,要來分析道理,那就不困難了。所以「得真如發妙用」,這個真如本性我們若能愈體會到,自然這個「妙用」就一直任我們所使用。所以「積功累德證果」,這當然都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培養。

「慈悲慧德長養」要長時間來培養,「功德具足修證」才有辦法,必須要,就是要有證悟,就是要從「把握當下不退,初心一念在,剎那間不變」,永遠都沒有變,這樣自然我們的真如心不動地就現前了,自然慈悲,這種「慈悲長養」,就像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他怎麼磨他,釋迦佛都沒有怨,還為他授記呢!所以真如,「得真如發妙用」,自然這個真如,我們愈透徹了解,自然它就發揮了它的妙用。這就是表示我們要不斷累積,累積這個功德,才有辦法證果。下功夫就對了,「誠正信實、慈悲喜捨」,這是成佛的不二法門,這我們要好好培養。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將有的眾生當做是很幼小的孩子,我們自己的孩子。佛陀說,「視眾生如一子」。「功德具足」,這樣來累積,自然功德就具足了。「心念口演」,心一直就是這樣的慈悲心,把所有的眾生當做自己的孩子,這個慈悲心不斷不斷累積,自然功德就具足了,心念都在這裡,所以口要說法,就沒有障礙了。所以「微妙廣大」,道理很廣大,甚深微妙。「慈悲仁讓」,就是要培養這個慈悲、仁德,我們凡事要讓,不必爭,我們認真用功就對了。所以「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我們就是要這樣,意志一樣,就是很平和,自然培養我們的智德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要領導人才「有法度」,「有法度」,這就是要培養智德。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這樣說,

經文:「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經文簡釋:
「於無量劫,難行苦行」;曾於無量僧祇劫中,行所難行,無量苦行,難行苦行謂艱難,困苦之行捨頭目等。

剛才說過了,我們就要長養,長時間來培養慈悲、慧德。同樣的道理,智積菩薩他認為:釋迦牟尼佛他這樣累生累世不斷不斷在修行,所累積來的功德真的是很大。看,龍女,能夠很快就得陀羅尼,辯才無礙,實在是無法可相信。這是智積菩薩的提問,所以他才會再提起來說,他說:「我看到釋迦如來是這樣。」因為他對龍女,這樣很短的時間就證陀羅尼,他無法去體會了解。這也是智積菩薩為了讓我們了解,替我們問:「釋迦牟尼佛就要那麼久,塵點劫,長久的時間累積,這樣在修行,為什麼現在的龍女,她怎麼這樣這麼快就能夠得總持門呢?這個法,那麼快她就能得到,釋迦佛要那麼久的時間,為什麼龍女能夠這麼的快速?」

所以,「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無量劫,他這樣受這麼多的苦行,真的很多啊!〈提婆達多品〉就是這樣說啊!做國王的時候,為了要修行,貼告示。仙人來拆下告示,但是若有人願意為我,聽我來使喚,讓我做奴僕,我就會傳法給他。國王願意這樣去為一位仙人做奴僕,他這樣在苦行。還有生生世世,佛的《本生經》裡面,是受盡了多少身心的苦磨,頭目髓腦的布施。他要這麼長久的時間,這都是難行苦行啊!這是很長久,那就是在無量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是很長啊!這長時間,昨天也向大家講過了,宇宙的時間。看,只是一個太陽一公轉(繞銀河系中心轉),它就要二十億年的時間。我們的地球公轉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

經文簡釋:
「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積累功德,求於無上菩提之道,從是多劫未曾休息。

看,這個時間,無量阿僧祇劫,那就是長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在苦行,這難行苦行,這麼的艱難困苦,捨頭目髓腦等等的苦行,這樣「積功累德求菩提道」。他只是為了一項,要求菩提道,用這麼多的苦行投入。「未曾止息」,都不曾停下來。這麼的長久,這在累積,這樣慢慢積功累德,「求於無上菩提之道」。「從是多劫」,已經很長久的時間了,未曾休息過,不曾停息過呢!

積功累德:積千善而成千福相好,累萬德而成萬德莊嚴。
總結難行苦行,廣顯釋迦捨身之多,無芥子許處也。

這「積功」,就是「積千善而成千福相好」,這樣不斷「累萬德而成萬德莊嚴」。要不斷一直累積,從「百福莊嚴」,一直到「千福莊嚴」,千千萬萬的德行這樣一直累積來,這是很不容易呢!所以,佛陀他這樣這麼長久修行的苦行,由智積菩薩講出來,講出了佛陀長久的時間修行。不是短時的時間,不是今生此世,是在過去生,累生世這樣一直累積,一直到今生此世,才現相成佛,這是很不容易。這也就是在解釋,「廣顯釋迦牟尼佛捨身之多」,釋迦牟尼佛所捨出去的身形很多,無量,就像芥子和芥籽。芥菜,我們在有種芥菜沒有?芥菜的種子你們曾看過嗎?很細很細,芥菜種子,哪怕那麼小,隨便一抓就很多,所以說無芥子許處,就如芥子很多,芥籽,芥菜的種子這麼多,一點點,抓一把就很多,真的是無量劫,一粒算一劫。芥菜的種子,你看一把起來就有多少呢?這就是表示釋迦佛他捨身,累生世不惜性命,捨身命為救度眾生在行苦行
,這是釋迦牟尼佛累生世修行。

確實,佛陀就是這樣累生、累劫、累世在修行,用他的生命要換出了真諦的道理,要把這些道理講給大家了解,很清楚,他一定要到了現相成佛,眾生才能把這個信,集中在一個人所講的話,這個人所講的話,大家集中來相信,這是要累生世無量數劫,不斷捨出,普施四悉檀,四悉檀,這兩天也講過了,為世界悉檀,為眾生悉檀,普施。很多的事情都是不斷去付出,去付出給眾生,讓眾生都得到,才有辦法說:「我講的話,來,大家共同一個目標,一句話為標準,大家向這句話去身體力行。」這必定要累生世所結的緣。佛陀告訴我們,人人都有辦法,不是他一個,是人人有辦法,人人都能去付出行善,一念善,利己還能利他人。就像我們這個時候一直在推動蔬醒,盡量蔬食,盡量蔬菜水果,不要殺生,護生。我們一直希望,你不一定是信什麼宗教,你總是起一念愛心,你來護生,不要去殺害動物,這也是一種行善。

就像蓮池大師,他也是一直在推動戒殺,所以他有一段文,也是能警惕人。蓮池大師的時代,他就講起了他所認識的一個人,其中有一位是做生意的人,他叫做黃德環,他有傭人,有一回他買鱉回來,在曠野的地方和朋友聚會,買這隻鱉,在曠野中就像現在的露營,就是在露天聚餐。就將這隻鱉,放在蒸籠裡,要將牠放下去蒸,一時間找不到蒸籠蓋,就用斗笠蓋在蒸籠上,在爐子上這樣生火起來。他和朋友在講話,就叫他的傭人:「去看看,那個火生得怎麼樣,蒸籠裡面的鱉幫我看一下。」傭人他就去了,掀開斗笠看,蒸籠裡面沒有鱉,看一看,斗笠怎麼比較重?原來這隻鱉牠吸在斗笠上,但是後面,頭和腳都縮到殼裡,背部已經受熱氣,蒸氣已經將牠燙得快要爛了,但是它還是吸住,吸在斗笠上,他看了很不捨,他就把這隻鱉拿起來,在溝裡將牠放生。水溝的水就是通到河裡,就這樣將牠放生了。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傭人他生病了,老闆感覺,他病得那麼重,住在家裡也不是辦法,就這樣叫人將他移往溝邊那間房子,一間草屋裡,在那裡讓他自己自生滅。就在這當中,他昏迷不醒,在那個地方,怎麼覺得身體好像很涼冷的感覺,就清醒過來的時候,就看到草屋的外面,在水溝邊,一堆土,水和土攪在一起,就是爛泥巴,一隻鱉在那個地方一直在鑽那堆土,一直在鑽那堆土。自己摸摸看,全身都是泥土,還溼溼的。看到那隻鱉抬頭,看到他清醒了,這隻鱉就這樣抬頭三次,之後就轉頭往溝裡去了。這個傭人清醒後,起來,看到這樣這隻鱉的情形,他就這樣好了。起來,覺得人很舒服,慢慢的恢復體力了。

這個故事由蓮池大師講出來,這就是眾生皆有佛性,真如本性眾生皆有,佛陀就是要讓我們了解,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這隻鱉都懂得報恩,何況龍王女八歲怎麼不會成佛呢?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我們要很感恩,智積菩薩他有所問,我們就能減掉了一分的疑問,因為智積菩薩有疑,他就會問;他問,文殊菩薩就要回答;文殊菩薩回答,就有這個形象,事相再排出來。就如他說,釋迦牟尼佛修苦行這麼久才能成佛,龍女怎能這樣快呢?這就要再等文殊菩薩來回答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
【註一】《蓮池大師放生文圖說》[鱉]

黃德環命僕人蒸鱉,用斗笠蓋鍋蒸煮,蒸過一陣,僕人打開斗笠來看,卻見鱉仰面抓附於笠上,背部全被蒸爛,然而頭部和四足還能伸縮,僕人見狀深生恰恰憐憫,暗將鱉,潛放於可?間,讓它逃生而去。

後來,僕人染患熱病發高燒,奄奄一息將死,黃德環將他遷到河邊屋中調養。當夜有一物,慢慢爬到僕人身上,他頓時感覺全身涼爽,到了天亮時,稍覺清醒,已見物,發現胸部塗滿淤泥,有鱉在泥土間,再三拖拉,再三仰頭探望,然後離去,疾病因而痊愈。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