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為以一乘實相,弘揚諸權教門,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持契範利群生,方與契經相應。」
能夠清楚,我們學法用心體會,因為,要講法,必定要了解法的意義,不只是法的意義,還要對機逗教。眾生的根機,什麼樣的根機?我們要準備著對機逗教,要很豐富,為了一乘實相,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一定的道理。佛陀就是要眾生,認清楚、很相信,相信自己,一乘真如人人本具,就是說人人對一乘法的大道理,人人應該都能清楚。是因為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有了真如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覺,人人就本來有,能夠覺悟的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如。真如本性,本來這個覺性如海,像智慧之海,只要我們打開了,打開了我們真如本性,開啟了,我們的覺性現前,智慧如海,就是很遼闊的智慧,這是人人本具,不是什麼人給我們的,是我們人人就本有,大家都有,只是我們內心所藏著,是很多無明煩惱,所以我們的本性真如,受煩惱掩蓋了,這是我們常常在說的。
佛陀就是一直要強調,讓我們知道在如來藏性,如來藏裡面這個真如本性,我們一定是在的,只是這個如來藏,被煩惱無明掩蓋了。要我們找出真如本性,這個一乘實相這個道理,就是我們最近一直在說,「毫芒藏乾坤」。道理,你看不到啊,很微細啊!卻是裡面含有乾坤,宇宙真理無不含藏在毫芒,就是真如本性,你就是看不到,但是必定是有。為了這樣,佛陀必定要設教。所以為了要應機,我們就要學,這是佛陀教育我們,我們要吸收,很多很多的道理入心來。佛法就是藏著這麼多的道理,我們用心,因為佛陀已經是在人間覺悟,大家認證佛陀是世間的大覺者,我們兩天前也說過了。道理本來就有,人人本來就能成佛,諸佛無不都是來來回回在人間。
看看文殊菩薩,看看觀音菩薩,他們不就都是明文,經典之中都一直說過了,過去成佛。「龍種上尊王佛」是文殊菩薩;「正法明如來」是觀世音菩薩,這都是過去已成佛,現在在人間就是助佛教化眾生。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已成佛來人間助道場的菩薩,是很多哦!類似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累生世,無不都是來人間,來對機顯教,只是沒有因緣成熟,任何一個時代,他說:「我成佛了。」因緣還未成熟,一直到因緣成熟了,二千多年前,迦毗毘羅衛國,他出生王宮,這樣經過了,和我們人生同樣的生活。在皇宮裡面享盡了榮華富貴,因為學問讓他體會,那個時代宗教很複雜,那個時代,貧富懸殊,那個時代……。
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生態,就是讓他看盡了人間,體會了人生無常,這不是只有今生此世,是累積來的這個慧性的,覺性慧海。雖然人在王宮裡,接受到教育,在外面所看到,一接觸,他就體會。所以現這個境界,成就他放棄榮華富貴,這是要讓人間的人人知道,有這段的經歷、故事,在人間流傳下來,大家有事相來傳。其實,修行的過程,那個覺性本來就是存在,就是現這樣的相,所以叫做「八相成道」,經過了從出生、兒童、年輕,思考出家,修行過程,這樣一直到覺悟,而後說法,而後老,同樣的病、痛,就入涅槃,這就是佛陀的一生經歷,和我們人間都一樣。只是那個覺性,佛陀清楚了解,一直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人人和佛的經歷都一樣,只是因緣果報不同。
佛陀的因緣果報,就是來人間,在王宮裡,在王宮生活的過程;而我們凡夫,各人在各人的家庭出生,在各人的家庭生活背景不同,就是各人因緣果報不同。但是,佛性一樣,因為我們人人都有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都一樣,生、老、病、死。觀念,大家各有不同的習性,有的人很頑劣的習性,有的人就是非常的賢淑,很好、很聰明、有智慧,就是同一個環境,不同性質。王宮裡面,同樣在王宮生活,佛陀對眾生的憐憫,是從小開始;,成佛之後,回到王宮,再度很多的王子、王親國戚,全都來修行。阿難和提婆達多,同一對父母,同一個環境,生長,卻是也有不同的習性,這就是累生世的,因、緣、果、報。
所以說起來,大家從這一點去好好去思考,我們的一生就能更清楚,人人都能得佛的授記,善的、有修行的,也是得佛授記;惡的,如提婆達多,也得佛授記,但是,善惡有報。有報,就像提婆達多,雖然得佛授記,那是生陷地獄之後,佛陀才為他授記,因為他就是這樣,做過這麼多的惡,迫害僧團,而且要逼害佛陀,或者是要傷害佛命,所以他活生生,生陷地獄,這就是已經受報了。佛陀還是一樣為他授記,但是能成佛,是要再經過很長久的時間。因為提婆達多本性還有法在,不論他怎麼生、怎麼死,他的本性還是有很豐富的法,但是,他沒有用在好的,去發揮救人的工作,他利用法,助長他的聰明去造業。所以造惡業就要墮地獄。他若能用法好好利益眾生,那就是成佛、成菩薩。
這就是要向大家說,人人真如本性全都有,眾生都有這樣的真如本性,眾生都有成佛的機會,看看什麼樣的因緣能夠成就他,那就會成佛了。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一乘實相」,希望我們能了解。佛陀已經將法遺留在人間,這是覺悟的智者,成佛所說的法,我們這時候是「如是我聞」, 我們都是聽。是「我」這樣聽到,是「我」這樣看到這個法,所以我去用心,現在你們聽到,聽到之後,如是法、如是知、如是解,我們就要銘刻在我們的心版裡,我們見到什麼樣,不同眾生的根機,我們就用不同方法,去對治、去教育他,所以,必定要「弘揚諸權教門」,就是要打開「權」,方便的法。
這像昨天,聽到委員分享,慈濟人一個禮拜進去監獄三天,向他們佛法分享,師父說的話,他們就將它傳進去,甚至每天都要叫他們要聽廣播,大愛的廣播,每天都有播放講經,就讓大家聽,這些慈濟人進去的時候,就和他們談經說法,談他們聽到的經,所說的是師父怎麼說的法,所以慢慢將他們感化了。他們在監獄裡面寫字,寫經文、寫靜思語,字寫得很漂亮,這樣一次一次一直拿回來,同時他們也抱著一輛牛車,又一隻,我說:「這是不是豬?」他說:「不是啦,牛。」「牛怎麼這麼肥?」牛車就將它裝下去,一點都不像牛,很像豬。他說,這是一位,十七歲就進監獄去,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已經很久沒看到牛了,這是都市的孩子,十七歲就犯很重的罪,所以是無期徒刑。
很多年來,慈濟人一直進去、一直進去,感化到現在,很乖,用心寫畫,會寫字、畫圖,同時也能雕刻,因為不能給他們,很利的東西雕刻,就是不會傷他們的身體。所以,一來,他沒有工具,二來,他沒有看到牛,所以他在聽那一段,大白牛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聽這個法,他很入心,所以他就刻了一輛牛車,就刻了一頭牛,這頭牛刻得像豬一樣,這樣肥肥的。我說:「根本就不像牛。」他們就這樣解釋。他們有跟他說:「你這樣不像牛,像一頭肥豬。」他自己自我解說:「要不然就當作,是法將牠養得很飽,所以,這頭牛變成像豬一樣。」這樣送回來給我看,他們現在拿來我們這裡,說要這裡布置這。
就是從方便教,這樣成為一乘法,這就是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樣三乘法傳入監獄去。所以「弘揚諸權教門」。他現在已經體會人間就是這樣,要自己好好,這輩子要好好修,要斷煩惱。他這樣說,是這位犯人這樣說,修行者,他知道這一輩子,可能要出去很渺茫,他這時候將它當作在監獄,像是出家修行一樣,所以他要斷盡煩惱,所以現在已經要入大乘的法門,所以刻大白牛車。他用這樣來善解,這也表示他的覺性也是有體悟。這是昨天看到,昨天聽到的,也是很感動。
這群人間菩薩,外面聽法,傳法到監獄去,去度眾生,所以「終歸一乘,速成菩提」,用這個大乘法,開始用權教門,開權教的門,才用一乘法這樣來引導,「引導眾生終歸一乘」,速成菩提。我們若將這樣的人間法,這樣的人事相來解,人人本具佛性;就是這樣這麼的殘酷,年紀那麼的小,十幾歲,犯了那麼大的殺人罪案,尤其是轟動一時,看,那個時候的懵懂。現在用種種的法,監獄已經很久以前以前,就已經慢慢受教化,尤其是典獄長,也開放經典的方法,按時間就傳給大家聽,這都是方法,不只是我們人這樣進去而已,還是有現在的科技,好的法也傳進去。慈濟人也按時,每星期三天進去,像這樣,慢慢浸潤,法水浸潤他的本性,慢慢這麼多年來,十七八年的時間,不再有機會去造罪了。自己不斷反省,所以他反省過來,所以諸惡莫做,現在眾善法不斷浸潤他的心,滋養他的慧命,所以這樣「終歸一乘,速成菩提」。在那裡面,體悟到覺性。
所以「持契範利群生」。就是好好持經,契範就是契經,作為典範,「經者,道也」,這個經入他的心,也已經成為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模範,已經在裡面好好做出了模範者。用功練寫字,用功讀經書,用功在他的工藝品裡,這也是在一個道場裡面一樣,所以無處不道場。
文殊菩薩也是一樣,無處不道場,監獄也是他的道場,地藏菩薩,地獄也是他的道場,總是無處不道場。菩薩也是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度化眾生,(在)那個地方,也能成佛、成菩薩。文殊菩薩在海龍宮度化,看,這麼多千葉蓮花,從海中浮現出來,住虛空中,從說聲聞法,一直到體會一乘空義。
這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這就是眾生有入經藏。經,有入心,叫做「持契經」,為典範來利益群生。「契」就是契經,「範」那就是改變過來,將惡轉為善,從憍慢變成了受化的菩薩,已經發大心要行菩薩道,這樣再利益眾生,能夠這樣,才與契經相應。
契經,就是要度眾生,眾生有接受到,這表示和經再會合,來契這個法的道理,所以,事與理這樣再會合回來。事離我們,理就很遠,惡的事情和道理,我們要如何用這個道理,去轉這個惡呢?要用方法去轉它,轉到這個惡來成為善,那就是來合這個理。所以說:「這樣就對了!這樣教你,你這樣做,這樣就對了。」對了,就是合理了。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方與契經相應」。就是我們契經,我們要持法。在〈法師品〉,不就是要我們持法嗎?這就是有將法持入心來,這樣成為人品典範,我們才能再利益眾生。我們要聽,聽很多,聞法者、傳法者,再利益眾生,所以這樣才是叫做,「與契經相應」,這樣我們才有合到道理,我們才與道理有會合。
前面的文,其實是兩位菩薩,智積菩薩、文殊菩薩,就是互相對唱,是為了對根機,還有很多根機還沒有很清楚,所以智積菩薩故意顯出了,還有一點點的疑問,所以文殊菩薩,他就能夠對機回答。這我們也要感恩智積菩薩。他這次有來,感恩釋迦牟尼佛,將智積菩薩留下來,和文殊菩薩會合,讓他們兩個人去對機,這樣,法才能夠應機廣傳,再讓大家更知道這個法。
二位菩薩對機問答
義含顯隱
謂汝所化眾多
為是演暢實相教義
而彼眾生
得易受化之乎
所以,問答的義就是含顯隱,要顯出了非常的,隱秘的這個法,必定要有機相對。有智積說:「我不知道,問你,你跟我說,你為我解釋,不是我知道而已,這麼多人都知道了。」同樣的道理,本來我們還無法去體會,經過他們這樣的問答,自然顯出了那個道理,讓我們更清楚。為什麼?人性、眾生性都是平等,要顯出這一點,所以才會文殊菩薩,去海王宮教化,這是顯出眾生性平等。但是這很難解,所以智積菩薩,要再留下來問文殊,文殊才開始來顯出這個道理,讓我們更清楚。
所以「謂汝所化眾多」,「為是演暢實相教義」,你在那個地方,這樣講那個實相法,這樣的教義,他們是不是容易受化呢?這就是前面的文,所以我們全都體會、了解。
所以,「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聽文殊菩薩說了之後,就稱讚他。「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爾時
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
我於海中
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文殊師利菩薩,聽智積菩薩這樣在讚歎他,他又要再向他說:「我不是只顯這一實法,我還在那裡講《法華經》呢!《法華經》是眾經之王,成佛之道,我在海龍宮是講《法華經》哦!不是一般的大乘法,是《法華經》。」就是要讓他更了解,那些眾生,也有辦法接受《法華經》,已經顯相出來了,有這麼多、這麼多千葉蓮花,浮現在虛空中。
接下來這段文:「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
此經甚深微妙
諸經中寶
世所希有
頗有眾生勤加精進
修行此經
速得佛不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他這樣的問,就是要解說。修這部經,能夠得到成佛的時間,是長還是短呢?這「遲速」,是時間要多久?在那個地方講經,縱然他們能夠聽,能夠接受,他們能夠做得到嗎?修行的時間到成佛要多久?還是智積菩薩還要再這樣問。
此釋問修是經
得佛遲速
智積欲顯經力
能致現前佛果
故問以啟之
智積就是「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要讓大家知道這修行的過程,到底是要快還是慢?所以這樣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
此經甚深微妙:
此法華經其義甚深
語意微密妙無以加
罄千佛之底蘊
曰甚深
盡性相之幽宗
曰微妙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因為這部經很深,《法華經》的義很深,尤其是那語意也是很微密,每一句的道理,每一字都是很微細,含藏著很深的法,是微密,這部經裡面每一句,都是「語意微密」。因為它的意義是很深,所以「語意微密,妙無以加」,非常的微妙,其他的經無法比它更深。所以「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所以,所有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就是盡,「罄」就是罄盡,就是盡「千佛之底蘊」,所有佛含藏,所有的法,就是叫做「甚深」。佛佛道同,那個法很深,每一尊佛,全都共同在《法華經》裡面;成佛在《法華經》,要經過《法華經》,才有辦法成佛,所以「罄千佛之底蘊曰甚深」。所以,「盡性相之幽宗曰微妙」。所有那個性和相,體性和所有的事相等等,非常的微密,所以才會向大家說,「毫芒藏乾坤」,意思就是要和你們說這些,同樣的道理哦!所以,「諸經中寶,世所希有」。
諸經中寶
世所希有:
一切世間之所希有
此經所以微妙者
正以其能為
經中之寶
以有此寶
故能轉一切法
皆為佛法
攝一切經
盡為妙法之經
《法華經》是諸經中的寶,寶中之寶,「世所希有」,很困難得到的法,你即使讀得到這部經,也無法解得到這部經的意;你即使解得到,你要做也很難,所以「一切世間之所希有」。所以「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所以說它的妙,就是經中的寶,語言講的,只能夠這樣來描述,其實是非語言所能言說,也不是我們的心能夠去測量。總是那個微妙,從古以前一直到現在,剛才說監獄的事相,來會這個道理,這樣也是同樣,這個道理就是這樣。
淺,就是在人間的事相,深,是深到盡諸佛的底蘊,就是這樣那麼的微妙,那麼深。所以,「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要轉這部經,轉法輪,這部經的法輪要轉,真的是要攝一切經,要所有一切經典,所有的妙法都集中在這本經,這部經裡面,這實在是諸經之王,非常微妙。
所以「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難道有嗎?難道有這樣的眾生,這樣勤加精進來修行,有辦法很快能得到呢?這部經這麼的微妙,就是很多眾生很勤、很精進在修行這部經,到底豈是有辦法在很快的時間,就能夠成佛?難道有嗎?這是智積菩薩,再問一個更難的題,要讓文殊菩薩答。所以「其有眾生聞此妙經,勤加精進,疾成佛否?」大家很用心,能夠很快就成佛嗎?「繁衍展開無量義無竭」。
繁衍展開
無量義無竭
似如意寶珠
隨意所求皆滿足故
乃希世之寶
群經莫及
此歎經旨
這已經這樣很繁瑣,很旺盛,不斷衍生出來的道理,很多。「繁」就是很多。不斷不斷湧現出來,「展開無量義無竭」。不斷像湧泉,一直湧現出來,沒有停止,無量義沒有停止。這個法到底是如何才能完成?「似如意寶珠」。就像如意的寶珠,自古就有這樣傳說了,如意寶珠就是「隨意所求皆滿足故,乃是希世之寶」。《法華經》的道理就是這樣,像湧泉沒有停歇,一直一直冒出來的水,就像如意珠滿足人所要求的,這樣全都能滿足,這是很希有的寶。這部經就是這樣,所以是「群經莫及」。這段就是在讚歎這部經,真的是很微妙啊!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這部經的教法。「其有人」,依此法,此經的道理去勤修,「一生頓證否?」現在智積就是看,是不是有人這樣?有人依這部經,很認真去修行,有辦法一生這樣就頓悟,就了解嗎?有人能夠了解這部經的道理嗎?這一生修行,這一生頓悟這部經的意義嗎?意思就是:你還沒有修行,但是聽這部經就能夠了解,有可能嗎?這就是所問的,就是要看你所教化的根機,是利,還是鈍呢?利根的人,只是看到這部經就心起歡喜,經文裡面的那個道理,愈研究,愈法喜充滿。這就是對這部經,有契機,有契理,有這樣嗎?這就是利根的人。若是劣,劣根機的人,聽不懂,就是感覺:再講也是這樣反反覆覆啊!又這麼長,道理那麼的微密,這實在要去體會它也很難。這就是劣根的人。劣根就不堪受啊!若是利根呢?不只是堪受,還是法喜充滿。
就像昨天早上,晨語之後,我聽到,在長春,聞法者一百零八個,是剛好滿一千天,他們歡喜滿一千天,天氣的寒冷是零下二十一度,他們竟然冒著這麼涼冷,這麼冷的氣候來聽法,想一想,這就是契機,他們的根機很利,他們把法,那個法聽得歡喜,才願意冒著風雪,這樣不斷,已經一千天了,一千天哦!這樣來聽法。想想看,力量,這種是經典那個微妙,就是在這個地方,法喜充滿,契機的人,他就能這樣維持下去。想想看,昨天就有一百零八人了,這實在不可思議啊!我這樣講這部經,長春離那麼遠,他們也聽得進去,所以我們應該要讚歎,這是利根菩薩,所以是很用心。尤其是,我說的是臺語,他們在那個地方,願意這樣繼續聽下去,是真精進者,不簡單!所以,真的是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