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19日】虔敬弘經 供養三佛

Community:
Branch:

「若能護持演說此經,虔敬弘通,即是供養三佛。諸佛以濟物為懷,若說此經紹聖道,不負顧命契佛心。」

用心來體會,「若能護持演說此經,虔敬弘通」。我們就想,這段時間是不是佛陀的付囑,在叮嚀、交待?重視這部經一定要在人間好好流傳,所以不斷叮嚀我們,交待著,若能夠護持演說。法必定要說,不是藏在藏經閣裡,不是放在書櫃裡,要拿出來看,拿出來讀,然後了解道理,我們要好好自己受持,然後我們所受持的心得,要好好地來與大家分享、演說。經典的內容,讓我們看,我們法喜充滿,身體力行去做,法好像已入我們的心,遍體細胞都起了法喜,很歡喜的心。所以有時就告訴大家,「連細胞都在笑」,這就是法喜充滿。歡喜的心與大家分享,帶動大家,讓大家同時來感受;要感受,就是一起做,所以同時感受這個法喜,因為這部經,我們要很用虔誠的心弘通,來弘揚,讓它能流通下去,若能這樣,「即是供養三佛」。三佛,多寶佛是古佛,很長久長久以前時間的古佛;今佛,釋迦牟尼佛,來人間說法,完成這部《法華經》,讓我們現在能依經讀誦、受持、奉行,這釋迦牟尼佛的教育。

再者有十方分身佛,就如有宇宙天體的真理,遍及十方法界,舖天蓋地,無不都是這樣的真實法,佛陀向我們解釋,我們應該要很清楚。所以,四方八達,天地上下,都有它的真理,這真理就是十方分身佛,那就是法身,所有的道理、真理,這無不都是我們要恭敬尊重。所以,「諸佛以濟物為懷」。所有的道理,覺悟的諸佛、菩薩,無不都是教育我們要濟物,救濟眾生,疼惜物命。這是所有的真理,有形、無形,無不都是為我們說法,無不都是在利益我們,滋潤我們的智慧;所以我們要尊重天下一切萬物,所有的真理,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天地之間,我們一定要很尊重,這是道理。佛就是覺,覺悟那就是真理。同樣的,這是三佛,過去、現在及十方,這些真理,我們都要很尊重,這些法無不都是利益眾生。

所以,若說此經紹隆聖道。自然所有的法就都能很興盛起來,只要將這部經能透徹了解。過去佛陀所說,談有說空,一直到中道圓滿,就能完全清楚。這就是講這部經,能夠使所有的法,在任何一個經典裡,無不都是能應機,應根機受法。接受,就身體奉行。這就是法若能合在根機,根、塵、法,能這樣會合起來,人人能體會到,自然心就通達了;道理都通達了,所做的事情一定是順天理、合人道。這就是在這部經圓融的教育,要好好用心。若說此經紹隆聖道,就是很興盛起來。

「不負顧命契佛心」。佛陀顧命,那就是佛陀向我們叮嚀、交代,我們不辜負,不辜負佛陀來人間一趟。佛陀為人間來修行、現相,其實他早就覺悟了,早就已經體會道理了,就是為了要適應我們未來的眾生,他就要現這樣的相,在娑婆世界,這樣皇宮貴為太子。選擇在皇宮也是要讓後來的人能了解,貴為太子,享受天下一切的樂、一切的福,為什麼他要去出家,出家,不是無奈、受苦才想要出家,不是,出家乃是智慧超越。釋迦太子是智慧超越,他看到天下境界無常,看到人間的疾苦,看到生命不平等,人類、動物,以及人的階級等等,這是世間人的分別心,何況人人都不知道生死輪迴,人人更不能體會因緣果報,佛陀就是用種種的形相、過程,修行苦,他還是堅持,堅持他的意志,堅持他的願心,守持他的戒律,這樣這麼多年的時間,人無法忍受的,他忍過來。這也就是過程,讓大家了解,大家看得到,有這樣這樣的過程;歷史上的記載,世間有這樣一尊佛,他成佛的過程是智慧、大願而修行。

所以,這就是佛陀他一生中,從最富貴的地方走出,受了一段很長時間的考驗,法,不漏過了他的心,看天地宇宙間,參訪其他的宗教,了解了宗教到底所在說的法、所在教導的方式,有對、有錯的地方,他全都含入在他的內心,如何去除不當的道理,來取真純的道理,然後好好地來默思,經過這個過程,結果成道了,覺悟。這念心一覺悟,天地宇宙就是這樣寂然清淨。那時候,寂靜清澄,身心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所以,三佛回歸過去真如本性,得現在世間所有的道理,無不都是容納入心來;將這些道理體會,是鋪天蓋地,無不都是物理,無不都是真理,生命的道理,很多,完全回收在他的智慧覺海中,一輩子隨著世間法,分秒不斷流逝。佛陀隨著眾生的根機,這樣循循善誘,說「有」談「空」,最後來一個「空」、「有」會合,「空中妙有」,這個中道圓教,那就是《法華經》。

佛陀,再留下來的時日不是很多,在這個世間裡,所以他趕緊,開始要將法,講最重要的法,已經告一段落了,開始就要叮嚀,要交代、要付囑。所以「不負顧命」,我們應該不要辜負了佛陀這分的用心,在最後句句無不都是,在向我們叮嚀、交代,不要辜負了。所以,「契佛心」,我們真正要能與佛心相契合,我們已經聽那麼多了,從〈序品〉,從〈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等等,一路過來,應該我們要契佛心。

謂修菩薩行
即當弘持正法
宣說妙義
展轉流布
不斷佛種
如經所說
愛樂正法
常樂演說
讀誦書寫
思惟其義
廣宣敷揚
令其流布之類
是名護法

所以,用心體會,那就是要「修菩薩行」;要修菩薩行,那就是「弘持正法」,應該要弘通佛的教法,要受持佛的正法;要不斷「宣說」,不斷要宣傳,要講解這個法奧妙的道理;所以要展轉,「展轉流布」,要好好用心展轉流布;「不斷佛種」,佛法,不斷要去布種,佛種不要斷了。佛種就是佛法,不斷。

就如經典,我們這部經裡面所說的,「愛樂正法」,我們要愛,要來喜歡這個正法;我們「常樂演說」,要培養我們這念心,要常常歡喜,有機會就要趕快說,所以「常樂演說」。若是平時,我們就要「讀誦書寫」,要讀、要誦、要寫,抄經下來,文字能永遠存下去。我們每次若在抄,我們每次若在寫,自然就加強我們的記憶,所以,了解它的意思,來「廣宣敷揚」,要好好布達、宣布,好好來演講,弘通這個教法。所以,「令其流布之類,是名護法」,這樣叫做護法。我們要很用心,不論是讀、不論是誦、不論是抄寫,對我們自己幫助很大,我們自己受到利益,我們就要不斷來宣布給大家,也有這樣的機會,來讀誦、來書寫,同樣也能布達給大家很了解;了解之後,自然就能身體力行,按照經典所宣說,利濟物命。

眾生有苦難,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要去為他們付出,利益眾生。這就是了解法,自然我們就會去身體力行,能去做,這我們就要用心體會,這樣來紹隆聖道。真正聖人所傳下來的教法,我們要不斷不斷弘持,不要辜負佛心,不要辜負佛所交代。我們若能契佛心,就是與佛心會合起來,自然就絕對不會辜負了,佛陀所傳給我們的教法,在我們的身體力行,能自己行,能接引人人來實行。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接下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其多寶佛」,就是佛陀還是很強調多寶佛,那尊多寶佛,那就是古佛,與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的道理,就是多寶佛。「雖久滅度」,雖然時間過很久了,同樣那個誓願力還是保持著,所以,講《法華經》的地方,寶塔浮現。作獅子吼,在寶塔中出大音聲來證明,開寶塔還是要釋迦佛快說是經,要不然來不及了,我是專門為聽經而來的」。

這就是多寶佛過去的心願,現在要趕緊表達出,這部經的內容,這部經的真理,這就是作獅子吼,就是真理,鋪天蓋地,都有這樣的真理。所以「多寶如來,及與我身」,以及我——釋迦佛,這是經文這麼說。「所集化身」,從十方全都將他集合過來,這裡面包含了很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光是一座多寶塔,會說這麼久,那就是要人人要了解,多寶佛的來意,釋迦佛說法的意思,要集這麼多十方諸佛來,這種種的意義,我們一定要很清楚了解。

接下來的這段文,再說:「諸佛子等,誰能護法,當發大願,令得久住。其有能護,此經法者,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就是說,「諸佛子等」,大家聽,什麼人願意護法?大家要知道,弘法很辛苦,講法很辛苦,有人願意嗎?願意用心體會法的意義,有人願意用這樣的心思體會法,又願意向天下講說、流傳這部經?很困難。

就像現在,雨,一大陣、一大陣在下,講經也很辛苦,聽經若不用心,也聽不到。聽到,後面是不是聽得清楚呢?講經的人已經是,已經是盡力了,但是聽,就要很用心。要發心的人,若沒有聽法,法無法流傳下去。用心聽法,法清楚了,才有辦法流傳。所以,「誰能護法」,認真聽法,認真法入心,才有辦法在彼此這麼辛苦,得來不容易,我們要再綿綿流傳下去,所以,要了解。

「召集諸大眾」,就是徵詢,將人全都叫過來了,大眾中來徵詢,就是來問:「誰願意,願意要好好受持這部經,有困難嗎?大家願意,願意講說這部經,讓這部經,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它都能綿綿流傳下去,大家願意嗎?」這就是徵詢,問大家:「從你們的內心,願意發心嗎?」「誰能為我護持正法?」佛陀就是這樣來徵詢,來問:「我這麼辛苦在講法,到底大家有用心嗎?願意將這個法入心嗎?什麼人能為我護持正法下去?佛法現在在人間,發揮人間救人的良能,這樣的長久,能綿綿流傳下去嗎?」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召集諸大眾
徵詢:
誰能為我護持正法
弘傳恆續

這就是佛陀用心,他很擔心的就是法斷了,遇到環境(障礙),佛法就這樣斷了,這是佛陀的擔心,所以徵詢:「誰能為我護持正法,弘傳恆續呢?」要如何能永遠、永恆繼續下去?佛陀的用心良苦啊!

「當發大願,令得久住」。希望大家應該要發大願,令法能永久永久,這樣法能住世,這就要請大家,是不是發心立願呢?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事行如彩
願力如膠
彩色無膠
則不堅固
有願無行
但是虛言
有行無願
則不堅久
行願相資
方能成事

「事行如彩,願力如膠。彩色無膠,則不堅固」。因為彩色若沒有這個膠,要畫它,不會黏著;彩色必定要拌過了膠,若拌過膠了,它的色能混起來,才能畫在壁上或者是畫在紙上。這要有彩色與有這個膠,這樣將它畫下來。看看古時候很多的圖,尤其是經典的經變圖,我們能看到,現在很多人出版了,現象還留在敦煌的洞窟中。雖然有受一些破壞,或者是風蝕掉,現在去拍攝,雖然有殘缺,但是彩色還在,所以「事行如彩」。我們在做事,法入心來了,現在行動中,佛陀教育我們「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用我們的弘誓願,展現出了慈悲喜捨在人間,無緣大慈,為眾生造福,這就像人生的彩繪一樣。

眾生有苦難,大家用心、用智慧,再困苦的地方,再艱難,物資送得到的地方,我們就要用心、用智慧,如何安全送到達;眾生所需要的,能拿到他的手中,能入他的生命中救他的命,這就如彩繪的過程。這彩繪就需要膠來混摻著,看你要畫什麼形,要用什麼色,這彩色會合將它畫起來,圖永遠在;要不然,光是彩色拌水,雖然畫起來,但是很快就沒有了,水彩就不見了,就要有膠,這樣才能很堅固。

同樣的道理,法就要有心去傳,才能永恆。所以,「有願無行」,這就是虛言,空的;有說,但是沒有去行,光是說而已,沒有身體力行,所說的都是空的。「有行無願,則不堅久」。我們雖然說:「好啊,你在做,我感動,我替你、幫你出個力來做。」但是沒有願,這樣短暫就過去了,隨喜功德過了,並沒有願力。所以要有行也要有願;要有願,也要有行,這樣才能結實下來。所以「行願相資,方能成事」。行與願要互相交合起來,這樣才有辦法成事,這個事,才能永恆下去。

欲護法者
故佛勸令當發大願
可使正法久住世間
古佛誓願聞此經
我以大願說此經
分身遠集
欲開寶塔

所以「欲護法者」,我們若願意護法,就是「佛勸令當發大願」,佛陀勸我們大家,先徵詢我們:你們願意嗎?再度又勸誘我們,所以要我們大家發大願。「可使正法久住世間」,希望正法能永遠在世間。所以「古佛誓願聞此經」。古佛,那就是塔中的多寶佛,同樣那個誓願力還是保持著,「我以大願說此經」,應該要說塵點劫前,那時釋迦牟尼佛,十六王子的時代,十六王子求大通智勝佛,講說《法華經》,當時的誓願,之後再覆講。就是譬喻這樣,這麼長久以前,在那個時代一直到現在,釋迦佛還是不惜辛苦,這個願,還是講說此經,生生世世的願。現在成佛,講說此經。

「分身遠集」,所有的分身,法全都集合過來了,有聽到法,使用這個法在救度眾生,這些人也全都集中過來,佛陀要再交代、再徵詢,大家是不是永久要傳下去,這就是含義。那個時候,佛陀召回來這些分身,分散在各地在使用佛陀的教法,救度眾生,這些人也都回來了。所以「分身遠集,欲開寶塔」,就是要來開這寶塔,希望能更進一步見到古佛。現在佛的法,已經用在心裡,在救度眾生,發揮種種,也很期待能見到古佛,真正要發現到,千古以來永存的古佛,那就是寶塔中的多寶佛,也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學佛,不斷學,就是希望回歸我們真如本性來。

所以,「其有能護,此經法者」。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當知三佛之意
切莫辜負
甚深微妙意
祈許諸佛子
應發大願

「當知三佛之意」,大家若願意護持這部經,我們就應知三佛的意,這個意義。什麼是多寶佛,什麼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什麼是從十方分身來的佛?我們若都能體會、了解了,自然就願意護此經法;經法我們就能很透徹了解,願意護持,願意付出,輾轉相教。「切莫辜負,甚深微妙意」。不要辜負這麼深,很微妙,法內含的意,一定要很清楚。所以「祈許諸佛子,應發大願」。釋迦牟尼佛,就是最期待的,就是所有的弟子,要真正發心、立大願,這是釋迦佛最大的心願。

「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斯經中說佛及多寶
所行之事
隨佛所行
名供養佛

我們若能真正了解體會,這就是真正的供養,真正的虔誠,這分虔誠的心,才是真正供養,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多寶佛。不要求我們什麼,只是要求我們真誠的心,來體會這部經內容微妙的意義;不要求我們什麼,要求我們體會之後,吸收為我們自己能成長的慧命;不要求我們什麼,要求我們的慧命成長,我們還能布達給天下眾生,將法,這個彩成為畫,這彩膠能會合,流傳在人間,真正行動,願力行動,為眾生付出,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心願。所以,「斯經中,說佛及多寶所行之事」。現在這部經,這段經中所敘述,無不都是要讓我們了解,多寶佛與釋迦佛,事是這樣,其實,道理,講事來讓我們會理。道理是這樣,用這樣的故事讓我們大家知道,這是一種的譬喻,用這個事來譬喻,真理就是這樣。所以「隨佛所行,名供養」。我們隨佛所行的,佛陀這麼教我們,我們就是信受奉行,不要辜負佛的意。

佛陀來人間,他就是現相來,借著人間事,人間壽命,借這個世間人、事、物,壽命、歲數、時間,全都借來要顯這個形象,要講這個道理,讓我們人人能體會了解;了解之後,人人與佛同等,學佛之所行,學佛之所說,學佛之所解,學佛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天下眾生無不都是含蓋在佛心的本懷裡。所以佛,佛陀「四生慈父」,也是「三界導師」,他的心意就是為了這樣而已,並沒有想要眾生能給他什麼。

雖然處處都說「供養」,供養,最好的供養,就是隨順佛學,接受佛的教法,入我們的心,用在我們的行為,利己利他,利益人類,這就是最好的供養。所以,佛期待我們人人以行的供養,佛陀也是以行供養諸佛過來,佛陀也期待,大家給予佛陀是行的供養,這就是佛的期待。所以〈法師品〉與〈(見)寶塔品〉,佛陀開始做叮嚀交代,要讓大家知道,這部經一定要流傳,有經的地方,就是譬喻我們人的心,心中有法,有法的地方,就是有多寶佛塔能浮現的地方。在〈法師品〉就說,有《法華經》的地方就能建塔;或者是也不需要建塔,原來就有了,在〈(見)寶塔品〉就說了。所以,來到現在這一段,就是寶塔從地湧出,是已經大家心中有法了,寶塔應該也要浮現出來之時了。寶塔中,全身佛在,這就是要我們很了解。所以要了解裡面的含義,希望大家要用心。

看,這兩天的雨這麼大,講經是很辛苦,又來了,總而言之,希望大家要多了解,聽法,雖然也辛苦,不過,入心,就成我們的細胞,是我們法的細胞,是我們慧命的成長,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