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05日】普告大眾 為法求人

Community:
Branch:

「普告大眾為法永續求人,誰能於此難以堪忍世界,是世尊發心得果之本土,是大眾聞法得記之本國。」

這段文,用心體會啊!塔門開了,塔內的多寶佛讚歎,也請佛快說是經。釋迦牟尼佛入塔,多寶佛讓半座,釋迦佛開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這兩尊佛坐同一個位置,要快說是法。釋迦佛開始就要普告大眾,我們已經聽到了。為什麼要這麼快速,釋迦佛入塔中,古佛,多寶佛就希望釋迦佛快說是經。「我為聽法故」(「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我就是為了聽法來的,你開了塔門,分身佛也都集合了,趕緊趕緊,快講經。釋迦佛也不猶豫,多寶佛讓座出來,他就趕緊坐下來,結跏趺坐,開始就是普告大眾。這意思,古今的佛就是同樣的心懷,要把握時間,法要趕緊速傳,所以普告大眾,這是為法永續求人。

多寶佛是過去已成佛了,為什麼表達出了求法心切呢?請釋迦佛快說是經,可見這法要趕緊傳,尤其是釋迦佛也不猶豫,開始就普告大眾。這兩尊佛會合,那個用意就是為法。法,要趕緊永遠永遠繼承下去,永續,但是接法的人,就要看什麼樣的人願意發大心,而且願意身體力行,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是為法求人。講法,就是希望法能入人心,聽法的人能將法入心,去身體力行、度眾生,這是佛的本懷。今佛如此,古佛亦然,過去佛、現在佛是共同的用意。聽法、講法、請法,無不都是為了法要傳下去,希望人能聽得進,也能身體力行。這是為法永續求人,為了法要永遠傳下去,所以這樣在求人才。

所以,「誰能於此難以堪忍世界」,誰能在這種難以堪忍的世界?因為我們前面就一直說了,聲聞、緣覺很怕,怕佛陀要他們發大心、行菩薩道,他們懼怕,懼怕這個娑婆世界,苦啊,苦不堪啊!所以他們聽法的目的,既知道人生真是苦,苦的源頭來自於集,集種種因緣,集種種無明、煩惱複製,構成的因緣,來今世很多很多的苦,由不得自己。既然修行,知道過去惹來的這個煩惱無明,成為苦難的因緣,這個道理了解。總是聽法了,趕緊斷除煩惱,不要再與眾生結這個俗緣,不要與眾生攀緣,不要與眾生結惡緣,只好避開眾生,自己獨善其身,修自己修的行,所以他們不願意接受。

這是前面這樣一直一路說來,我們應該很清楚了。不論佛陀用什麼方法來譬喻,用火宅的方法,〈譬喻品〉很多很多,不論是毒蛇、猛獸,很多狼狽、惡劣的環境等等,希望大家能夠知道苦難處,要趕緊解脫;要解脫苦難,要除去煩惱,就要精進。要精進,要鍛鍊,鍛鍊出在污濁泥中不受污染,就像出污蓮花一樣,所以用種種方法來勉勵。不要懼怕入人群,自利,要利他,就是在人群中才有辦法淬煉出了入污塵去,不受污塵中染著了,這必定要練出了一番真功夫,不能逃避。所以,這樣不斷不斷在鼓勵,也鼓勵到〈化城喻品〉去了,用很多方法,而漸漸漸漸體會了解了。〈信解品〉,開始發心了,不斷發心,不斷鼓勵;〈藥草喻品〉,大雨、小雨,花草,或者是小草、大木等等,應根機,沾雨露,不斷這樣用法教化,希望人人體解。

所以大家已經能了解了,發大心,願意「六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雖然是六個方法,卻是要應眾生無量數的根機,所以要應他們的根機,要用很多方法,所用的方法無不都是要造福。布施、持戒,布施出去,內心還要守規矩,要控制自己的內心;不是為名,不是為利,既不爭權,也不為名,就是付出。將我們的內心,戒,防非止惡,付出,心還是要顧守好,一點都不能偏差,因為「差毫釐,失千里」。多少人在做好事,多少人為了做好事在爭名,這不對,所以要改正「不對」,就要好好持戒,絲毫都要顧守。我們布施、持戒,布施出去,同時也得要將心照顧好,付出無所求,很簡單的一句話來說,付出無所求,就是布施、持戒。

不只是無所求,還要忍一切,所以還要感恩。布施給人的人,態度還要比接受的人更低(謙卑),彎腰鞠躬。用這分愛去付出,降伏自己的心,同時布施、持戒,也是忍辱,不論多麼辛苦,還是要向前走;不論多麼累,就是一樣,造福人群,為了人間的苦難願意付出,造福人群,也是自己歷練功夫。這樣一路一直過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不怕辛苦。雖然很累,雖然很多人我是非,還是要啟用自己的定力,還是要用智慧去分別,是、非要很清楚,這條路才能向前不斷,不停歇,向前走過去。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在這種堪忍的世界,難忍能忍叫做「堪忍」,堪得忍耐的世界,就是難忍。一般的人,凡夫是難忍,但是要行菩薩道,就是要在這種難以堪忍的世界。難以堪忍,就是不堪忍,在這種不堪忍的世界,來鍛鍊我們的心,鍛鍊我們的功夫。這誰有辦法?

為了要永續這個法,所以娑婆世界好修行,堪忍的世界才是真道場。天堂無佛可成,地獄太苦了,無法修行,唯有人間苦樂參半。只要我們啟發愛心,儘管人間眾生剛強難調伏,總也是要在這樣的人群中,去磨練出我們的真心功夫。所以在這裡求人,誰願意堪忍來接受這樣的法,誰願意入人群中去呢?所以叫做「誰能於此難以堪忍世界」,這個世界「是世尊發心得果之本土」。世尊,釋迦牟尼佛,他發願,願在娑婆世界修行度眾生,願在娑婆世界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他的願,所以是他發心得果之本土。他的發願、發心,就是在這個堪忍世界裡,來來回回修行,有苦難的眾生,才需要有發心的菩薩,發心菩薩的道場是在苦難眾生處。這就是佛,他所以在娑婆世界成佛,因這就是他鍛鍊心志的道場,也是大眾聞法得記的本國。

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眾生才有法可聽,若沒有釋迦佛來人間修行、成道、說法,我們哪有法可聽呢?所以,有法可聽,我們才是有法入心,我們才能繼承佛法,再度眾生。我們是學佛,是啊!要在最堪忍的地方,才有行可修。就像幾天前,也有說過了,我們現代人間菩薩修行的過程。非洲,非洲才是真正堪忍的世界,苦啊!不只是經濟困難,非洲,很多很多的國家合稱為「非洲」,這麼多的國家,多數都是很貧困,經濟很困難,他們的社會又一直都不平靜,不平靜又貧困的國家很多。因為貧困,國家內亂不平靜,治安不好,所以很多條件很惡劣,那個地方生活很苦,在苦難中要修行很不容易。

但是,現在我們看到了,雖很不容易,很難堪忍,而他們堪忍,入人群中在傳承佛法,在度眾生。已經有幾個國家,現在非洲已經有八個國家(南非、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史瓦濟蘭、波札那、納米比亞,獅子山尚在發展中),已經有慈濟人,菩薩的種子已經布種在那個地方了。光說最新的,現在非洲慈濟人正在布種的國家,那就是獅子山、納米比亞,這都是種子開始看到了,也開始發心了。幾天前我們說,從南非要去到納米比亞,坐車,要轉三次的車(從德本,經約堡、烏平通、文豪克)。它的路程,一趟是二千三百五十公里,來回就要四千七百公里,所以來回一次,就要六天五夜,這很辛苦。坐車,車程中,連有個水洗臉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很辛苦。但是,南非黑珍珠菩薩,他們甘願。開頭有我們臺灣幾位菩薩,潘明水、張敏輝、吳國榮等等好幾位,這些菩薩帶著當地菩薩,這樣第一次、第二次來回,第三次就完全由南非本土菩薩承擔起來。

他們很辛苦去投入,家家戶戶探訪,不怕人家的臉色多難看,他們都願意去用心,去付出。這兩個地方都一樣,環境很不好,總是不論在什麼樣的地方,停下來、站定位、坐下來,無處不在,三五個人,幾十個人,地上坐著,開始就能說話了,樹下站著,開始就將慈濟的精神說出去,真的是無處不在,無處不道場。終於在那個地方感動人,從這樣開始,他們嚮往著南非,到底這群這麼可親可愛的菩薩,他們是怎麼練出來的呢?南非德本志工他們的招喚,「你們若想要知道,你們就要去南非,去那個地方看我們是怎麼延續下來。」

所以,也有人就是願意去,結果三個人到南非,很辛苦,同樣也要有這麼多天的時間。到了那裡,沒有停歇,南非的慈濟人將他們當作家人回來了,很熱烈歡迎。同樣一大早三點多就要起床,主人趕緊起來,一大早燒開水,讓他們趕緊盥洗,五點準時就要聽法了。他們雖然無法像我們,透過連線,在這個時間開始跟他們說話,他們都是有人負責錄音下來,他們就是這樣每天聽錄音、看錄影。聽音聲,聽得懂嗎?聽音聲是聽不懂,但是有翻譯成英文字幕,那是「靜思晨語」。一二十分鐘的「靜思晨語」後,接下來就要讀書,將今天所聽的,從這個錄影帶聽了之後,大家來讀,來論。

這次納米比亞來的志工,除了白天要去鄉下看三個村莊,看他們怎麼去訪貧,如何去對待貧困苦難人,去體會,去了解,與他們一樣投入去服務、去做。然後帶他們去看如何自力更生,種菜,大愛菜園,還要養愛滋孤兒,然後就開始給他們靜態課程,大家來分享心得。分享心得是整天,而每天一大早的讀書會,早課之後就是聽經(「靜思晨語」),之後就是一二個小時討論,討論之後,其中一天的靜態課程,就是來聽聽大家的心得,聽聽經、讀書之後的心得,及看個案,去付出、服務的心得。聽了之後,然後再來討論。納米比亞來的三位,其中一位迪菲勒斯,是一位很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就發問:「愛心,我已經有愛心了,心中有愛,但是我沒有物資可以去關懷人,這樣要怎麼辦呢?我無法去幫助人,怎麼辦?」潘明水就告訴他,他說:「提供溫暖,溫暖的肩膀讓他們做依靠,讓他們依賴,雖然我們沒有物資可以給他們,我們提供很溫暖的肩膀,讓他們做依靠,這是最好的方法。」

就又再向他們分享,分享當初最開頭,在南非同樣沒有錢,也沒有物資,如何去帶出這群這麼熱心的菩薩出來,甚至與他們分享如何去關懷病苦的眾生,如何能克難中要再跨國去史瓦濟蘭,再去度史瓦濟蘭,也讓史瓦濟蘭的菩薩也蓬勃起來。這是潘明水向他解釋。這三位如獲珍寶,因為實驗過了,去看到如何關懷人,又聽到這樣的法,聽到他們的經驗,做過來的實果,大家歡喜。這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隔天一大早就正好是星期日,在那裡的第三天剛好是星期日,他就問:「這裡禮拜的教堂在哪裡?」這當中,慈蒂,就是「黑珍珠」,她就跟她說:「真正的教堂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教堂,隨時都能虔誠祈禱,所以這就是我們心中的教堂,只要我們能身體力行,共同用愛的理念,無處不都是慈濟人的教堂。」

慈蒂就這樣回答他,他聽起來覺得很有道理,這位虔誠的年輕人,將袖珍型的《聖經》拿出來看,他也是覺得:是啊!《聖經》裡面,掀開有這段文,裡面一章就是這樣說,好樹不能結壞的種子,壞的樹也不會結好的果。這就是《聖經》裡面的一則文字。所以他相信了,慈濟是好的種子,當然是好因、好果,一定能成就大愛,大愛能成就,利益很多人,去完成博愛的精神。所以他就這樣開始,將要離開了,在那裡四天,足足四天,要離開時,他承諾:「回去之後,絕對在納米比亞一定用心做慈濟,將愛的種子要播種在納米比亞那個地方。」這就是用心啊!看看這群這麼貧困,而且是一個很苦難的地方,難以堪忍的世界,我們說去那個地方生活,真的是,光是這樣,看他們回來,看他們在那個地方生活,現在的科技,讓我們看得很清楚,與我們的世界好像兩種世界,這麼難以堪忍的世界,但是他們在那個地方還是發心,在那個地方開始要行菩薩因,要在那個地方結好的種子。

一棵好樹不會結壞的種子,壞樹絕對不會結出好的果。他們已經體悟到了,菩薩因行,絕對是結成佛的果報,所以,在這個世界發心得果在本土。大眾聞法得記是在本國。釋迦佛在這個地方發心立願,修行成佛,眾生在這個地方能夠聽佛教法,我們能夠修行,佛陀已經傳法,我們怎麼能不繼承這個法呢?佛已經是為法求人,難道我們不要承認是佛陀號召我們,我們是佛所要求的人才嗎?我們自己也要承認,是佛所要求的人才,我們就是要傳法的人。要用心啊!來,前面的文,

經文:「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

佛出音聲普告大眾,就等於在為法求人,終於眾生也聽到了,就是也發願:「請佛接引我們,接也能與佛一樣,在空中。希望佛陀能這樣接諸大眾,皆在虛空。」這就是有要求,而我們願意接,佛要傳法,我們就要願意接受。接下來這段文就要再說,

經文:「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

經文簡釋: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此釋付囑流通,釋迦佛出大妙音聲,普告四眾為法求人也。
佛於諸經之終,以所說之法,必加以付囑弟子。使流通於遐邇歷代永續謂為付囑弟子。

佛陀已經開始以大音聲,再出大音聲。在遙遠的虛空,當然就要出大音聲。從佛的境界所講的法,因我們凡夫離佛的心境還是很遙遠,所以佛陀就要出大音聲,來普告四眾。四眾,在家、出家二眾,所以,菩薩道,在家、出家二眾都能發大心,行大願,菩薩道,因行,這不論出家、沒出家,都可以。所以「在家菩薩智慧長」,我們不只是出家人要修菩薩行,在家人更是好修行。這就表示付囑流通,該說的話,該表達的,佛陀也已經告訴我們,「三周說法」了。一直向大家提醒,回顧「三周說法」的道理。現在開始,因為佛陀講《法華經》七年了,一路講過來,到底經過幾年呢?應該有一段時間了,所以,佛陀的世壽將盡,應該要付囑,要向大家交代遺言了。《法華經》這個圓教,談空說有,所有最妙圓融的大法就是在《法華經》,所以要向大家交代,這部經一定要流通,這是釋迦佛付囑流通。

「釋迦佛出大妙音聲,普告四眾」,是「為法求人也」。所以就是要付囑大家,要將法要流通下去,不只是當聞法者,還要說法、要傳法,這就是佛陀為法求人,出大音聲。所以,「佛於諸經之終以所說之法,必加以付囑弟子」。已經說過的經典,必定要一一交代,交代清楚了,所以分身佛都要歸來,就是法要歸位,就是要交代,法都要清楚,要有交代。所以,「使流通於遐邇歷代永續」。流通遠近,不論是遠或者是近,將大乘法,大乘法從大陸傳來臺灣,從臺灣還要傳到全球去。這就是「遐邇歷代」,從釋迦佛,二千多年前到我們現在,要再流傳永續到無數的未來,這就是歷代永續。開闊,就是遠近,「遐」就是遠,遙遠;「邇」就是近,要普遍。現在全球大家都在聽法,大家依教奉行,落實在生活、人群中,這叫做「付囑弟子」。

經文簡釋:
「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佛將示滅,普告大眾,勸募傳法,因行流通,正是其時。

*誰能於此,以堪忍世界是世尊發心願行,得果之忍土,又是大眾聞法得記之本國。

「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佛就將要示滅了,表示他再沒多久的時間就要示滅,老了,而且要應世壽,他的世壽是八十年,所以差不多也接近這個時間了。「普告大眾。勸募傳法因行流通」,開始很殷切的心來勸,勸大家要發大心、立大願。「募」就是募集,人人,不是少數的人,要大多數的人,全都要發大心、立大願。這樣勸募,能知道佛的心意是多麼殷切啊!年紀大了,這個法,很擔心有辦法傳下去嗎?這是佛的心境。「勸募傳法因行流通,正是其時」。這就是現在最迫切的時候,大家聽法,法是不是有入心沒有?入了心,是不是心輪有轉沒有?有轉凡夫入聖人的境域來嗎?人人有個靈山塔,我們的塔有浮現了嗎?從大地,從我們的心地中,有浮現了塔沒有?

在南非,慈蒂就能向納米比亞的這位年輕人說:「慈濟人的教堂就是在內心,愛無處不在,這就是慈濟人的道場。」他們已經開始說這樣的話,他們開始已經做到,那我們呢?所以,不知。「誰能於此」,「以堪忍世界是世尊發心願行得果之忍土」。發心立願,所行得果的這個忍土。在這個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這樣來來回回,堪得忍耐。看看,南非德本要到納米比亞,不是搭飛機,是坐車,看,來回四千七百公里,還是同樣來來回回前去,度出了種子來,這樣再回去,開始要散播那個種子。好的樹,好的種子,要在那個地方去播種,一生無量。到底我們生活在這麼平和的地方,我們是不是也要發大心、立大願呢?

這個忍土,世間所隱伏著的就是苦啊!苦難偏多,尤其是人的無明、煩惱,讓我們的身心受盡折磨,生、老、病、死,時間有限,真的是苦。很多的願力不是一輩子能完成,來來回回。這個時候,心若不堅定,我們來生是不是能帶著這樣的心願再去來生,繼續這條菩薩道走下去嗎?還不知。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堅定立心願,這個心願要身體力行,行因得果,在這個忍土裡。所以,「又是大眾聞法得記之本國」。我們在這個地方的眾生,正是需要這樣的法來聽,這樣的法入心,這樣的法來解除人生的苦難,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趕緊用心。

*又此土眾生,根利於他土故,釋尊不久,將取入滅度,正是付囑時至。

「又此土眾生,根利於他土故」。這個地方,苦難地方的利根種子很利,看看納米比亞也是很苦啊!南非苦,納米比亞更苦,你看他們的體悟比我們更快速,因為我們的環境很好,所以心起起落落,利欲來誘引我們,人與人之間互相計較等等。在那個地方沒有什麼好計較,所以他們的根機很利,所以「根利於他土」,在那個堪忍的地方,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法。所以,「釋尊不久將取入滅度,正是付囑時至」,正是付囑的時間到了。這是佛陀用心啊,在這個地方很殷切,期待聽法的人真的要將法聽入心,不是應酬的,是要認真的,誠、正、信、實,要認真。聽法,不是聽玩的,是要聽來成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的心地,人人有個靈山塔,我們的心地的寶塔有浮現出來了沒有?塔門開了沒有?古今的佛會合了沒有?我們就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