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01日】唯留會眾 移諸天人

Community:
Branch:

「淨琉璃為地等,顯華藏界澄淨,無諸聚落之雜,去娑婆之陋污,會眾緣熟則留,天人非器則避,即染即淨不二,聖淨凡污同體。」

好像有讀過的文字,是啊!文字是讀過了,道理呢?是不是清楚了呢?要時時用心體會。「淨琉璃為地等」。昨天我們也說過了,釋迦牟尼佛已經要號召,很多分身的佛,要集在一起,這應該大家都知道是法,分身的佛是法。釋迦佛已經人間說法好幾十年,四十多年的時間,談空說有,講「四諦」、「十二(因)緣」法,這全都向我們說過,我們的心地,人人的心地應該自我淨化,煩惱、無明應該一分一分去除,習氣也應該一分一分消滅。我們的習氣,錯的人生,也要趕緊趕緊反省改過,這就是我們要修行。 

最重要的,修行,就是一片髒污、無明、煩惱的心地,經過了每一天、每一天,法水點滴滋潤,我們要趕緊清除我們的心,我們的錯,過去所犯的錯誤,要把握時間,這片心地,我們還有多久的時間,好讓我們自內心來清除呢?我們自己的心地,唯有我們自己,自己每一秒鐘,我們的反省,起心動念,我們的思考,要不斷去除錯誤,錯誤,錯誤要不斷不斷撥開、清除。該學的、該做的,要點點滴滴,要像寶樹來莊嚴我們的心地,要像金的線繩來界我們的道,讓我們一條一條的路分明,這就是我們自己要用心。佛陀能說給我們聽,為我們「開」,向我們指「示」、開示。過去懵懂的人生要及時改過,要不然,懵懂、荒廢掉的人生,使我們心地一片的污濁,我們若不趕緊來清除,這樣誰能替我們清除呢?我們還有多久的時間,讓我們清除這片污濁的心地?而且,要化污濁,為琉璃清淨一般的土地,我們要很用心、很用功啊。我們若能用心、用功,將我們污濁的心地清除掉,自然就顯出了「華藏界澄淨」。

華藏的世界,這華藏世界是莊嚴的世界,是諸佛的世界,諸佛的實報土,你要成佛,就是要到達了心靈清淨,無染污的程度,這就是我們要學佛,我們要用功的重點。每天要好好清除,能與佛同等,能到達華藏的世界。華藏的世界,換一句話來說,叫做「蓮華藏世界」。蓮花,大家都知道,出在污泥而不染。佛,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人間是堪忍的世界,是濁氣很重的世界,就像污泥的世界。但是,人人在人間,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真如本性,就像人人種子在這污泥中。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濁氣很重,如污泥的娑婆世界,無非就是要來向我們開示,所以他要很用功,做我們的典範。出皇宮修行去,這就是要教我們:將來你若發心要修行,就要像這樣。出皇宮,就好像蓮花的種子,在這皇宮裡,皇宮就是充滿了欲的濁氣的污泥,宮中就是一直一直在享受,在那個地方總是,所了解的是要如何國家更富有,國家的領土要更大。每一個國王領導國政,不就是都這樣嗎?

這就是一個充滿了,欲、濁的範圍,這顆種子在裡面,他不同的觀念、思想,愈是享受,愈是現出人間這樣的享樂過,同樣還是在「老、病、死」的範圍裡,何況貧富貴賤,賤民生活的環境,貴族生活這種的奢侈,像這樣,他會覺得:是人生下來已經註定是這樣嗎?是那麼貧窮下賤,為什麼代代相傳都是這樣?為什麼貴族生下來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爵位,這樣一直傳下去?貴者恆貴,賤者恆賤,豈是這樣呢?這好像人間,這就是有矛盾的地方。生命的奧祕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生、有死,生之前是什麼?死後又是如何?如何來,又是為何要去?

這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那位太子就是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觀念,所以他要追求道理,離開皇宮,讓我們能了解,我們人生要懂得啟悟,在那麼富貴的人,皇宮生活,他就能為大地一切眾生,那個生命觀,就想要去體會了解,何況我們?我們一般凡夫吃盡了苦頭,人與人之間,彼此心的矛盾,意見相違背,彼此之間就是矛盾對立,多麼辛苦啊!環境種種,為什麼我們不懂得去追求,追求人生到底是何因何緣,何故而來?我們時間一直在過,最後的一天,方向往哪裡去呢?我們都不知道。現在覺者已經為我們鋪路,讓我們看,希望我們能夠很安心,走上這條路,我們應該要走,這是典範的示現,要不然,釋迦佛已經老早老早,生生世世在修行,已經斷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不用再來娑婆世界,不必了,但是他就是不忍這污泥中,一顆顆的種子,就是還沉淪在污泥中,所以他來人間現相入皇宮,就是追求真理,出皇宮去修行。 

修行的過程,覺悟之後的心境,就是這樣再回過頭來,出家來度眾生,與大家生活都一樣。這在他的清淨蓮華藏的世界,他的心已經是解脫了,但是為眾生辛勞,很辛苦,而且很勞碌,在這個人間裡教化眾生。眾生根鈍剛強,根機很鈍,又是很剛強,難調難伏,但是,佛陀的心,他的實報土。這幾天我們都一直說「實報土」,實報土就是在華藏世界,就是蓮華藏的世界,那就是清淨無染的世界,是輕安自在的世界,這是諸佛的世界。

蓮華藏世界
釋迦在摩揭陀國
菩提樹下成佛時
小機所感見化身佛
大機所見為報身之
毘盧舍那佛
於蓮華藏世界
成正覺
但菩提樹下
與蓮華藏世界
並非異處
穢土即淨土

但是我們凡夫來看釋迦牟尼佛,他出生在迦毗羅衛國,菩提樹下成佛,這只是現相讓我們看,讓我們大家知道。出生在皇宮,在摩揭陀國,出家之後,一段很長的時間修行,受盡了苦磨,然後在菩提樹下靜坐,這樣心與星光接觸。這只是一個表象,讓大家知道他覺悟那個剎那間的境界,是心很靜寂,很寧靜。天還未亮之前,那顆星,就是很簡單,空中這顆星的光與他的眼光這樣接觸到,忽然間那念心完全開闊了,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那個澄清的心境,忽然光亮起來,一片清澄,這就是靜寂清澄。

開始心很寂靜,寧靜的心境,就是這樣忽然間心開意解,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在濁泥中都有粒粒的種子存在,人人的心中都是有這真如的本性,人人的心地就好像全都在那濁污泥中。佛陀已經體會了,了解人人都有這個真如本性,只是還在那濁泥中,佛陀已經脫出了這濁泥,已經花開了,果也成了。蓮花,那就是花開,其中果成。我們若看我們的蓮花池中,我們若看蓮花,它若一開,裡面就已經,蓮蓬就已經顯現出來,這蓮蓬裡面,就是粒粒粒粒的種子。同樣的道理,這叫做華藏世界,也就是蓮華藏的世界。但是我們小根機的人,「所感見化身佛」,化身來人間。我們就像聲聞一樣,在聽佛講法,好像這個法離我們很遠,雖然佛這樣為我們說法,但是要真正感觸到佛的心境,好像是幻化,還離我們很遠。若「大機所見」,大根機的人聽佛的教法,很快就體會到,「報身之毘盧舍那佛」,就好像這佛身與我們很近。佛的報土很實在,這就是蓮華藏世界的正覺,這種與佛的世界很接近,契佛心意,已經與佛的心意很契合了,很實在,那就是到達了蓮華藏世界,那個成正覺的境界,這大乘根機的人能體會得到。雖然自己還未真正的覺悟,但是這個道理已經能體會到了。 

佛陀覺悟的境界,是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所以「菩提樹下與蓮華藏世界,並非異處」,並沒有兩樣。在娑婆世界,在摩揭陀國那棵菩提樹下,與那個華藏世界並沒有差別。意思就是說,娑婆世界與淨土是同樣,所以「穢土即淨土」。這個娑婆世界的穢土就是淨土,是佛的淨土,這就是顯出了華藏世界。其實,我們人人的心地若能夠好好地,每一個時間自己趕緊清除,掃除很多的無明、污濁、煩惱,所有犯過的錯誤,我們應該即時要斷,要趕緊改過,回頭是岸,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才有辦法與華藏世界,這樣澄清的世界合一。所以,無有聚落,我們昨天說過了,沒有聚落,沒有男女不清淨的地方,所以沒有聚落。沒有凡夫煩惱互相對立,愛恨情仇這些都沒有,所以「無聚落之雜」。所以「去娑婆之陋污」,我們世間這種污陋,非常污濁的、簡陋的這種心態,我們應該要完全將它去除。所以,佛陀在娑婆世界,要講這圓融的教法,一乘實法,在這個法會中說法、聽法這些會眾,緣成熟的就是留下來。

就如已經有很多人受記,舍利弗受記,五百弟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還有阿難,還有羅睺羅等,二千人也受記了,這就是因緣根機成熟則留。天人,哪怕他多有知識,哪怕他多有福報,但是,不是根器,就避,在這緊要的法將要說時,他就避開了。這就是人生的因緣,佛法是不是有成熟?內心是不是有用功?這就是要看我們是不是因緣成熟?「會眾緣熟則留,天人非器則避」。是不是這樣呢?所以說來,「即染即淨不二」。人人平等,要看我們與佛的心有接近嗎?接近,那就是因緣成熟;若離佛還很遠,那就還是在芸芸眾生中,根機不成熟。其實,淨與染,都是在我們人的內心。所以,「聖淨凡污」,聖人是清淨,凡夫就是污染,其實,聖淨凡污其實是同體。「煩惱即菩提」,菩提從煩惱中生,蓮花從污泥出,是同樣的道理,只是我們若還是在污泥中,還在凡夫地,我們要造的業就不知道還有多少,煩惱無明還是無量無數,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

無諸聚落
村營 城邑
大海 江河
山川 林藪
燒大寶香
曼陀羅華
遍布其地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就是我們心靈的境界,很平靜,如琉璃的乾淨,我們已經沒有那些聚落了,沒有凡夫的世界,沒有凡夫的心念了,這些聚落都沒有了,沒有像村營或者是城邑,我們的心都平靜了。「大海、江河」,不論你是大乘的根機,中乘、小乘根機,完全都會合起來了,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已經變化,完全是「大寶香」。那個環境氣氛,散曼陀羅華,遍滿這個大地。那就是已經心地污濁的,都去除了,現在心地一片清淨,而且就是完全,那個氣氛,氛圍,真的是一番靜寂美妙的境界。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以寶網幔羅覆其上
懸諸寶鈴
唯留此會眾
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那就是表示,「以寶網幔羅覆其上」,除了大地全都乾淨了,而且這個寶網與幔羅覆其上,這樣完全都是珍珠寶物所編成,編織起來,這樣覆蓋在上面。那就是表示「菩薩所行,慈悲為首」。

以寶網幔羅
覆其上:
菩薩所行
慈悲為首
故云寶幔之所遍覆
成佛之行
非戒不立
故云寶網羅覆其上

大慈悲為室,我們現在說菩薩的心念,開頭就是要起慈悲心,慈悲是領導著「菩薩行」走,六度萬行。布施就是付出,付出是慈悲,面對的無緣的眾生,我們要大慈;看到眾生的苦難,我們是同體大悲,這叫做慈悲。願意付出,這叫做布施。慈悲是「菩薩行」首,所以,「云寶幔之所遍覆」,這全都是很多的寶物。再來,「成佛之行,非戒不立」。所以必定要有戒,雖然說聖人、凡夫都平等,雖然說煩惱、菩提都平等,但是,煩惱中在犯戒,這就是污濁。要成佛,要清淨,就是要戒。所以,前面的文,金繩界道,用金的繩子,這樣一條路、一條路(分)界好,八正道,我們要好好地戒。

觀念、思想、語言、動作、事等等,生活中,一定「非戒不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預防不要有聚落、男女等等,這種的過犯,不乾淨,這種的過犯。所以要成佛,就是非戒不立。行菩薩道,就是慈悲為首,「成佛之行,非戒不立」,所以我們要成佛,必定一方面要慈悲,一方面要守戒。所以,布施、持戒,這是菩薩行,很重要。慈悲是造福,持戒就是智慧,福慧要平行。所以因為這樣叫做「寶網幔羅覆其上」。大地乾淨了,上面又有寶網幔,這樣覆在其上。

這當中就是「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

懸諸寶鈴
唯留此會眾:
鈴有音聲
以表說法
獨留此會聽法之眾

這個地方就是這樣,因為所有的分身佛都要到了,清理得這麼乾淨,空中寶網幔是這麼的開闊,在這麼開闊中,又「懸諸寶鈴」。這就是要裝飾。我們在室內,有一片的土地,我們要好好地清理得乾乾淨淨,連屋頂,天花板,我們也要好好清理得乾淨,也要張燈結綵,這都是在布置會場,用我們的心思去布置,上下都要布置。所以說,鈴,這個鈴,有音樂。前面我們說寶塔也是有鈴聲,有這個鈴,風一吹也有聲,鈴聲一響,聲音如音樂。這就是譬喻法,佛陀所說法,在這寶網幔很廣很廣,大地無邊,寶網幔無際,就是懸諸寶鈴。寶鈴都有聲音,一搖,聲音出來了,風一吹,鈴聲出。「獨留此會聽法之眾」。


現在這個地方,只有要聽法的人留著,不想聽的人,就「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道場布置好了,要聽的人靠過來,不聽的人就移開,所以叫做移,就是避,移避,離開了,就是「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就已經不在這個會場裡面了。

移諸天人
置於他土:
以佛神力
移於一切天人之眾
置他土上

「以佛神力,移於一切天人之眾,置他土中」。因為根機沒辦法會合,所以他就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他就是不願意聽,要讓給要來聽的人,全都來聽。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經文:「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 

是時
諸佛各將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
至娑婆世界
各到寶樹下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現在場地布置好了,所有分身,就是接受到這個法,分身的佛全都從各方面來。記得嗎?佛陀他毫光,向東方照,一方如此,方方皆是,四維八達,上、下,十方全都這樣起動起來,諸佛就這樣來了,來集會。每一尊佛要來,都是又有一尊菩薩隨行而來,來到娑婆世界。十方的分身佛,每一尊佛只帶一位菩薩這樣來。因為道場到底有多大呢?要容納多少世界的諸佛到達呢?諸佛,他若帶太多人,這個世界豈容納得下?所以,那就是每一尊佛,單獨帶一位菩薩這樣來,「以為侍者」。

是時
諸佛各將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
十方各分身佛
但帶一大菩薩
以為給侍者

這個娑婆世界,各方現化寶樹之下。這些人都已經到了,來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有寶樹,如菩提樹一樣。每一尊佛就是在那個寶樹下,這樣自己就位,就位在那個寶樹下,那個寶樹底下,這就是「分身雲集」。這些分身佛都已經雲集過來了,「遍大千世界,容一方分身未盡,足見應化之廣」。

至娑婆世界
各到寶樹下:
此界各方現化土
寶樹之下
分身雲集
遍大千世界
容一方分身未盡
足見應化之廣

這是表示十方的分身佛都來,所以這些佛,分身佛雲集到了,不是只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這樣這麼多的世界分身,還未盡。想,這應化身之廣,有多廣?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都是,釋迦牟尼佛化度的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化度的世界,現在接受到釋迦佛的法,而應用在他們的生活,在他們的世界裡,再去化度眾生,眾生成就菩薩道。像這樣,很開闊、開闊的教法,用同樣的法度化眾生。所以說,分身佛的集會,那就是分散在所有虛空法界,遍大千世界的法也全都集會來。佛與菩薩相隨,表示佛教化成菩薩,菩薩為因。前面說「慈悲為首」,也是要行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這是我們所要走的路。這條路在人間,人間污濁,所以已經人間的污濁,已經變成了這種「成、住、壞、空」的景象,一直一直浮現出來了。

所以現在一直在說環保的問題,看到現在這個環保教育一直在推動。看到馬來西亞從幼教開始,我們的大愛幼教,如何教孩子呢?從環保開始,他們先讓這些孩子了解,什麼叫做「溫室效應」?要如何跟孩子說這地球發燒了,要如何讓孩子知道?他們就先在外面這樣做一間,用塑膠袋,撿回來的塑膠袋,就這樣拼、拼、拼,一直拼出一間房子、帳篷,讓這些孩子,進去那個塑膠袋的帳篷屋裡面,在裡面上課。

看到每個孩子汗一直流,孩子一直擦汗,在那個地方,老師就問:「怎麼樣,在這裡上課好嗎?」小孩子,四五歲,他說:「我們大家快要融化掉了。」老師說:「是不是我們每天都在這裡上課,好嗎?」孩子就說:「不好。」「為什麼?」就是因為太熱了。老師就開始教育孩子,「為什麼那麼熱?」開始就向他們說熱的原因。用電視就現出了很多,我們現在世界,很多大水災,或者是風災,那個災難,洪水滾滾在沖,孩子都說:「好可怕!好可怕啊!」水衝過之後,那個房子都倒了,人在那個地方,苦啊!孩子就說:「好可憐啊!好可憐!」再來就是風災,同樣,「四大」的災難,讓孩子一場一場看,孩子在這其中接受教育。 

甚至孩子出來之後,「大家最希望的是什麼?」孩子就說:「要喝水,我們流很多汗,要喝水。」「喝水,怎麼辦?桶子都空空,沒有水喝。」「為什麼沒有水?」老師就再告訴他沒有水的原因,就是這樣抽、抽,抽地下水、抽地下油來做等等,環保的理念就帶動進去了。孩子了解了,最後就問孩子:「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就說:「這就是溫室效應,才會有這樣的災難。」「是啊,災難苦不苦?」「苦啊!」「你們現在要如何回饋大地?如何能消除災難?」他們就說:「我們要做環保,要帶環保袋,不買玩具,要省水,要省紙張,要省電。」等等,這些孩子這樣一場的教育,開始孩子明白了。這就是教育,從小就教育。老師對幼稚園,很好教,佛陀要教眾生,真的是很鈍根、剛強。那是為什麼呢?已經受世間污染了,濁氣重重,煩惱重重,所以我們要接受法,這麼不容易,要清理心地是這麼困難。所以我們,菩薩因要行慈悲,要成佛果,必定要持戒律,這要大家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