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29日】光相所照 莊嚴說法

Community:
Branch:

「先明依報莊嚴次明正報說法,四方四維上下乃是國土無量,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沙等諸佛國土,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

這段文,前面所講說的,記憶,要記著。前面的文,用相來會合道理,形象就是寶塔現在釋迦佛,講說《法華經》的道場,從地湧出這個寶塔。從這樣開始來描述,這個形象裡面的含義,我們要去用心去體會內含的道理,這個道理也就是要讓我們,更加明白依報、正報。我們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無量劫前,無法算計,這樣一路生生世世在人群中,或者是五道中,一個心願,就是度眾生,教化眾生,來來回回。這個依、正報,隨順自心意,來人間,那就是現人類的身形;若是到地獄,就在地獄中與受罪人在一起,也現出了救人、感人的故事;在畜生中也是,在畜生群類中,不論是象王、獅王、鹿王等等,依那個環境,那個依、正二報,在那個地方,無非就是要去度眾生,在任何眾生界,他就現出莊嚴的形態,這無不都是莊嚴、感動人的身教。這就是隨自心意,不論到哪裡,都是莊嚴那個範圍,作為典範,作為教育。

因緣成熟了,在人間,離我們現在二千多年前了,卻是現在還是我們的導師,我們還是依照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法,我們還是在受用,依教奉行。這就是佛累生世在眾生界,這樣來救度眾生,來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先明依報莊嚴」,任何一個界,他都是典範,來教育,都是莊嚴形象。「次明正報說法」。來人間,除了他的身相莊嚴,他的依報,依在這個時代,那個國家,成為仁王的後代,這就是莊嚴。而且思想與我們一般人不同,超越,超越了他的年齡,超越了他的思想。雖然在王宮裡很多的享受,卻是他的思想、觀念,看富貴人家是這樣,宮外多少苦難人家,不論是富貴、苦難,都有一個共同的生態,那就是老、病、死,同樣在老、病、死,這種無常的境界,卻也是人類階級這樣在分別。有的就是受恭恭敬敬,有的是這樣賤待、拖磨,這是他所感覺不公平。

人類這樣無常的人間,又加上這種生態的分別,他要去打破這種的觀念,所以想出家。他了解身為仁王,也不過是一方而已,天地之大,光說是在印度,土地那麼大,但是各立城為主,稱為王,這還是有限。就是看到這麼普遍,不平等的人生,無常的生態,所以他還是認為唯有通徹道理,如何將人的心態改變,才能將天下人類的生活改變,生活的形態要改變,這唯有道理,所以他修行去了。修行,受盡很多風霜雪凍,這麼多年的時間,四季,春、夏、秋、冬,外在的生活,有為法、無為法,這樣該了解的全都清楚了,才好好地一段時間靜修,將心完全這樣靜下來。靜下來這念心,專心與天地之間去會合。天空法界,這些道理他靜靜地思考,日出、日落,時間、空間,與這世間大空間,種種的道理,寧靜地思考。一段這麼長的時間,將他的內心所有煩惱、無明,塵沙的惑完全清淨了,通徹了解,終於覺悟了,與天地宇宙合而一體。

天地空間能包容的有多少?他的覺性智海,就有含括了多少的道理,那是無量無邊啊!要為人間說法,那就是「四方四維上下,乃是國土無量」,這是覺者,已經覺悟了,不受這個境界,四方、四維所障礙,上、下,大空間。這宇宙之間多少的世界,無法去測量,這就是覺悟之後的境界,這是道理。在依、正報,是累生世這樣累積來的,所去體會了解,不斷不斷累積智慧,無不都是在人群中來累積。上求開示,入人群去體會,發心結好緣,這種眾生緣的累積,無量無數,這種六度萬行,不是一生世,是累生世。所以「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沙等諸佛國土」。五百萬億,記得嗎?為了要集諸分身佛,所以從眉間放出白毫相光,這樣一光遍照在那東方。大家應該還要記得。僅僅在一方,他就要經歷了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沙等諸佛國土,這表示累生累世。在這四方、四維,從無始以來就是這樣,光是一方的國土就那麼多了,所以能表示,「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僅僅一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那個數字,與過去所在說的,我們〈化城喻品〉,所說的塵點劫。

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這已經釋迦牟尼佛向我們說,那麼長久以前以前的以前,這麼長久的時間。現在在說的是國土,釋迦牟尼佛所分身,去化度眾生的國土,到底有多少了呢?光是向東方去,就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國土,那些國土都是釋迦佛這樣用那麼長,無量的時間,所化度過的國土,那些眾生。那個地方,那麼就「一佛有無數,千萬億無量菩薩」。一尊佛出世,就能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因為法從口出,一個人說出了道理,微妙的道理,很多人聽,很多人入心,入心後,體會這個道理,身體力行,這麼多無數的人的口中,再講出這個真理,這麼多人的口中再講出的真理,更多人去聽,這就是《無量義經》說的,「無量從一生,一生無量」,道理就是這樣,所以「一佛有無量數,千萬億無量菩薩」。這就是道理,道理,我們若能透徹了解,人人道理收納入心來,他按照道理受教了,自然我們的煩惱無明,錯誤的觀念就愈來愈減少,慧命的種子就愈來愈增加,人間世事道理分明,這就是智慧,所以用心去體會。

諸佛本懷護念
為諸眾說眾妙法
四維上下光相所照
大眾承光
見之無滯

諸佛這麼多成就,一個人能成就這麼多人的觀念,改惡從善,這個觀念能改過來,這就是諸佛的本懷。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從佛性中,發揮了我們的本能、潛能,都發揮出來了,這就是在教化眾生,這是諸佛的本懷,盼望眾生這念真如本性,能夠啟發出來,本能、潛能能夠發揮出來。所以「為諸眾生說眾妙法」。諸佛的智慧,就是希望啟發人人真如本性。所以「四維上下光相所照」。眉間這個毫光這樣照過去,能夠不只是東方,也能四維上下、東西南北,東西南北這個範圍裡面,四維、上下。因為東是無窮盡的東。西呢?也有無窮盡的西,所以東西南北是無界限的,東邊又有遙遠的東邊,西邊又有遙遠的西邊,所以各個東西南北,都有它的東西南北,無限量,所以一光一照,那就是四維上下,那個光相全都透徹。

大眾承這個光,「見之無滯」。這個光就是無障礙的光,就像聲音這樣說出去,尤其是現在的科技,胸前這顆麥克風,自然它就這樣傳去了,傳上「雲端」,傳上任何一個空間,不只是臺灣這個國度能夠傳達,地球上,只要這個頻率到達的地方,它就收得到。那就是心與心能通,眾生心通達佛心,佛的心聲,我們也聽得到。所以我們平常一句話說「知音」,了解我心裡想要說的話,我們也了解佛陀他本懷的心念,這個妙法,我們也能了解,契佛心懷。佛陀的心懷是護念著妙法,我們了解了,佛陀說出來,我們體會了,這就像一個頻率一樣,了解,大人了解,孩子也了解,遠的、近的,年紀大、年紀小。

臺南一群小菩薩就來與我分享,他們也是在「薰法香」呢!很有心得,孩子他們一個一個,都有他們的心得,讓我聽得很歡喜。他們這樣說,告訴我:「師公說的,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要珍惜因緣,要當聞佛法。爸爸、媽媽他們在聽佛法,我也跟爸爸、媽媽說,我要和他們一起去聽法。」父母陪他們一起來,父母很歡喜,在旁邊聽,孩子與師公在對談,很歡喜。問他們,他們就說,有問有答。

他們說,聽經,他們若能一個月超過,開始他們就互相勉勵,也就是寫筆記。他們就帶著筆記來給我看,年紀小的,還有幼稚園的,不會寫字的,就寫ㄅ、ㄆ、ㄇ,畫圖。我就會問他們:「你們畫這是什麼圖?」彥合就說:「師公說,人的心像一個倉庫,裡面有種子,這就是種子。」「這四四方方是什麼?」「就是田啊!師公說,種子播入田裡,就會長稻子。」就向我說一篇的道理,他說:「一生無量,可以收很多好的種子。」我再看,另外一個格,說:「你這是畫什麼?怎麼這樣亂七八糟?」他說:「師公也說,心裡有惡的種子,惡的種子就像炸彈,一念惡的心就像炸彈一樣,會爆發。」這樣跟我說呢!這是在臺南。彥合又說:「薰法香有五項好,有五得,五項所得。」我就問他:「什麼五項?」

他就說:「第一項,能夠聽法,薰法。薰法香,覺得很歡喜,這叫做法喜充滿。我這一天若有聽法,我的精神可以很好。」「第二呢?」「第二,可以和很多好朋友共同精進。」我就再問:「第三好呢?得到什麼?」「第三好,就是薰法香之後可以與這些好朋友,一起慢慢吃飯,不會像在家裡睡過頭,媽媽把我們叫起來,就來不及上學,吃早餐就狼吞虎嚥。」他說:「我們在這裡,聽經結束才六點而已,我們就可以和這些好朋友,慢慢吃早餐,早餐吃完。」我就說:「第四好呢?」「早餐吃完,我們就開始可以去上學,我們可以慢慢來。以前吃,早餐要吃得很快,上學已經來不及,現在慢慢吃飯,吃飽了,還可以這樣,上學最早到,又不遲到。」

我就問:「第五種呢?」第五種,他說:「第五種,我們如果到了中午,吃飽飯,老師要我們午休,我們午休,趴在桌上就睡了。以前都睡不著,所以就趴在桌上這樣翻來覆去,老師會記,『不乖寶寶』。」這就是他說,從薰法香之後,簿子上,老師再也不曾,記他是「不乖寶寶」了。這就是他的「五得」。

所以他們的聽法,也有這樣的心得。看看,一個人說話,在這裡說話,那些孩子在臺南,同樣每天、每天,相信現在也是一樣在聽法,這是有一群的小菩薩哦!「四維上下」,這樣一個人說話,可以開闊「南西北方」都聽得到,這是「一光所照」,這是一種譬喻。「大眾承光」,見光知意,看到眉間的毫光,大家就了解了,這就是無障礙,聽法也無障礙。

前面的文說:「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

彼諸國土
皆以玻璃為地
寶樹 寶衣
以為莊嚴
無數千萬億菩薩
充滿其中
遍張寶幔
寶網羅上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是前面在形容,那些國土莊嚴的形象很清淨,寶樹很整齊,人人全部所穿的就是寶衣。這寶衣,都是柔和忍辱衣,人人都是莊嚴,依報莊嚴在那個國土,很多都是菩薩,都在那其中。

彼國諸佛
以大妙音而說諸法
及見無量
千萬億菩薩
遍滿諸國為眾說法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那每一個國家的佛,都是在那國土裡,不斷講說妙法。以及很多的菩薩,就是「遍滿諸國,為眾說法」。這就是佛也在說法,菩薩也在說法,那個國土是充滿妙法。

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
亦復如是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那就是方位,南西北方,是南方、西方、北方,前面有東方,現在就有南方、西方、北方,共起來是四方,四維,上下。這樣為十,所以叫做十方。十方分身,所以,十方,十方是由眉間的毫光。眉間的毫光,那就是中道,中道就是如一道光一樣,這樣照過去,四方、四維、上下,這樣都感受到這個光照。「光照東方所見」,就是這樣,其餘的九方也是同樣是這樣。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方位有十
光照東方
所見如是
例餘九方
光所照處
其相亦然

所以「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都是這樣。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
亦復如是:
眉間毫光所照
與東方處相同
故云
亦復如是

這個眉間毫光所照,與東方的地方都一樣,所以叫做「亦復如是」。

「先明依報莊嚴」,首先就是說依報莊嚴,這每一個國土裡,那環境很莊嚴。「次明正報」,剛剛說過,正報就是說法。那個國土裡,人人莊嚴,柔和忍辱衣,都是修菩薩行,人人說法都是說妙法,「四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因為東方是這樣,四方四維上下,就是其餘九方全都一樣,就是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國,每一個地方,都還有這樣無量無量的國土。

先明依報莊嚴
次明正報說法
四方四維上下
各五百萬億那由他
恆河沙等國土諸佛

「一佛有無數千萬億菩薩」。只要每一尊佛出世,自然就能教化無數,千萬億的菩薩。這在國土也是無量,就如這樣輾轉,「諸佛無量,眷屬無量」。眷屬就是,一個人能再傳給很多人,叫做無量眷屬。有主、有伴,有領導的人,有隨從的人,「主伴重重」,就是這樣一夥一夥,一群一群,愈帶愈多。

「為眾說法」,這樣一群一群,一直為人來講法,這法是多麼的普遍啊!所以「光相所照,大眾承光,見之無滯」。

一佛有無數
千萬億菩薩
乃是國土無量
諸佛無量
眷屬無量
主伴重重
為眾說法
光相所照
大眾承光
見之無滯

這些大眾看到這個光,都沒有受障礙,聽法無障礙,光也無障礙。就如陽光,陽光一照,不受障礙,法也一樣,聲音一傳,也不受障礙,只要頻率相應,心相應,我們的心與法相應,自然就無障礙。心若有煩惱,就障礙法;障礙法,就如光被東西這樣遮住,就透不過。我們的真如,就是無明煩惱將我們遮蓋,透不過去。所以我們就要用功,先除去這些無明煩惱。若無法,就沒有辦法除,有法,就是要重法,將一一的煩惱去除,才有辦法光入我們的真如本性。一旦通達了,就全都無礙。

下面這段文再說:「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爾時
十方諸佛
各告眾菩薩言:
善男子
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並供養
多寶如來寶塔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光一照,那時候,當時,十方諸佛同時,向他們各個昏菩薩,各領導的菩薩,這樣說:「我現在應該要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去供養,與供養多寶佛塔。」這就是因為一光所號召,大家就來了。「十方諸佛」,各個向他座下的菩薩來說話。

善男子
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光既照彼
知意故來

「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就是「光既照彼,知意故來」。看到光,就知道佛的意,這樣自然就來了。這就是表示心應,應佛心,這樣他們就來了。

「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他們不只是應光照,知佛意而來,也就是來供養這多寶佛塔。現在世界的佛,來供養過去無量劫前的古佛,這是彼此。就像我們現在,我們這個班,這個學校,聽到我們同一所學校裡,有聘某個地方的教授來講課,就很多的學生,他們也會越系、越班,這樣來共同聽這位,遠途來的教授講座,來聽。同樣的道理,那就是我們現在同樣,彼此之間,諸佛,就是法,這個法,法身的佛,那就是會集天地宇宙萬法,全都會集在一起。今古如是,現在與以前一樣,道理是一如,同樣的。所以他們「供養多寶如來寶塔」,就是尊重從古以來的道理。而現在呢?現在的道理來將它會合起來,就是應和,會合起來,法來會合,「並欲供養多寶佛塔」。

並供養
多寶如來寶塔:
並欲供養多寶佛塔
此釋十方諸佛
感應言來

這就是解釋,解釋十方諸佛來感應,所以叫做「來」,感應到這個一光所照,這樣而會集。

「諸佛告眾同來」。意思就是說,「一體」,一尊佛,他的光一照,諸佛就這樣會合過來,這表示彼此一體。現在的釋迦佛不動,在他的靈山會上,眉間的毫光一照,就是此佛這個光一照,那就是十方的諸佛,那就是道理,佛的內心深處,他的真理,這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樣會合起來。所以說「彼此一體,原非自他」,沒有分我與你,道理,他和你和我,是同一種道理,釋迦牟尼佛體會的道理,與多寶佛所體會到的道理,是一如,同體。古佛是這樣,今佛也是這樣;此佛是這樣,彼佛也是這樣。我們人人聽同一個道理,道理不變,是我們自己觀念思想變,道理永遠都是一如,所以「原非自他」,道理就是這樣原在。

所以「告眾來者,乃隨機權應」。

諸佛告眾同來:
彼此一體
原非自他
告眾來者
乃隨機權應

這樣一光照去,大家共同體會這個光,這就是表示「一」,同一個道理,這麼遠,這表示每一項,在天地宇宙間,任何一項,歸納下來也是一個道理。不論是物理,「成、住、壞、空」,這也是一種道理,成住壞空;或者是人的生理,「生、老、病、死」,也是沒有了;我們的內心一直起心動念,「生、住、異、滅」,也是沒有,同樣的道理,不論是空、是死、是滅,沒有了,這都是同一個道理。但是在物質上,名詞不同,道理是一,所以這就是一體,非自他。

一光能攝住這麼多的道理,這就是「來」。道理全都歸納起來,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這個真理。就一光號召過來,這樣叫做「告眾來者」,就是這樣,這樣這麼多就合起來。「乃隨機權應」,眾生的根機,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先權後實,不論談空說有,還是歸納下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用心,道理本來是一,只是眾生將它複雜化了。凡事就是很簡單,就是因為人間社會,人心複雜,所以就變成事物複雜。我們現在要回歸簡單,那就是要撥開一切無明,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