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12日】實相幽微 廣無邊涯

Community:
Branch:

「幽微玄妙深遠,廣無邊涯,謂此實相,諸佛安隱之鄉,無人能到,唯佛今為開示,菩薩一真實法,入如來地。」

了解「幽微玄妙深遠,廣無邊涯」,能夠想想這是多麼奧妙啊!幽微,意思是很深、很長、很遠,真的很隱密、微妙的地方,叫做「幽微」。這幽微的地方,真的是玄妙深遠,廣無邊際,很廣,無邊際,說它深,就有多深;說他廣,就有多廣;說它微細,微到我們的眼睛看不到那麼的微細,或著是廣,很大,大到如須彌山,這細微、寛廣,深廣無邊際,無法去形容。這樣的法是佛陀他的覺性與天體合一,所覺悟到這樣的境界,那個幽微玄妙的境界,不是我們用眼睛看得到的,那個真諦妙理,真的是真理無體相,非常的微妙。尤其是那個道理,放諸於天下,涵蓋於虛空宇宙無邊際這個法,收束進來,能夠微,微到這麼的細,放開闊去,與天地宇宙無邊際這麼的開闊。這就是佛陀所覺悟的法,無處不在,無物不有,無事不全,這就是佛所體會覺悟。這些事情要向我們說,說這些法,不只是佛體悟了解,我們人人都能了解,轉一個念,無法不入心,這一念含蓋虛空法界,這是佛的心靈境界。

「謂此實相,諸佛安穩之鄉」。因為佛完全了解,完全體會,所有的法無不都是收納在他的真如覺性之中,所以這些實相,「諸佛安穩之鄉」,因為知道,他就安了。凡夫樣樣都不知道,因為不知,就不安,今時不知來時事,現在是這樣,佛陀跟我們說,無常瞬息,我們沒辦法去了解下一刻的時間會是如何,不知道,就因不知道,所以不安穩。我們人生未來的去向,人對人,到底這個人,要付託他做事,是不是堪得受付託,堪得受耐力,堪得包容這麼大的人間事,這個人的能力,這個人的心志,這個人……等等,凡夫我們沒辦法。即使佛陀要為弟子授記,也要經過了四十多年,從小教而慢慢走入中乘,再來再一乘實法,一乘實法暢佛本懷。這當中就有五千人退席了,舍利弗還為在座的人三請,舍利弗雖然了解佛的意,但是那個微妙法,到底幽微玄妙,深遠的道理,他請佛陀向大家來開示,佛陀還是「止止,不須復說」。佛陀看弟子根機,無法接受的人還是這麼多。

舍利弗了解,了解佛陀的心意,這個法非說不可,了解佛陀體會弟子根機不整齊,所以舍利弗不得不「請、再請」,才有機會,讓佛陀將這個難解妙法有機會說出來。因為這樣,舍利弗三請,佛陀接受了,汝既三請,我豈得不說呢?(〈方便品〉「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開始要說,就有五千人退席,他們就是根機還未到達,所以佛陀也是無奈,「退亦佳矣」。(〈方便品〉「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這些人既然聽不懂,退去也很好,因為這個法你若不了解,反而起煩惱、生毀謗。這種因無明而毀謗,這念心起,對這個法有損,對人是造業。所以,正法要在人間是這麼困難,這麼的不容易,因為它是幽微玄妙而深遠,廣無邊涯,包含是這麼的大,我們凡夫哪有辦法了解呢?

凡夫原來本具真如本性,只是我們甘做凡夫,甘願要當凡夫,就像貧窮子(〈信解品〉窮子喻),他就甘願去當傭人,這就是我們眾生。佛陀慈悲,用種種方法,用鞭策的也好,用譬喻來解釋也好,用人事物,這無不都是佛陀來人間,應人間的壽數,實在是不長,用了四五十年的時間,在這個地方四十多年過後了,不得不開啟心懷,講真實法。所以佛陀所了解的,他在「安隱之鄉」,因為他覺悟了,所有的真實法,無一佛不體會,無一佛不了解,所以佛陀他隱藏在安穩之鄉,完全了解。但是,凡夫因為無明重重疊疊,所以「無人能到」。因為凡夫還是凡夫,凡夫在無明中,還是這樣壓著我們的真如,掩蓋著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無法去體會佛陀他的心靈境界。但是佛陀因為世壽,應人間的世壽,他還是要很勉強利用時間講真實法,暢佛本懷。所以這時唯有佛陀有辦法將這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這麼隱微幽微玄妙的道理,唯有佛能說,其他沒有人能去體會。

但是,時間就是這樣,儘管眾生還是我行我素,還是在凡夫地,不論是外面的凡夫,教內的凡夫,佛陀,這部經一定非說不可,所以「今為開示」。唯有佛能了解的法,時間這麼的緊迫,不說出來,法,無法流傳後世,所以他要把握時間,「今為開示」,是很無奈啊!佛陀這麼久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弟子能體會佛陀所覺悟的境界,了解佛的心懷,到底有幾個?這是一分很無奈,還是「唯佛今為開示」,不得不說。所以佛陀說,「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但是開始要說,境界是這樣,這麼多聽經的人,就這樣離開了,情何以堪啊!留下來的這些人,是不是都很體會了解呢?所以佛法難聞,因為它難知難解。其實,轉一個念,真如本性現前了,挑柴運水,喝水吃飯,在工作,動息中,不論你是在動,不論你在休息,這些無不都是與真如同行,只是無明將我們遮蓋。

所以「幽微玄妙」。「幽微玄妙」是很微細,生活中不可欠缺,無法欠缺,我們的真如妙法。生活中哪能欠缺呢?就像我們每天在吃,鼻下橫,入口了,我們吃什麼東西,在我們的體內它就會去消化,自然它就會去歸納,有什麼樣的營養,它就分配到什麼樣的器官所需要。我們的體內有無量數的菌種,是健康消化、歸納營養的這個菌呢?或者是病菌感染,讓我們身體因為食,去吃進肚子裡,慢慢讓我們的器官形成敗壞?現在的人光為了吃,病從口入,這病從口入,這樣長久來,身體,體質、器官等等敗壞。現在最明顯的,酒不能喝,酒喝了會傷什麼呢?肺、肝。看,這是不是很幽微玄妙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喝酒、抽菸、嚼檳榔很普遍,大家都會叫他戒,容易嗎?很不容易。

因為你喝酒,除了害自己的身體,又會惹事端,醉茫茫,傷害了自己,傷害他人,好好的事變成了禍端,這世間每個人都看得到,社會這麼多事,喝酒惹事,政府也知道啊!因為喝酒,酒從哪裡來呢?公賣局,政府製造酒,賣給大家,去推銷,再來損害人體,再來社會惹禍端。有在取締,但是是惹了禍端才來取締,而政府還是公賣局、酒廠照做,矛盾不矛盾?是很矛盾。眾生都是在矛盾中生活,賣任他賣,你若了解,道理透徹,法接受進來,控制自己,賣酒的地方,不要去碰它,不要喝,這樣自己身心健康,精神清楚,做事情沒有錯繆,這是不是在於我們自己呢?

若是菸,也知道抽菸,對肺部傷害很大,不可啊!儘管政府也花很多力氣在廣告,但是公賣局的菸還是照做。看社會是這樣,那就要看自己,這個大環境的污染、誘惑,但是自己若能節制,菸酒全戒,這不犯法,也能保護自己。檳榔,也是一樣啊!吃,易得口腔癌,也知道不可,自己的心若堅定不吃,不會讓外面環境不衛生,也不會損了自己的人格。這都可以自己做,為什麼自己無法下定決心?這叫做凡夫,凡夫複製這種無明,由不得自己,外面的環境就這樣將我們誘引去,這就是我們所以一直沉淪下去。

真如,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理,生理,我們身體的道理,以及外面這一切,人的欲念在誘惑,這無不都是佛陀一直向我們警惕的嗎?但是,儘管如何警惕,我們的心,那個無明煩惱,與我們的真如都在那「幽微玄妙深遠」,你怎麼煩惱斷除不了呢?你怎麼這種無明常常現前呢?跟你說:「你的習慣是不是改一下?」但是,你就是不肯改,惹人煩惱,這是自己,也感覺讓人很無奈,這也是「幽微玄妙」,非常的黑暗,自己向著那黑暗無明的路一直走下去,錯誤的路,這樣一直走。不對的,怎麼不聽人家的話呢?我們的習氣,表達出來是這麼的不好,為何不肯接受人家向你的警惕呢?這就會走向黑暗,這也叫做幽微,幽微黑暗的地方去。而我們對法,法也是很幽微,幽微的意思,就是很微細,這麼的微細、這麼玄妙的法,我們的心念一轉,真如現前,覺悟是虛空法界與天為一體,這種佛陀的安穩之鄉,我們也可以同樣這樣的自在。

佛陀已經是在安穩之鄉,為眾生不得不來人間,接受這個與人間同壽命的年齡,這樣來與大家開示,分享他的心境。無人能了解,不過佛陀不得不開示。開示的是什麼呢?「菩薩一真實法」,要引我們人人「入如來地」。如來地就是安穩之鄉,這就是如來地。但是要入如來地,第一個條件,要改除你所有的習氣,才有辦法,真如本性才能現前,佛陀才能向我們開示,教我們行入菩薩道。入人群中,看眾生的煩惱相,我們才能淬鍊出了「一真實法,入如來地」。這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這樣經歷過來,要經歷過菩薩道,在無明煩惱中去淬鍊出我們的真如實相,應用在人間,這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來,看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

因為大家若聽這本經,自己就會害怕,因為它是幽微玄遠,所以很廣、很遠,他們會怕。但是我們要學的不就是這樣,我們的目標不就是要與佛同等,到那個安穩之鄉去,我們不是要到如來地去嗎?佛陀打開了他長年來,四十多年了,也應該是塵點劫以來的那個心懷,要向大家開示,不過大家還是無法體會,所以「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還會怕,就像五千人退席,他們就是這樣離開。「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再留下來的人,這些就是新發意菩薩,願意聽,願意要發心,這些新發意菩薩雖然會怕,不過他們願意這樣來體會這個法。有發大心,開始了。接下來的經文就說了,

經文:「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經文簡釋:
「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聞圓妙法華經一真實教。
*驚疑怖畏:謂末法之時,魔之所說,以為真道;而以佛之正法,反為不真。

若是聲聞,還是在聲聞地,大心還未啟發,不過他還是有心想要聽,聽了之後,會怕、會疑、會怖畏,若像這樣的人,那就是增上慢的人,這是有慢心,有驕慢,慢心未除。《法華經》是圓妙的一真實教,但是聲聞人聽了,他有驚疑。因為很多聲聞人,過去是從外道教進來的,雖隨佛出家,但那個習性還在。外道教修行法,與佛陀那個正知、正見、正法,雖然他們也是這樣聽,能接受,能理解,他們要斷煩惱,他們要了生死,但是現在佛陀開始叫他們要入人群,所以他們會驚疑怖畏。意思是末法了,佛陀在世就這樣了,何況未來世呢?佛陀很擔心,未來,我滅度後,我們前面一段經文,佛陀擔心他滅度之後的時候,他最期待的就是能持經法的人,希望人人要加強他們的道心,因佛陀很擔心未來的法。所以末法,佛滅度後的未來,那就是有像法,有末法,經過了像法,那就進入末法。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末法之時了。

所以「魔之所說,以為真道;而以佛之正法,反為不真」。現在聽法,我們要很細心,佛陀開始要講這部經,我們要對機說。若沒有對機說,可能有的人聽了,就是去傳,差毫釐,失千里,差一點點;或者是應用這部經去說,偏向導人,引導人偏差,或者是毀謗這部經。這是未來,也就是我們的現在。聽到對《法華經》的議論很多,有的能夠依教奉行,知道這部經是經王,它,這部經行菩薩道,是救世之道,這部經是應後世時代的變化,這部經要應時代。就如水,隨方就圓,要應時代。所以他是菩薩道,菩薩道所緣,緣苦眾生,眾生什麼苦,你就要扮演什麼角色,去輔導,去救拔眾生之苦。

有的人就還是很執著,執著在字就是這樣解,文是這樣解,他沒有說這段,沒有叫你去救人,只叫你去供養而已。他不知道供養的意義就是付出,因為他不知道,沒有想到佛陀開始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他又沒有體會,常不輕菩薩見人就禮拜,他說:「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未來也會成佛。」這無不都是恭敬供養,佛法,我們要應用在人間。既然未來佛在受苦,我們怎麼不能趕緊及時去供養呢?我們怎麼不能及時去救拔他的苦難呢?佛陀的《本生經》裡,也曾經經過地獄道並發心,也曾在畜生道發心,他無不都是在六道中度眾生。所以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法,暢演他的心懷,就是要讓我們心能普遍,普遍很開闊,能將法在幽微中,廣闊無邊涯際,能很開闊。很小的、很微細的法能遍開。

這我們應該就要能了解,所以,法,不必驚疑怖畏,末法的眾生。這「魔之所說」,就是這樣,魔就是作亂,抱著欲心要得受供養,以世智辯聰來誘引人,將很多很多法引導偏差。大家以為這樣是真道,所以「而以佛之正法,反為不真」,覺得佛法與世俗事哪有什麼關係呢?剛剛說過了,法之微,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密相關。你為什麼要吃這種東西,吃這種東西,這些五穀雜糧,它各有它類別成分的物理、生物理在其中,它有各種不同的營養分,有有營養分的植物,也有有毒性的植物,有毒性能治病的植物,也能致人於死地,慢慢讓人身體腐化掉,很多啊!這種無不都是法,這都是理,藥理也好,食物道理也好,這全都是很微細。微細的東西可以擴很大,收攝回來,無不都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這種微妙的道理,包括於天地宇宙之間,將天地宇宙之間道理收納回來,就是在真如。所以這個真理,我們應該要很用心體會。

*菩薩聲聞,聞此經驚怖者,悉是乾土,尚非濕泥,況得見水。

所以「菩薩聲聞,聞此經驚怖者,悉是乾土,尚非濕泥,況得見水」。只是表面上聽法,知道了,但是他還沒有和理的水會合,還未與法水會合。就如遇到灰塵,風一吹,蓬蓬颺,還沒有水,有了水,種子才能萌芽出來。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還未見泥,哪有辦法見水呢?所以,新發意的菩薩有二種,一種是聲聞,一種已經開始要發心,但是沒有聽《法華經》的道理,只聽前面的,這樣還未圓,還未得圓教,不敢入人群中利益眾生,這樣就是還未圓。所以還帶著無明,付出時,求要有所得,利己,還不懂得兼利他人,所以這樣還是在乾土上,還沒見泥,何況見水呢?

*驚疑者不肯承擔,佈畏者恐失所守。

所以「驚疑者不肯承擔」,這個地方,前面就向大家說了,還有疑的人就不願意承擔。「怖畏者恐失所守」,害怕的人,就怕「枉費我修行斷煩惱了,都沒有與人染污、攀緣,現在要叫我入人群與人攀緣,恐怕我會受人污染」。所以「怖畏者恐失守」,「驚疑者不肯承擔」,這就是有這兩類,未來的眾生,誰去照顧,誰去傳法、度化眾生呢?這就是對這部經的驚疑怖畏。

經文簡釋:
「當知是為增上慢者」;如彼五千退席之者。

「當知是為增上慢者」。這就是增上慢的人,只顧自己,自己的心。「如彼五千退席之者」,這就是五千人退席,佛陀要說菩薩法,「我哪有辦法,我不願意承擔,而且我也不希望再與人攀緣。」五千人就退席了。(五千人退席,是因「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聲聞之人,聞是經而驚怖,必具增上慢習。

所以「聲聞之人,聞是經而驚怖,必具增上慢習」。他還是帶著這個習氣在,帶著你從前從前所聽的法,你以為你已經都圓滿了,外道教的,或者是過去的習氣。所以那個習氣還未改除,這個習氣就是疑、慢。貪、瞋、癡、慢、疑,雖然修行去除了貪、去除了瞋、去除了癡,但是,慢、疑還未去除,所以這些人就不會聽,不歡喜聽,他就退席。

*增上慢:即得少為足,未證謂證。又如須菩提等居僧之首,於菩薩法不生喜樂。

所以「增上慢即定性人,得少為足」,這些人得一點點,他就覺得我已經得很多了,我簡單聽一下,我都懂了,這種都叫做「增上慢」。每天過的都差不多。是啊,每天過的都差不多,我們每天也是要睡,每天也是要吃,每天也都差不多。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天也要聽法,因為我們每天聽法,法的資糧能增長我們的慧命。就如我們每天三餐要吃飯,三餐吃飯,五穀雜糧它能滋養我們的生命。所以因為這樣,生命要滋養,慧命也要滋養,所以每天也要聽法。不過「增上慢」的人,得少為足。我也有一段時間我有聽法,我差不多都知道了,這叫做「增上慢」。即得少為足,法,得一點點,他以為他都知道了。「未證謂證」,還沒證悟,還未真正透徹了解,才在乾乾的土,還未見到泥,更未見到水。但是,他認為,我這樣就已經證了。

所以「又如須菩提等居僧之首,於菩薩法不生喜樂」。我們在〈信解品〉中,須菩提領出了四位來向佛陀懺悔,過去他們對菩薩道,他們不生喜樂,就是不歡喜接受,這是須菩提他已經表達出來了,在還沒表達出來之前,他就是增上慢。因為不生喜樂菩薩道,菩薩道,入人群度眾生,他不喜樂,還是要獨善其身。學佛,我們必定要開闊心胸。常常說,雖然是非常幽微,這個幽微,我們將它放大,盡虛空、遍法界。煩惱的幽微放大,就是普天之下不得安寧,四大不調和,天災人禍,這也是眾生造惡業,煩惱無明所造成。所以,放諸這麼廣,普天之下,眾生受盡苦難多。但是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轉煩惱成菩提,你會去造作這麼多的煩惱,你就可以廣修福緣,擴開你的心眼,你的覺性開啟,真如就能展現,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物不有。

真如的妙有,那個實體,各形、各種、各色無不都是現前。理是看不到,形,每一件東西的形態,無不都有它的物裡存在,這就是理。儘管一直這樣說,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不是就這樣消失呢?很久以前的事情。我最敬愛的人在哪裡啊?我現在要說,在非洲,那一大群的黑珍珠(指非洲本土志工),他們在苦難中、在污泥中發光發亮啊!那個記憶一發散就到那個地方,他的環境,他的人,他的生態,都涵蓋在記憶體中,在裡面,這就是啊!所以說,一點點,這是玄妙,高深莫測;放開,那就是遍虛空法界。所以我們要用心,佛法覺性無處不在,我們學佛的人,時時秒秒都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