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01日】應病施藥 說法無畏

Community:
Branch:

「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大眾中說法不畏,盡知法藥應病治,隨根性樂說無畏,義詞辯說法無畏,一切異見皆摧破,一切正法悉成立。」

菩薩啊,聽,能聽,能受持這個法,聽進去了,就是記憶在心裡,不只是記憶在心,還是所有所有的義理就不忘失。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也盡知法藥應病治,就就是說我們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經如何教我們,我們如何來讀,讀經,受教入心;受教入心,也堅持記憶。讀,不是讀過就好了,讀,還要入在心裡,還要不斷去回憶,經的教義是什麼?什麼因緣,佛講這樣的經?這部經教育我們,就是我們的根機適合這部經,告知我們這部經的路,是要讓我們能走,所以讀經受教之後,我們要去身體力行,所以叫做憶持,要常常記得,就要這樣落實在我們的行動,行動中不離開道理,「眾義」,那就是道理,一切的義理沒有將它忘記。天地萬物之間都有道理,我們開口動舌、舉步動足,方向不要偏差,動作沒有差錯,這全都是道理。所以我們若能言行記憶,都是一致,我們的行動所造作,絕對是沒有偏差。所以我們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因為我們的行為與法是合一,聽與說出去,以及我們做的都是一致,所以我們能安心在大眾中,向大家說法。如是我聞,佛經裡是這樣這樣說,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因為佛這樣敎我們,我們就這樣學,我們就這樣做,我們這樣做,就做我們所說,說我們所做,言行合一,這樣在人群中說法無所畏。

所以,「盡知法藥應病治」。世間眾生就是身心不調和,大乾坤是四大不調,小乾坤,人心是心念不調和。因為我們的心念不調和,所以容易瞋怒之火起,欲念之水漲起來,時時都是在癡念中愚昧這樣過。所以,四大不調,在我們的心地,這種乾旱缺法,這就是愚昧,就像天地缺雨水,缺雨水,法水沒有來滋潤我們的心地,所以我們的心地,善的種子無法下種,所以就是愚昧,愚昧就是癡念,眾生就是這樣。這種地、水、火、風,在大乾坤中不調和,造成了災害,貪、瞋、癡、慢、疑,在我們的內心造就了煩惱複製,這就是我們的心有病了。心有病要怎麼辦?就是要知道學佛。學佛者,每天在讀經、聽經,無不都是要去了解,了解治病的方法,就如藥師,要趕緊,要知道藥性,自己有病知道藥性,我們就自己知道對症下藥,我們要發心,要入人群,我們更需要了解藥性,了解藥性,我們才有辦法治眾生的心病,所以我們必定要,「盡知法藥應病治」。應眾生的病,對症下藥,應人間,現在大乾坤也有病了,大乾坤的病,我們也要知道,到底大乾坤的病出在哪裡。

污染啊,污染空氣,污染大地,現在的名詞叫做二氧化碳,很多的污染,這樣使令整個空氣、大地,所以有病了,大地發燒了,溫度升高了,看看天下,天下除了四大不調,就引起了生活上的艱難。就像在委內瑞拉,這個國家現在(二0一六年) ,是通貨膨脹,物資、經濟很不安定,國家因為不安定,做生意的人,知道價錢又要抬高了,一些商家就趕緊去囤貨,人的心貪念,市場就沒有貨可買。有錢的人去囤貨起來,平時的商店就空空沒有東西,所以有的人他們就會去搶,就像他們的主食是玉米粉,這玉米粉,主要的糧食,它們全都被有錢的商店,這樣囤積起來之後,自然它就漲價起來了。

一包,本來他們當地的錢,一包二百五十元,那就是臺幣八百元。現在(二0一六年)漲價,喊到多少呢?就喊到一包二千五百元,就是臺幣八千元。這貧困的人自然就買不起了,所以有的人就,貧窮,他就要搶。有的不是很貧窮,卻是這樣的(通貨)膨脹,沒有道理的漲價,所以有的人就趁機,看見貧困的人在搶,一般人也一樣去搶,所以造成了社會就很亂了。

我們的一顆種子,已經很多年了,在委內瑞拉,她默默在付出,不過她一個人而已,她就要從她自己開始做起,她自己就是開商店,就是大賣場,她就是一個原則,她的商店絕對不囤貨,也不去做那分漲價,沒有道理的漲價,所以有的人就會這樣,可以說很尊重她,來她的商店買東西,就是這樣照規矩排列來買。

除了尊重她這分價錢公道之外,因為她幾年來,都是一直入那困難的地方,去關懷貧困的人,為貧窮的學生的家庭,學校她都去關心。就像有一次在學校裡,她要去學校,去幫助那些孩子,去看學校,學校應該要讀書時,為什麼學校都是空的呢?教室都是空的,看起來,教室裡面塗鴉、亂畫,裡面很亂,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原來學生全都是肚子餓,而且老師也無心教書,為了通貨膨脹,要去買東西,所以在學校裡面一片亂。

她,吳冉云,我們的第一顆種子,她就趕緊要如何,來幫助這個學校?知道這個地方有二百多位學生,她已經去了解這些學生所需要,按照孩子的名單,準備好這些數量,志工,因為她平時在付出,也有志工,志工裡面也有警察,那地方治安不好,所以就幫助她,將這些東西送到學校去。在要將這些貨搬下來時,校長不知道這每一樣東西,都是有列入名冊,校長就先去搬二份,後來被女警,就幫助在那個地方搬貨的,發現到了,就向冉云說,校長有這樣的動作。她這樣開始,就向校長解釋慈濟的意義,而且她解釋,在那個地方,是憑著她自己的力量,這樣為了這些貧困,現在的飢荒,有錢買不到東西,這些孩子,她要來為這些孩子,每一份都有名冊中,將慈濟的精神,對他說很多的道理。校長自己很慚愧,將東西拿出來,就這樣,他表達他的懺悔,願意投入做志工。

這就是說,在那個地方,社會已經亂到連教育也亂了。她在那地方這樣在付出,卻是也是無法安定那個社會,但是起碼她的作為,也已經引導了不少人,已經面向著愛,所以大家來維護她的商店,大家尊重這樣的作為,所以慢慢也一大群人,已經受感化了,所以這些民眾與警察等等,老師,大家已經表達出了,去付出,原來是這麼歡喜的事,原來能得到尊重。就像,冉云她的商店,在開始時,也曾經過了很多人圍過來,沒有次序,將她的商店撞壞了,她很勇敢站出來,向大家說話,她就說,她在這地方,在這個國家,她問心無愧,在這個地方做生意,是這樣在付出,從來不曾隨著缺貨就漲價,絕對不曾有過,價錢都是公道的。幾年來,是抱著那分服務社會的精神,為愛去付出。「你們大家這樣來傷害我的商店,對大家也沒有比較好,我的商店受傷害,我無法再像過去這樣,安心來做好生意,來供應大家,這樣對大家也沒有比較好。」

所以,有受過幫助的人,在做志工的人,大家就站出來替她說話:「是啊,現在的良知的人有多少呢?像這樣的老闆,開這麼大的商場,來供應我們物資,讓我們能安心生活,我們若不來護持她,誰敢在這個國家,做良心的生意呢?」所以大家就放,這樣態度溫和下來,開始就知道這就是錯誤,這裡與其他的商店不同。所以別人在做生意,動不動就有亂象,她現在的商場,她的商場,是每天都是這樣有次序,有警察自動來維持。其實不用警察,她也是這樣很平順在過。這就是說,菩薩她的行為,願意付出,用她的行為在那個地方,雖然是混亂的社會,她能處眾說法無所畏。正在亂的時候,她能站出來說話。這個社會已經亂了、有病了,她知道那個病源,是來自於國家的貪污,來自於商人這種囤積物資,這樣抬高價錢,她絕對是要做給人家看,她就是做應該做的事情,平息了大家這念不軌的心。所以有的商店,她的同行者也看到了,也開始慢慢,安定這個社會商場的現象。這就是「盡知法藥應病治」。

「隨根性樂說無畏」。眾生的根性,那個社會的情形,社會的人心是如何,就隨那個地方,她應身這樣去說法、去做。我們也是一樣,這種處群入眾,就是我們的行為,說我們所做的,做我們所說的,我們對法真正入心,按照法、按照道理,我們這樣行、這樣做、這樣說,言行合一。所以「一切異見皆摧破,一切正法悉成立」。我們若是能大家發菩薩心,聽法、聞法,信守奉行、憶持不忘,這些道理這樣常常記得,自然言行合一,大眾中說法就無所畏。

我們能知道人間的毛病、人的心的毛病、天地之間的毛病、社會的毛病,我們可以應藥治病,這就是我們要先很了解,這個社會人間眾生的根機,我們要常常展現出來,要說、要做,這樣自然我們,「義、詞、辯、說法無畏」。要常常說,無所畏。自然「一切異見」,不同樣的看法,自然慢慢也會同樣。就像那些商店,看到吳冉云她的商店,可以這麼平安,大家也會慢慢受感化,自然這些異知異見的人,慢慢也會歸正回來,所以「一切正法悉成立」。所以我們要用心,一切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行動中。

經文裡這樣說:「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得見此塔
禮拜供養
當知是等皆近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這個塔,我們前面說過了,就是有經、有法的地方,都可以建塔,就是那個地方就是有法在,有佛的全身,有佛的法身在那個地方。若有人看到這樣的塔,就是有佛法的地方,有法高顯的地方,應該就要禮拜供養。「當知是等」,就是這些人看到這樣的道理,能夠依理而行,信受依教奉行,這樣的人,自然他會漸漸接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近正覺,正知、正見、正覺悟,將這個法能入為自己的己心,自己有辦法去行動。人人本有靈山塔,這個塔在我們的內心裡。

接下來再說:「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藥王
多有人在家 出家
行菩薩道
若不能得
見 聞 讀 誦
書 持 供養
是法華經者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佛陀再喊藥王,說:「多有人」,很多,有人已經在家,或者是出家的菩薩,「若不能得見」,不能得見就是還沒,或者是沒看到,聞──聽、讀、寫、持這部經,意思就是這部《法華經》,這部經,還不能去供養的人,雖然他在家,或是他出家了,有心要聞法,有心要修行,但是他卻是沒有那個因緣,接觸到這部經,或者是接觸了,他不願意聽,不願意讀誦、受持,若這樣,「當知是人」。

接下來這段文說:「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當知是人
未善行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
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像這樣,雖然出家、在家,還無緣去讀誦受持那部經,我們就要知道,「是人未善行菩薩道」,這樣的人行善,發心立願還不夠。雖然出家,雖然學佛的在家人,他只知道因緣,知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未發大心、立大願,所以還未善行菩薩道,這法他還不知道。

當知是人
未善行菩薩道:
當知如此人等
未能善行
此菩薩殊勝善行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若真正是已經看到了這部經,聽到這部經了,也受持,行這部經的法,這樣才是真正行菩薩之道。簡單說來是這樣。所以說「當知」這個人,就是還沒真正發菩薩心,還沒真正得到殊勝的善行。我們要真正發大菩薩心,要有四弘誓願,要有四無量心,才是真正殊勝的菩薩道。

未善行:
秉前諸教
未能巧度
若聞是經
即入圓教
名為巧度
乃善行

所以,「未善行」;未善行就是說,過去所說的,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這叫做善行。還沒善行菩薩道的人,就是還沒得到巧度,就是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要去度眾生,要度眾生,你就要有種種方便法,要隨機應教,這是佛佛道同,要巧度,就是應眾生根機,度化眾生。所以若沒有得到《法華經》,不知道方法在人群中,在天下人間去暢通,去巧度眾生。所以「若聞是經」,若有聽到這部經,就是《法華經》,「即入圓教」,「法華」就是「圓教」,「即入圓教,名為巧度」,我們前面有說過,這叫做善行。

所以「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
乃能善行
菩薩之道:
即使有人
曾得聞是經典者
乃是必要之道
故曰乃能
善行菩薩之道
謂善於行此
菩薩之勝道

經典經文這樣說,就是說,「即使有人,得聞是經典者,乃是必要之道」,是佛陀心所祕藏,佛陀四十多年,成佛四十多年來,這個法,佛的本懷這樣護著,一直守護在他的內心,就是《法華經》。諸佛道同,這部經典是必要之道。所以「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因為是佛心所懷抱著,要為眾生所說最重要的法,最重要的法,就是善行菩薩之道,這是千經萬論,唯一就是要希望眾生,能善行菩薩之道,這在這段經文這樣說出來。也就是說,「善於行此菩薩之勝道」。要完成菩薩殊勝之道,菩薩必定要具足如來無量教法。

菩薩具足
如來無量教法
復於自利利他
種種所行之法
無所執著
斯即
善行菩薩道之義

菩薩不是發菩薩心就好了,他要無量劫以來不斷要歷練,要不斷去求法,法入心,生生世世累積如來無量教法,這就是菩薩以如來無量的教義,就是要自利,同時也要利他。在修行的過程,這也是自利,雖然入人群中,也是在造福結善緣,但是造福結善緣,回報回來,是自己被尊重。剛剛委內瑞拉一群的志工,不就是這樣說嗎?付出很歡喜,其實這樣的付出,是受人所尊重的,是自己得到利益。沒有錯,這就是自利,我們雖然是付出,其實也是利自己,利益自己,我們就是要利益他人。法,我們要很用功去追求,追求了這個法,我們很體會了解,我們必定要再與大家分享。這個法入我的心,在生活中我的改變,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與這個法如何來會合,這是自利利他。我們對法若很清楚,對事物就能會理,事物能與道理會合,道理應用在人事物中,若這樣,這就是自利利他。

「種種所行之法無所執著」。我們在修行,真的要開闊我們的心,心包太虛,與天體合一,這種無所著,不受污染,不會受人群中,種種形色、聲音,來污染了我們的心,於法若很透徹,就不受污染,無所著就不受污染。「斯即善行菩薩道」的意思。我們要好好開闊心胸,要好好將佛法去探討了解,聽一法就要拳拳服膺,要記憶著,要憶持,種種的道理不要忘記了,舉手動足無不都是法,要用這個法,住在心中。人人有個靈山塔,我們這個靈山塔讓人看到了,讓人起歡喜心,到處都可以建立靈山塔,人人的心中都是一座靈山塔,我們若是了解,心有靈山塔在,到處無不都是法。

所以「如人心念於惡,則以人天乘對治之」。

如人心念於惡
則以
人、天乘對治之
而不著於人天道
心念於世間
則以二乘法對治之
而不著二乘道
自化、化他
悉皆如是
則無一法而不為
波羅密之法矣
斯真善持是經
斯真善行菩薩之道

我們若法都很了解了,我們面對著惡人,有人心念若起惡,我們要如何去改變他呢?我們就要用人天乘,人天的教法。「要做好事,知道嗎?人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惡有惡報,惡報有三惡道,我們要眾善奉行,人間能得到富貴在人生,能夠將來能得福生天。」我們用這個道理向一般的人,心起惡念的人說,我們用心慢慢讓他體會,善惡因果,這叫做人天乘,來對治他。「而不著於人天道」。我們用這個法來對治這樣的人,但是我們自己就不執著在這樣,做善,就想要求生天,沒有。我們是希望行在菩薩道,我們付出無所求,不想要求回報,所以菩薩本來就是付出無所求,所以叫做「不著於人天道」。但是你遇到這樣的人,你就要用人天因緣果報,善惡果報觀來跟他說,這就是用方法,善巧,巧度眾生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教法,我們自己不受染著。

所以「心念於世間,則以二乘法對治」,若是已經在修行了,只是心念在人間,有的人就說:「人間也不錯啊,我做好事,做人也不錯啊!」我們就要趕緊用二乘法來對治他,跟他說:「人間雖然是好,但是你知道嗎?有苦集滅道。」有的人沉著在這個人間裡,他沒有受過苦,所以無所事事在人間,所以我們就要讓他知道,人生無常,瞬息無常,人生苦難偏多,我們要讓他了解世間是這樣,這就是二乘法。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來對治他,讓他能走入佛門來,好好修行,哪怕他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也已經入佛道來,去除無明,這也就是用這樣的二乘法,來對治他,這也就是巧度。

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四十多年間,面對著二乘的弟子,就是這樣教育他,讓他已經到了二乘。但是「而不著於二乘道」,佛陀現在就是要叫我們,不要著於二乘,我們還有空間向前前進,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對一般凡夫,還未接觸到佛法的人,心念起起落落,惡念一直生,我們就要用因緣果報觀度他。若是已經對佛法開始有興趣,就教他如何好好觀諸行無常法,在二乘中慢慢引導他,「方等」入「般若」,這樣一直一步一步走過來,而不貪著在那裡。

所以「自化、化他,悉皆如是」。我們去度眾生,一切都是付出無所求,我們的目標不是在人間法,不是在二乘法,我們的目標是在大乘。所以我們要發大乘心,就要經過菩薩道。所以「自化」,我們自己就要心清淨。「化他,悉皆如是」,都是這樣,我們要用這樣的方法,這樣過來。過去我們的心,有時候也會起惡念,過去凡夫時,慢慢我們了解佛法而接受佛法,已經開始在二乘中行。現在我們知道應該要向大乘,所以這就是,「自化、化他,皆如是」,要經過人間法,二乘法。「則無一法,而不為波羅密之法矣」,就是度彼岸,無有一法不是要從凡夫無明煩惱惡業,度過了煩惱河,到聖人的彼岸,所以每一個法,無不都是「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彼岸度,就是要到彼岸,度過彼岸,是「度」的意思,這叫做巧度。

「斯真善持是經」,這部經,我們若是用真心好好來受持這部經,「斯真善行」,這就是真善行的人,就是菩薩道。各位,不要執著,若執著於己所修之法,去誹餘其他,悉以為非法。

若執著於
己所修之法
而誹餘法
悉以為非法
斯謂之不善行
是皆未得
見、聞、讀、誦
是法華經者

有的人就是:我修到這裡而已,再下去太深了,我不要。就如佛陀開始開講時,就有人覺得這不是我要聽的,他就是退座,五千人就退座離席。他只執著在,過去的人間法、二乘法,就是執在那裡,耽著在那個地方,真正要走入菩薩道,他就排斥。自己不要接受,當然他就得不到這個法。所以「誹餘法悉以為非法」,覺得其他再說的,過去的我都知道了,未來的我不用再聽那麼多,他就守在那裡就好。

所以「斯謂之不善行」,這不圓滿,因為要到《法華經》,才是圓滿的教法,所以這不是善行,是「皆未得見、聞、讀、誦,受持是法華經者」,就是這樣有偏見,他只守在過去,他不願意再向前走。就如〈化城喻品〉,「前面的路很險要,我很累了,我到這裡就好,就是這樣。」總而言之,我們學佛法,必定要行菩薩大道,經就是道,道就是路,佛陀所說的經,是要讓我們走得通的路,不必怕,向前走,那就是能到達佛的境界。要不然我們半途而廢,永遠都在六道輪迴中,由不得自己。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四無畏〕
(名數)智度論五說菩薩之四無畏。大乘義章十一依之而釋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藥有二種,為世間法出世間法,眾生之根欲性有種種,菩薩能了知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一切異見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無量眾生一時雖來問難,而菩薩悉能於一時酬對,故對大眾中說法不畏也。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眾生問難,隨意解說法,如法能巧斷眾生之疑,是曰能斷疑。以有此能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 」(《佛學大辭典》)

【註二】
〔四無礙〕
(名數)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之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四無礙解〕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