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30日】是敬信人 去道甚近

Community:
Branch:

「如來以一切法平等之心, 見一切法無非皆是佛法, 即無一眾生非本來是佛, 故稱佛本懷經中如是說。」

我們能夠體會佛陀對天下眾生一切皆是平等,不只是對人類,是對一切眾生。所以常常說,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我們要很重視佛所說的法,雖然覺這很簡單,人人皆有如來真如本性,聽來很簡單,其實只是眾生,我們人人應該要很重視,也是一切法的根源,它的根本,是佛陀大發現,覺悟原來是這樣啊!眾生苦啊,苦在無明,苦在由不得自己,原來眾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原來眾生人人都有與佛同等,心開闊如宇宙天空一樣,心無染著,靜寂清澄,哪有什麼無明,哪有什麼苦難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生人人平等。這是佛陀他對眾生一個很大的發現,是佛陀覺悟,這麼大的發現,趕緊要向眾生來解釋。眾生,無奈啊!甘做貧窮子,不知道他平時在打掃的範圍,富麗堂皇一間豪華的大宅,裡頭的寶藏原來是自己的。這就是我們眾生無法去體會,佛陀就要像那位大長者,發現到他的孩子,但是無法趕緊叫他過來:「孩子,這是你的房子,你從小的時候懵懂,離開了父母,脫離了家庭,已經有這麼久的時間了,父親找得好辛苦,現在看到了,回來吧!」 


無法這樣就向他說,雖然發現到了,他在門口探看,父親趕緊派人:「將這個人叫回來。」但是家僕到達的時候,要將他叫回來,貧窮子害怕,怕得昏倒了,所以只好用冷水潑他的臉,讓他清醒,放他走,接著長者就要親自與他一樣,脫下了豪華莊嚴的衣服,穿上了糞掃衣,骯髒、破爛的衣服,去接近那位貧窮子,就如一平常的人一樣去接近,去接引他,找一項工作來做,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個故事。但是這個貧窮子是不是在那地方,大宅的周圍,他就能知道這間房子,我就是這間房子的主人,還是不知道,同樣,這位長者就要在一旁用心接引他,周圍的環境要認識,周圍的地方要打掃乾淨,然後認識了環境,清掃了周圍的環境之後,才慢慢將他接引進屋子裡,恢復了長者的身份,開始牽喚他進來,讓他了解這地方裡頭很多寶藏,帶你進來看。就是這樣慢慢地誘引他,父子的關係,從義子這樣將他牽引進來,帶他看,看周圍,看到他的寶藏,就跟他說:「這些都是你的。」 


看看,長者,慈父,要教導他的兒子,就要用這麼大的功夫,用智慧與愛去接近他,何況佛陀為天下眾生。他本來發現了天下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的法平來就是平等的心,人人本具,人人本具佛性,真理是這麼普遍,到處無不都是真理,不只是人,所有看得到,形形色色的物質,無不都是具備了充足的道理,這就是佛的大覺悟。所以,「見一切法無非皆是佛法」,看一切眾生無不都是皆有佛性,看一切法無非全部都是佛法,因為每一件東西都有含蓋著它無量的道理存在。我們若盡心、用心來看,哪一樣東西,你的周圍,你的上下,屋頂、地板、電燈、背後的景,看到的人,哪一項不是具足了無限量的道理合成呢?所以佛陀「見一切法無非皆是佛法」。我們凡夫看見的東西,表面上「美啊!我愛。」買來,放久了,沒在用了,很多啊!「舊了,我不要了。」就將它丟掉,變成了垃圾。不知那些垃圾裡面,那些東西都是很大的道理,在垃圾堆中很多,隨手一丟,哪一項工具、器具裡面無不都是寶呢? 


看看很多電腦、手機、馬達等等,丟下去,撿回來.環保回收將它撿回來,為了環境,將這些沒用的東西當作是寶,這樣將它撿回來叫做環保。環保資源拿回來,這些東西就仔細地分類,這些機械人家丟掉的,鐵類,就趕緊將它拆開,裡頭有鐵、有銅、有錫,很多五金都在裡面。將這些五金,鐵歸鐵、銅歸銅、鍚歸鍚,裡要還有金,但是眾生凡夫就是這樣,就把它當垃圾。而我們凡夫自己自甘墮落,甘願將自己視為凡夫,永遠都是凡夫,就隨著這樣的時日空空懵懂過日子,就是心起落,煩惱、無明再複製,到頭來,自然法則,人生總有結束的一天,何去何從?不知道,隨著業力這樣轉,轉到畜生道,轉到餓鬼道,轉到地獄道去了,由不得自己,很多的苦難沒辦法解脫,隨著業力轉,要看你過去有沒有這樣福緣? 


有這福緣,遇到貴人,這個貴人牽引你走上這條菩提的道路,接近了佛的道理,就要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有那分慧根、信根,我們到底過去生中聽法,有入心進來?有這個種子嗎?你沒有這個種子,怎會有根呢?有種子,才有發芽生根的機會,就要看我們這慧根、福緣。很多由不得自己的苦難,還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慧根、福緣,有慧根、福緣,自然你聽到佛法,你會起歡喜心,你就能夠接受。一失人身,萬劫難再啊!我們聽了佛法應該要好好珍惜,因為佛陀說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要重視佛的道理。 


「見一切法無非皆是佛法」。每一件東西,我們能夠用心去分析它,外面的東西分析得出來,對自己的真如本休是同樣的道理,這「即無一眾生非本來是佛」,沒有一個眾生無不是本來就是佛,因為每一位眾生原來就是這麼清淨,具有真如本性,人人都有這個本覺,我們的本性存在,人人都有。所以,佛陀為了要讓大家體會、了解,他就要用很多的時間,塵點劫的時間,來來回回人間,來為一大事開示眾生。眾生是不是能體會得到呢?恐怕就像那位貧窮子一樣,不敢一下就將他拉進來,就這樣繞了一大圈,先跟他在一起,就表示佛陀要先從小教,「阿含」這樣循循善誘,將我們引導到讓我們了解。我們也知道因緣果報觀,體會到了。四諦法,人生一切苦皆是來自於「集」,集了一切的煩惱、無明,所以伴著這十二因緣不斷輪迴。十二因緣、四諦法就是這樣不斷在輪轉,佛陀開始要教育我們,牽我們好好走入六度萬行,用種種方法,從小教慢慢引入大教法,讓我們都透徹了解這方法,就是接近佛,回歸本覺真如本性。 


這每天都是這樣在說,佛陀的本懷無非就是這樣。就是隱藏著他的本懷,四十多年了,眾生到底是不是完全了解呢?或者是一知半解?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有這樣去體會到。所以,經中如是說,這就是經的裡面,其實要為我們開示,就要我們能接受,我們能覺悟,我們能體會,我們要入,就如那位貧窮子,進來,進來到這個大宅中,你若沒有進來,無法到寶藏的裡頭去,所以入定要很用心去殷勤善誘,這是如來的慈悲。學佛,真的是很不簡單,我們全都在宇宙間,其實宇宙間也有一個與我們很熟,卻也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到一項,一個宇宙的奧妙存在。歷史上(二0一0年十月一日),中央大學一位教授,葉教授來,送我一顆在虛空中、宇宙間,天體宇宙中,送我們一顆慈濟的行星。這顆行星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在小行星裡面,他發現了一顆星,還未命名的星,新發現的。提到聯合國天文台,提出了這顆行星,要將它命名叫做慈濟星。 


這在2010年,聯合國天文台已經通過了這顆行星的名字叫做慈濟,將這顆行星,在天體間有命名,將這證書送來慈濟。我就問;「這顆行星的位置是在哪裡?」就說:「在火星與水星之間。」我就又問他說:「它的時間,繞著太陽一圈,到底是多久?由我們地球時間來算,是多久?」差不多它繞一圈,意思就是它的一年,是我們地球年五年七個半月,是它的一年。到底它離地球多遠?三四億公里,將近四億公里,繞著太陽系,這也就是說,佛陀他發現天地宇宙,他說虛空無量,世界無量,無法算計的世界,所以在《彌陀經》就說,我們心的速度,差不多吃一頓飯的時間,就可以去繞十萬億佛國,可見世界到底有多大啊!有多少世界?十萬億佛國,我們這太陽系中,也才只有一尊佛,因為就這一顆,有生命,有一尊佛,二十萬億佛國,到底在這個太虛,虛空中到底有多少的世界啊? 


佛陀的智慧就是這樣,要說到底來,真的是無法去解釋佛陀的智慧。智慧是從覺悟中來,這個覺是不是只有佛陀才有?不只,是連我們人人一切眾生皆有本覺,我們人人應該全都有,到底我們要如何去了解?就是很多,就像在垃圾堆一樣,垃圾堆中有多少的寶,五金,天宇宙間的寶藏都在垃圾堆中,我們現在就是在垃圾堆中的一項東西這樣而已。我們已經發現到佛法了,佛陀跟我們說,讓我們成為人類,而且接近菩薩道,將我們接引來到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我們,這條路就是覺道,只要你在這覺道上再向前前進,那就是接近佛覺,就是回歸我們的如來清淨本性。這就我們常常在說,目的就是要我們時時將無明煩惱一層一層去除,回歸到我們純真的本性來,不要太複雜,回歸到單純真如的本性,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才能有辦法了解。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因為很單純,回歸到真理來了,經、法就是佛的全身,不必再怎麼建塔,原來有這部經、有這個真理。這個真理,「人人有個靈山塔」,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回歸我們的本性,到處,只要你將這個法入心來,這個塔就隨著你行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有靈山塔在,因為靈山塔是佛的全身。所以,「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們自己也要對自己要很珍惜自己,要自愛,我們自愛才不會墮落,自愛,我們才能行在菩薩道上。我們若沒有自愛,就是一堆垃圾;我們若懂得自愛,七寶合成的塔,也時時接受七寶的供養,甚至有莊嚴的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在歌頌,在讚歎。做人要做出了人的典範,要讓人讚歎,這就是我們珍貴,人人本具有個靈山塔,只要我們隨順法,好好修行,到處,處處在在無不都是能建塔的地方。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簡釋: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此釋禮供是塔即近菩提。若有人見塔,頂禮供養。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我們應該得見了,大家應該看到了,佛法原來就是這樣,不離世間法。佛法原來就是一條路,這條路是人人可以走的路,它的方向很明確,從善的道路走到覺悟的境界,從覺悟的境界入人群中去,再覺悟他人,度化眾生。這慧根、福緣成就了,那就已經體會到了佛的境界裡,入如來室,與佛共處,與佛同一個地方。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真理,看到這個顯德,塔叫做顯德,也叫做高顯,以前曾經解釋過。佛、菩薩,就是顯出諸佛菩薩的德是高,所以叫做高顯,叫做塔。看到這樣的道理,顯出這樣的德,我們應該要禮拜供養。這就是在解釋供養塔,那就是近菩提,就是近覺道了,我們若是禮供塔,那就是接近覺道了。「若有人見塔,頂禮供養」。已經對佛,我們相信,我們已經信根已經扎深下去了,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我們已經四信現前了,所以我們恭敬尊重。不只是要自愛愛他,不只是自覺,還要覺他,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敬恭信重。 


經文簡釋: 
「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敬信人,去道甚近。 
當知此人契近佛心,貼近正等覺。 


所以「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是敬信人,去道甚近」。已經要接近道了,懂得要敬信道理的人,這些道理已經透徹了解的人,這樣的人,已經「去道甚近」就是離開道已經很近了。你和他距離多遠?很近啊!這就是如剛才說,慈濟的小行星,與我們的距離有多遠?三四億公里那麼遠,還很遠啊。但是我們了解道理之後,佛陀心中無量億世界,無不包含在佛的內心覺性中。我們若是覺悟,覺性就與我們離很近,不遠了。所以「去道甚近」,不是甚遠,是很近,離道就很近。看到這樣的法,我們起歡喜心,懂得恭敬、尊重,這樣的持經、寫經、讀經、講經、聽經、傳經,這都是能如塔要建立的地方,我們應該要恭敬。所以「當知此人契近佛心」,已經開始接近。契就是已經快要貼心了,已經了解佛的本懷了,「貼近正等覺」。已經靠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這在《法華經》就是這樣,讓我們能去體會,法,人間法、出世間法,無不都是在這部經之中,我們若能很體會、很透徹、很了解,這就已經接近了。 


*僅禮拜供養任何處所見之塔,並不必見此經,佛已許其得近菩提,是即間接授記。 


所以「僅禮拜供養」,光是禮拜供養,「任何處所所見之塔,並不必見此經,佛已許其得近菩提」。意思就是這樣說,在那個地方發現到,你光是在塔那裡供養禮拜,不論在那個地方看到塔,就只是在那裡禮拜,但是「並不必見此經」,其實,光是看到塔,就知道裡面就已經有佛全身在裡面。因為這個地方它有這樣的經,有這樣佛的全身在。佛陀這樣說,已經接近菩提了,就是光是看到塔,就知道那個地方有在弘揚這樣的法,開始接近,起歡喜心。就是已經知道,裡面你不必進去,你就知道裡面已經是有佛的全身,已經接近這個覺悟佛性的地方,此即是間接授記。佛陀開始在授記,在《法華經》裡面開始就是這樣在授記,雖然不一定大家都覺悟了,但是佛陀就說,既然你們大家有聽到這部經,有開始在接近了,就為你授記。過去有二千人受記,是不是這二千多人都是體會到了呢?不過佛陀說,這些人全都得佛授記了,這叫做間接,不是直接,意思就是說他們還沒入經典,或者是見佛全身,還未完全體會,但有隨喜聽,聽,歡喜,沒有排斥,沒有毀謗,這已經就有這樣的善根,就有成佛的機會了,所以佛陀就間接授記。 


*此既明本經被機之廣,並使彼回小向大者心更堅固,知將來決定作佛。 


「此既明本經被機之廣」。就是這部經廣被的廣,到底廣到什麼程度?所有的眾生都能間接受記,天地宇宙間也能向天龍八部授記,前面我們也說過了。「並使彼回小向大者心更堅固」,總是佛陀既然認定眾生都有真如覺性,雖然還離得很遠,有的還在墮落中,有的人已經自拔了,但是還在小根小智,卻是佛陀也耐心,希望能慢慢誘引他們能回小向大。哪怕是小根機,也在這裡為他授記,希望他們能回小向大。所以「知將來決定作佛」,未來也能作佛。這是佛心,佛的慈悲心,我們要時時感佛恩。佛陀接下來就又這樣說, 


經文:「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此釋見聞是經善行勝道,以此經為因,因則巧妙。善行不善行為下喻本。 


佛陀再叫藥王,向藥王這樣說,若多有人,還有在家或者是出家,有想要發心行菩薩道,「若是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他既然發心要出家了,但是他還無法看到《法華經》,還不能去讀誦、發心受持《法華經》這樣的人。這佛陀就是要解釋,「見聞是經善行勝道」,看到這部經能起歡喜,願意去受持,願意去讀誦,願意書寫,願意解釋,這樣實在是不簡單,善行很殊勝,這條路。因為「以此經為因,因則巧妙」。因為這部經是成佛之因,要能得遇、值遇這樣的經,我們看了就很歡喜,願意去受持,這要有巧妙因緣,所以這是因,是成佛的因。「善行不善行」,有的人願意,善就是願意,這些已經是出家,或者是在家,都是佛的弟子了,但是有的不願意,有的人無緣,這就是下面會再解釋,還有很多的譬喻。 


經文簡釋: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以見有人,若在家士女,出家僧尼,行菩薩道者。 


*「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如上四部,雖則受行菩薩之道,而於法華不得見聞受持讀誦。 


所以藥王,「以見有人,若在家士女,出家僧尼,行菩薩道者」。你若看到有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的僧尼,在行善道。「如上四部,雖則受行菩薩之道,而於法華不得見聞受持讀誦」。雖然也是在行菩薩道,但是他對經還沒有很歡喜心,還沒有那個因緣去接受。這就像讀、誦、書、持,「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法華經者」這樣的人。這是前面有說過了,這個因緣、譬喻等等,從小乘一直到大乘法來,雖然已經是受行菩薩道,修菩薩之道,但是《法華經》,於《法華經》不得見聞受持讀誦」。有其他,不論你是在「阿含」、「方等」、「般若」,這些經典你都有讀過了,或者是在《華嚴經》更沒有人讀,因為太大部了,尤其是完全說佛的心靈世界,這四部經,雖然有人這樣讀過,也知道這是行善道,行菩薩道;知道了,但是他還沒有在《法華經》裡,真正去接觸到;接觸到也無心願意接受;接受也不願意去受持。 


這就要看他的因緣,是不是有那麼巧妙的因緣,慧根善緣,有這麼巧合能會合來嗎?很多佛弟子,說不定連聽到《法華經》這個名詞都不曾聽過,也有。有聽到,他也不見得他很願意去聽、去讀、去誦,這要看因緣。因緣,有的還很遠。就如佛的時代,說過去一個很長久的時間,有一尊佛出世,這尊佛出世,很多人來供養。其中有一位比丘,就是很虔誠,每天、每天都要去供佛,供佛,就是去為他點燈。但是,他去供佛點燈,這個燈從哪裡來?燈,就是一位在賣燈油的老婆婆(原典所述為王女牟尼),這位老婆婆看到這位比丘心生歡喜,就是一直想要供養這位比丘。這位比丘若要燈油,她就免費一直供給他。所以比丘拿到燈油,就去供佛。最後,這尊佛他就開始,看到這盞燈,同一位比丘,長年累月,每天、每天都是這樣點這盞燈來供養。 


佛陀為很多人說法,這盞燈就是很明亮的燈,一直到那尊佛將入滅前,講《法華經》,開始授記,就為這位比丘授記,說:「將來你能成佛。」這樣為他授記之後,將來成佛為提和竭佛。那時候大家對這位比丘很讚歎,你的修行,你這樣每天來供燈,所以你得到佛為你授記。這個話傳出去,那位老婆婆聽到了,就趕緊跑到那尊佛的面前向佛說:「佛啊,這位比丘供佛的燈,油是我供養的,比丘能得佛授記,佛啊,你應該要為我授記。」佛陀就說,他說:「你將來要為你授記的人,是這位比丘。成佛之後,自然他會為你授記。」 


所以說,因緣就是這樣,因緣巧合不可思議啊!同樣的道理,雖然在佛,同樣釋迦佛的座下修行,有的出家,有的在家,經典都有聽到了,就是對《法華經》,他就是沒有興趣。佛陀開始要講經,五千人退席,這就是他們不願意接受《法華經》,不願意受持、讀誦、書寫,未來的眾生應該也是這樣。佛在世,五千退席,佛在世,說很多法,不是大家都能來到法華會;來到法華會,他也要退席,這就是因緣巧合。所以,佛陀就這樣再向藥王菩薩說,「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下面還有什麼呢?總是道理很多,只要我們用心,用心了解《法華經》所涵蓋的是很多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但是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體悟到呢?就要耐心,就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