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7日】廣修七善 蹈七寶華

Community:
Branch: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性本具覺性,稚童天真純潔;直心入道無染,圓鏡境智明淨;自性清淨隨順,理諦法性覺慧。」

用心啊!人生,「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人人本具清淨佛性,與佛的智慧也是相近,只是我們已經,煩惱無明一直熏習、熏習,愈來我們的清淨本性與,這無明、煩惱污垢將它覆蓋了,這是習氣,與我們的本性慢慢隔離,隔離了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放在哪裡?遍虛空法界,無不都是真如本性,卻是我們就無法去體會到,無法體會到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將我們隔礙了,所以讓我們一直在這個,煩惱、無明生活中,苦不堪啊!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儒教就已經這樣跟我們說了。佛法講性,也是性與佛相近,只是我們就是這樣,這樣一直與無明、習氣,一直滾在一起,所以無明覆蓋了,很可惜!離多遠啊?實在是不遠,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真理,無時不在這真如性中,卻是我們偏偏就是無明,將我們覆蓋,習氣作弄我們,所以讓我們隨著習氣牽著走,這我們要用心體會啊。
 
人性本具的覺性,就如稚童天真純潔,很幼稚的孩子,年紀小小的,他的本性就是這麼的清淨,還未與這世間人事物發生關係。就是生下來,父母就是這樣撫養我們,隨著日子的生活這樣在過,人生世事好像和孩子都無關,所以這些孩子,不論生在貧困的家庭,或者是富有家庭,幼小的孩子,對他都沒有關係,反正認定的是這對父母。這在年紀很小的時候的心,就都不受外面的境界污染到,所以天真、純潔。但是,我們慢慢長大了,慢慢時日與人事,就這樣混合起來,時間,自然的法則讓我們長大了,慢慢地,不知覺中,人情世事就開始接近來了。就知道,懂得去分別。「別人的家庭環境怎麼會這麼好,別人的生活怎麼這樣富裕,我的環境….。」「別人父母這麼有名、有地位,而我的父母怎麼會這樣,要做苦工、受苦勞,讓人看不起。」自己的心,有的孩子就會知道父母辛苦,自己要用功一點,要好好地長大,分擔父母的苦勞。這就是懂事,這個本性還在,而且沒有受很多煩惱將他污染了。
 
若是有的分別,「別人的父母是這樣,有權、有利、有名,進出能讓人家這麼看重,我的父母與人家比較起來,我很沒面子。」開始就有這種分別心,這就是無明煩惱,開始一直一直覆蓋過來了,孩子開始不學好了,就是要去闖出了一片天,一念偏差,步步走錯路了。這就是人生這個習氣,「習相遠」,本來的性是這麼的簡單、清淨,時間成長我們,卻是這個人間成長的過程,就受到人事物的欲念將他誘引,這種煩惱這樣產生起來,這習愈來愈重,愈來愈與清淨天真本性,就愈拉愈遠了,懵懂、無明愈是覆蓋,這就是人生啊!
 
就如羅睺羅,生在皇宮,父親,悉達多太子,早就出家去了,羅侯羅名稱解釋叫做覆障,兩層的障礙,一項是障礙母親,一項是自己自障礙。在母親肚子裡六年的時間,耶輸陀羅因為太子離開皇宮的,六年後才生孩子,所以引起了皇宮很大的波動,大家對耶輸陀羅的貞節,就是起了很大的議論,所以有一段,一直討論之後,就是要將耶輸陀羅處於死刑,所以<戒定真香>裡面,耶輸免難,火焰化紅蓮,這一段,這是解釋就是處死的方法,就是用乾柴烈火,挖一個坑,乾柴烈火,要讓她跳入火坑,乾柴烈火中。
 
耶輸陀羅雖然是很怕,但是無奈,叫喚天地不應啊!明明是這樣清淨貞潔,就是無奈懷孕六年,有口難言,如何辯論都沒辦法,所以只是在那個地方向天說:「我是保持著這麼純真貞節,今天遭遇到這樣,這也是很無奈。」孩子抱在手中,這就是一個命,所以希望能夠天地之間為她作證,她是貞節的,只是期待能天地為她作證,是貞節。在這當中,要跳下去的時候,那個火坑忽然間火熄了,就淨水浮出了蓮花,很大的蓮花,托住了耶輸陀羅,與羅侯羅的身體,大家看了,不可思議,為什麼有這樣的現象?大家認為這是證明,耶輸羅陀是貞節的,這孩子是王族的血統。所以大家如獲珍寶,趕緊將孩子抱起來,證實了耶輸陀羅是清白,這樣讓她過了這關,險要的關。因為這樣,羅睺羅在皇宮裡,大家疼惜,大家愛護。
 
佛陀成道六年後,由淨飯王要求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後,也應該回來度化國人,佛陀應邀了,所以弟子先來向淨飯王解釋,成佛後的佛陀,是天下眾生(的),不屬於皇宮,不屬於家庭,是天下眾生的慈父。向淨飯王解釋,成佛之後那分的超越,超越俗情,是已經天下大愛,眾生的導師了。淨飯王了解了,也是用恭敬的心,佛陀將要入城,還在很遠的路程,淨飯王就帶著大臣出城,在那個地方等待、等待。遠遠看到了,僧團一千多人,是多麼莊嚴,這樣已經接近王城來了。淨飯王看到這一團,這麼莊嚴的僧團慢慢到達了,淨飯王也慢慢向前走,雙方面慢慢前進,一直看到佛陀,看到僧團,淨飯王的心愈是恭敬,已經忘記了一切,忘記了將接近的佛陀,是他的兒子,已經忘記了,只是內心充滿了,那分恭敬、尊重,由不得自己就這樣頂禮佛足。國王頂禮,大臣也一起頂禮,如律如儀,這來接世尊,是世間人人所尊重的佛陀,就這樣接入皇宮。開始,百官大臣、王親國戚全都來聽法了。
 
在這當中,一段很長的時間。當然,耶輸陀羅看到大家那麼歡喜,她的心情卻是完全不同啊!非常的複雜,凡夫心、世俗情啊。所以她遲遲就是,不與大家同時出去見佛。不過,也很期待,期待能夠太子,她的內心還是,佛陀還是太子,十幾年的太子啊!所以一直期待,彼此之間這分情還在。要用什麼方法?羅侯羅,將羅侯羅,年紀還小,就這樣將他穿得很可愛,很可愛,就把這個孩子叫出來,「來,你的父親,就是在這群人裡面,去看,看你的父親!」也沒有跟他說,哪一位是他的父親,但是天性至親,從來不曾見過,他的親生父親是誰,僅僅看到的是一大群的比丘,羅侯羅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是摒住氣息,看看羅睺羅到底是不是認得,他父親是哪一位呢?這麼天真幼小的孩子,他就這樣一直走、走,走到佛的面前,在那個地方,好像很親,投入他的懷抱之中。佛陀教他說:「要頂禮、要禮拜。」孩子就開始乖乖,又離開了佛陀的懷抱裡,大人就教他:「就是要這樣禮拜。」就是這樣的頂禮。
 
這也是人之常情,也是血統至親,就是這樣,大家更證實羅睺羅就是悉達多太子的血統,所以大家已經圓滿了,雖然在那火焰化紅蓮,但是這時候佛陀回來皇宮,更是「疑」,小點的疑也全都打開了。佛陀開始皇宮說法,一段時間,佛陀想:這些僧僧都住在皇宮裡,每天的生活,所住的,住宿與飲食,全都是這麼富有,這樣子不行啊!修行者應該要回歸修行的團體,要回歸修行的境界。因為這樣,就又再將僧團帶出,離這王宮不遠,那片土地的林中去,在那個地方,過著很自然的僧眾生活。但是時時,常常回去皇宮。因為淨飯王已經法入心了,已經瞭解佛法了,希望太子的法,佛陀的法,時時在皇宮宣化、教育,所以佛陀時時受聘請,入皇宮受供、說法。
 
這期間,羅睺羅,就是很喜愛,親近佛的身邊,佛若入王宮,羅睺羅跟前跟後,就是這樣一直跟。有一回說法結束了,走出來,離開王宮,羅睺羅也同樣跟出來,在佛陀的身邊,一直就是纏著佛,不要離開,向著佛陀這麼說:「佛陀呀!我什麼時候,才能常常跟在你的身邊呢?我很喜歡在你身邊生活。」佛陀看到羅睺羅這樣說,就微笑對著羅睺羅說:「很快,有一天我會將你,帶在我的身邊。」從這一天起,佛陀就這麼想,應該要來說服淨飯王,因為孩子還小,淨飯王也已經有年紀了,萬一淨飯王過世之後,其實這個國家,這麼小的孩子,要如何來面對接政呢?這對一個國家不是好的現象。所以世尊,佛陀,果然向著淨飯王,向他說出了他的心意,希望淨飯王,能看開世俗一切的情,能放下這名稱上的,名利、地位,希望淨飯王能夠接受佛法,脫離世俗的一切。
 
淨飯王也了解了,年齡也這麼大了,固然皇孫,就是羅睺羅,年紀還小,將來接政的問題,是沒有什麼辦法來統理國家,也罷了,只要孩子歡喜,不為仁王,也可以為法王啊!出家能夠受佛教化,將來可以救度眾生,總是比為一個國家,為民眾謀福利也不一定,因為,人間四姓階級的問題,久久就是無法能解決的問題,貧窮的人還是這麼多,小小的一個王城國家,卻有很多繁雜,應該讓他出家,得真理、聞佛法,這才是真是愛,愛在幼小孫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兒子,已經是這麼的成就了,為天地間的大覺者,是世間人人所尊重,這已經見證了,沒有什麼好執著,一個小小的城市,這樣來,可以比擬的,所以他願意,隨他的意。佛陀只要淨飯王同意,沒有傷到淨飯王的心,看到淨飯王心開意解了,佛法已經透入了淨飯王的心,沒有俗情的牽掛,佛陀也很歡喜。所以,就叫著舍利弗,目犍連,來,羅睺羅交給你們兩個人,目犍連要為羅睺羅教授,舍利弗為羅睺羅師父。所以他們兩人來指導這幼小的孩子。這就是沙彌,最初的第一位,就是羅睺羅。
 
羅睺羅出家了,但是,小沙彌在比丘群中,雖然是很可愛,但是很調皮,這種又調皮又是可愛,僧團人人也是很寵他。他是佛陀的兒子,是國王的孫子,也是在王族中來出家的人,所看他長大的親人,所以大家很疼愛他,因為這樣,所以他很調皮,養成了愛捉弄人。有時候,人家若要來見佛,明明佛就在裡面,就在外面跟人家說:「佛陀不在哦,佛陀行腳出去在外。」讓人很遠的地方來,這樣失望回去了。明明佛陀就不在,他就出去外面,就說:「佛陀在精舍裡面哦,可以見到佛是福啊!」大家就要來見佛,一場空啊!常常這樣在捉弄人。這個消息,佛陀知道了。有一天,佛陀從外面回來,看到羅睺羅,就很嚴肅,都不和羅睺羅說話,也就這樣很嚴肅。進到裡面坐下來,儘管羅睺羅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頂禮,向佛陀問安,佛陀都是嚴肅不回應他。他看到佛陀這麼嚴肅,好像自己也很惶恐。
 
這當中,應該是洗腳的時間到了,羅睺羅就趕緊去將盆舀水來,自己就這樣在佛陀的面前,蹲下身來,將佛的腳捧到水桶裡,很溫馴地為佛陀洗腳。洗好腳了,擦乾,水要捧去倒掉時,佛陀就開口說:「羅睺羅,洗完腳後的這盆水,你可以喝啊!」羅睺羅抬頭看佛,「不可能啊!佛陀,您的腳剛才從外面回來,是這麼髒,用水洗過了,腳是乾淨,但是水是髒的,我要怎麼喝啊?」「是啊,羅睺羅,你現在的內心,和這盆水一樣的骯髒。水本來是清淨的,但是因為腳骯髒,洗過腳,水就是骯髒的。跟你一樣,原來你是在王宮,你年幼,天真無邪,你的心很清淨,來出家了,但是你在僧團中,過了一段時間,不但你的心沒有好好淨化下來,你卻是污染了你的心。你這樣對人,這種說謊話、打妄語,我不在,你說我在;我在,你說我不在,這種打妄語,捉弄人,這讓大家,現在你說的話,誰願意相信你呢?你想要出家,你想要學法,將來你也應該去說法的人,你現在說話沒人要相信你,你和這桶水一樣,你失去了做人的本性,失去了你的人格。」
 
羅睺羅說:「我知道了。」佛陀就說:「拿去倒,水倒掉。」但是佛陀就說:「羅睺羅,這個桶子拿去裝飯。」羅睺羅又想:「不對啊,佛陀,飯是在缽裡面,桶子是已經洗過腳,水是髒的,桶子也是髒的,怎麼現在叫我裝飯來吃呢?」「對啊,羅睺羅,你現在的心,同樣與這個桶子一樣,已經是污染了,你沒有想要完全將它洗清淨,已經污染過,這個桶子不能裝飯,就如你污染過的心,你若沒有經過一番清洗,你這個心還是習氣還在。」羅睺羅又更懺悔了,頭這樣低下來,不敢抬頭看佛。佛陀就桶子用力踢過去,羅睺羅嚇到了,看到那只桶子在那裡轉啊轉啊,轉就倒扣下去。佛陀就說:「羅睺羅,這個桶子現在已經倒扣下去了,你還能上面再裝水嗎?」「佛陀啊,這個桶子要再裝水,要反過來才能裝水。」佛陀說:「對啊,這個桶子既然是這樣,不能裝水,也不能裝飯,也已經骯髒了,這個桶子現在有什麼用呢?」羅睺羅就說:「是啊,這個桶子,是這麼粗糙便宜的東西,沒有用,就將它丟掉吧!」
 
佛陀就說:「就是像你!已經沒有用了,人家就要將它丟掉,就像你這樣,不懂得要懺悔,就是沒有用。沒有用,就要將它丟掉了,跟你現在,大家唾棄你,一來,你自己污染你的心,已經是無可作用了,人家不會相信你了,你還不懂得要懺悔,這樣更沒有用了。你認為這是很粗糙便宜,對啊,你就是已經變成,一點價值都沒有的人了,你這輩子就等於廢棄了。」很嚴厲地向羅睺羅這樣的教誡。羅睺羅開始流淚了,抬起頭來向佛陀說:「佛陀,我知道我應該懺悔了,我要透徹、徹底地懺悔,我要修行,我再也不敢,不敢再這樣捉弄人了。」佛陀開始就跟他說:「是啊,羅睺羅,說一個故事給你聽。」佛就說,過去過去有一位國王,兩國相爭的時候,他有一隻大象很勇猛,要出征時,他就將牠的身上,腳,四隻腳都綁著很利的刀槍劍戟,全身,牙也綁著很利的矛、劍,都為牠綁著,這些很多的武器,都綁在這隻象的身上,讓這隻象去作戰。
 
但是這隻象開始要作戰時,牠把牠的鼻子收進來,只有身體向前衝。故事說到這裡而已,羅睺羅不知道意思,佛陀就說:「這就是譬喻,一隻象都很強壯,身體穿著鐵甲,四肢都綁著利器,連牠的象牙都有利器。但是牠最軟弱的就是那個鼻子,象牠都知道,萬一鼻子若受到刀槍的傷,牠的生命就休了。所以這隻象要懂得護鼻,保護鼻子。所以,你是人啊,你難道不懂得保護你的慧命嗎?生命就是隨日過,現在你也是青少年的時候,不是幼年了,現在你應該,要護你慧命的時刻。」
 
羅睺羅更加透徹了解了,「佛陀,我發誓再也不會犯錯了。」這是羅睺羅,佛陀怎樣嚴格教誡他。所以羅睺羅從童稚天真純潔,從此開始就是「直心入道無染」。雖然年幼出家,大家寵愛他,雖然有這樣的愛捉弄人,佛陀嚴格的教育,從這樣開始,他就是以童真入道,直心,直心無染,就這樣「圓鏡」,大圓鏡智,自然明淨,再也沒有骯髒的東西來污染他。他的心鏡保持很乾淨,大圓鏡智。過去一段時間,我一直說「大圓鏡智」,就是我們的心鏡很乾淨。
 
所以「自性清淨隨順,理諦法性覺慧」。這就是我們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羅睺羅年幼能入僧團,所以他的性還沒有拉得很長遠,只是一時的習氣,佛陀嚴厲地教誡,馬上改過來,還是保持著他這種,人性本具的覺性,這種稚童天真純潔,還是同樣,所以他能直心入道無染。這面鏡子很清淨,自性清淨,隨順佛教,這樣自然所有的諦理,那個覺慧,覺性慧海,就這樣能浮現出來,這就是羅睺羅。我們也要很用心去體會。羅睺羅是一個很幸福的人,這麼小就能入道來。
 
前面的(經)文:「世尊甚稀有,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如今日所聞。我今無復疑,安住於佛道,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這是阿難他用偈重說一次,希望大家能再有記憶。阿難就是方便來侍佛,作為佛的侍者。其實,佛的教法,點滴入阿難心,阿難是護法藏者,這就是阿難他以方便,本具菩薩行,但是外現聲聞相,這就是阿難他能得佛授記。
 
接下來的(經)文再說:「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
 
爾時
佛告羅睺羅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蹈七寶華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現在阿難受記完畢了,接下來就是叫到羅睺羅了。羅睺羅,羅睺羅,覆障,剛剛有說過了,覆障,他的名字,意義就是叫做「覆障」,就是自己障礙,又障礙了母親,覆障。
 
爾時佛告羅睺羅:
羅睺羅:覆障
佛欲出家
父王告言
若得子已
當從汝志
為子所障故
不即出家
 
佛要出家時,國王,那就是淨飯王,就是這樣說:「你若是這麼堅持要出家,要等到你有後代,你真的有兒子時,才讓你出家。」這就是佛陀要出家,淨飯王不肯,所以,耶輸陀羅懷孕了,佛,他就這樣有了羅睺羅。所以說來,羅睺羅也是佛的一個障礙。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蹈七寶華:
汝於未來久遠之世
因時廣修七善功德
果地高蹈七寶蓮華
 
經文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意思就是說,羅睺羅,「汝於未來久遠之世」,還很久,「因時廣修七善功德」,果地很高,「果地高蹈七寶蓮華」。這就是,你未來能成佛,蹈七寶蓮華。意思就是說,以七覺因行,七覺因行,大家知道了,「三十七助道品」,七覺支,「以有七覺因行,故果上有寶華之莊嚴」。將來他的號就是有這麼莊嚴。所以,「華」表示妙行,華就是表示妙行。「由(因)行證果,故云蹈七寶華」。這是表示,華,要經過這七朵蓮花,就是這「七覺支」。「七覺支」,「三十七助道品」裡面所有的,「三四、二五、七、八」,這「七覺支」,要經過之後,才有辦法成佛,這就是還要很長的時間。
 
蹈七寶華:
以有七覺因行
故果上
有寶華之莊嚴
華表妙行
由因行證果
故云蹈七寶華
 
各位,時間長,但是我們的時間不夠,總是我們要用心,你們去回顧「七覺支」,這就是成佛的緣,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不只是「七覺支」,「三十七助道品」全部,「七覺支」為代表,其實「三十七助道品」,裡面要很完全。所以,修行不能欠缺「三十七助道品」做我們的基礎。所以我們學佛要時時多用心。
 
【補充資料】〔密行〕
即微細護持戒行。亦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悉能持守無缺。一如羅睺羅即以持戒堅固而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然依天台宗之意,密行有大、小乘之別,微細之護持為密行者,為小乘之意;若據法華之意,羅睺羅原為法身之菩薩,住於圓頓之妙戒,然今示現聲聞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隱密本地之妙戒,故稱密行。〔法華經卷四授學無學人記品、法華玄義釋籤卷八〕[1]p4475(佛光大辭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