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菩薩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壽無長短,為度有情以諸方便,而隨機示現長短壽,若延萬劫不以為長,如是促一念不為短。」
了解了,菩薩法身慧命,本來就沒有生死,壽也沒有長短。諸佛菩薩現相人間,就是有願而來,倒駕慈航而來,來來回回,到底壽命多長呢?在聖人沒有壽命長短之分,因為諸佛菩薩,已經是法身慧命,不是叫做人間的壽命了,法身慧命,就是與諸法理體合而為一,這是諸佛菩薩的法身,是已經得道理了,道理就是他的壽命。就如彌勒、文殊、普賢、觀音、地藏,我們所唸得出來的諸菩薩。雖然說彌勒,彌勒菩薩將來成佛,他還要很久很的時間,這就要再經過佛陀,佛的授記,也是要經過很久的時間,這麼久的時間是在哪裡呢?就是在人間來來回回,這麼久的時間。已經過去就已經得佛授記了,時間還沒到,但是為什麼時間還沒到呢?芸芸眾生因緣還未成熟,所該度的眾生,緣還沒會合,所以他就還沒到達,現相成佛之時,但是這段時間來來回回,在人群中成就法身慧命,在人群中要自我成就。
「煩惱即菩提」,就是芸芸無量眾生的煩惱中,去度化,去付出,去救濟,去幫助,一直到了讓眾生感恩的心,已經種入心地裡了,這顆種子,緣深了,到了那時候,眾生很多都有具足這分緣,那時他就成佛了。這是譬喻,舉一個例子。
所以,彌勒菩薩同樣還是在人間,與你、與我同樣在人間,到底是哪一位呢?在芸芸眾生中去付出,與眾生的因緣要很深的會合,這就是未來將成佛,現在的菩薩。也有過去已成佛,還是再倒駕慈航,在人間助佛法,在人間救度眾生,如文殊,如普賢,如觀音,過去龍種上尊王佛,是現在的文殊菩薩,過去的正法名如來,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了,但是不忍眾生,還是來人間,現菩薩身在人群中,付出,勸導眾生,成長慧命,這就是菩薩的心願,所以「菩薩成就法身慧命」。
「了無生死」,已經就是過去沒停下來,到現在,現在的未來還是沒有停,「了無生死」,所以「壽無長短」。諸佛菩薩是倒駕慈航來的,就像我們常常聽到,慈濟人進到監獄,定期約定,什麼時候我會進去監獄,進到監獄裡,去與這些無明犯錯,受法律制裁,失去了自由,心是不是這樣有悔過呢?很多人在那裡面,心埋怨;不是我的錯,是某某事情、某某因緣,惹起了我的衝動,不是我的錯,既不是我的錯,我失去了自由,我要再報復。這個心還是存在,雖然人的身失去了自由,卻是那個心的無明不斷在複製,就需要有人帶著訊息,道理的訊息帶到裡面,用方法走近他的身,說法入他的心,讓他知道錯了。
有錯,我們就要體會,要反省,要覺悟;要覺悟,就要好好懺悔,過去的錯誤,將心,過去的錯誤都將它摒除掉,重新清淨的心再思考,誰對你有因,誰對你有緣,這個因緣你有想過嗎?冷靜想想看,父母,從小對我的恩,老師,從小時候,幼教、小學、中學,也有經過很多老師的教育,但是自己的叛逆,所以學不完成,是自己的錯,不是老師的錯啊!社會、家庭等等,冷靜想想看,自己的錯誤,要怨誰呢?錯了,就要重重,一次一次再一次。既非自己的父母,也不是自己的親戚,也不是老師的責任,跟我毫無關係,但是我的錯誤,我將來在社會要什麼行為,與這些毫無關係的人,為什麼他們就要這樣這麼辛苦,定期進來裡面呢?我應該感恩,我應該聽話他們的話,所說的都是道理,是我未來人生的一條路啊!
所以,在這當中,身體雖然失去自由了,他的心自由了,沒有煩惱,沒有要再報復的心態,只是盼望著哪一天,這些菩薩可以再來,這些菩薩帶來了,歡喜的訊息、道理,解開我的心,盼望這些人讓我心靈的感應,感應到那一分心、煩惱去除,天地寬闊,那一分的自由。自然他就自己一直改啊改啊,改到在裡面已經就是這樣,這麼循規矩、知禮節,自然他的業,就是他的刑期就會縮短,提早讓他出獄,提早出獄了,更生人。更生,重新做人,要觀察,有觀護者,就要常常去報到,去警局、派出所報到,「我人都在這裡,每天我都規矩在做人。」規矩做人這當中,開始就要為未來、現在,現在要負起養父母,孝養父母的責任,要負起為人婦、為人夫的責任,就要好好重新找工作。重新再找工作,誰能信任他?慈濟人就會替他找,大家就會覺得,是慈濟人介紹來的,我比較安心。像這樣穩定社會,也穩定眾生的心,穩定家庭,這全都叫做教育,人間菩薩教育。
其實,我們芸芸眾生沒犯法,在外面是不是很自由呢?也是不自由。因為我們無明、煩惱一大堆,心靈的牢獄還是將我們控制住,生老病死,無明煩惱,到底誰能來救我們呢?同樣需要菩薩,「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倒駕慈航,「了無生死,壽無長短」,他是現相人間,這樣來人間應化、應度,應這因緣而來。所以,「為度有情以諸方便,而隨機示現長短壽」。這就是菩薩倒駕慈航來來回回,不論是已經得佛授記了,或者是過去已成佛了,或者是還沒得佛受記,開始發心,初發心的菩薩,同樣也要學已度,已經得度的人再來人間。我們現在看到,已得度的人在人間,佛法接收了,虔誠依教奉行,同樣入人群中去,這不是今生此世的緣,這已經過去生中,已經薰陶過的,就是薰修過的,已經接受過佛法的,今生此世才有這因緣。
聽到慈濟這個團體,就是為人群做好事,借力使力,我本來也很有心想要幫助人,單獨一個人沒力量,有這樣的團體,合併進來,這樣藉團體的力量,大家合和互協,在人群中這樣去付出,這就是說現代。慈濟,有的很資深了,雖然有的人,自然法則,前後已經去了,又再來了,可以看到現在年輕的人,四十多歲、三十多歲、二十多歲、十多歲、三五歲,像這些人,你們想,是不是過去,也有初發心過呢?聽到慈濟,好像很有緣,起歡喜進來,願未了,法存在,所以乘他的願,現在這個法還在,「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這個願還在,這個法還在,所以大家再會合,壽命再來接下去,所以「菩薩成就法身慧命」,要生生世世不斷在人群中,不論是已度、當度、未度,總是要從初步開始。
這個初步,每一生都是一個初步,我們現在,「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一個人自然法則到底還多長,不管它,總是因緣來時,我們要趕緊起步投入,將來也是資深的菩薩,同樣的這條路走,還是不斷在度化有情。這都是在人間,那個真理的法,我們體會到了,在人間的生活動作,這都是還在方便法中,方便法是長長久久,這是叫做有為法,這有為法有分段;無為法,無為法在這個變異,看不到的,這個道理,我們要透徹了解。這變易的生死,我們若透徹了解,就是真理的永恆,永恆就是無體無形,我們永遠都是要發大心、立大願,「為度有情以諸方便,而隨機示現長短壽」。不論壽長、壽短,我們「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當下就是方便法,剎那恆持,這是真理,永遠的永遠,雖然說是剎那,同樣是永恆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才有辦法將道理這樣了無遺憾,我們沒有讓它遺漏掉這個道理,沒有遺憾的地方,道理我們若了解了,沒有不清楚。
所以,不論壽是延為萬劫,也不夠長,因為世間相說萬劫,同樣有盡期,或者是促為一念,也不為短。一念間真理透徹了,這是永恆的道理,若是壽命非常的短暫,但是道理了解了,這等於是長遠,比萬劫還要長的壽命。這就是我們要,真(正)去了解,去體會。就如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如阿難說,生滅法了解了,就是生一日,這樣也值得了(「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同樣的道理,過去的聖人是這樣,現在的佛法也是這樣。
慈濟五十年,看到(花蓮)靜思堂,臺上又再演繹的時候,在三十二個國家人共聚一堂,也讓他們能上臺去(演繹)。他們說,在搖晃的時候,有的人就會想到去大陸,那時候在推車,路難走,車子停在路上,陷在爛泥巴坑裡,他們也是同樣在那裡推車,很辛苦。那個畫面有一輛車(一九七○年十二月,上人率領委員至鳳林探訪黃阿惡祖孫,不料遊覽車陷入山興溪中,委員不顧天寒水冷,合力推車的畫面。),他們就去想到在那裡推車,那個畫面就出來了,就如他們也有推過。在賴索托,同樣的,美娟她想到,那個畫面很辛苦,孩子,十歲左右的孩子,來領那二十公斤的米,同樣要放在頭頂,走不穩,頭上放著那包米,路是那麼難走,人是那麼幼小,頂著那包米,在那裡搖搖晃晃,要回到他家去,那種人間苦難,真的是。她在演繹,看到那些苦難人,他們的心很有感覺,好像是今生投入了,慈濟的大團體,走入苦難眾生群中,去行菩薩道,就如過去生中,曾有經過是這樣。現在在台上,雖然是在演繹《無量義經》,「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眾生安隱樂處」,這當中,她會去想到,在最苦難那個地方,當他們拿到米的快樂,快樂啊。這就如隔世一樣,道理都是相同,只是長與短而已,所以促為一念,就是延於萬劫,萬劫促為一念,時間、空間,不論從哪一個國家回來的,同樣共聚一處,不論是幾年前,或者是今年的事情,那個印象,他們再回歸在他們的腦海中。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用這樣去推理,推這個道理,自然我們就會了解。阿難得佛授記,名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阿難
是山海慧自在
通王佛
為十方無量千萬億
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所共讚歎
稱其功德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可見阿難他能得佛授記,名稱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但是過去已經在多少的佛所呢?「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的地方,「共讚歎,稱其功德」。他就是在那個地方過,大家都認識他,諸佛的侍者,諸佛讚歎,當然,多少人的讚歎啊。釋迦牟尼佛讚歎阿難,我們大家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也是讚歎阿難啊!阿難,沒有阿難,我們怎麼有法,可讀、可聽、可說呢?哪有法可讓我們身體力行呢?所以阿難,佛陀向阿難說,阿難他所成就的功德,如山如海的自在,這就是阿難所得到的,佛陀所授記,他的功德成就。
下面接下來,這(段)文說很重要,阿難他所成就,所以話說過了,佛陀還要再次用偈文再重複,所以他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僧團中,周圍都是出家的弟子,現在佛陀是要向,學、無學的弟子授記,所以周圍都是出家眾,所以說「我今僧中說,阿難持法者」,向大家說。這是佛陀將要向僧團的人說出了阿難,法藏點滴都藏在阿難的心中,就是在暗示大家:將來我若是入滅了,我所有的法都藏在阿難的心中,阿難是持法藏的人,所有的法都是在阿難的心中,將來結集經典非阿難不可。這已經是在僧團中這樣暗示,讓大家知道。阿難將來還是要再繼續繼續,生生世世還是在人群中,有佛出世時,還是同樣要供養無數萬億諸佛。其實,常常說過,我們人人都是未來佛,常不輕菩薩就說:「不敢輕視你們大家,因為你們大家將來都會成佛。」是啊,阿難是不是從佛陀入滅之後,阿難再來世時,是不是還在人間呢?人間人人都是菩薩,還需要這麼多,無量無數萬億諸佛,阿難要再供養過。什麼叫做供養?利的供養,有欠缺的物資,我供養物資;我自己受教,我要好好身體力行,用行來供養。我要用法來供養所有的人,這就是法的供養。
所以說,阿難還是要長久的時間,不是說就這樣是入涅槃了,就沒有生滅了,不是哦!不是在那裡等著,他是要生生世世,來來回回在人間,一直,佛法再重新,佛再出現人間,他又再為佛的侍者,為佛的侍者再聽法,佛滅度後,同樣來來回回在人群中,同樣結眾生緣,去付出,人人都是未來佛,未來的佛再成就了,他再成為侍者,這就是這樣來來回回,一直到他本身成佛。可見我們都是未來當成佛的人,可見我們也是身邊有阿難,在為我們付出,所以我們這個眾生,可能身邊有阿難,給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阿難他的身體力行,他的典範,讓我們學,在供養我們,教育我們,我們人人的身邊,都有阿難尊者在,我們若將人人當作阿難,你能不尊重他嗎?所以,要感恩、尊重、愛,這五字。我們若能時時,都感恩我們周圍的人,「感恩哦!我尊重你,我愛你。」這樣,你身邊的阿難,豐富供養你,我們就要用這樣,作這樣的想法,我們就是真修行者。因緣不可思議,不是沒有,要用心啊!所以,阿難「當供養無數萬億諸佛,然後得成無上正覺」。就是要這樣,不斷在人間服務人群,不斷不斷服務人群,人人都是佛,未來佛,這樣,我們若作這樣來想,這個法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
這段,這是說長行文,我們可以了解。從這偈頌,我們再重複長行文,讓我們印象再更深一點、再更了解一點。
頌上長行可知
佛道因緣
不出三心
四願六度等
所以「佛道因緣,不出三心四願六度(等」。這三心,我們要好好用心,我們要真正回入娑婆,為度眾生故,所以我們要時時發大心,為人群付出,為自己的法,要成就未來,我們要好好發大心、立大願,將來成佛必定要有。所以,四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等等,行六度行,不論是戒定慧、聞思修,入人群修大行、成佛道,這全都是,無數的三心,無數的四願,我們要身體力行。
接下來:「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是阿難,這讓我們記得更深一點,「阿難以多聞之慧」,所以「護持法藏因功致德」,也是因圓果滿,所以叫做「因功致德」,很用功,內心用功,德行圓滿,所以「(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在過去、現在、未來修行,就是這樣不斷在種,撒播愛的種子,「植眾德本」,去種,撒種子,去儲蓄很多的功德,這就是根本,從根本做起。「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在撒種子,生生世世在耕耘菩提道,這是阿難「植眾德本」,這個道德的根本,就是這樣不斷累積。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阿難以多聞之慧
護持法藏
因功致德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由其果智,巍乎若須彌」巍巍,很高,就如須彌山,用人間的物質來比喻,沒有比須彌山更高,所以「群峰不可及,淵深若大海」,高的山,很深的山谷,像大海一樣,「汪洋不可測,故名山海慧」。
由其果智
巍乎若須彌
群峰不可及
淵深若大海
汪洋不可測
故名山海慧
「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旛」。國土很清淨,就如琉璃一樣,上面就是勝旛飄揚,招呼大家,知道這個地方就是佛法的淨土。這就是阿難將來的果報,他的果,所要度化的地方,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崎嶇不平,娑婆世界惡濁,真正的濁氣很重,不是,不是像娑婆世界。是那麼的乾淨如琉璃,所以他的地方,國土將來就是這樣。又再教化眾生,「令他修因得果」。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果後化他
令他修因得果
自己已經因果完成,成佛了,又再教化他人,從修因,同樣植眾德本開始,同樣要去撒種子,撒播愛的種子,智慧的願力,這就是教大家也是這樣去修。
所以,「常立勝旛」,用這個標幟,法在這個地方,大家歸納在這個地方。「以正法命世,為世所歸」。那個地方都是正法,不是如娑婆世界,佛陀出生,九十幾種的外道,邪知邪見那麼多,沒有,那個地方一律都是正法,所以,世所歸命的地方,世間人所歸命。所以「如梵剎懸旛」,清淨的道場,懸起了、掛起了幢幡,同樣的道理。「令見者生敬」,看到的人都是生起了敬重的心。
常立勝旛:
以正法命世
為世所歸
如梵剎懸旛
令見者生敬
「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恆沙」。教化菩薩很多很多,「彼佛」,就是那尊佛,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那個地方,那個法會中沒有聲聞眾,「純諸菩薩」,全都是菩薩,都是菩薩在那裡聽法,一聽就發大心、立大願,沒有什麼聲聞、緣覺,沒有小根機的人,人人都是大根機,發菩薩心的人。這是阿難要度化的地方,都是一聞即開解的菩薩。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彼佛會中
無聲聞眾
純諸菩薩
其數無量
「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這尊佛有大威德,他的名能遍布十方,世界大家都知道,都認識他,這尊佛。就如釋迦牟尼佛,雖然生在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今尼泊爾塔拉伊(Ta-rai)之提羅拉冠特(Tilorakot)地方),小小的國家,但是佛的道理遍滿人間。但是,要如何能遍滿人間?「人能弘道」,就要有人去介紹啊!釋迦牟尼佛的法是這樣,大家能接受。所以他「名聞滿十方」。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其佛如來
威德廣大
名聲遠播
遍滿十方
「其佛如來,威德廣大」,名聞自然就遠播,遍滿十方。各位,學佛要這樣,人與人之間要去互動、互愛,用感恩心,尊重人人平等,發揮我們的心,心包太虛,普天之下無不都是我們要關心,普天之下的眾生,無不都是像我們的一家人。我們若這樣想,你們想,這個世界,是不是像一個菩薩的淨土呢?
慈濟五十年,在(花蓮)靜思堂,哪一個不是菩薩啊?三十二個國家,有的人自己開著他私人的飛機,回來到花蓮,直接來到花蓮,馬來西亞陳居士,集團,他這樣。同樣的,自己的交通工具,或者是從空中而來,從水上而來,從陸上而來,大家共同聚會一處。也有幾個國家,也來向我們恭賀五十年。五十年是過去了,但是現在,「千里之路,始於初步」,未來無量數的五十,從現在又再開始。人人的祝福,就是要人人去身體力行,接受這個祝福,要身體力行。這也就是人人所造作,完成的果實,完成的果實,愛的種子要再布種下去。「植眾德本」,就是要人人去布種下去。這就是諸佛的國土,未來的諸佛,釋迦牟尼佛的授記,每一尊佛未來的國土都是清淨,尤其是阿難的國土特別,因為時間沒有限期,那就是真理普遍,就是長久,也是世界沒有限量,那就是道理遍布虛空法界,這就是道理。所以我們人間,要行在道理之中,這要看我們人人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