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11日】受持法藏 護佛種性

Community:
Branch:

「持佛法藏名如來藏,法性之理。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其宗向佛乘契宗源,入佛法藏。」
 
  法藏的重要,阿難就是持法藏者,幸好佛陀的身邊有阿難尊者,一來為侍者,二來,吸收佛陀為大眾說法,點點滴滴、字字句句,無不都是入阿難的耳根,就是深入在阿難的意識,這就是持佛法藏的人。阿難當然是過去無量數劫開始一直發大心、立大願,薰習佛法,一直在薰習佛法,一直到因緣成熟,釋迦佛應世人間,出生了、修行了、覺悟了,阿難與佛的親緣,俗親的親緣是這麼深,是佛的堂兄弟,所以他親近佛,了解法的生活習慣,所以他為佛侍者。佛陀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機說法,待人接引,從人是何種的根機,要用何種態度來接引,是什麼樣的智識,就要用什麼法來說法,這看在阿難眼根,聽入阿難的耳根,一切都收藏在阿難的意識中,這是身心奉獻,付出為佛陀的侍者,發心吸收佛陀的智慧法藏,這就是阿難,我們常常很感恩,沒有阿難,怎會有現在的佛法可聽。
 
  所以「持佛法藏名如來法藏法性之理」,這所有如來的法全都收藏,這是要讓我們了解法藏,就是藏法性的道理,法藏,藏法性,可見我們要很清楚,這個藏就是放東西的地方。藏,藏納著很多的寶物,是倉庫,或者是寶庫,或者是大山含藏著很多寶石、很多金屬,很多很多都是表面看不出來,但是含藏在裡頭,這裡面有它裡面各種的寶物。我們人人都有本具的如來法性,人人都具足啊!天地之間都含藏著真理,形形色色,每一項東西都有它含藏的道理,道理看不到,卻含藏在我們人人覺性慧海全都體會得到,只是我們的無明覆蓋,我們沒辦法去了解,但是道理永遠都存在,就是因為它有所藏,這宇宙天體就是藏納了很多的道理。我們大家是否感覺到?昨晚的十一點多開始地震,有幾次呢?剛才有幾次也是有感地震,這樣加起來差不多有二十幾次的地震(4/27 晚上十一點十七分至 4/28 五點十五分,共二十二次),有感的地震。大地為什麼會有地震?這就是大地有它的道理存在,這是地理。
 
  這個地理,現在較不調和,地理若調和,地大調和,就不會經常地地震。最近地震次數很多,現在地震的深度越來越浮,越淺層,我們的感覺越來越明顯,到底是為什麼?有它的道理,這道理除了地理以外,也是眾生共業。
 
  看看日本、看看厄瓜多爾,到目前為止,日本到現在(仍在救災),雖然日本經濟很好,各國的人關心很密切,所以日本受災雖然是這樣嚴重,但它的經濟好,雖各國關心的很密切,要如何將它恢復,復建已經破碎掉的家園?要如何去復建,如何去救,受地震一搖,這樣破壞掉的一切?還有多少人在收容所中,還不敢回去的人也還有很多啊!何況說厄瓜多爾,它的國家條件貧困,要恢復更加困難,在那地方要如何恢復?當地的總統一次又一次到災區去,一回再一回在膚慰他的國民、災民,但是要拿出何種的方法,能夠讓他們復建?現在一直在呼籲,國際間是不是能來幫助?聽他們說,我們美國幾位菩薩,平時都在跑國際賑災,在為國際的災難負責勘災工作,葛居士,還有熊居士,總共不知有幾人,九個人,他們已經準備好,現在要到厄瓜多爾去了。
 
  要先去了解,才能知道我們到底是要如何幫助。困難重重,復建遙遠無期。這是當地眾生的共業,地大不調,這不調和的地大,地震級數高,所以共同在那裡生活的人,就這樣共同的苦,共業的受災,這在現在的日本,在現在的厄瓜多爾,不論是富有的國家也會遇到這樣地大不調,在那貧困的國家也是一樣,地震摧毀了他們的國土。地大的威力很強,所以人很渺小,要如何能夠四大調和,就要將我們的心地顧好。淨化人心,人人的心要淨化,煩惱要去除,無明要消滅。消滅無明,去除煩惱,啟發了人人一念心,要有戒謹,人人要守法、守規矩,要非常謹慎自己的行為,要提出虔誠的心,對人要發揮愛,有愛的念,所以若能虔誠、有愛,謹慎、戒慎,守規則,人生若能這樣,四大就能慢慢調和下來。這都是從人的心開始,所以我們還是要很用心,佛法藏就是我們要去用它,佛法藏在我們的智慧覺性,我們要啟發出來,人人本具。
 
  佛陀就是要來跟我們說,如何啟發人人本具如來藏的法性道理,這就是佛陀為何要來人間,要來開啟我們的心門,來指示我們人人本具如來藏法性的道理,要讓我們知道,從自己的內心啟發出來,這是人人本具。這個始覺,就是最初就有的覺悟本性,叫做始覺,也叫做本覺,人人本具這個覺性,而這個覺性含藏著慧海,智慧如海。每天在課誦,三皈依中,「自皈依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藏在哪裡呢?你要去哪裡深入呢?在我們自己的心裡。佛陀為我們指示,讓我們自己從慧海中啟發出來,我們要一一反觀自性,往人人的覺性慧海多去體會,這樣這個道理我們會很清楚,所以要很用心。
 
  佛陀來人間是「行權方便」來教育我們,他是用「權」,因緣成熟,依、正在娑婆,他依著這娑婆世界來出生,他的正報,他的願力就是要在娑婆世界度眾生。選擇的地方在皇宮,在皇宮身為國王之子,這樣長大,是人人所尊重,思想超然,為了愛,希望愛不只是一個家庭,希望愛不只是一個國家,他所期待的是全人類,希望全人類都能去啟發、體悟這道理,所以他出家,他修行,他覺悟。覺悟之後入人群,影響力很大。因為他本來是一位太子,國王之子,原來的身份就已經至高了,思想超然,修行覺悟,很了不起,所以在人間遊化說法,與我們平常人要說話給別人聽,就差很多了,以他身份至高,又遊化說法,所以影響古印度,那個受信的力就大了。
 
  尤其是他的父王支持,做他的護法,鼓勵皇親王子都能出家,這是最大的護法,想一想,這個影響力有多麼大啊!所以,這是如來「行權方便」,來到人間,就是選擇這樣的環境,依正二報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成佛之後,要讓人人了解真理,就要啟發方便。眾生的根機,我們過去就一直說過了,眾生的根機不整齊,小乘獨善其身,所以佛陀要運用他的覺性慧海,這樣來投眾生的根機,來教育眾生,盼望人人能夠「入佛法藏」。人人本具佛性,自己反觀自性,入自己的覺,人人本具的覺性,入自己的覺性來,啟動了法藏,這是佛陀要讓大家了解,人人心中藏有無量的法在,這是找們的智慧。我們的思想觀念若能打開,觀念思想也能啟悟,我們所見的,事事物物內含的理,我們就能很清楚,何況是人事物,怎會不清楚啊!所以,就是希望用種種方法,「行權方便」,教育眾生,入佛法藏,希望人人能夠「究竟彼岸」。
 
  讓我們從凡夫的此岸,無明、煩惱,能將法入心,解脫,從此岸到彼岸去,就是諸佛菩薩的彼岸,這種豐富的大覺悟,這就是彼岸。我們現在了解,知道佛法是這樣,但是還很微弱,希望我們的慧命增長,增長慧命才有豐富的覺性啟發,到彼岸。這要「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我們自己還沒究竟了解之前,我們就要受持,依教奉行,佛陀如何教育我們,我們要真心受持佛陀的教育。聽法要很專心來聽法,法才能點點滴滴入我們的心來,這種「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來護持佛種,佛種從緣起,佛種要很多因緣來會合,人人本具佛種,就是被埋了,我們人人都有善種子,善種子就是佛的種子,我們這顆最清淨善種子已被深埋,我們要好好接受佛所教育,「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聽,我們就要用心。
 
  就譬如說,佛陀在世時,有一段時間,阿難的背後長了一顆癤子,怎會一直長大起來,一直到了紅又腫,裡頭又化膿,名稱叫癤瘡,就是大顆又紅,我們台灣人叫做發炎,就是這樣,大又,又腫起來,裡頭又化膿,痛啊,痛徹骨髓啊!佛陀就請一位,當時在那個地方的名醫,叫做耆婆,這位耆婆名醫,看見背部長了一顆這麼大的癤瘡,就表示這一定要開刀。這位醫生向佛陀說:「阿難尊者這顆癤要開刀,但是開刀會很痛,阿難承受不了這樣大的開刀。」佛陀就跟他說:「你放心,你就是要為他開,要割就把它割下去。」但是這位耆婆還是刀拿著遲遲不敢下手,因為阿難是佛最最貼心的弟子。阿難平時對人就是這麼的溫和,讓人人尊重愛戴,這把刀怎忍心這樣割下去呢?
 
  佛陀知道她心中不忍在憂慮,所以佛就跟她說:「你放心,阿難他聽法能夠很專心,阿難的身體妳放心治療,我會講法,現在正要講法,阿難不能休息,是要認真聽法的時候,所以請你放心。」佛陀開始說法,阿難要坐得很近,在佛身邊,仰著頭看佛,抬頭挺胸,坐得很直,安如不動。佛陀所在說的,人生,這身本來就是生、老、病、死,身體不清淨,要觀身不淨,但是慧命,慧命法體猶如金剛。所以大家安心,阿難安心,醫生也就安心了。這法體就是要安如金剛,堅固不壞,就這樣跟他說,尤其是阿難仰頭看見佛陀莊嚴的形相,阿難聽到佛陀微妙的法音,阿難有責任,要將佛法點滴入心來,所以他就是這樣安如不動。
 
  很快地,佛陀將法講完了,耆婆也將阿難背部的這顆癤子割開,裡頭的膿全都清理乾淨,裡面的膿全都清理完了,藥也敷上了,佛陀法講完了,阿難說:「感恩啊!」佛陀問:阿難!你背部還會痛嗎?」阿難忽然間感覺到,背上清涼,輕安自在啊!耆婆就跟他說:「尊者,你這顆癤子,裡面的膿已經都清乾淨了,尤其是藥也敷上了,沒問題了!」阿難才感覺,你已幫我治療好了?我一點都感覺,感恩啊!感恩佛陀用法來治阿難的心,醫生用他的醫術來治療阿難的身體,所以阿難充滿了感恩。
 
  想想,阿難親近在佛的身邊,這麼近,阿難莊嚴的體態,那樣健康的身體,他也會生癤子,而且這癤子已經發展生長起來,如碗公這麼大,又腫,裡頭又化膿,若不是經過醫生的治療,也沒辦法自己痊癒。所以佛法在人間,不是說我聽法,我就能消災免難;我聽法,所以我能長生不死,能夠永遠年輕。沒有喔!我們同樣在這自然法則中,同樣業來時,也是要受報。這種身苦病痛誰沒有呢?所以阿難也是一樣,有這樣的病痛,佛陀用這樣的方法來治理阿難,將他的精神注意力移開,讓他專心聽法,可見阿難的責任感,就是很負責任,才能專心聽法,將佛陀的法點滴聽得很清楚入心來,忘了他自己,已經進入忘我的境界。所以不必用麻藥,那時也沒有麻藥,不必用麻藥,刀割下去,如我們現在的身體一樣,沒用麻藥,割下去當然會很痛。
 
  但是阿難沒感覺,渾然忘我,一直沐浴在法流之中,這樣的清涼,佛的教法點滴入他的心。這真的是「究竟彼岸」,將法藏,「究竟彼岸」,已經入心。這就是靠他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他的責任就是護佛種性,就是要保護著佛種性,就是如來本性。人人本具,但是,需要法來啟發任何一個人的如來本性,不是為一個家庭,不是為一個國家,是為天下人人的心本具如來本性,希望普天之下,人人能夠體會到佛法,能夠接受到佛法,法入心來,要身體力行,入人群中去淨化人心,希望人人普遍能得佛的道理,啟發這分法藏,內心所擁有的法藏。所以「其宗向佛乘契宗源」。法的宗旨,就是要在佛乘,不是只有小乘聲聞、辟支佛,不是,一定要開大心、發大願,宗旨要向佛的大乘法走,這才是真正我們所要修的,才有辦法成佛,才有辦法法藏在我們的內心啟開,這「其宗向佛乘契宗源,入佛法藏」。宗,就是宗旨,我們的如來本性回歸那個方向,就是契宗源。
 
  到底這個宗旨,法性,如來法性,它的源頭在哪裡?人人本具,所以就是「入佛法藏」,回到我們自己的覺性。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法說得很多,再怎麼說也是要跟大家說,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也要跟大家說,法不是只有向外求,向外求的只是一個方法,其實使用的是我們自己的功夫。你去學功夫,師傅也只是教你方法是這樣、這樣、這樣,將來你要去發揮你的功能,也是要靠你自己,這要如何做,能完成一項你所專的工具。這就只是一個方法,所求的,對外求來是一個方法而已,其實功夫是在我們的內在,我們要學,學了之後,要知道方法,先接受別人的方法,然後我們自己還有很多,啟發很多的方法,能夠自己受用,還能教別人受用。同樣的道理,佛法也是這樣,所以要大家很用心去體會。前面的經文,
 
經文:「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就是負著這樣的責任,他將來能成佛。但是要成佛,這個過程他要再供養六十二億諸佛,時間很長,結果就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十二億諸佛,昨天也跟大家說過了,其實是要向內去了解,我們向內有五蘊,再者,每一蘊中起四種見,所以又是過去、現在、未來,再加上常見、斷見,合起來就是「六十二見」。我們的見解,我們的無明,昨天很詳細向大家已經解釋過了。我們的見解,一天的時間,色、受、想、行、識,想想看,色、受、想、行、識這五項,每一蘊都起四種見,五乘四得二十,這二十再加上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二十加起來就是六十,六十再加上了常見、斷見,這全都是「見」,見解,匯集了很多的無明,塵沙煩惱惑都是在這些東西在作怪。
 
  佛陀要我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識在我們的身上,在我們心裡,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好好去體會。近,這麼的近,其實拉長來,六十二億,其實就是在我們的範圍裡。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在我們的範圍裡轉,生生世世都是在這樣的無明裡滾,滾滾紅塵,所以煩惱無明就很多了。這些無明煩惱去除了,就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大家要很用心體會。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旛」
 
經文簡釋:
「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所化之機,有如是恆河沙數,皆得菩提。
 
  需要教育,「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意思就是說,要去啟發,啟發人人發大心、立大願,從小向大,從小向大,人人就能成菩薩。所以「所化之機,有如是等恆河沙數」,就是不斷不斷教育,從小乘教變成了大乘法,人人守在獨善其身轉為救濟眾生的菩薩道,這樣的人數有那麼多,二十千萬億恆河沙,這麼多,這麼多人能「皆得菩提」,全都能覺悟成菩提。
 
經文簡釋: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獲無上正等覺。受教修因;成佛果後教化眾生,令他修因得果。
 
  「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使他們大家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受教修因」,這些人能來接受佛的教育,而且成佛果後,這些人、這些菩薩能發大心,行大乘法,救度眾生,這樣好好接受這個教育,這就是因,這些受教的人,修行就是因。這些人修行的因,用心就如阿難一樣,專心受持佛法,這樣慢慢地,他也能成佛果;成佛果之後,還能化度眾生,這是輾轉相教。從阿難修行成佛,生生世世的教育,親近在佛的身邊,將佛的法藏不斷散播給大家,讓大家能接受。這些人接受成佛的因,這些人照這樣去修行,同樣得成佛的果,之後再教育其他人,所以「令他修因得果」,就是這樣輾轉相教。我們一定要很用心去體會。一粒種子在毫芒中,這毫芒的種子落地,變成了合抱的樹,這麼大的樹不斷地開花、不斷地結果,果的種子不斷散播在土地上,再從毫芒種子成為合抱的樹,再結果再一直擴大出去,同樣的道理。
 
經文簡釋:
「國名常立勝旛」;以如來勝義導引眾生。以正法命世,為世所歸,如梵剎懸旛,令見者生敬。
 
  所以,國名,將來阿難成佛,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之後,他的國名「常立勝旛」。就是「以如來勝義導引眾生」,如來很殊勝的道理,就是導引眾生。成佛之後就是要導引眾生。所以「以正法命世」,正法來命名,未來的國土叫做「常立勝旛」,所以「為世所歸」。這就如寺院、寺廟都有懸勝旛,幢幡,或者是有什麼法會,幡在外面受風吹會飄動,人遠遠就看到了,那個地方有法會,那個地方是有修行者在那裡,有在說法。「如梵剎懸旛」。「梵剎」就是寺廟,「梵剎」就是在古印度,有什麼法會,幢幡就飄揚在空中,這現在印度同樣也有這樣。「令見者生敬」,讓人看了就能很歡喜。未來阿難成佛之後,他的國土就是這樣。這就是(要)很用心,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西域風俗,議論高者,常持勝旛,表智高勝。尊者多聞,常勝一切,故所居國名常立勝旛。
 
  所以「西域風俗,議論高者」。在西域,就是在印度,古印度,它那裡的風俗,大家都在辯論,若論贏的人,他就能得到一支旗子,勝旛,就在那裡揚旗。其實,我們這裡如果有什麼比賽,足球比賽,什麼比賽,如果得到勝利,就拿一支旗子,就說我贏了,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個標誌,表示很殊勝。這是「表智高勝」,智慧很高,國家殊勝的標誌,就是人人看了就起了歡喜、敬重的心。所以阿難尊者多聞,「常勝一切」,他的多聞,沒有一個人能贏他,因為他都在佛的身邊,日日夜夜,佛陀所說的法,佛陀生活的規則,阿難都完全收納在他的心,藏識中,所以,阿難尊者多聞,常勝一切,比別人聽得多,所以「故所居國名常立勝幡」。
 
  其實佛法在我們的生活周圍,聽起來好像佛法很深,其實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真如也是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法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生活,每一個時間都能感觸到,有感觸的東西,有感受、有思想等等,這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竟然佛法有辦法將它解釋成這些東西原來是互融、互合、互助,這就是法,所以希望大家用心體會法。看看一下子的時間裡,有幾次的地震呢?大地,它的理到底是如何,我們無法體會,但是它一不調和,一動起來時,我們就有感覺。這個感覺,色是大地,感覺是我們的感受。所以說來,色,外面通通看得到都叫做「色」,這些東西,什麼樣的形態,我們的心,眼睛所看、所接觸到,各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融會在一起。我們若能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去體會這個法的用,自然我們就能了解愈來愈深,道理愈深入,這要時時多用心啊!

************************************************************
 
【註一】《分別功德論卷第三》
佛告諸比丘者,佛大慈,欲令弟子具知念佛之義,猶父約誡語子孫欲令成就無復已,已專精念佛,觀如來形目未曾離,猶如阿難觀佛無厭、心念無已。時阿難背上生癰,佛命耆婆治阿難所患。耆婆白佛:「不敢以手近阿難背。」佛告耆婆:「但治勿疑。我自當與阿難說法,令其不覺痛。」如來令阿難熟視佛相好,佛為說:「如來身者金剛之數,不可敗壞,三千二百福功德所成。」阿難目視不惓、耳聽不厭、心念不散。時耆婆於阿難背上潰癰傅膏。佛問阿難:「汝覺背上痛不?」答曰:「不覺。」不覺痛者,由念佛故也。
 
【註二】〔六十二見〕
  ﹝出大涅槃經﹞
  謂外道之人,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成六十見。此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則總成六十二見也。(四種見者,謂於五陰中,如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為一見。我即神我,謂識神也。又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為二見。又計離色是我,為三見。又計即色是我,為四見也。色陰既爾,受想行識亦然。)(明,一如《三藏法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