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20日】滿慈精勤 助宣佛法

Community:
Branch:

「滿慈顯跡今於我所助化,亦於久遠佛所助宣佛化,今日助宣為跡實遠有因,過去助宣為本本有遠近。」
 

好像和昨天看起來差不多,是,差不多,但是毫釐千里之差。各位,不用心,假使若說就是這樣,滿慈子就是顯跡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修行,所顯跡的就是聲聞相,小根修小法,就是這樣,其實,其實顯跡是這樣,在佛的僧團中,今於我所助化。在近跡看起來是這樣,在僧團中現相聲聞的生態,與一切聲聞同修行,但是也能同教化。只是在釋迦牟尼佛這個道場嗎?我們要再放遠一點的眼光。「亦於久遠佛所,助宣佛化」,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告訴我們,不只是在今生此世,其實是在「久遠佛所」,很長久長久的時間,無量無量數的佛所,這樣在助,協助諸佛,在教化眾生。可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的根機之深,因深果遠,其實不是只有我們眼前看到,他在弟子中的聲聞眾之一,不只是這樣,還有過去生的過去。
 
「今日助宣為跡,實遠有因」。今天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在幫助釋迦牟尼佛說法,這只是顯跡,顯那個現相,是這樣,是一個跡。人生短暫不久長,這只不過人生的一世,人生都是一個跡,是這樣的過程而已,我們大家都是這樣。人間,我們到底能住多久呢?短短的幾十年,這只不過是一個形跡,總是有來過人間。本願,深心本願,就是要來化度眾生, 僅管是借這個跡,借這形態來人間,就是為了投入人群,為了幫助佛在宣導教化眾生。只有一尊佛的力量有多大,需要弟子群,大家各人不同的方式來現跡,來各人的生態,度有緣的眾生。眾生的根機不同,有的人喜歡舍利弗的智慧第一,有人喜歡的是目犍連神通廣大,有人就喜歡聽彌多羅尼子,來分析佛法,這是十大弟子各人的優點,各人的所長,所以,這都是來助顯佛陀,教化眾生。尤其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能夠貼近佛陀的心意,了解要入人群,用佛法正知正見,要很積極的精進,不斷走入人群、靠近眾生,不論眾生多麼剛強,就是有這一分鍥而不捨的精神,去人群中宣道教化。
 
這是富樓那來人間,他最接近佛陀心意的弟子,所以是跡,現在今生就是顯跡。其實今生顯跡,就是因為過去,已經有累積很多的因,在,隨佛學的因、種子,釋迦牟尼佛十六王子數當中,這樣塵點劫以前,不斷來人間,也是同樣隨順師學,都是這樣追隨著來幫助,來教化眾生。所以「實遠有因」。真的內含的道理,過去的因與緣,現在的果與報,果就是依止同一個地方出生,同一個時代,同一個方向,志同道合,同樣看到人間苦難偏多,同樣有心要追求,追求很奧妙的道理,這都是志同道合。覺悟的因緣有前後,釋迦牟尼佛他的因緣特殊,修行的時間很長遠,發心的因緣很特殊,從那個最悲苦的地方發心,一直一直因緣殊勝,所以到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時代的過去,還有無量的因緣,所以有這樣很特殊的因緣,才這樣一直追隨過來,這是「實」。過去的過去,無量劫前,時間很長遠,有因,所以這是過去同樣有這個因緣,都是在「助宣為本」。
 
不只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釋迦牟尼佛過去也是同樣,不斷在諸佛所修學佛法,不斷幫助諸佛,成就教化眾生的道場。就如十六王子的時代,大通智勝佛講經完了,接下來,十六王子(沙彌) ,同樣繼續講解宣說《法華經》,這都是同樣的意思。意思就是說,我們人人既發心,必定要一心一志,鍥而不捨,沒有讓它漏失,時間的分秒,不能讓它漏失了,一心一志。這在釋迦牟尼佛在教育弟子中,(增壹)《阿含經》裡面,也有這樣一段,佛陀向著弟子這樣說:「修行要定下心來,不要心意不定,還未得到什麼樣的法,就這樣到處跑,心無定處,心一定要定。」所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在僧團中,有一次向弟子這樣說:「弟子啊!大家的修行要好好身心一處,身與心要歸於一處,不要動不動就往外跑。你若往外這樣常常四處跑,這對修行來說有五種障礙。」
 
這五種的障礙也就是這樣說,第一,因為你常常聽法,身心不在一處,所以你常常向外跑,這樣就會失去了聽法,或者是再複習佛法的機會,所以身心要定在一處,聽法,聽了之後還要再複習,才不會容易忘失。
 
第二,常常心不在其處,或者是身向外往返,那這樣就,聽到的法,你會容易忘記,法無法入心,聞而漏失,這就是聞法漏失掉。
 
第三就是無法定心正意,若是心常常往外跑,身心全部都在外面,只是好樂外在的動,不想內在的靜,這樣這個法絕對無法心靜意定,這個法定不下來。
 
第四那就是修,修行,雖然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修行,希望我們的心,能這樣得定而慧,但是我們因為無法這樣久持,一段時間看起來就很穩定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又是要到外面跑,無法持久,所以這個定力就容易散失,這光是常常外面到處跑,這種損失很大。
 
第五,就是對所聽聞過的佛法,不能真實落實在我們的心,心中無法,行中更無法。所以,我們常常說「聞思修」、「戒定慧」要無漏,聽法要很用心,身心要穩定下來,不要一天到晚到處跑,心無定處,這樣就有上面,佛陀所說過的五種損失。所以佛陀告訴大家,「學佛必定要好好下定決心,專心一處,好好聽法,修學佛法」。這是佛對比丘所說的。
 
再重說一次,剛剛就是說,出去外面有這五種損失,若能專心身心在一處,這樣也是有五種的功德,五種。
 
第一種,就是未曾得法而得法益。過去不懂的事情,就是因為聽法能夠了解很多,很深、奧妙的道理,你若能身心穩定下來,所聽的法很入心,過去都不懂的,現在完全開解了。
 
第二,就是已得佛法的大意,見聞不忘,永遠永遠都不會忘失,今生此世法入心,也能在來生來世法不忘失。
 
第三,就是說,不斷我們聽到,或者是看到的法,聞一知十,了解佛所說的法,聽到,不只是聽一句懂一句,聽一句能夠了解通達,十種、百千的道理。常常說,「一理通,萬里徹」,若能心好好定下來,專心受持,他「一理通,萬里徹」,了解的道理會很多。
 
第四,又能再得到定意。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在定中,生活中有定,動中有定;在生活、行動中不離定意,我們的定意會常常在。
 
第五,就是得到正定三昧不退失,這就是五種的功德。
 
各位,學佛就是要法入心,我們學佛,法若不入心,我們永遠就是會回歸在凡夫,時時修學,時時漏失掉,若這樣我們永遠都是,不知所以來,更不知所以去。人生來人間是一個行程,是一個過境而已,短短的幾十年,我們這條路要如何走?過境,也是要耐將路走好。諸佛菩薩顯跡人間來教化我們,也是有限期的時間,一段一段跟著人生的分段生死,這樣一段一段來。我們眾生,是不由自己的分段生死,短暫的生死一段一段,諸佛菩薩來人間,他是顯跡,這樣顯這個時代,與現代的人,很多的煩惱的生活,投入在這種煩惱生活中,要如何來教育我們?這是顯跡來,不是帶業來。
 
所以長久的時間,就是這樣來來去去,說現在,其實有長遠以前的因,若看在現在,還有未來很長的緣。因、緣、果、報,諸佛菩薩是用淨因、淨緣,來面對眾生,沒有染污著的因緣,要來教化眾生,我們眾生是滿心的煩惱,無明業障的因緣,帶業而來,受盡了苦報。不知什麼原因,我們人與人之間,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困難呢?人與人之間怎會有這麼多,莫名其妙這種的煩惱無明?互相中傷、互相傷害。這叫做凡夫啊!就是因為凡夫不斷在,莫名奇妙互相的傷害,所以諸佛菩薩不斷顯跡人間。
 
現在釋迦牟尼佛,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現在顯跡在僧團中,但是佛陀要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授記之前,就要說出了他的功德,因為他常常都在外面宣揚佛化,但是剛才佛陀對大家說,不要到處遊走,那這樣要怎麼辦?不同啊!凡夫在外面到處遊走,法會漏失掉。我們現在哪一個不是凡夫呢?聽法不定心,法不入心,豈是與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一樣呢?
 
彌多羅尼子,他是聽來的法,完全聞一知百而千,佛陀所說的法,他體會佛的本懷,了解佛的意,經過了佛陀所說的法,他清楚,身心行動無不是佛法。佛陀在這個地方,他代替佛陀遊方,偏遠的地區去教化眾生。我們過去不是說,去那個最野蠻的地方,眾生被降伏了,同時發心修行,要出家了,他就將他引進,帶回來佛的身邊,受佛教育。富樓那往外弘法,與一般凡夫僧想到就要往外跑,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差毫釐,失千里,不要聽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外面說法,佛陀讚歎,這樣我們也要到外面說法」,不一樣喔!富樓那他是已成菩薩,顯跡聲聞來人間助宣佛化,這是完全不同,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
 
來看前面的(經)文:「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精勤護持助宣我法
能於四眾示教利喜
具足解釋佛之正法
而大饒益同梵行者
自捨如來
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非常的精勤護持,助宣釋迦牟尼佛的法,他能在四眾人中,所說的法,都讓大家很歡喜,這都是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具足解釋佛之正法」,佛陀說過的法,有人有聽到,不很了解。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聽過的法,了解,聞一知十而百而千。佛陀所說的法,道理,他能分析得出千百的法,讓大家了解為止。所以這是「具足解釋,佛之正法」。他已經對佛法非常的了解,所以能饒益同修清淨行的人。也「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他是顯跡,顯跡在聲聞眾中,以聲聞的身形好好聽佛的教法,了解在內心。其實佛所說的教法,他都了解了。下面,我們今天要再說,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說:「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汝等勿謂富樓那
但能護持助宣我法
亦於過去
九十億諸佛所
護持助宣佛之正法
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我們就更清楚了,「汝等勿謂」,意思就是說要讓大家知道,大家應該要知道,不要只說富樓那,只是在我釋迦佛的道場中,在助宣我的法,不只,你們不要這麼想。富樓那他是在諸佛,在過去諸佛,已經也是在幫助諸佛助宣。不只是富樓那,剛才說過,釋迦佛也是,修行的過程,就是幫助諸佛助宣佛法的人,富樓那也是同樣其中之一。所以不能,「莫要以今富樓那聲聞相,而視富樓那」,大家不要當作,富樓那也是與我同樣,同樣在佛的座下聽佛說法,理解佛法的人。不要這麼想,不要以現在,富樓那現在的形象來看富樓那。
 
 
莫要以今
富樓那聲聞相
而視富樓那
則失其真是富樓那
今佛示深遠之本
令同學不可
以近跡而視之
 
你若用現在他的形象看富樓那,「則失其真是富樓那」。真正的富樓那,不是你們所看的小乘的比丘,他內含所隱藏真實的富樓那,深心所願的富樓那,那才是真的富樓那。所以你若用他現在的身形,在聲聞眾中將他當作他是聲聞,這樣就失去了富樓那的,真實富樓那。
 
所以,我們說人不可貌相,這個人,你不要只看他的外形,其實他內在所運載的,真實的這個人,他的智慧才能,你不要只是說,他一樣是聲聞,不能這麼想。現在佛就是要用真實,來讓大家了解,「今佛示深遠之本」,將富樓那他的真實,本來的真實法,他的才華,他過去、現在,他用真實顯出讓大家知道。所以「示深遠之本」,富樓那深遠的根本。「令同學不可以近跡而視之」。要向現在的比丘說明,不要以現在的富樓那來看,我們這些同修、同學者,應該用另外一種,很尊敬的心態來看富樓那,富樓那不是平凡的,出家聽法的比丘,他已經超越了,他的根機很深。不是以現在近跡來看他。
 
 所以「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
 
亦於過去
九十億諸佛所
護持助宣
佛之正法:
又於過去久劫佛所
愛護奉持
助宣諸佛之法
言滿慈不但止於
我所助化
亦於久遠佛所
助宣佛化
今日助宣為跡
過去助宣為本
 
已經是在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不只是今生此世,護持我的法而已,是在過去九十億諸佛所,長遠,很久很長的時間的過去,長久時間的過去,就有很多很多無量億,就是九十億諸佛所,因為時間長,每一尊佛,在富樓那,他就是展現出了,「愛護奉持,助宣諸佛之法」。這是富樓那,過去過去無量劫,就是九十億佛所就這樣,與現在的富樓那一樣,聽法助宣佛化,偏遠地區度眾生,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的「本」。原來就是這樣,每一尊佛出世,他就是這樣在幫助佛,來助宣教法。
 
所以說滿慈子,那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但止於我所助化」,不只是在我釋迦佛的佛所,幫助我,亦在久遠佛所,助宣佛化。所以「今日助宣為跡」,這只不過是一個過程,今生此世,我釋迦佛來到人間,他永遠都是這樣與我同修、同行、同教化眾生,現在只不過是顯這個跡,來幫助教化。其實過去是助宣為本,就是說久遠劫,這就是他的本願,在久遠劫來,從大通智勝佛(以)來,從日月燈明佛來,無量無數劫,九十億佛所來,這就是「本」。所以「本有遠近,遠本冥邈難測」,這「本」是很長久很長久,實在不是我們有辦法,若算師,若算師弟子,也無法測量,算數出他的「本」,是從什麼時候來的。
 
本有遠近
遠本冥邈難測
為信良難
今但舉
九十億之近本
令其生信
 
所以「為信良難」,這要大家了解實在是很困難,他的遠劫到底有多久。
 
所以,「今但舉九十億之近本」,這樣還算是近本,「九十億」,還有數字可算,其實是無法算。「遠本冥邈難測」,這是表示很深、很長、很久、很遠的事。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要追究他的本源真的很長久。現在釋迦佛只是簡單舉個數字,九十億佛所,這算是近(本)。所以,希望大家要相信,要測量到他的根本到底多遠,在前面的〈化城喻品〉,就已經,釋迦佛就說過了,「若算師、若算師弟子,算不能盡」,也無法測其量數。同樣的道理,就是這樣來。
 
於彼說法人中
亦最第一:
於彼過去諸佛之所
說法人中亦為最上
 
「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同樣過去是這樣,在說法人中是最為第一,在諸佛所也是這樣,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說彌多羅尼子,他就是有這樣無上,在大家,修行眾中,他就是唯一,唯一,說法人中為第一。
 
於彼第一:
以玄辯之能
不惟拔萃一時
實乃讀映千古
九十億諸佛
若是之多羽翼之屬
不為不廣
豈無賢能
滿慈歷彼
猶稱第一
其內證之深
可知矣
 
「以玄辯之能,不惟拔萃一時」。出眾拔萃,確實,在這麼多的弟子中,只有他一個是說法最第一;不只是在現在,在過去無量劫,無法去數量計時間,以前的佛所,也是同樣。所以這是從千古以來無法算計,九十億諸佛所,那麼多人也是同樣,他也是第一。
 
這就是人人要能夠了解,所屬的是這麼開闊、這麼多,有很多賢聖的人,不是沒有,但是他總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總是歷這麼多長久的時間,這麼多諸佛的道場,這麼多賢聖之中,他總是都是第一,還是同樣排在第一說法人中。所以我們看人不可以貌相,雖然他還是在人群中,人群是聲聞,還是在聲聞中,已經受佛陀這麼特殊的讚歎,我們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我們更要用不同的敬意。從他的,佛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其中的十大弟子,十大弟子中唯一一位,得到佛陀那麼肯定、那麼讚歎,那就是因為他很了解佛的心意。說到彌多羅尼子,開頭就告訴大家,他最能了解佛的本懷,所說的法就是最接近、最貼切,能解開眾生無明迷惑。這是佛陀說法的弟子中,他最安心,所說的法、行為,都無偏差的一位很好的弟子。
 
所以他是「內證深」,我們就能了解,不能以外形來測量,說他是小根小教的聲聞,不要這樣,他只是現跡要來同事度。其實他內所證的應該是很深,不是我們凡夫能了解,我們要好好,在佛的弟子中,這種典範,我們要好好學習,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長遊行之人有五艱難。云何為五?於是,恒遊行人不誦法教;所誦之教而忘失之;不得定意;以得三昧,復忘失之;聞法不能持。是謂,比丘!多遊行人有此五難。」「比丘當知,不多遊行人有五功德。云何為五?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復忘失;多聞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復失之。是謂,比丘!不多遊行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諸比丘!莫多遊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