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02日】集諸聲聞 為說一乘


Community:
Branch:

「慈念眾生如親最愛想,悲心付出無怨無尤悔,得見眾生安穩喜樂相,衷心喜悅不可為言喻。」
 
佛陀慈悲念眾生,就如他最親最愛的人來想,沒有一個眾生不愛,每一個眾生就是他最親愛的。眾生應該也要最尊重佛,如師亦如父。佛是以亦師亦父來待弟子,從塵點劫以來,無限量的生死中,他對天下眾生一視同仁,都是一樣,慈念眾生如親、最愛,沒有一個人他願意捨棄,所以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是佛的慈心,希望眾生人人能夠造福得福,這是「慈」。
 
「悲心付出無怨無尤悔」。這是佛陀的悲心,「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就如母親對待孩子,孩子身體病痛難過,當父母的,心都有「我願意代替我的孩子受苦」、「我願意代替我的孩子痛」,這是父母心,總是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無悔無尤。這就是大慈無悔、大悲無怨。這種無怨、無尤、無悔的心,叫做「大慈悲心」。
 
佛陀的心也是這樣,為眾生付出,來來回回,塵點劫中,沒有一生是捨棄眾生,生生世世都是將眾生視為最親、最愛的人來想,當成自己的孩子,以這樣的觀念去付出,無尤無悔,這是佛心。
佛心「得見眾生安穩喜樂相」,看到眾生已經得到安穩,歡喜、快樂,沒有煩惱,沒有苦難,這就是佛最歡喜的,打從內心的喜悅「不可為言喻」,無法去形容他的歡喜。眾生平安,眾生安穩,脫離苦難,這就是佛最歡喜的事情。所以我們要知道,佛心為眾生的付出。
 
父母與我們是一生一世,今生此世,這一對父母生我們的身,但是時間短暫,養育、撫養我們,很快我們就離開父母,各人建立家庭。生命短暫,即使再乖、再孝順的孩子,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都有限;父母對孩子的心,有時候孩子若是壞、不聽話,父母也會放棄,不想要這個孩子,這世間也是有這樣。
 
但是佛很清楚,生生世世無不都是追隨著眾生來來回回,塵點劫的時間,總是將眾生當作是最親、最愛的人來想,願意為眾生去付出,無尤無悔,無窮盡的時間。只有一個目的,眾生得度,法入心,能夠跳脫出三界,除盡塵沙無明、煩惱,住在安穩的真實法中,這樣佛才會放心,安心喜悅,這是佛心。
 
佛陀生生世世以如是法來人間,教育我們不離開這些法,所教育的就是布施,布施得大富,這就是「慈」,希望眾生能夠多造福在人間。
 
⊙如來說布佈施得大富,說持戒如淨潔明珠,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捨諸煩惱。如是種種開化眾生,莫不為令超脫苦輪,得諸法樂心大自在。
 
人人在人間多造福,若這樣,人間都是造福的人,不就是很富有的人間嗎?但是要能造福。大家還記得嗎?梵天王所修的是上上善,這個善超越了世間人所造的善。善就是福,福就是富,富的因就是造善、造福,得到的是富有。這是因緣,如是因、如是果,有「福」的因就有「富」的果,這就是善。梵天王修的就是上上善,所以他現在所享受的是清淨梵天的富有;他也是聽佛法,知道、懂得造福行善,所以叫做「上上善」。
 
(「說持戒如淨潔明珠」。)不只是要上上善,佛又常常在人間說要持戒,人人若懂得持戒,就是如淨潔明珠,清淨在人群中付出,造善、造福而不受人間煩惱所污染。如一顆珍珠一樣,雖然在污濁中,你把它撿起來,它還是清淨的,水稍微沖一下,自然這顆明珠還是一樣金光發亮。
 
還有說「忍」,不只是教我們要持戒如淨潔明珠,又教我們「說忍辱得離諸瞋恚」。教我們要懂得忍辱,去除阿修羅的習氣。阿修羅,動不動就曲解人意,發瞋發怒,人家說一句也不是非常不好的話,但是他就曲解人意來發瞋發怒。眾生與眾生互相造業,都是從一念瞋心起。我們人生若要能和平相處,唯有要忍辱;人與人之間要和睦,也是要忍辱。這是佛教導我們如何在人間能過得很平和,就是教我們要寬、要忍,自然就能慢慢將瞋恚煩惱去除。
 
(「說精進得具諸功德」。)佛又教我們要精進。每天都說要精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世間就是這樣,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無不都是在時間中如何來成就;成就人與人互相造福,互相行善,這就是時間來成就任何一個空間。所以我們都要精進,精進就絕對能夠具足諸功德,一切的善、福業都在精進中得。
 
你光是想「我要造善,我要造福」,但是不願意去行動,不願意去付出,怎麼能得到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殷勤精進,身體力行。哪個地方有災難,哪個地方有困難,我們絕對是當一位不請之師,自己很歡喜去投入,解除眾生的困難,幫助他脫開困境,這就是要精進,當「不請之師」。
 
眾生在人間,真的是苦難偏多,也有很多在那分煩惱中,解不開,脫不離,這種人很需要菩薩殷勤精進,做不請之師,自動去付出。這是「得具諸功德」,功德全都很具足了。這就要精進,因為眾生苦難偏多,任何一種苦難,我們都願意去幫助,所以就能得到這麼具足的功德。(這就是「說精進得具諸功德」。)
 
「說禪定得息諸散亂」。我們人都是很散亂。看,這時候發心,很快一個境界來,那念精進、忍辱的心很快就散掉,所以我們需要修禪、修定。「禪」就是正念,「定」就是不動搖,我們若有定,心志堅定,能正念,自然就息諸散亂,將散亂平息下來。
 
昨天一直說浮沉、浮沉,煩惱生死,有時浮,有時沉。法,精進的法,有時就是精進,是「浮」;有時懈怠,是「沉」。所以精進浮上來時,我們生死煩惱就解除,若是無明浮上來,生死煩惱、苦難就又開始。所以眾生的心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就是因為散亂。我們要去除散亂心,唯有正念、堅定的志,才有辦法將散亂心息滅掉。這是我們要很精進,才有辦法堅持正念與堅定的心志。
 
(「說智慧得捨諸煩惱」。)佛又為我們說智慧,智慧就是得捨諸煩惱。有智慧,才懂得將煩惱捨除。什麼是真,什麼是虛幻,我們能夠很清楚,法真的能夠幫助我們。世間法,我們看得很清楚;出世間法,我們很了解,唯有智慧能讓我們清楚明白。「大時代需明大是非」,我們能很清楚了解是非是什麼,能夠分明。
 
「如是種種開化眾生」。佛陀來人間種種開化,所以稱為導師,要帶我們過那條險難的惡道,教我們如何去除無明,能穩定心志,能行「六度萬行」,如導師這樣引導我們。所以「莫不為令超脫苦輪」,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只為了一項:眾生不要再六道輪迴,不要還在生死中,希望我們能趕緊超脫六道四生的生死。所以,這是佛要引導眾生,生生世世教育的目的,無不都是希望人人「得諸法樂心大自在」。希望我們每天、每天都在法中快樂地生活,心都沒有煩惱,每天過的就是大自在的心。
 
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慈念眾生如他最親愛至親的人,甘願付出,無尤無悔。就是這樣來教育眾生,盼望他們能夠安穩、喜樂,歡喜自在,這就是佛最歡喜的心。
 
各位,佛陀用心教育我們,沒有離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這是佛的慈悲。我們若能體會佛心,了解佛陀引導我們要經過段段坎坷的道路,若能知道,就要發心跟著佛所說法,我們要好好地法入心。
 
前面的經文說,「我亦復如是」。釋迦牟尼佛在<化城喻品>說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塵點劫以前一直說過來,說到導師如何來帶迷路的眾生,平安走過險難的道路,到平坦的菩提大直道。看,說了這麼長,到現在佛陀說「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陀透明化地說:「我就是這樣,就是大家的導師一樣,只是看到大家塵點劫以來,生死沉迷在六道裡,好不容易能聽到法,能求道,要來走這條道路,卻在中路想要懈怠,廢掉過去所修的行,願意就這樣停下來,不要再向前前進,還有的人又是沉溺在生死中。」這是塵點劫以來佛陀所看到的眾生。
 
塵點劫來,若是人人真的用心,一路生生世世在法中,哪還有現在人間這麼的人心不平衡,人心多煩惱,人心多險惡,人心如猛惡毒獸?這是人生,修行都是在短暫的時間就退轉、懈怠了,廢掉過去所修的行。因為這樣,「不能度生死」,生生世世都是在「煩惱諸險道」。因為人與人之間不斷互相造作,不斷結怨連仇,這種不斷結怨連仇的煩惱,再來的人生就是一條險難的道路。這是釋迦牟尼佛看一切的眾生,就是很可憐。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大家已經有因緣,雖然在生死險道中,但是現在佛陀已經不斷不斷隨著眾生,來指導他們,有的人也已經接法、受法,修行了,小、中、大的根器也慢慢養成,這是因為佛陀用方法化度,用「方便力」。下面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為了要熄滅大家的煩惱、無明,所以就跟我們說涅槃。涅槃是寂靜,若要斷生死,就要到寂靜的境界。
 
「來,跟你說,修『四諦法』,苦、集、滅、道。」因為你這麼苦,所以要了解苦的因由是怎麼來。哦!了解,「集」種種種種微細、粗重的無明,有的很微細,有的很粗重、很大,這種無明去累積,累積成生生世世所受的苦。所以你如果知道,就要好好地「滅」這個骯髒、污濁,知道不論大大小小的東西都是腐朽了,這些朽爛的東西要趕緊清出去。
 
看到慈濟人常常都去幫人清掃嗎?在嘉義一大群的委員、慈誠,去幫一位三十多歲弱智的人,身體雖然健康,但是智能不足,自己的生活不懂得清理,所以所住的地方就是那麼的骯髒,連他自己的大小便溺都是在住的窩裡。慈濟人就如慈父對幼子一樣,不忍心,所以就邀很多人去幫他清理、打掃。
 
裡面掃乾淨了,外面水溝不通,水溝很深,塞住的地方是在溝蓋砌起來的裡面,不是工具夾得起來,志工趴在地上,手拿鐵線伸到(溝蓋下方)很裡面,將那個塞住、很骯髒、臭的東西挖出來。挖到讓它水溝能通,濁水、髒水沖一沖,變成乾淨的水。
 
我看到那個螢幕畫面,也是打從內心讚歎啊!在佛經裡還沒有看到對人這樣,非親非故,尤其是對不懂得求助的人,菩薩能這麼自動到那個地方,集多人的力量趕緊去幫他清掃,給他一個乾淨的屋內。這麼骯髒的東西清出去,連這麼惡臭的水溝都去清理,這實在是人間菩薩!
 
同樣的,又有一對母子(高雄橋頭陳太太母子),母親五十多歲,體態肥胖,自己要走路都困難。孩子也是低能,母子倆只會撿東西回家裡放,放到家裡很髒亂,人沒有地方睡,竟然這麼冷的天自己坐在外面睡,孩子就去找一個洞這樣睡。以前都有人工的防空洞,他就去窩在那個地方。看,這是現在的人,在一個村莊裡。
 
慈濟人接到這個訊息,趕快去,同樣幫忙仔細地清啊、洗啊,母親看了:「感恩啊!我沒辦法,沒辦法動了。」孩子看到了也說感恩。人生世間苦難偏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又不是身體有多麼差,總是就是他的業力,這種結怨連仇,所造作的因緣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們眾生,現在微細或者粗重的煩惱,就是過去這樣累積過來,現在要完全去除,垃圾不再進來,塵沙無明不再來,唯有用這樣的方法,一方面為他清掃,再來教育他。這要長久的時間,不是一天、一次就好,要常常去陪伴他、教他,這叫做「方便力」。慢慢地教,若是懂得回饋,就如那位母親的孩子,也已經走入環保站,這位母親也說:「我雖然行動很不方便,如果有人帶,我也要去做環保。」
 
看,連自己的家裡清掃都不會,現在也已經會去做環保。剛剛說的那位母親的孩子,現在都在環保站,也能自己獨立了。看看,長久時間的陪伴,照顧過來的人生都是會有轉變的。所以「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這是一段落,眾生已經懂得接受。這是在人間。
 
但是佛陀教育我們,用四諦法讓我們了解、知道,因集種種的煩惱,囤積很多無明的垃圾,所以我們懂得將心裡的垃圾如何去除,這是「滅」;接下來要用方法,這是「道」,要趕緊走入這條康莊的大道。所以就要知道十二因緣,如何來,如何生,如何死。知道了,又是再一站。是不是就停下來呢?粗重的東西清出去了,雖然不會再拿骯髒的東西進來,不過還有塵沙無明,你沒有常常清掃塵沙無明,沒有常常殷勤付出,沒有預防這些東西,就沒有那個能力去了解骯髒、塵沙微細是如何再進來。所以,佛陀就再為我們設一段的化城,就是「六度」。
 
剛剛跟大家說過的,用種種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不斷一直過來,這就是佛陀要我們了解,慢慢地、仔細地教我們,一段一段的路把我們帶過來,一直希望我們能到最自在、最安樂的地方。所以「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苦已經滅,尤其是你也了解十二因緣了,「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所以「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大家已經得到阿羅漢,對十二因緣法都清楚,知道生死來源。所以「為說真實法」,現在聚集大眾在靈鷲山,開始要說真實法。
 
我們若都能了解,就知道方便法是給修行者一個止息,心的寂靜,將心靜下來,不要再一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不可以,我們現在開始要平靜下來。佛因為說二涅槃、四諦、十二因緣,一段一段,讓我們有停息的地方,有依止的地方。⊙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告言汝等諸苦已滅,所修道業,證無學權教極果,所作皆悉了辦。
 
「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所以佛跟大家說,「告言汝等諸苦已滅」。這是佛告訴大家:「你們生死的苦已經滅了,煩惱的苦也滅了,心中已經沒有煩惱,與世間事沒有來往。」對世間欲樂,他們已經完全去除,內心沒有煩惱,無貪無著,所以叫做「諸苦已滅」。沒有人我是非,全都滅了。
 
大家認真在修行,「所修道業」是「證無學權教極果」,就是小乘的極果。四諦法,你也了解;十二因緣法,你也了解;「方等」,你也清楚;進入「般若」皆空,所看的一切都了解,人間一切的人事物,無不都是空幻、無常。所以這就是「無學」,這些事情都了解,該說的、該聽的名相也都聽了,該了解的法也已經知道了,所以「所作皆悉了辦」。全都已經告一段落。
「無學」,什麼叫做無學?「若緣真如之心更有增進義,是名為學」
 
⊙又無學:若緣真如之心更有增進義,是名為學。緣真如之心已滿,不復進求,是名無學。
 
若是要說我們的真如本性,其實我們若到了阿羅漢,就是已經了解十二因緣法,了解生死來自一念間,但是,是不是我們的真如永遠保持清淨呢?我們自己要知道,水若無風,它就是靜靜的;萬一風若吹,水就動。所以雖然原來是恬靜的,因為我們有無明,所以有波動、波濤,海浪會很高,就如海嘯,而我們的心境如果較嚴重的,也就如海嘯這樣。
我們現在因為了解法,就與世間一切斷了緣,不與世間人互相交際往來,我們不要。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若一念無明起,十二因緣一直拖下去,所以我不要再緣這些,現在在修行,我的心很平靜了。但是還有塵沙的無明,所以佛陀要我們千錘百鍊,要不斷入洪爐去,不斷去烤紅、燒紅,鐵槌要再鍊、再捶,就是要再精進的意思。我們還是要抱持著學習,不要以為我們已經極頂、無學了。
 
其實,這種「無學」是針對二涅槃的人,就是對阿羅漢極果來說。豈是這樣就停下來嗎?其實,塵沙無明未除,哪怕就是梵天王,也還有塵沙無明,所以他們就要再來請法。阿羅漢,同樣的,雖然斷了眾生的緣,但也是還有塵沙無明惑,所以佛陀要我們再開始向前前進。「緣真如之心已滿,不復進求,是名無學」。這叫做「無學」,就是小乘極果。以為我已經見到我的真如本性,這樣都滿足了,以為這樣就不用再學,到此為止。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合知止息。既知諸人已證涅槃,一時皆得阿羅漢果。
 
(「合知止息」,)就是要止息下來,「我就是這樣而已,我要到這樣」,所以半路要停。「既知諸人已證涅槃,一時皆得阿羅漢果」。知道這些人已經得到羅漢果,得到極果,大家以為我這樣就對了,就要停下來,這就是止息。大家懈怠心起,想這樣停下來就好。這是以為得涅槃,需知「一時皆得阿羅漢」,只是一時。
再來,「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頌合滅化至寶所。於法華會,集諸聲聞,為說一乘真實之道。
 
這就是要跟我們說,「頌合滅化至寶所」。大家開始已經停息下來,滅除過去的煩惱,但是到這裡停息,這樣不對。佛開始要再告訴我們,轉個方向,那就是「滅」,滅掉過去執在法裡,大家以為已經到達涅槃,但不是。佛陀「於法華會,集諸聲聞,為說一乘真實法」。不是這樣而已,其實還有要向前走去的地方,這在法華會上已經跟大家說,要我們入一乘真實之道,所以到了「般若」,轉個方向就是要入法華會。
 
所以,我們要很清楚這段經文,因為<化城喻品>已經漸漸快要結束。過去佛的用心,長遠心以來的教導,都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