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緣續塵點劫前無量難計,十六沙彌趣向具成佛國, 菩薩六度萬行究竟圓滿,度化有緣成就佛慧廣被。」
大家應該很熟了。「緣續塵點劫前無量難計」,時間過得很久, 無法計算,這無不都是因緣。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 十六沙彌那個時代,沙彌的趣向就是大乘法,道心堅固, 他們雖然年輕,年紀小,但是志向大,所要學的佛法不是獨善其身, 是為了要廣度眾生。所以,要度眾生必定要求自己覺悟, 我們若不覺悟,要如何覺悟別人呢?學佛的目標, 真的是要從內心向著外面的境界去伸展,看外面的境界, 人間因緣有多少苦難,就是因為苦,才需要求得解脫。
眾生的苦,不是我們自己的苦而已,我們的苦也是因為眾生的苦, 所造就的讓我們感覺到苦,人與人的互動,因緣與因緣互相的糾結。 所以是為了自己得度嗎?其實是要人人得度,我們才是真得度; 人人解脫,我們才是真解脫。不是為自己,是要為天下眾生, 若能有這樣的觀念,我們的心自然就開闊了。這是十六沙彌的趣向, 他們發心的方向。
他們所發的是菩薩心,要成就的是到成佛的境地, 他們必定要行菩薩道。菩薩要經過六度,六度無不都是自己要精進, 要守戒,要忍辱,這是我們自己真的要堅持。 布施就是付給眾生的一切,也要有一項──付出無所求, 所有的都願意身心奉獻,布施出去。再來持戒、忍辱、精進, 都是要我們自己真真正正力行,若沒有精進,要如何布施呢? 我們若沒有持戒,哪有辦法精進呢?我們要精進,要忍辱, 要忍得起人間一切苦,包括我們的生活、衣食住行等等, 都要忍得起這種環境的生態。
我們若能堪忍,一大早冷颼颼的天氣,大家在被窩裡, 清晨三點多聽到敲板的聲音,大家掀開被窩,忍著外面的境界, 很冷,要趕緊精進,向大殿前來。這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一大早第一個動作就是精進,要堪得忍耐想睡、在被窩裡那麼溫暖, 我們甘願脫離那種享受,堪得忍,才有辦法精進;堪得忍, 才能過著與大家生活同修、同行的戒律。
在六度裡,除了我們布施給大家,接下來都是我們自己的功夫, 精進、持戒、忍辱、禪定、智慧,這一連串都是為己,成就之後, 最重要的目的是去付出。
也就是因為布施,發這一念大心,才能從人群中去體會人間的疾苦, 體會無常,鞭策我們要精進。眾生心靈的煩惱,我們去體會之後, 才能自我內心警惕,不要懈怠,不要無明,要趕緊去除一切煩惱。 這都是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的內心能精進、持戒、忍辱,讓心靜下來, 那就是靜思修(靜慮、思惟修),最後就是慧,得到智慧, 與佛同等的智慧。菩薩六度,其實多數都是在度自己,因為菩薩行, 廣闊眾生的煩惱、眾生的苦難,也幫助我們完成道業,這就是「 菩薩六度萬行究竟圓滿」。
這是沙彌的趣向,因為他的因緣特殊,塵點劫前一直累計, 已經無量數計,他的趣向就是到成佛的大志向, 借重行菩薩道的六度,來完成志業,完成究竟圓滿。 我們若沒有眾生可度,我們哪有辦法成佛呢? 若沒有看到人生世間的苦難,哪有什麼因緣能警惕我們修行呢? 所以我們要在堪忍的世界修六度行,這是成佛的方向。
「度化有緣成就佛慧廣被」。若能夠佛慧完成, 我們就能廣被天下眾生,過程必定要一一去度化有緣,有緣若成就, 天下就平安。
人間疾苦偏多,自古以來,「歷史的今天」, 天下不知道經過幾次的大災難,光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裡, 在慈濟的腳步有踏進去的「今天」。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這天,一大早五點多( 當地時間清晨五點二十八分),伊朗巴姆城突然之間天搖地動, 發生了規模六點七的強烈地震。因為它震源很淺層, 所以一二千年的巴姆城瞬間夷為平地,而且很多的建築物, 十分之八九都毀損了,人的損失在官方的數字也有四萬五千多人, 這還是官方保守的數字,受傷的有一萬多人。這是在巴姆城, 二00三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那天的早上,發生這麼大的災難。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第二天、第三天,就是十二月二十八日, 臺灣慈濟就是有大醫王跟我們宗教處同仁,總共八個人到達巴姆城, 加上了土耳其胡光中居士,還有約旦陳秋華居士, 大家到齊在那個地方會合,開始投入,展開了勘災、救災, 醫療馬上趕緊行動。一直聯絡,包括視訊和電話的聯絡等等, 要如何去救?滿目瘡痍,哀號遍地,往生的人排滿整個街道, 還有人還在找,那種場面實在是無法形容的悲慘。
受傷的人很多,要趕緊及時醫療,要怎麼找?要怎麼治療? 要在哪個地方做定點醫療呢?建議他們:「你們是不是租用巴士? 大型的巴士可以載,讓我們可以移動。災民住在哪一個地方, 若需要,我們就可以將大巴士當醫療站,可以放藥,可以載人, 可以治療人。」這是那時在巴姆城救災,那個過程是非常的辛苦。
從這樣開始,陸陸續續,臺灣慈濟人在那個地方不斷輪流,醫療、 慈善這樣輪流,與土耳其、約旦慈濟人合作無間。 一直到二00四年的三月,臺灣的米、物資已經陸陸續續到了, 我們發放二千五百多噸的大米,還有毛毯、生活包, 他們所需要的生活營養品等等,有八萬多人受惠。
接下去又看到孩子,因為學校都倒塌了,需要希望工程, 我們趕緊決定認養學校,為他們重建學校, 選擇了五間很重要的學校,四所是女子中學,一所是男子小學。
他們的學校即使是孩子,也是男女分開就讀。經過了三年, 我們完成了。二00七年的三月四日,這五所學校移交給他們, 讓孩子們在那裡很快樂,有安全的學校能上課。
同樣又是在十二月二十六日,那是二00四年南亞的大海嘯, 大家應該也是記憶很深,是二00三年的隔年,同那一天, 也是早上(臺灣時間早上八點五十八分, 巴姆強震為臺灣時間早上九點五十八分)。忽然間, 印尼蘇門答臘突然間地震,範圍很開闊,規模九的地震,多麼大啊! 帶來了海嘯,所以人的損傷很大,超過二十九萬人往生, 有二萬多人失蹤,這在歷史上真的是很罕見的大災難。
慈濟人也是趕緊動員,不論是在印尼或臺灣的慈濟人, 趕緊呼籲救災,就這樣開始展開了。那一次的海嘯波及很多國家, 除了印尼,還有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與泰國有被小小波及到,但是斯里蘭卡就很大了。 南亞的那一波災難真的是很大,我們用好幾年的時間去付出。
所以說來,人間就是有這麼多無常、苦、空, 尤其是見證了人人本具佛性,見證了人人都可以是人間菩薩, 及時從地湧出,到處都願意去付出。因為人間苦難偏多, 所以佛陀來人間提倡,修行就要行菩薩道,要多見苦知苦, 了解苦的原因匯集,提醒我們大家要勇猛精進,精進的過程中, 要忍得人間種種人、事、物。我們若能體會, 才有辦法到達那分的禪定、智慧與寂靜清澄,沒有煩惱, 心與虛空會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高警覺,了解人間疾苦。
救人其實是救我們自己,因為這些人受盡了人間苦難, 借此警惕我們,我們才更要殷勤精進。去付出其實是充足自己, 付出去的是有形的物質,我們所得到的是無形的法喜、無形的智慧, 法喜充滿,智慧具足,我們這樣的付出就是修行的過程。
前面的經文說,「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彼佛滅度後」,「彼佛」就是大通智勝佛,滅度以後,「 是諸聞法者」,那麼多聽法的人,在當時聽法的人是恆河沙數, 很多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全部在各不同的國土裡。 塵點劫以前,那麼多人聽過法,各個都在不同佛土的地方,「 常與師俱生」,常常都跟他的老師,就是他的師父, 在不同的國家裡修行。
記得嗎?十六沙彌他們利用大通智勝佛講經後的休息時間, 開始覆講《法華經》, 帶出去的這些人接受了十六沙彌各個所教化的法。佛滅度之後, 也隨著十六沙彌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佛的出世, 不斷在諸佛土修行,全都隨著十六沙彌修行的過程, 很多人都是跟著他們的過程走,一直「具足行佛道」。 十六沙彌也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不同的地方、不同佛的道場在修行, 「今現在十方」,現在各人已經都成佛了,各個在十方的世界, 各人成佛,各人都在度化眾生。
那時候聽法的也是一樣,「各在諸佛所」,與十六沙彌, 塵點劫前一直到現在,都同在一處,同樣修各人所修的法, 就是跟著十六沙彌所教導的法這樣修,所以說「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十六沙彌各個成佛,這些人還是跟著他在修行, 但是也有人還住在聲聞裡。「漸教以佛道」,同樣的, 還繼續教他要向佛道走。可見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是這樣, 跟那麼久了,生生、生生,世世、世世,累劫累劫這樣跟、 這樣修行,但是還是一樣住聲聞地,所以漸漸教育, 讓他能夠入於佛道來。
下面這段經文,我們要再用心了解。「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釋迦佛開始說,我釋迦佛在十六王子中是排在第十六位, 從過去那麼久以前就是向你們講《法華經》。「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第十六位就是我釋迦牟尼佛, 當初我也這樣向你們講《法華經》。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由是汝等樂學小法, 故以方便引汝趣於佛之智慧。
就是因為塵點劫前是這樣,到現在也是這樣。「由是汝等樂學小法」 ,這麼長久的時間以來,大家就是一直樂學小法, 都為自己的解脫在修行,就是無法發大心。一直到現在, 那個心還沒啟發起來,「故以方便引汝趣於佛慧」。 所以你們一直都停滯在小乘法,一直起起落落、進進退退, 有時候發大心,有時候就退大還小,一直都是這樣, 不斷就要用盡方法,方便法,引汝還是要到佛的智慧。
這是佛的慈悲,絕對不肯放棄任何一個眾生, 一直希望眾生人人到成佛。就如地藏菩薩,眾生未成佛, 他不證菩提;地獄未空,永不成佛(編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同樣的道理。這就是發大心、立大願。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以是本因緣之故,今為汝等說法華經。
接下來再說,「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就是這樣的因緣, 塵點劫以前,累生累世有這個因緣常常在一起, 生生世世都是這樣教導的因緣,同修、同道、同精進;但是, 即使到了現在,有的人還是懈怠。
悉達多太子成佛了,過去他是第十六王子,現在已經成佛。「 以是本因緣之故,今為汝等說法華經」。就是有這樣的因緣, 這是最根本的因緣,過去塵點劫是這樣, 過了塵點劫以後的現在還是一樣,儘管你們還是停滯在小乘法, 我同樣用方便法,到最後還是要為你們講《法華經》。 不論你們是不是都已經發大乘心,但是《法華經》一定要講, 因為佛的時間已經無法再延長,他知道人生的時間,所以開始講《 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令汝入於無上佛道, 謹勿懷於驚懼之心。
「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希望大家能夠進入佛的智慧, 入佛道來,即使慢慢走,走久了也會到。一次再一次提醒, 一次再一次指導,期待你們都能走入佛道。佛道就是菩提道, 佛就是覺,道就是路,就是覺悟的道路。引大家走入覺悟的道路, 絕對要很謹慎,不要有懷疑,要深生信心, 要好好地拿出我們的信心來,不要怕、不要懼怕,我們要勇猛精進。
「令汝入於無上佛道」,無非就是要教你們入無上正等正覺, 往這一條成佛的道路,所以要很謹慎。「勿懷於驚懼之心」, 不要懷疑,不要怕,向前走,度人其實就是在度自己, 要讓大家安心。你入人群中去,其實是對自己有利益, 不要只想守在小乘法,還是要擴大心入人群去,不要怕。 這就是佛陀鼓勵弟子應該要開心門,入人群去。
⊙此段偈頌直明宣說法華,令汝等入於一佛乘的實道, 千萬不可再有驚懼,不敢承擔。
這就是直接明宣說《法華經》,為什麼要說《法華經》?「 令汝等入於一佛乘的實道」,很直接要讓你們入一佛乘實道。「 千萬不可再有驚懼」,因為這條佛道就是在人群中,不要怕, 不要說不敢承擔,大家儘管勇敢承擔起來,千萬不可再有驚懼。 因為我們怕,才不敢承擔,不必怕,要承擔。 這是這段偈文最重要的,鼓勵我們人人不要懼怕,入人群, 應該要勇敢,要承擔。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譬三界中如險難惡道,寂寥懸遠曠絕。 毒獸:喻生死煩惱,如火宅品。
險惡的道路譬喻三界,三界中就如險難的惡道一樣。眾生有欲界、 色界、無色界,欲界,很多陷阱讓我們起欲心,欲心一起,無明生, 在欲界造作很多的惡業;色界,很多的物質, 讓我們的心安定不下來;無色界,雖然煩惱已除,但是塵沙惑未盡, 還有思想中微細的煩惱。這個思想的煩惱更麻煩,所以一動念起來, 塵沙、無明就漫天飛。
我們在三界裡就如險道,這險道中很「寂寥懸遠曠絕」。 看過去一片,讓我們很怕,而且沒有人可以跟我們在一起。 這種入險道在受苦,如《地藏經》中的地獄,形容「一人亦滿, 多人亦滿」,也就是說,都只有自己而已,因為這個苦就是自己受, 沒有別人可替代。這種誰都沒辦法幫助我們,「寂寥懸遠曠絕」, 就好像周圍都沒有人能幫助,非常險惡的地方,四周圍只有毒獸; 毒獸就是譬喻生死煩惱,這些煩惱如火宅。
我們在<譬喻品>裡不是說過很多毒蟲惡獸嗎? 這種毒獸一直靠近過來。不曉得有人曾在睡覺時夢到毒獸,很毒、 很猛的獸類有很多,但是誰來救我?就如這樣。 險道就如我們遇到困難時,很孤單,非常寂寥,又是懸遠, 好像在半空中,非常苦,腳踏不到地,很怕、很驚惶。 這是在三界中,生死煩惱如火宅,來來去去,造作很多的惡業, 由不得我們自己。人生如夢,由不得自己,這樣受盡了苦、 受盡了怕,心不穩定,這就是人生。
四周圍這麼開闊,尤其是險道處處,毒獸這麼多, 在這當中沒人能援助。「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在這樣險難的地方,長期飢餓、口渴,也沒有糧食,也沒有水喝, 缺資糧。
⊙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又無水草,喻缺資糧,生死大苦, 人所怕處。
我們一輩子缺法水,缺法的資糧,所以生死大苦, 雖然我們在人間享受人間福,但是世間就是苦短, 再多的人間物質都帶不去,一輩子為了這些物質,名利、地位等等, 很辛苦,造作很多的業,累積下來就是在三界中受苦難。
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永遠擁有呢?很快地,短短幾十年, 由不得自己捨這個身體,又是下一段的人生。 這就是因為我們缺道糧、缺法水,一直都是在生死大苦中, 在人所畏怕,很怕的地方。這就是我們人生,由不得自己, 什麼時候有什麼事情要發生,沒人知道,很可怕。 剛剛說過的巴姆城及南亞的海嘯,這全是沒人可預測的事情, 一秒鐘前,沒有人知道,這樣突如其來,何況生老病死苦, 人間種種天災人禍等等的苦,真的是苦不堪啊!
「無水草」是譬喻不修習菩提道。我們這樣不修行, 自然沒有五榖雜糧、沒有水等等,所以無法水、道糧缺, 這是因為我們不修行。
接下來,「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很多人都想要經過這條險道,險道就是因為有欲,「 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度化久遠受教者多,無量億人, 畏怖三界,欲出險道,到安隱處。
所以要「度化久遠受教者多」,這麼多人, 那是過去六百萬億恆河沙數的眾生,現在地球上七十多億的人, 這樣的人數,跟六百萬億恆河沙數比起來也是不多。所以說來, 那些六百萬億人在那個地方聽過法,跟著沙彌生生世世修行。 第十六沙彌,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他在這個娑婆世界, 這個現在才七十多億人口的地球,但有多少人來聽法呢?
總而言之,要再度的眾生還有很多,「度化久遠受教者多」, 雖然這麼長久,受教的人很多,有「無量億人」,但還是同樣, 全都「畏怖三界」。大家還很怕,有受過佛法教育的人, 大家怕三界,不敢再進去。這就是剛剛說的,道心要堅定,不必怕, 堅定道心入三界,就是要去度眾生。但是, 大家受教之後想要獨善其身,就是還在險道中。所以, 佛陀要我們道心堅固,要有這個道心進去度人,看看眾生的苦難, 啟發、加強,堅定你的道心,這樣才有辦法。
「畏怖三界,欲出險道(,到安隱處)」。大家都想要獨善其身, 我不要在三界內了,要到安穩的地方去。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其所經由道路,甚是遙遠空曠。 遠望於其路:五百由旬,佛地。
五百由旬,很遠。以前曾說過,一由旬四十公里, 五百由旬到底多遠呢?很長遠啊!這是一個形容。「其所經由道路」 ,所經過的道路,「甚是遙遠空曠」,很遙遠、很空曠、很寬廣。 所以「遙望於其路」,遠遠地看這五百由旬,就要平平安安走過, 遙遠的那個地方才是佛的境界,你若沒有走過這遙遠空曠的地方, 沒有經過這些險道,就無法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化城喻品>裡面一段經文,「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這就是說,這段路這麼長,要到珍寶處,要經過這麼遠、 這麼長的險難惡道。這個地方就是令人很怕,懸曠, 就是腳踏不到地,自己由不得自己,很驚惶的地方, 這就是我們人間。「五百由旬」,就是要經過五道這種險難的地方。
我們要經得起考驗,要精進,要持戒,要忍辱,不能缺少, 才能到達安穩的定處,我們的慧命才能成長。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要不然,人間就是這樣,真的是苦難偏多。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