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2日】化城非實 能通寶所

Community:
Branch:

『是眾生各懷寶藏,一念輕動入迷途;施權喻化城寶處,遙望寶所就在近;此城非實如權道,能通寶所可依止;以譬究竟滅度法,依方便直至寶所。』
 
已經讀那麼長的經文了,到這裡,我們差不多能了解了,眾生都各懷有寶藏,只因一念輕動所以入迷途去了,我們人人不也是這樣嗎?明明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都具足真如本性,無始以來,本性真如與我們同在,不論你是幾生世在四生五道中,有不同的身形,只要你生命在,真如本性就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們要相信,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皆有的寶藏,所以『眾生各懷寶藏』。
 
人人本來有個靈山塔,要好好地向我們的靈山塔下修,需要去很遠的地方求靈山嗎?這是警惕我們,人人本具有真如本性,我們要如何能找得到?要找得到本性,就是要循一條路去了解本性所藏處。但是我們平時都不用功,沒有了解這條路如何走、如何找,心靈這片大地的地理還不清楚,路還不會走。
 
我們在路不會走的過程中,『一念輕動入迷途』,因為我們心理地圖還沒有看清楚,沒用心步步去走、去找,但是心裡卻是妄動著,萬一一念輕動,路就會偏了。『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一點點偏差,方向就差很多了,這就是我們要日常警惕自己的重點。毫釐之差,迷途千里,想要再回來就險道重重,困難很多。
 
我們聽到的佛法,我們看的經典,我們能了解,佛陀從一開始施權教,無非是因為眾生的鈍根和小根器,不只是鈍,我們的心量很窄,不適合任重道遠,這麼大的法,這種宏觀的大法,不是我們平時有辦法能走下去的,所以不得不施權來譬喻一切一切。
 
釋迦牟尼佛說法已經是四十多年了,一期壽命也將近要入滅時,留著七年的時間講大法,但是開始要施教大法,談何容易,還要受過很多的考驗,人間世事,也有很多的考驗。一部經不是一天就講完,是經過七年將近八年的時間,《法華經》才說完。所以這個過程,眾生的根機還是離得很遠,佛陀還要殷殷善誘,講過去,說將來,譬喻現在。
 
所以還是在施權,要如何引導人人走過險道,那個險道就是五道。離開五道,越過三界。五道,大家都知道了,不要一念無明輕動,因為輕輕動一下,就容易再走向險道,所以要很謹慎用心,不斷提高警覺,要警醒人人這條路很危險,要好好走、謹慎走。
 
大家覺得要越過五道、三界,也已經到了這個程度,還要再繼續走菩提大直道,好像很遙遠啊!從這裡看過去是無盡期,遙遠的道路還很懸遠啊!所以大家的心疲倦了。
 
『施權喻化城寶處』。『遙望寶所』還是很遠很遠,這當中,有智慧導師告訴他們:『沒有多遠,你看,差不多看到寶所了。』向大家再提出希望,『是啊!眼睛看得到的,應該就走得到。』過去是眼睛看不到,遙遠無期,現在『遙望寶所就在近處』,眼睛看得到了,前面遠遠的地方已經有城在那裡了,再次提起了精神來。
 
『此城非實如權道』。其實這座城不是真實的,雖然這是導師的權巧,先讓大家安心:『前面就是一座城,不遠了。』其實,在導師的心裡,那就是一種的顯化、譬喻,前面這座城還不是真實的,是權道,用權巧方便來勉勵大家還是要向前走。因為遠遠看得到城了,你一定要走過這條路,其實就是要再一條安全的路,才有辦法到達寶城去。
 
只要大家精進再精進,這條路就通達真實寶城,能依止的地方。這也是讓我們的心再提高勤奮、再精進,向前面的路走去。這就是以譬喻,種種的方法來設教、來帶,讓這些人能超越三界。五道已差不多過了,三界也要超越了,但是要到達無明惑完全去除,對於修學聲聞、緣覺二乘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見思無明塵沙惑很微細,無法完全去除。
 
就如這面鏡子,其實遮蓋著這面鏡子的,沒有什麼粗的東西,都是很微細的塵沙,比灰塵更細的微塵沙把它蓋住了。要如何能完全清除微塵沙,讓這面鏡子完全清澈?要回歸到大圓鏡智,照徹外面完全清楚,這就有一點難了。不過,還是要經過這條路,這條路若是沒有用功經過,沒有好好地去除塵沙惑,同樣無法真正到達佛的境界。
 
連菩薩都還有微分塵沙惑,還未究竟,是還未證得法身的菩薩(亦稱『地前菩薩』),在行菩薩道的菩薩,還是停滯在有微細的塵沙惑上。就如我們人人也可以稱菩薩,只要你用心,願意學佛,能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這就是菩薩。雖然是無所求,不過有時候心也會起煩惱,這就是塵沙惑。
 
『你沒有要求什麼,那計較什麼呢?』雖然我沒有要求什麼來回報我,但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聲與色,自然我們會計較,這就是塵沙惑。小小的事情,為什麼要起心動念呢?一念輕動就是再入迷途。塵沙未盡,雖然已經越過了欲界,不會受外面物欲誘引我們,不過如塵沙的無明,同樣讓我們起心動念。這種一念輕動,常常會有,這就是還沒辦法完全去除。該怎麼辦呢?要有導師。
 
就如佛面對眾生,明明知道大家已經在用功了,聲聞、緣覺、發菩薩心的人都在用功,但是真正要到達佛的境界,還是有一段路。『以譬究竟滅度法』,佛就要用很多方法,讓大家真正能體會到究竟滅度,是大滅度的法,連塵沙惑也全都要去除。要如何去除?還是要借事修心,用所有的境界來修練我們的心,所以才要走這麼長、這麼長的路。
 
諸佛不斷提醒、警告,路是險難的,人生是苦,一念無明一動,就容易再迷失。所以,用種種方便來為我們帶路,仔細地譬喻,慢慢地用心帶我們到寶所去,用種種的方法。人間世事真的很多,所以經典裡也常常用譬喻,如佛陀的︽本生經》,在動物的世界同樣有菩薩動物,不只人間有真如本性,其實動物的世界也是一樣,同樣有真如的本性,同樣有菩薩的境界。
 
就如有一隻貓,這隻貓生病了,被人帶到動物(醫療)中心照顧。在動物(醫療)中心裡,這隻黑貓已經病得很重了,仔細地為牠治療後,這隻貓竟然恢復了牠的體力了。恢復之後,這隻貓變成了若是看到其他的貓啊、狗啊,其他的動物有病,牠會去關心,會去照顧。看到動物有排泄物,牠也會去為牠清理;動物若是有病或不清醒,牠會去搖啊搖,為牠『馬殺雞』,有時候用四隻腳,有時候用兩隻腳,仔細地為牠照料全身,這樣在照顧。
 
這就是菩薩動物,他們動物(醫療)中心的人看到這隻貓,都說牠是動物中的護理師,將這隻黑貓變成是護理師了,大家很疼惜這隻貓。這隻貓在動物醫療中心裡,是最活躍、最輕快,最能了解動物們的病痛,也很照顧牠們,這就是動物世界的菩薩。
 
動物本來就是很善良,也看到有一隻老虎,已經懷孕了,一隻鹿迷失方向了,老虎就咬著牠到路上來,把牠輕輕放下來,也沒咬傷牠,只是跟牠玩。虎與鹿在那裡玩,玩了半小時之後,牠將這隻鹿放掉,讓這隻鹿平平安安離開虎口;不只是離開虎口了,還讓牠在一條通道上,能找回牠鹿群的地方。
 
你看,動物也有靈性啊!可能是這隻老虎懷孕了,天然母性的愛也發揮出來,看到這隻小小的鹿迷離鹿群,等於是救牠,在平坦的地方輕輕放下,跟牠玩。這不就是本具的真如本性,動物中也有是菩薩的動物,還會救其他的動物。
 
當然,我們也常常聽到,不論是貓、狗、雞、鴨,都有救過人的故事,都曾說過。動物的本性與我們人類一樣有真如的本性,同樣有很善的本性在,所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輪迴在五道的生態,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只因一念的輕動而入了五道。
 
現在我們知道了,就要提高警覺預防,在我們日常行為中,一念偏差,千里錯誤,這種複製煩惱,累積惡業,未來我們要墮落哪個其他的道也說不定。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一定要走過這條路,這條路雖然是險道,但是讓我們平平安安走過去,看到了寶處在遙遠的地方,我們要相信,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佛的境界。既然相信,那在我們很近處,人人也有個靈山塔,人人本具有佛性,我們為什麼不能向自我的靈山法會向前走到佛的境界呢?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開頭相信,在行道中要相信,相信到最後的盡頭是佛的境界,這過程中都不要有疑惑,有疑惑我們就會懈怠。
 
很多真實的事情,我們無法了解。人無法了解老虎,虎的性到底是什麼呢?佛也是向我們一語點通,虎雖然兇猛,牠也有佛性。這都是真實的現在,就是這樣。一隻狗咬著一個嬰兒(註一),咬到讓人能發現到的地方去,救了她。像這樣的,我們應該都能了解眾生有佛性,我們只是無法體會眾生群的心態到底是什麼?我們光在人與人之間,就無法了解人類心靈的世界,只是了解我們自己,但是不了解別人。雖然現在學佛了,連我們自己,我們都還不了解。明明的實物,真正的人,真正的動物,真正有這樣的世界,卻是我們無法很透徹了解,所以佛就要用很多方法讓我們了解,聰慧的導師要來引導我們走過這條路。
 
前面的經文,『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
 
因為這些人已經跟導師說:『還這麼遠,我們很疲倦,我們也很怕,我們要停在這個地方,不想要再向前前進了。』導師才開始作這樣的念頭,再次用方便力,告訴大家:『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那五道都已經過了,現在再通過三百由旬,那就是譬喻著三界,若超越這個地方,就有一座城。『看,那麼遠的路都走過來了,現在再走一段,前面就有一座城,可讓我們休息的地方了,不要怕,不要這樣就退還。』
 
接下來這段經文,『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看,那座大城我們看到了,遙遠的地方有一座城在那裡。來,我們到那裡可以休息,休息之後再說。來,再前進。我們若能進這座城,你知道這座城能讓我們很安穩的生活,甚至這座城再過去就是寶所,寶所已經很近了,你若想要再前進,能夠再向前前進。』這是聰明的導師,智慧的導師,慢慢地誘引,化城近了。『來,我們向前走,你走過這麼遠了,你若是再回去,更遠,向前走比較近,尤其是那座大城裡面讓我們很安穩,還是向前走。』
 
⊙今此大城可於中止:唯能可止息,即暫歇之意。今此空寂涅槃大城,可於此中安心止息。勸向前行,令進入城。
 
『今此大城可於中止』,就是那個地方可以讓我們休息。
 
『唯能可止息,即暫歇之意』。那個大城可以讓我們休息,暫時停歇。所以他也沒有騙他們,那個大城是能讓我們停歇,稍微停下來再說,好好再想想看。
 
『今此空寂涅槃大城,可於此中安心止息』。這個空寂涅槃的大城,那就是來到般若了,般若談空,提升你的智慧,因為了解人間事項,知道一切皆空,不要執著,才不會再墮落五道四生。一切都是空,在『空寂涅槃大城』,那個地方能讓我們休息一下,稍微了解。『可於中安心止息』。先談空,讓大家安心下來,一切皆空,不必再擔心又有六道輪迴,大家稍微停息一下,再向前走,這就是『勸向前行』。
 
⊙隨意所作:隨適應小機意,先令知苦斷集;慕道修因得果,名為隨意所作。
 
『隨意所作』。若來到這裡,大家來考慮,是要停下來,或者是要回去,或者是要再向前走,大家先找個地方休息下來,這座城就是能讓我們休息的地方,到了那個地方『隨意所作』,大家再來考慮。『隨適應小機意』,這也能適應小機。小根機,就是到這裡讓他停歇。
 
『先令知苦斷集』。前面佛陀跟我們說『苦』、『集』,『苦』就是從『集』中來,讓大家知道這樣的苦,我們不要再來五道了,這條路既然走過了,不要再走回頭路,因為『苦』、『集』,真的是無窮盡。啟發大家慕『道』修斷『集』,能欣慕這個道,要趕快修行,就是要斷『集』,一切的苦難就是來自種種的『集』,集了種種的因緣,所造作的業力因緣,就是這樣集來的,讓大家懂得趕緊從這條道路來修行,了解一切都是從『集』來。
 
『慕道修因得果』,大家開始仰慕佛法,趕緊來修行,修善因,得善果。所以『名為隨意所作』。
 
我們走過的路,修過來的行,此刻,大家先停歇一下,再考慮看看,難道要再回去嗎?已經去除煩惱,了解道理了,難道要再回歸這種糊塗的人生嗎?『即通者,作自通者』。能夠通,就是自己要自通。
 
⊙即通者,作自通者;作用自在而無礙,隨意所作。
 
導師帶我們到這樣的程度,就不要再往回頭走,自己的心路要能通,『自在而無礙』,你的心路若通,自然就自在無礙,只要將這條路走得過,就能自在,所以『隨意所作』。
 
『若入是城,快得安隱』。只要你能再向前走一下,到了休息的地方,我們就安穩下來了,平安了,再來考慮。就是這樣慢慢地膚慰他們、慢慢地帶領。
 
⊙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入如是常寂光之城,以得小果快樂其心,離分段生死,名為安隱。
 
『若入如是常寂光之城,以得小果快樂其心』。先把他帶進來,帶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般若心經》不就是這樣說嗎?這就是般若的境界。來到般若的境界,心無掛礙,煩惱去除,就是入『常寂光之城』。
 
『以得小果快樂其心』。自己已經沒有煩惱了,心無掛礙了,所以心很快樂。『離分段生死,名為安隱』。小果,就是到了能離分段生死的程度。
 
⊙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緣心斷。獲得永恆快樂安隱。
 
『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那就是安穩快樂。『世事永息者,則攀緣心斷』,就能得到永恆快樂。
 
羅漢、聲聞、緣覺就是到寂靜妙常的程度,以為這樣的心已經很寂靜了,不受外面境界困擾我,世事與我無關,我不要再攀緣了;以為得到永恆快樂,這是小乘,認為他在化城中,就是安隱快樂了。
 
所以『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若更能前進直到如來常寂光寶所;如若能可得入如是城,則得見道得理。
 
你走到這裡,將你的煩惱無明去除了,認為到這裡就好。但這是一座化城,難道到這裡就好了嗎?這座化城的前面還有寶所,若想要去,就再向前走。
 
所以『若更能前進直到如來常寂光寶所』。若能真正的在這個地方再發心,再用功,就能到如來常寂光的寶所,不是在中途『無罣礙,無罣礙故』就叫做究竟;這樣還沒有究竟,還有塵沙無明,這不是修行的目標,修行的目標還要向前走。所以『如若能可得入如是城』,才『得見道得理』,若能到達真實的寶所,才是真正的見到真理。
 
『既以中止安隱、隨意所作』。來到化城,那個能停歇的地方,稍微停歇一下,後面再『隨意所作』,再來考慮。
 
⊙既以中止安隱、隨意所作、暫慰小乘行者心者,復以前至寶所、亦可得去、啟動大心者,導師之智至矣!
 
『暫慰小乘行者心者』,化城就是暫時安慰小乘行者,就是這樣路走一半,有一個休息的地方。『復以前至寶所』,若想要再向前走,也能到寶所去,停歇一下再向前走,『亦可得去』。很歡喜、欣喜,能啟動大心,『在這個地方休息之後,體力有了,前面還有寶所,我應該要向前走。』這種啟動大心。這是導師的智慧,導師他用這樣的智慧,讓大家休歇,再開始再向前。
 
『但令入城,更說前進』,入了城之後,再叫大家要向前前進。
 
⊙但令入城,更說前進,於未開權之前,不得明彰此語。今三周將盡,開顯已竟,即可說。『於未開權之前』。這就是『權』還未開之前,就是在化城中,已經讓聲聞、緣覺根性者到達這種的境界,那就是掃除了見思無明,先給他們四果,了達『空』的道理,這也是一段,也是化城。『不得明彰此語』,但是不能說這樣就已經是了。
 
『今三周將盡,開顯已竟,即可說』。過去就是大家的根機還未成熟,所以還不能說真實法,因為大家在道上還有很多疑問,還有很多無法了解,離大乘法還有一段距離,承擔責任的根器還不夠。所以,過去還未開權,同樣用小乘,一步一步指導,讓大家謹慎脫離五道,讓大家都了解『四諦』、『十二因緣』,用事相不斷提醒,不斷說話,『阿含』、『方等』,已經到『般若』的境界,讓大家了解,一切事相分析到底是空,但真空中就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就如人,懵懵懂懂來生人間,還沒有來時我在哪裡?這是空。來了之後的我呢?在一個家庭裡,父母和我是什麼緣,我為什麼別的地方不去投生,怎麼會生在這個地方呢?在這個地方是喜或樂,或是苦,或是……等等的人生,這些事情我們都不知道。在人間中成長,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們的形態都在變,我們的過程都看得到,但是我們不知覺,什麼時候讓我們老了?我們自己不知覺。生命的過程中有它的道理,這叫做『生理』,是我們生命的生理。而生理長什麼樣子?我們也是看不到。
 
就是這個看不到的道理,不斷讓看得到的事相來困擾我們,來折磨我們。很多看不到的生理、看不到的物理,和我們的心理連結在一起,這些理是看不到,偏偏我們都被外面的相拘束了。這就是佛陀要告訴我們,將我們拘束住的,就是引起我們的心無明、煩惱、計較,造作了很多的惡業,所以我們就是眾生。
 
人人本來就懷有真如的本性,道理本來就存在。一切的道理,不論是物理、生理、心理都結合一起,真如本性,我們都通徹,我們都有;就是外在這些東西結合之後,離間了我們,變成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生理變化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無常變化,自己也不知。一切都是迷,一念輕動就入迷途。
 
這就是佛陀一直要告訴我們,修行要有耐心,要先起一念信心,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一切無明遮蓋了我們的心,我們要撥開無明,相信我們能到與佛同等的境界。我們從起點、過程,一直到終點,回歸真如本性,我們必定要深刻體會了解。眾生動物界都是這樣,何況是我們人呢?所以我們必定要很用心透徹了解,這才能與佛同等的境界。時時要多用心啊!
 
 
 
*[註一]翻垃圾桶發現棄嬰狗狗輕叼到鄰家求援!(2015-11-02聯合新聞網)
 
最近一隻狗叼著初生嬰兒的照片在網路上瘋傳,據悉是沙烏地阿拉伯的一隻棕褐色混種狗在垃圾桶中,發現了遭到人類遺棄的女嬰,見狀便叼著嬰兒到附近住家,並在門前狂吠,以引起周遭人類注意。
 
據沙烏地阿拉伯當地媒體『沙達』(Sada)報導,當時是一名男子騎腳踏車經過時,巧遇叼著嬰兒的流浪狗,隨後就將該女嬰送醫。不過媒體也稱,目前尚無法確認該照片是在該國拍攝,但那隻狗確實拯救了一條仍連著臍帶的新生命。
 
網路媒體health24.com也形容這是人們『見過最溫馨感人的一隻狗』,媒體稱女嬰目前已保全性命,身上也僅有一些擦傷,但情況依然相當危險。
 
雖然此事在網路上造成話題,但目前仍未有目擊者或參與救援者出面證實消息真偽,該國調查人員也還在尋找該女嬰與母親的相關線索。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