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角落教學法 老師輔導細觀察

李慧娟副教授(左二)和高員仙老師(左一)到各班實地視察「角落教學」,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幸福小書店」角落提筆揮毫。【攝影者:翟佩庭】

Community:
Branch:

李慧娟副教授(左二)和高員仙老師(左一)到各班實地視察「角落教學」,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幸福小書店」角落提筆揮毫。【攝影者:翟佩庭】

起源於西方國家的「角落教學法」,在亞洲漸漸受到重視,為了推廣,台灣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李慧娟,特地往馬來西亞各個幼兒園分享經驗,第一站在柔佛州新山,老師們受益匪淺。


◎ 推廣「角落教學」  翻轉教學模式

「角落教學法」,是「以孩子為中心」的教學法,把教室設計、規畫成好幾個不同的學習主題區,然後讓孩子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進行學習,不同於「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法。臺灣慈濟大學兒家系李慧娟副教授表示:「角落教學是一種以孩子為中心,把教室設計、規畫成好幾個不同的學習主題的區域,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他有興趣的活動去學習,這個目前在西方就是很常用的一個教學方式,不同於我們華人比較習慣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法。」

近年來,教育革新方興未艾,新山慈濟幼稚園希望能引入新的教學模式與課程,注入新的教學元素,精進教學,造福莘莘學子。此次,臺灣慈濟大學兒家系李慧娟副教授,在和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講師高員仙老師的陪同下,特地到新山慈濟幼稚園分享經驗,推廣這種新式教學法。

李副教授兩年前曾帶慈濟大學兒家系的同學訪馬,與新山慈濟幼稚園結下了善緣,此次前來指導、交流,帶來了新的啟蒙與突破,大家都教學相長,從中看到了新事物,學到了新知識。


◎ 孩子興趣為本位  篩選教具善引導

李慧娟副教授除了為幼兒園老師們講解「角落教學」的理念與教學法,也和高員仙老師實地考察幼兒園老師的教學模式,並在課堂上指導、示範「角落教學法」,讓老師們更了解「角落教學」的落實方向。

新山慈濟幼兒園副園長李偎寧表示:「我們在帶角落教學的時候,要考量每個孩子的差異與不同,以此來設計教案、安排學習角落,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教具的篩選與應用。李教授到每一班實地考察,指導我們『要怎樣來富饒我們的角落』,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間。」

而英文老師王毖穎說:「單純學習語文,孩子比較會覺得悶;用了這個教學法,看到班上一位小朋友進入角落學習區時,比較有興趣、有進步。」她很高興能學習到「以孩子為主」的角落教學法,以前,都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現在是孩子自主選擇要做什麼,老師再跟進教學:「角落教學真的很好!」

吳芳英園長則認為,「角落教學」能夠啟發學生的學習及人格養成,所以幼兒園想要做出改變,把「主題教學」轉為「角落教學」,逐步落實教學改革。她坦言,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要與時並進:「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學生,假如能夠把學生教得更好,我們就應該去做!當然,要改變不容易;李副教授前來指導,給予幼兒園老師很大的支持與鼓勵。」她也感恩老師們願意做出改變,勇於嘗試新式教學法:「對的事,做就對了!」


◎ 教學新思維洗禮  幼兒教育大突破

李慧娟副教授也建議,新山慈濟幼教,可以結合慈濟的人文精神,融合華人的傳統文化,再引入西方的開放式教育,中西合璧,精益求精。她讚歎馬來西亞擁有豐富多元的語言環境,華語、英語、馬來語,多語紛呈,很有特色;並鼓勵本地師生要善用這麼好的多語環境與資源,想法設法把三種語言融合起來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三語相互聯通的,而不是各自獨立學習」。

她勉勵幼教老師努力發展「融合式的語言學習方式」,透過本地豐富的語言資源,整體地學習三語,發揮自身的優勢,開創新格局。李副教授說:「如果,本地教師可以發展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把東西方的思想融合起來的教學模式的話,那一定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我願意在這個過程裡頭,盡力地給予協助。」

2017年開春,「角落教學」在新山慈濟幼兒園落腳扎根,種下了教育改革的幼苗。教育,是育人之本,期待「角落教學」的新思惟,能協助教師突破教學瓶頸,提升教育成效,讓馬來西亞的幼兒教育更多元開放、精彩紛呈。

 

李慧娟副教授(右一)為老師們講解「角落教學」,並請老師們提出問題,一起探討。【攝影者:翟佩庭】 李慧娟副教授和高員仙老師(左一)到五歲「樂樂班」視察王秀金老師(右一)的數學課。【攝影者:翟佩庭】 六歲班的劉柔欣(穿裙者)和陳心蘋小朋友在「和氣娃娃」角落,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高員仙老師在旁觀察兩位小朋友的活動。【攝影者:翟佩庭】 到各班視察「角落教學」後,李慧娟副教授(發言者)把觀察所得和老師們一起分享討論,並給予一些教學上的意見和建議。【攝影者:翟佩庭】

 

 

映像新聞:《新山慈濟幼兒園慈大兒家系副教授指導角落教學:交流指導篇》

映像新聞:《新山慈濟幼兒園慈大兒家系副教授指導角落教學:視察教學篇》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