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2日】佛德浩大 潤澤十方

Community:
Branch:

『無涯長空真如,塵點無始終;佛德浩大匡正,四海聖德廣;潤澤十方難思,有情得安樂;成佛為一大事,長情恆大愛。』
 
『無涯長空真如』。天空無涯,時間長遠,其實我們人人的心原本一片空,長時間以來,真如本性與無涯的天空都是平齊過來,無始無終。就如塵點劫,過去的無始無始以前,無法說開始的起點,也無法說終結的最終,總是無涯、無邊際,如太虛空間,無法測量哪裡是起點,無法算計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
 
『佛德浩大匡正,四海聖德廣』。佛德,就是道理,譬喻以時間、譬喻以長空,佛的德行浩大、廣闊,涵蓋乾坤四大海。人類在這大乾坤裡,有人為的錯誤,人為種種的偏差,佛的德行能涵蓋來匡正,不對的,要趕緊糾正,唯有佛的道理能夠放諸四海,開闊通達。
 
道理本來就是如此,正確的道理不分人類,也不分人種,只要是正理,放諸四海都能匡正錯誤,糾正錯誤,能好好地使人回歸於倫理道德,這是放諸四海而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佛德,佛德就是道理,所有透徹的道理,覺悟的人才能體會得到。所以用佛德來代表所有所有的真理。
 
若人人能體會到真理,就如佛陀,為了讓人人能體會真理,他長久的時間修行,無始劫,無邊際,來來回回廣度眾生,無不都是將道理擴展開來,讓人人有機會接觸道理。所以為一大事來人間,來人間就要轉法輪,道理說出去,放諸四海,很開闊,讓人人能感受,這是很重要。
 
所以『潤澤十方難思』。道理能放諸天下而永恆不變,而且道理永恆,亙千古也是不變,這就是真理的難思議。所以,『有情得安樂』,無不都是為了無量數的有情能接受到道理、得到安樂。
 
『成佛為一大事,長情恆大愛』。成佛是一大事因緣,希望我們人人覺有情,放長情於天下,擴大愛在人生,這就是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也知道人間苦難偏多,但是,三千一念由心牽,三千世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只在一念間,由一念牽掛著,不斷牽連下來。我們常常說,『一念間』,一念淨則一切國土淨,人人去除煩惱、無明,人的心若淨,自然國土就淨;一念惡,那就成為惡的世界,一念善,那就是善的淨土。所以,一念能動三千界,能創造不同的善惡世界。
 
看看天下的戰爭,一動起了干戈,戰爭起,人民受災殃。看看現在國際間,逃難的人有多少,還成為難民潮,這就是一念惡起,牽動了國際間人人的困擾。因為這個國家人心不調,牽動了無明,造成了戰爭,內戰、外戰形成了這麼多的難民潮,多少國家為了難民的問題傷透了腦筋,但是難民受盡了苦難,也有很多國家設法要如何去幫助這些難民,我們就是其中之一。
 
慈濟關懷團,已經到土耳其第三天了。第一天的準備、第二天的發放,已經發放兩天了,這兩天的布施、愛護,又有愛的循環。難民接受到滿滿的愛,很溫馨。在發放時,沒有列入在名單上的難民,也一樣想要來看看能不能得到他們生活中需要的物資。
 
這個時候就要看這群菩薩的悲智,同樣是難民,卻是領不到物資,那種心理的感受,就是菩薩的慈悲,不忍心,但是物資就是這樣而已,他們就要發揮智慧。這位主麻教授在人群中,用他們的語言來呼籲,說:『我們大家領到的這些東西,是來自遠方的臺灣,他們辛辛苦苦專程而來,又攜帶著一些物資,無非也是為現在大家的生活,未來子弟的教育,他們的一片愛心,希望能做得很圓滿,人人都拿得到。人人都是受苦難人,看人人要如何都能得到。』
 
他就開始向他們說故事了。『愛是點滴累積,臺灣慈濟基金會是用竹筒,五毛錢累積來的,也呼籲每個來領的人了解這個真理,積少成多,一點點東西,不影響到大家,而有福同享,是不是你們也能回饋,來幫助同樣是逃難人,讓他們也能得到。若是做得到的人,請你們舉手。』大家都舉手同意了,一點點的銅板錢,或者是一些些的東西再分出來。所以,二場發放,看他們這樣投銅板捐出來,點滴小錢。
 
又將發給他們的物資,有好幾種食物,就這樣從已經領到的東西,從袋子裡再拿出來回饋。一點點累積起來,竟然又累積了一大堆的物資,又再產生出來。
 
大家就趕緊再將這些物資重新分類、重新打包,發放給沒有列入名單的人,他們除了拿到物資,也領到現值卡。因為我們收來這些零零碎碎的錢集中起來,去向購物的商場溝通,能以現值卡讓他們去領東西。所以,能用現值卡取物資,能夠皆大歡喜。這是在土耳其蘇丹加濟市的一個市場,很大的地方,能容納二三千人,這樣很順利完成兩場發放。
 
尤其是這個市場很大,我們向他們借場地,慈濟人就要先去清掃,將所有原來的架位、桌子都要搬開,全部清掃。當在清掃時,難民營的人也願意來投入,當地人也願意來投入,這個時候就沒有分誰要被救濟,也沒分誰是出力、出錢的人,大家共同為這個大場地清理打掃。
 
打掃好了,在發放前一天他們花時間將物資分類好,將桌子排好,將東西一份一份擺放好,按照家庭的人口數,排成一堆一堆,排得很好。當地人也投入來幫忙,也有一些孩子下課了,也同樣來幫忙,甚至有一位土耳其的小女孩很可愛,問她:『現在是妳補習的時間,怎麼能來幫忙?』她就說:『出一點力量能幫助敘利亞的小朋友。』
 
她嘆一口氣,再說:『我們的國家若同樣發生了戰事,換敘利亞的小朋友來救我們。』但是說完之後,趕緊加一句,說:『我們不希望戰爭。』這是孩子的智慧,她自己覺得有愛的循環,『我現在幫助人,有一天我們有災難時,他們也會幫助我們,但是不希望有戰爭的事情發生。』這是在那個地方,愛的行動吸引了大人、小孩、想要幫助人的人或者是受幫助的人,也都願意一起來出力,將整個場所很快打掃好,同時把物資都排好。
 
因為市場四面的電動門壞了,他們當地就有兩位主動的說:『你們放心去休息,我們兩人來守護這些東西。』他們就在那裡躺在地上就睡,整晚被蚊子咬得全身紅點點,卻是歡喜。天亮了,任務完成了,都平安了。
 
大家開始來發放,人一直進來,尤其是要來領物資的難民,也已經進來了。剛剛說過的,沒有列入名單的人也來了,在場外等待機會,這種急中生智,和他們說話時的恭敬、安靜的呼籲,人人都願意這樣點滴付出,沒想到點滴的付出,竟然也囤積如山,這些東西重新再分配。沒有拿到的人,也變成跟大家都一樣,得到他們所需求。你看,這不就是真理,行於天下皆得通,愛的潛能是很大,點滴累積,成為很大的力量去幫助人。
 
發放的物資總共有十六項,想想看,這麼多的物資,十六項的物資,要如何分呢?要花費多少時間?所以有這麼多人的力量投入。在發放中,很多感動人的事情,有喜、有悲。悲,看到這群逃難者,瞬間變成這麼悲苦,長期的時間,何處是兒家?什麼時候才能回家,才能恢復他們安定的生活呢?看了就會不由自己,想想他們的感受,我們的感受,就會與他們『同體大悲』。
 
但是,人人都有潛能的力量,大家和齊來幫助,大家共同這分的感恩心,接受這分的愛,愛能普被更多的苦難人,這都是愛的循環,一念善能夠普被天下。假使一念惡呢?苦難的眾生牽動了國際間,就只在一念間而已。所以宇宙之大,實在是長空無涯,真如也能擴大到無邊際的地方,看了很感動。
 
來看前面的經文,『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看,成佛已是無量壽、無量福,也無量智慧,成佛就是為度一切眾生。當然要有威德,要有清淨無染的心。每一尊佛都有他們的德號。
 
經文,『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佛的德香很香,能涵蓋天下,高如須彌山,這是西北方的二佛。北方也有二佛,就是『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雲在天空是普遍一切,廣闊無邊,這代表佛的德。
 
這段經文再接下來說,『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在東北方,東北方也有二尊佛,其一是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實,這十六王子今已在八方,各個不同的地方成佛,每一尊佛都具足每一尊佛所有的德,即使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涵蓋了諸佛的德。人人都有共同的方向,有共同的德行。雖然說十六王子(沙彌)已在八方各成佛,我是覺得是不是現在的八方,每一方就有二尊佛呢?
 
我們常說,一尊佛出現在世,很不容易,要經過多久多久的時間。不過,依理來分析,相信人人都是與佛同等,每一個人都有共同的七覺支、八菩提分,我們大家若能用正知、正見,正解,很用心努力信解行,最後證悟。這完全是具足了共同匯聚的佛德,每一尊的佛德,每一尊方向應該都是相同。『東北方佛』,一名就是『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世間形色物質皆有成壞,眾生由愛色身,故心多生恐怖。佛為教化眾生,破除煩惱惑,壞無明巢,令離一切怖畏,故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我們不是常說三理四相嗎?三理四相,包含『成、住、壞、空』這四相。世間物質都有『成』,物質『成』了,大家使用,過程中慢慢損壞,慢慢就『壞』了,就報銷,『空』了。『生、老、病、死』,出『生』後,總有一天也會消逝在人間,總歸究在我們的內心,『生、住、異、滅』,這是三理四相。我們要了解,人間就是這樣,人間的苦難,離不開這些道理,所以在人間就能體會到『壞一切世間怖畏』。
 
就如剛剛說過的敘利亞,好好的一個國度,人民變成家破人亡,逃者逃,病者病,死者死,真的很令人怖畏。佛出現人間,希望能將人間這種怖畏苦難消除,變成轉苦為樂。『壞一切世間怖畏』是表示,世間的形色物質都有『成住壞空』,都在我們『眾生由愛色身』,就是有這些愛、貪著,形形色色,造成心理一念的不平衡,就會造成很多的苦難,變成了很多心的恐怖,這就是人間的苦。
 
『佛為教化眾生,破除煩惱惑』。這麼多世間的苦難,造成人人的怖畏,很恐懼,很怖畏,很怕,這都是起於人的心理。所以佛出現,每一尊佛,佛佛道同,出現人間,就是為了要教化眾生,要破除眾生煩惱惑,『壞無明巢,令離一切怖畏』。我們的無明煩惱就如鳥築巢一樣。所以,佛要除我們的煩惱惑,還要破壞如鳥築巢般的無明巢,不要讓我們又在內心製造無明令一切怖畏都去除,所以名叫做『壞一切世間怖畏』。我們若沒有無明,就沒有煩惱恐怖,《心經》常常誦。(編按:『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釋迦此云能仁,育化眾生,故名能仁。牟尼此云寂默,即證實智理。
 
他生在與我們同一個世界裡。『釋迦』,華文譯作『能仁』。『能仁』就是慈悲智慧,他能教化眾生,這就是『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已經寂靜,心不動搖。無始劫、塵點劫前,過去在十六王子的時代,就已經供養諸佛,修行是這麼長久,尤其是塵點劫前一直到成佛這段時間,心靈的磨練,真的已經到靜默的境界,就如虛空般,一片清靜,所以是寂默。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佛心,空間無盡,悲智無盡,釋迦牟尼的德號,有二種意思:
 
⊙釋迦牟尼佛德號有二義:一、對待義;二、圓融義。一、對待義:『能』,善權方便,委婉就機宜。『仁』,至德洪恩,普洽萬類,是大悲利物義。『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融會理義。
 
一、對待義:『能』,就是『善權方便,委婉就機宜』。就是運用他的智慧,隨眾生的根機,設方便法,委婉來隨機逗教,這就是『能』。佛的智慧無不能。
 
『仁』就是『至德洪恩,普洽萬類』,那就是大慈大悲,是大悲利物的意思。就如︿藥草喻品﹀,一雨所潤,大地復甦,同樣的道理。
 
『寂』就是『澄然不動,頓息萬緣』,一切萬緣放下了。釋迦佛,就是現悉達多太子的相來修行,他放下了國度、人民、名利、地位、眷屬,一切都放下了,辭親割愛,為天下眾生。所以『頓息萬緣』,名利一切,完全都不會搖動他的心,心完全很清淨。
 
『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一切都沒有什麼可說的,因為一切都是空,要說什麼呢?有句話說『言語道斷』,散心雜話都是戲論。所以他很寂默,不散心雜話,開口就是法,就是聲教,開口的聲音是教育眾生。所以『是大智慧融會義理』,這就是佛的寂默的德。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動舌,無不都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又有悲與智,都是圓融。
 
⊙二、圓融義: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中即靜。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眾生,靜中有動。悲智:佛之全德攝盡無遺。
 
二、圓融義:『悲』就是智,也就是『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其實,與『忍而無忍』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功夫若學得很好,就不會生氣了,哪有忍耐呢?沒有了。我們付出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的,付出無所求,哪有什麼付出呢?同樣的道理,整天都在教導眾生,終生都在度化眾生,其實也沒有什麼眾生可度。
 
因為眾生人人本具有佛性,人人可成佛,所以『終日度生,無生可度』。這分目標的付出,沒有什麼念頭是需要起動的事情,所以『動中即靜』,本來就是,沒有什麼起動的心念。『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中即靜』,度眾生就是這麼的自然的事情。
 
所以,『智即悲故』。悲即智,智即悲,這是圓融。『不起一念,常度眾生』。心念不必特別說『我要有一個心理準備,我要如何才能將我的心擴大才能去度眾生,要讓我準備一下。』『你難道不能這樣稍微改一下?』『好啦,給我時間。』『你為何不想來見習?』一群人就在旁邊說:『他說還有一點點缺點。』『是什麼缺點?』自己回答說:『我還有一點點改不過來,讓我準備一下。』我就再追問說:『你是什麼改不過來?你還要再準備什麼?』他就說:『我還有吃一點點的葷,所以,要全素,我改不過來。』這就是他還要再準備,這樣需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但是要有同體大悲,人傷我痛的悲心,眾生皆有佛性,眾生都有生命,所有的動物都是有生命,這樣你難道不能用同體大悲的心去啟發這分智慧?若能這樣,『悲即智故,終日度生』,很自然的事情,這就是『動中即靜』。我素食,茹素是很自然的事情。若是還要準備,那就是要在智中啟動悲心。若能同體大悲,自然這念心就常度眾生,不會損害眾生的生命,還要再度眾生。
 
素食是天生自然的,五榖雜糧本來就是提供我們生活,去殺生來滿足口腹,這就不是自然的事情了。所以,就要用智慧來啟悲,這樣很自然的『不起一念,常度眾生』,悲智就是我們很自然的佛的本性,佛性就是智慧。所以悲智互動,度眾生是很自然的事情,本來就是『不起一念,常度眾生』。我們不必再怎麼準備,不用再怎麼起心動念,自然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過,我們在靜中就要啟動這分智慧。
 
這是有分別的,我們要是非清楚,若懂得知道這是不對的,趕緊改過來,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那就是『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眾生』,這樣就是很靜。不過,若還要再準備,那就要啟動智慧,應該很清楚來了解人間一切生命平等。
 
『悲智』是『佛之全德攝盡無遺』。慈悲、智慧是佛全部具足。不論在八方的十六尊佛,每一尊佛,當時都已經成佛了,他們同樣有共同的慈悲智慧的大願,還是有這樣的德。
 
所以,娑婆世界國土就是佛所化的大千之境。
 
⊙於娑婆國土:即佛所化大千之境。『娑婆』此云堪忍,有二義:約菩薩說:其堪能忍眾生頑劣,不倦利生,名為堪忍。約眾生說:以其在迷,堪能忍苦,不知出離。
 
娑婆世界,我們叫做『堪忍』。『堪忍』也有兩種意思,一種就是『約菩薩說』,以菩薩來說,菩薩來人間也要堪忍,因為要堪忍眾生的頑劣。一次再一次告訴你,習氣偏偏不改,真的是無奈,然而無奈也要忍耐,這就是菩薩在人間要堪忍,忍得這些頑劣的眾生,習氣難調難伏。所以還是不能懈怠,還是孜孜不倦利生,教育他們,所以『名為堪忍』,這是菩薩所要忍耐的。
 
『約眾生說』,是『以其在迷』,因為這些眾生都在迷中,『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迷在不能自己,起心動念,複製無明,在這種不由自己決定而來人間,在六道輪迴,所以『以其在迷,堪能忍苦,不知出離』。這就是眾生,既然造業就要堪得忍耐。
 
⊙堪忍國土,乃大千世界,一佛化境。堪忍國土,乃大千世界,一佛化境。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
 
所以『堪忍國土』,這就是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是一佛所化。所以在《悲華經》中這樣說,『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
 
生在這個地方,菩薩就是要堪忍,眾生在苦難中,就要入人群中去化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成無上正等正覺了。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成無上正遍知覺。施權智利生,於諸種之差別,為如來權智之用。如來成佛之本體,在於實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權智。
 
我們真的要用心,不論是權智、實智,權智是要用種種方便入人群中,去成就一切眾生。成佛的本體需要實智,一代時教的妙用是在權智,施權智來接引他們入實智,這就是回歸如來本性。
 
所以,學佛,真真正正要耐得久,『無涯長空真如,塵點無始終』。我們要很長久的時間,將佛德一一收納,這樣能普遍在人間去付出,這就是我們要向佛學習,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