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3日】示教利喜 勸發大心

Community:
Branch:

『發菩提心信受,千萬億眾疑惑,令彼得益為利,示教得益為喜,開眾生佛知見,使其悟入利益。』
 
用心想,用心解,是啊!我們這樣一連串講了,十六沙彌在大通智勝佛道場,除了聽法,所聽的,從四諦、十二》因)緣法開始,也聽進去了,體會到人生的苦,苦來自於集種種因緣、造種種業,累積無明、煩惱、惑、業,這就是苦所集來的一切苦。大通智勝佛他知道要如何滅苦,大通智勝佛一直用很長的時間,來開示眾生『苦』、『集』的理由,它的來由,它的道理,同時也用心來教導,要如何滅除苦的方法。用種種法來示教,要如何滅,滅除種種無明、惑障,如何能讓人人心歸於一片寂靜澄清,一片的清淨,這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的心能回歸真如本性,方法就是要用心修道,所以叫做『苦集滅道』。
 
是這樣說,不斷這樣地說,時間,用很長的時間,來誘引、開示,這就是佛佛道同。大通智勝佛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以『苦集滅道』耐心施教。看看佛陀光是為五個人就要『三轉》法輪)』,何況走出來,芸芸眾生,的根機不整齊,講了再複講,說了再複說,講說就都是耐心面對著芸芸眾生,只是要讓大家知苦就不容易。
 
人間很多苦法,苦法的源頭在無明,無明、惑,不斷造作,這種不斷累積,是要怎樣的用什麼方法,能讓大家不斷了解,不斷斷除,這更是要有耐心。那分慈愛的心,不放棄眾生,不是一生一世,那就是要生生世世,長期、無量數劫陪伴,要等待,要等到眾生知『苦』、解『集』,發心去除『滅』除,然後能入『道』,入菩提道,實在是很困難。
 
不過在法會上,十六沙彌雖然是童子出家,但是他們體會、他們了解了,而且不只是體會『四諦』法』,更是透徹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很透徹。原來生命的來去,生命中的苦難,就是以『緣』,一念的無明起,就這樣綿綿連連這樣一直緣下去,所以一切由不得自己,苦啊!這又是苦。了解了,了解這些法,要如何才能到達究竟?所以就向佛請求,請佛轉大法輪,希望要了解是佛的境界,佛知、佛見。這是十六沙彌的目標。
 
所以他們聽法,佛知、佛見,他們了解了佛知、佛見,所以發菩提心,這種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這條道路上是這麼的決心,而且信受。這是十六沙彌的心境,追求法是那麼懇切,而且發大心,願意接受六度萬行的教育,這讓人很感動。過去大通智勝佛時代是這樣,其實在現在人間,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小孩童,那面心鏡很清、很明,法說給他聽,他的理解力不輸大人,而且他的入法接受了,道心也很堅定。
 
美國喬治亞州一個位六歲的孩子,小小的孩童》編按:JadenHayes),這麼小,六歲而已,人生就碰到人生的苦。苦,四歲時,父親就死了,那分四歲孩童失去父親的心,也已經體會了,最敬愛的父親忽然間沒有了,真的也是悲慟啊!卻是跟著母親,過著單親的家庭生活。在上個月的一天早上,母親在睡夢中,睡一睡,早上沒醒來,。孩子醒來了,叫母親好幾次,卻是一直叫母親,又是叫不醒,試試看再叫,用搖的。,不論大聲叫,雙手用力搖,母親還是沒有清醒來,原來母親往生了。六歲的孩子,這時候要怎麼辦呢?
 
阿姨出面了,來幫忙料理後事,阿姨她是這個孩子唯一的親人,所以阿姨來撫養他這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當然也很…心很難過,幾天後的時間,忽然對間跟阿姨說,希望阿姨能完成他一個願望。是什麼樣的願望呢?就是希望不要再看到愁容、憂悲的臉,他想要募三萬三千個微笑。阿姨就說:『你要怎麼募三萬三千個微笑呢?你要怎麼做?』他說:『不困難。』
 
要怎麼做?要求阿姨為他準備買小小的禮物,他希望阿姨能陪他在人來人往的市區,裡。他就手拿著阿姨買的、為他準備的小小的橡皮擦,在那個地方,等等的小玩具也能小利用。他就在街道上,向每個人,來往的人,很有禮貌,並帶著微笑將這個小小的小玩具,看到人就很有禮貌,帶著微笑送人。
 
大家看到這個孩子,拿著這個很可愛,小可愛的小玩具,這樣要的送人,很可愛,大家都會對他微笑,表達說:『感恩你,謝謝你,你這個要送我啊!』每個人向這個孩子都有這樣的表達。當然,這樣的過程,記者就開始跟拍了,跟隨,記者問阿姨:『這個孩子這樣做,妳覺得如何?是不是很成功呢?大家都是露出一分的微笑。』阿姨說:『不一定,人是很奇怪,多數的人有微笑,有部分的人沒有。』
 
『妳的感覺如何?』記者這樣問。她說:『雖然看到孩子這樣在付出,愈付出,愈是要去勸募人人微笑。雖然很多人在微笑,相信這個孩子愈是寂寞。』記者也認定應該是這樣的,這個心態。但是這個孩子,記者就來問孩子,問:『你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目的就是不希望看到人人愁容苦臉,希望人人都能過著那一分微笑的生活。』『你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們有怎樣的表情?』
 
他就做了一個很可愛的方法,兩隻手從把嘴角讓它往上揚一下,『就是希望人人這樣的表情。』記者就問他:『你相信你做得到募集三萬三千個嗎?』他說:『我相信上帝絕對做得到。』看,這句話實在是令人很震撼,他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他相信上帝做得到。但是這東西是他在送,是他的心願、他的目標。記者問他:『你相信你做得到嗎?』很肯定地相信上帝做得到。
 
可見佛性,自己的本性,上帝在哪裡呢?在孩子的心裡。佛在哪裡?在十六王子清淨的本性裡。想想看,菩提心、大覺道,是不是我們人人能信受呢?人人都是有這一念佛性。我們做得到嗎?六歲孩子就發這樣的願,要讓三萬三千人接觸到,對他有這樣的微笑,希望人人養成了這樣的微笑。一個孩子,希望三萬三千人能向他微笑。
 
我們現在在說的十六王子,他們的信受了,其中餘『千萬億眾疑惑』。大通智勝佛用這麼長時間來說法,十六沙彌體會、了解了,信受奉行,又有聲聞也能信解,但是又有千萬億眾疑惑。人的本習性,懷疑、無明,這種的煩惱還是同樣有。大通智勝佛時代有,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我們現在芸芸眾生,這種在五濁惡世,這個時代有沒有呢?肯定有。
 
看那個孩子在街道募微笑,阿姨就說:『多數人有,還是有少數人沒有。』看,對一個孩子,人人應該要用很接親近的心,卻是還是有人對這樣的孩子,就是心打不開,一分的微笑都不願意付出。想,這人就是這樣的有習氣,所以『千萬億眾疑惑』。
 
為了要讓大家能信受,大通智勝佛也要讓十六沙彌有機會,所以入靜室去,禪定中。有疑惑的人沒處問,十六沙彌勇於承擔,他們就開始將這些大眾分成十六群而一一帶開,各人升座,『令彼得益為利』,一一來向大家說。十六沙彌就有十六群懷疑的人眾,跟著十六沙彌分開,十六沙彌一一升座來講說,無不都是令這些對法有懷疑的人得到利益,信解、利益了。信解之後人人歡喜,解開了心的疑惑,這就是叫做得益。心意開解,得到很好的法入心,人人的歡喜,這就是利他。
 
他們大家有疑惑的地方,十六沙彌就來解惑,來利益他人,增長智慧,成長慧命,這就是利益。
 
前面的經文說,『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十六沙彌在佛入靜室禪定時,開始各個升座,因為人人還有很多疑惑,所以他們就這樣承擔起責任,各個帶開了與他有緣的人,結緣眾,去升座解說。時間多長呢?『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同樣用這麼長的時間,向四部眾(註一),其中又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來聽(菩薩)沙彌說法,這個境界是多麼令人歡喜啊!沙彌成佛的教育,這樣來再複述他心裡所了解的法,所以大家歡喜接受。
 
接下來的經文再這樣說,『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六沙彌將大家帶開,每一位菩薩沙彌他所度的是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的眾生。可見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度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的眾生。給眾生『示教利喜』。這是在十六沙彌的時代。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十六沙彌一一皆悉度脫六百萬億眾生,那由他眾生即疑惑不解之眾。
 
這種『十六沙彌一一皆悉度脫』,在那時候就這樣成就眾生,數字很多,是『六百萬億那由他眾生』。那些有疑惑的人,在大通智勝佛說法後,還是有疑惑,所以這些人得到菩薩沙彌的有緣化度,疑惑全都解開了,所以所度的六百萬億就是這些人——疑惑不解之眾,都一一為他們解開他們的疑惑了。
 
六百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無量難以計數名那由他』,翻譯成我們華文的意思就是很多,無量數,這是『譬恆河沙數之多』。
 
⊙那由他:無量難以計數名那由他,譬恆河沙數之多。喻六百萬億,表淨六根。
 
『那由他』就是很多,常常都說恆河沙數,那就是無量難以數計,叫做『那由他』,也就是譬喻恆河沙那麼多。
 
『喻六百萬億』,來表示人人『淨六根』,有這麼多數量的人,就是要教育他們,人人要清淨六根。六根緣六塵,就是『十二處』生六識,即成『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三乘六共一十八項;都是從六根而起。
 
之前才解釋過,希望人人的六根完全都讓它清淨,因為我們人生無明的惡法,纏我們的心,無不都是我們的根去緣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的意識起煩惱等等。我們如何才能解脫?就要淨除,完全清淨了六根,對境不生心,意不動搖,要這樣去體會法。這就是佛陀說法,用很多種的方法,我們要如何來接受這個教法。
 
眾生的無明煩惱多,就要開這麼多種教法,名詞不同,其實法就如水一樣,無不都是要洗滌我們眾生煩惱垢穢這一項。就如雨水,一相一味,但是要普得天下萬物,無不都是只有一法,法要如何真正來度化眾生。
 
⊙示教利喜:謂其本有之無上覺心,教之以菩薩修行之道。行有成就故獲善利,功德自在故有法喜。
 
所以,『示教利喜』,讓這些這麼多的眾生,來教育他、利益他、讓他歡喜。示教利喜,無不都是這樣的法。所以,『謂其本有之無上覺心』,因為人人本具佛性,要如何讓他們回歸真如本性呢?唯有『教之以菩薩修行之道』。除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他們見苦知福,入人群中了解人間的苦難,在這種人與人相處中,發生的問題,從人群中去體會,煩惱就在人與人之間,在人與事之間,所發生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了解法之後,要入人群去體會。
 
所以,『教之以菩薩修行之道』。你若不讓他,去接觸,無法體會。光是聽法,聽是聽了,說是說了,但是自己沒有體會到。就如對人說:『冷啊,這杯薑湯,你趕快喝下去,就會很舒服。』說的人只知道(我有)薑湯,(現在)很冷,你喝下去很舒服。但是,薑湯不是我熬的,我也沒有接觸到薑湯,我跟你說之後,你知道了就開始捧起薑湯,『很冷,我趕快喝下去,好舒服啊!』整個身體經絡整個暢通起來了,身體溫暖了,『我知道了。』
 
就是這樣的道理,我們入人群,真正接觸到才能了解,原來法就是這樣,苦法是這樣產生,要用什麼方法讓人人能體會,不要去造業,又能幫助人脫離苦難,這就是要行菩薩道。有去行菩薩道,眾生得到利益,我們歡喜。所以,『行』就是要去行動,法入心,行在法中,這樣才能獲喜利益,這就是歡喜。
 
『功德自在故有法喜』。因為付出之後,我們的心安了,『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他們已經將苦已經去除了,法也入心了,在人生中輕安自在,自然法喜。我們修行就是這樣,幫助人的人歡喜,被幫助的人得到利益,彼此之間歡喜利益互動。
 
⊙示者指示,教者教詔,令彼得益為利,喜他得益為喜,即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使其悟入,而得利益。
 
『示』就是指示的意思,『教』就是教詔。法就是這樣,向大家展示出來,給大家看,過去的佛是這樣說,我聽、我了解,我將過去聽的法再跟你們說,『令彼得益為利』。讓大家都了解,也歡喜了,轉苦為樂了。
 
如我們現在也常常聽到,『過去我都想不開,每天以淚洗面,但是現在看開了,了解了。』就如那位小孩童,搖不醒母親,原來是死了,他也是好幾天很難過,但是看到人人愁容滿面,更難受。他卻能想出募集微笑。有人問他:『你每天微笑,爸爸、媽媽都往生了,你難道不會難過嗎?』他臉色很凝重的說:『會啊,想到會難過,不過人人都會死。』六歲孩子這樣了解道理,他轉苦為樂。
 
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菩薩說,『我過去是這樣的人生,看不開,接觸到慈濟之後,投入了,看到比我更苦的人還很多。我過去的糊塗,看到比我更糊塗的人也很多。我現在心念轉過來之後,我輕安,我自在,我快樂。』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人,現在已經轉苦為樂,這是轉法,走入覺道上成為幫助人的人生,這叫做菩薩。
 
所以『喜他得益為喜』。看到別人已經離苦得樂了,我們自己也會很歡喜。
 
『即開示眾生佛之知見』,這叫做開示眾生佛的知見。佛陀的知見是這樣,我了解、我說給你們聽。
 
『使其悟入,而得利益』,讓其他有懷疑的人,他也能夠了解,彼此都有得到利益。
 
所以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發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疑惑既然去除,自然就能了解覺悟。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勸發無上大道之心。發菩提心,故云得度。
 
這就是要我們人人,除了『苦集滅道』了解了,十二因緣法了解了,我們要再進一步『六度萬行』,要與佛同樣的慈悲心,不忍眾生苦,投入眾生群中去造福人群,結眾生緣。
 
這就是佛的心,就是菩薩的願。十六沙彌已經發心立願了,所以為這些結緣眾解開了疑惑,也勸他們入菩提道,這就是朝向無上正等正覺之路。所以『勸發無上大道之心』,勸大家要好好發大心、立大願。
 
『發菩提心,故云得度』,這樣叫做得度。這些人若發心就會得度。
 
我們過去生應該也是釋迦牟尼佛的結緣眾,我們已經得度,不是覺悟,是得度,相信沙彌所說的法,我們已經相信了。但是相信之後,我們才是要開始下功夫。
 
這就是十六沙彌度這些結緣眾,六百萬億那由他,我們也是在六百萬億那由他其中的一個,在恆河沙數其中的一粒。所以我們有幸,今生此世雖然未見佛,卻是我們還聽到法,我們要好好把握。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再接下來的經文,『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
 
大通智勝佛已經過了八萬四千劫之後,『從三昧起』。因為十六沙彌,佛入定八萬四千劫,十六沙彌說法也是八萬四千劫。了解十六沙彌結緣眾已經完成了,結緣眾已經除去了疑惑,也已經接受十六沙彌的法了。所以大通智勝佛已經知道,三昧起正是時候。前面的經文,是入禪定,現在叫做『從三昧起』。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前文:入禪定,今云從三昧,即禪定。佛久住定中,今從定起。既然入定,那就要出定,從三昧起。『三昧』就是禪定,出定;入定就會出定。
 
『佛久住定中,今從定起』。佛用這麼長的時間入定,過了之後還是要從定中起。去哪裡呢?『往詣法座,安詳而坐』,開始再復歸法座來了。
 
⊙往詣法座,安詳而坐:自靜室出,往法座處,安隱詳審,離諸輕動卒暴之過,具修威儀,然後乃坐。
 
所以『自靜室出,往法座處』,往要說法的地方去。『安隱詳審』,就是這樣很安,了解了,『大家為這些疑惑的人解說,過程如何呢?』所以很詳細來了解十六沙彌所帶的結緣眾,對這些有疑惑的眾生講說情形是如何。佛也是要關心,『你們去講解之後,結果是如何呢?』就這樣問一下。這種非常的安詳,很關心。『詳審』就是關心,詳細詢問,『到底大家的了解程度如何?』所以『離諸輕動卒暴之過』。雖然出定了,也是很安靜,沒有很粗魯的舉動,『具修威儀』。
 
佛是那麼安詳出定,了解時間這麼長了,是不是大家都很穩定,是不是人人同樣按照這樣接受法,是不是同樣這樣修行呢?大家是不是有受法,有受規矩嗎?有聽話嗎?有理解嗎?這樣邊走,邊了解之後,然後『安詳而坐』。往詣的過程是關心大家,關心之後安心了,所以就在法座上坐下來,叫做『安詳而坐』。
 
各位,佛的生活是這樣,與我們人的生活一樣。教育是這樣,與我們現在的教育一樣嗎?其實生活都是一樣。釋迦牟尼佛說法華》涅槃經),八年後就入滅了,這個過程中,七八年的時間,雖然是講說大乘法,七八年總不是都坐在那裡說話,七八年總不是都坐在那裡聽法,同樣是這樣在生活,這樣在講法,這樣在聽法,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合不合法,有如法嗎?法是這樣告訴你們,佛在靜坐當中,大家有按照規矩嗎?是不是有『離諸輕動』,是輕安自在呢?或者是粗暴的動態呢?他都同樣要很關心。
 
聽法之後,我們生活的過程,人人有循規矩嗎?這就是生活。我們的生活,佛是不是可以安心,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佛陀在世是這樣,他所帶的眾生就是這樣,這證明他關心在生活中,大家這樣聽法,這樣生活,到底有如規戒、規矩嗎?這就是佛關懷大家在生活中的舉止動作。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註一】[四部眾]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僅指出家四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編輯整理自《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