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1日】深修善緣 正因法

Community:
Branch:

「深修善緣正因法,因成果熟得解脫;未結善緣速成善,耕耘播種後成果。」
 
「深修善緣正因法」,我們要好好地用心去體會啊!修行,信心要深,信根若沒有很深,這棵樹就會很怕風,風若是大時,容易將大樹吹倒。就是因為這棵樹根扎不深、伸不廣,所以容易被一陣大風就吹倒了。我們的信心如樹根一樣,必定信根要深又廣,這棵樹才會穩固。
 
修行與此相同,從種子落土開始,有空氣,有水分,樹就慢慢地長大。也就是說,我們有了因,還要有緣。有種子,若沒有大地,沒有空氣,沒有水分,這些緣都沒有成就,種子還是不能成長大樹,同樣只是一顆種子。所以,這顆種子必定要有很多的緣來成就它。
 
就如我們在修行,發一念心要做好事,如果沒有周圍種種人事物這些煩惱無明,我們哪有機會修行呢?周圍的環境,人、事、物,不如意的十有八九,這叫做緣。人、事、物,很多來考驗我們,我們這顆善因種子必定要經得起周圍很多的緣來考驗。所以我們這顆種子本身必定要是大樹的種子,它是經得起考驗的大樹,所以叫做「深修善緣」。
 
十有八九的不如意,那就是沒有好的善緣,所以我們要經得起這些不好的緣,要好好用心修行。我們既然發這念心,必定要克服過很多的惡因、惡緣。過去生如何與他結了不好的因,過去生給他多少不好的緣,我們這輩子已經瞭解了,法這樣清楚告訴我們,今生依、正二報,來到這個地方,在這裡生,就是與這裡有緣。是什麼緣呢?善緣、惡緣都有,五趣雜居,很多的因緣都揉合在這裡。
 
五趣,天人就是表示善的人。一般的人間,有善就跟著善走,有惡就隨著惡去,善心沒有很堅定,惡念不是很大,迷茫中的眾生就是隨著人間的因緣轉。我們在這種五趣雜居,不同的因緣中,我們必定要很清楚瞭解。過去生,我們若與他結了不好的緣,今生此世遇到的人,就如地獄中的夜叉、惡鬼,用種種方法要破壞你的道心,或者是不明道理的畜生道,這樣來擾亂等等。
 
三惡道,甚至天道,在這種人間五趣,很複雜的地方,我們隨著因緣來到這個地方,我們起一念善心,要如何化度這種惡如夜叉,如何心不受他影響,用善法與他結好緣。若是愚癡如畜生的人,我們要發揮什麼樣的智慧來度他。若是如餓鬼,非常的欠缺,在人生道上一切都是欠缺、不足滿,我們要如何來滿足他?這都要看我們如何修行,好好深修,能夠化惡緣為善緣,這就是我們的正因。
 
我們一念心是清淨的本性,這念正因回歸到正法,「深修善緣正因法」,我們自己內心的這念心發起,用種種方法如何來度人,這必定要深修。要不然,在這麼複雜的五趣雜居地,這是我們的依報之處,我們既然能發心修行,依照這個法,善規則,我們在這條菩提道上好好地走,方向要準確。
 
我們若能「正因法」,修善因緣,自然因成果熟就能解脫了。所說的解脫,就是來去自如,瞭解我們來人間的目的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自由來、自由去,去來自在,叫做解脫。我們昨天也說過「八背捨」,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要反惡為善,捨掉過去的惡,修行到「因成果熟」,自然就得到解脫,來去自如了。
 
「未結善緣速成善」。我們如果尚未與人結善緣,就要利用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中,趕快找機會與人人結善緣。我們過去說不定與人結了不好的緣,諸事不如意,不要埋怨,我們要改善自己,與人結善緣。把握當下,永遠不要錯失了善緣,所以「未結善緣速成善」。我們要趕緊把握因緣,與人人結好善緣,把握機會趕快做好事,這就是要把握當下。
 
就如一位耕耘播種的農夫一樣,現在好好播種,勤耕耘之後就是累累的果實,下一季就可以很豐收。同樣的道理,「正因法」就是一顆種子開始,我們要好好用心來耕耘。我們要珍惜周圍的緣,不論它是什麼緣,我們只要用很單純的心結善緣,要與人結好緣,我們才有辦法得到「八背捨」,得解脫。
 
⊙八解脫亦名八背捨。捨此淨潔五欲著心,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背捨無明,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
 
這就是修行的過程,常常自我警惕,不要再受到惡緣牽引,讓我們再次落入無明中去行為,在這個行為中起心動念,又再複製很多的業力、無明,到頭來還不都是「老病死憂悲苦惱」,生生世世不斷輪迴,苦不堪啊!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常常要記得「八背捨」的方法,要記得「四諦」、「十二因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三明、六通、八解脫,這就是我們所要修的方向。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前面的經說,「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這必定要我們用很長久的時間,從發心那顆種子開始,生生世世,無量塵點劫的時間,我們必定要堅持。就如梵天王從十方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請法,請轉法輪,大通智勝佛從初開始一直默然,到了因緣成熟了,開始初轉法輪,這一轉就無量無數,「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無量數說法的時間,所度的眾生有「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經文,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法輪已轉,無量劫以前,塵點劫以前,法輪不斷在轉。因為修行者,就如釋迦牟尼佛,從那時候一直到現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釋迦牟尼佛回溯在無量塵點劫前的大通智勝佛,可見這個法輪不斷轉。從那時候十六王子中的修行,一直到離我們二千多年前,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出生、修行、成佛、轉法輪,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承受這個法,可見法是從無始劫塵點劫以來都在,常住不變。
 
大通智勝佛時是這樣,現在釋迦牟尼佛時也是這樣,所以諸法常住。法就是永久常在,只是我們凡夫迷,一念「無明」緣著外面的境界,由不得自己去「行」,累積很多的無明煩惱。這樣一直接「觸」,開始「受、愛、取、有」,這樣永遠都是「有」,有什麼呢?有無明存在,所以「生老死憂悲苦惱」永遠不斷。
 
唯有修行,才能將無明一層一層去除,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以來,成就了很多佛,很多修行者已成佛。一直到我們現在,我們也是照這樣修行,同樣回歸清淨如來本性。自我的覺性就是佛,佛叫做覺,人人能覺悟,明白道理。
 
要如何才能明白道理,接受佛法?下面這段經文就說,「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就是這樣開始,聽法之後瞭解了,一切惡法無明在人間,聽了之後瞭解,「亦以不受一切法」。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亦如初會,於諸染法不受,心中靜寂清澄。
 
從初會開始,就是梵天王在會中請法,從東方開始,南方、東南方、東南西北方,總共八方,還有上方、下方。十方梵天王都到了,佛還沒有說法,十方的梵天王共同虔誠請法,大通智勝佛才開始轉法輪,這叫做初會。
 
「於諸染法不受」。染法就是惡法,大家將正法入心,「染法不受」,這叫做「背捨」,完全背捨了染法,再也不受污染了,所以心中靜寂清澄。從初會,最初轉法輪聽法開始,心就開始去除過去這些染法,愈來愈瞭解了,是錯就要改。
 
凡夫是一錯再錯,習慣不斷犯錯。我們現在聽法之後要常常自我警惕,有錯的要及時改過,要懺悔過去,修於未來。這就是在初會中,最初聽法就發出這分堅定的心,接受佛法,及時改過,「諸染法不受」。所以,「亦以不受一切法」,就是一切諸染法都不受,心已經完全清淨了,已經靜寂清澄了。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而於三界諸有漏法,心得自在,解脫生死。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有的煩惱,諸漏全都去除了。三界這些有漏法也不受,去除了,所以「心得自在,解脫生死」。
 
因為梵天王來請法。梵天王在色界,自己還有微分的煩惱未除,還有少分的法不清楚;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還有微分法還未很透徹瞭解,所以諸梵天王再為天下眾生來請法。
 
「而於三界諸有漏法,心得自在,解脫生死」。所以他們的心完全漏盡了,有漏法也都盡了,心清淨,所以心得自在,輕安,解脫,不必再由不得自己輪回生死,不必再於五道四生之中輪迴了。這是修行者要用心的。
 
⊙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是初說法已後,終至於末後。諸聲聞眾:諸得道者聲聞之眾。
 
「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大通智勝佛初轉法輪時開始,聲聞、緣覺等眾接觸佛法的人已經很多,「不可稱數」。這就是初說法以後,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會,不斷不斷說法,終至末後,一直到佛的最後。
 
其實沒有最後,是法是不斷延續。所說「終至末後」這是事相。大通智勝佛開始說法,一直到涅槃之後,這是事相。真正的理,就是一直延續。因為十六王子還是繼續轉法輪,繼續修行,繼續成佛,繼續在度眾生。所以,法輪一轉就是不斷。「諸聲聞眾」,就是已經得道的聲聞,這些聽法已經瞭解的人,很多,不可稱數。聽過法的人很多,時間長久嘛!
 
接下來經文說,「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
 
當大通智勝佛開始轉法輪,講「四諦」、「十二因緣法」時,十六王子也在初轉法輪的法會中聽佛說法。他們瞭解了,所以「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佛未出家,有十六子,以童真身從父出家。
 
「諸根通利」,他們的智慧很利根,都通達了,瞭解了。所以,佛未出家時所生的這十六王子,是以清淨的童子身隨他們的父親而出家。
 
⊙而為沙彌:沙彌此云息慈,息惡、行慈之義等。初心出家,息滅諸惡,勤修慈善。
 
「而為沙彌」。「沙彌」,華語譯為「息慈」。「息」是息惡,「慈」是慈悲,就是息惡、行慈的意思。那就是所有的惡完全背捨、去除了,所行一切就是慈悲於人間,所以叫做「息慈」。
 
「初心出家,息滅諸惡,勤修慈善」。最初那一念發心,出家,就滅除了種種的惡,「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沙彌」,「息慈」的意思。去除很多的惡,背捨無明,面向慈悲喜捨的心,這樣精進,這叫做「息慈」,就是「沙彌」的意思。童真出家,那念心很單純,這就是他們初發心的開始,一直保持著這麼單純的心。
 
⊙沙彌又言求寂,謂出家發願志求涅槃,所受為十戒,隨順比丘修習律儀,蓋初出家者之稱。
 
「沙彌」的意思,除了「息慈」,也叫做「求寂」。就是出家之後開始發願,志求涅槃,希望能靜寂清澄。這念心不再污染無明惡法,就是保持著靜寂清澄的心,這是出家的目的。沙彌所受的是「十戒」,「隨順比丘修習律儀」,生活的規則就和出家人一樣,跟著比丘學習修行的律儀、規矩。小孩子開始是守十戒,但是生活規矩、律儀和出家人都一樣。
 
初發心出家者,稱為沙彌。沙彌就是最單純的心,最清淨無染,他能保持著這分無染著的心,這叫做初發心。哪怕是已經成年了,但是他出家還未受大戒,也是叫做沙彌。初出家的這念心是最清淨的,就如童子心一樣,已經決心背捨無明,向著善的方向走,所以我們常常說,「出家如初,成佛有餘」。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於六根門通達銳利,有大智慧,心地明了。
 
這十六沙彌已經是「諸根通利,智慧明了」。「諸根」,就是六根門。六根門,對惡的關得很緊,對善的就善門開,所以能瞭解很多的道理,「通達銳利」。很通達,不是渾沌,已經很明銳了,這叫做利根。有大智慧的心地,叫做「明了」。「智慧明了」,所有的一切都瞭解了。
 
⊙諸根通利:根利復多智慧,悉由久供養佛,曾發大心。此明王子之德。
 
「利根復多智慧」,不只是根機很利,很敏銳,很分明,清楚瞭解,聞一知百、知千、知萬;聽法,一點就完全通達。這種敏銳的根機,又是智慧如海,很多的智慧,「悉由久供養佛,曾發大心」而來。能累積這麼多的利根智慧,這都是由於過去生無量劫以來,不斷地修行,不斷地供養,就是以修行來供養佛。發大心,這是要表明這十六王子,已經過去生中不斷不斷在修行,不斷不斷以行供養諸佛,這是不斷發大心,已經累積了很多的德。所以這是十六王子的德。
 
⊙諸根通利:即六根清淨,諸根明銳,能通諸事而無礙,利則不樂權乘。
 
「諸根通利」,就是「六根清淨」的意思。諸根明銳,所看的一切無染著,所以能通達諸事無礙。人世間的種種事理都沒有障礙他們的心,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清淨無染著,就如一面鏡子非常明淨,沒有污垢,看到外面境界是這麼的明朗清淨,一點都無差錯,所以叫做利根。「利則不樂權乘」。這種敏銳的根機,他不是修小乘行,他一開始就是樂大法、發大心,不樂在方便小法。
 
⊙智慧明了:明則完全明知其事理,了則不滯中途,皆知內因無礙。
 
「智慧明了」,就是「明則完全明知其事理」,所有的事理全都通達無礙了。「了則不滯中途」,不會停滯在中途,他很通達。既修行,其間不受障礙,不論人世間有多少困難,多麼大的複雜,對他來說,心都不受污染,不會受障礙。
 
世間,不只是貪、瞋、癡會障礙我們,驕慢、懷疑的障礙更大。他們的心都沒有這些障礙了,所以「皆知內因無礙」。內因就是包含一切的事理,從我們的內心完全通達。對自己很清楚,對外境很明了,完全不受障礙。我們學佛,必定要用這樣的心態來學佛。
 
初發心多麼重要啊!我們深修這念心,莫忘初發心那時候。要不然,我們常常說修行、修行,到底是修什麼行呢?修行,不只是誦經、打坐。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周圍的環境,人、事、物,我們要如何結善緣、造福因。在人群中造福人群,叫做造福因。人群中,我們待人接物都要用歡喜心與人結善緣,歡喜接受。哪怕人家對我們怎樣,我們也要當作「逆增上緣」,逆來順受。他給我們的是不順意,我們也要用歡喜心接受,用智慧化解,化惡為善,用感恩心,磨練我們能逆來順受。逆增上緣,就是我們的修行道場,所以我們要深修善緣的正因法,這很重要。
 
我們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從一念心開始。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外面境界的人、事、物,要很小心,逆來順受,感恩給我修行的正因,化惡為善。我們要好好耕耘自己的心地,好好地耐心耕耘,好好地種善種子,因緣果報成熟,自然我們就得到解脫。八背捨,無明去除了,順的境界,面對著善因緣,我們要趕緊好好造福人群,結好善緣,未來就沒有障礙,得大解脫。
 
這是很重要。修行,絕對要及時。未結善緣,我們要速成善,一個人都不要漏掉。逆緣來,我們要用智慧化解,速成就善緣。我們要播下善種子,用心好好耕耘,自然就得成果。「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今生此世我們能結很多好緣,很多逆來順受,將之化解過去,背捨一切煩惱,面向著解脫善門走,這就是我們修行所要用功之處。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