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28日】行因趣果 隨緣化度

Community:
Branch:

『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富中之富喻從光入明亮,富中之貧喻從光明入暗,貧中之貧喻從冥入黑暗。』
 
我們能夠瞭解。常常說『行因趣果』,常常說因緣果報不要輕視,每天起心動念,每天舉手動足,一切無不是一念心開始,我們所造作的一切的起源,有了這個開始就有結果。東西在那裡,想要把它移來這裡,這個心念一起,手就動作了,將這個東西拿起,這就是因;搬來放在另外一個地方,結果就是東西從此移到彼處。這樣一個動作輕輕地,也是在行因趣果中。
 
為什麼?東西放在那裡,你為何要把它換來這裡?這一定是有因緣,一定是東西放在這個地方不適當,覺得把它搬過來這裡比較順眼,這就是依這個因緣,起了我們的動作,結果的位置。這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行因趣果隨緣』,這麼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緣果。
 
修行也一樣,不過,修行是大事情,從今生開始發心立願,這是今生這顆因、種子,開始就要動作了,入人群去結好緣,隨緣來度眾生。今生此世是這樣,來生來世還是這樣,繼續這顆因的種子,立堅定的道心,走這條菩提大直道,往前步步踏實走。這當中都沒有離開過去所種的因、所發的心、所結的緣,累累結果就隨因緣度諸眾生。
 
這是我們的心願完全不變,道心堅定,不受人間的無明濁氣所污染。我們要相信有這分如來清淨本性的種子,讓我們生生世世能去布善種子,不只是自己一顆種子完成,還能從這顆種子,結籽累累再去播種,讓人人都有這顆善種子入心,這就是化諸眾生。將這個善念,接受到佛陀的善因,善因就是法,法已經入心了。我們幾天前說轉法輪,將佛心移入眾生心,眾生的心成為佛心,既然眾生心成為佛心,我們將佛的心再移給所有的眾生,不斷去布善種子,這就是化諸眾生。
 
『富中之富』,若能用富有愛的心,去教導所有的眾生。有福的眾生原來就富有,能夠再接受到這分善法,從富中再發揮這分富有愛心,去布施、去救濟、去行善法。像這樣的人,本來就已經富有了,再開啟了這念富有愛的心,也是同樣有累累無窮盡的種子去遍布,也是去做好事、善事。就譬如本來就很亮麗、很光明的人生,再走入那條光明的大道,這就是富中之富,再富有愛心,造諸善事,修諸善法,這就是『從光入明亮』,走入光明的大道。
 
若是『富中之貧』呢?就譬如今生此世乘著過去生中的福而來此生,能夠依報在富有人家,或者是有了好的因緣,他打拚成功了,富有一世,卻不懂得將這個富有的種子再去播送給貧困的人,好好去造福人生。他就是賺再多錢都是為自己,賺再多錢還不夠,所以永遠都是缺。富,空有外形財物的富有,內在的心還是很貧乏。所以,本來是富有,外表看來財產很多,但是內心空虛,就慢慢從光明走入黑暗去了。
 
人生無常啊!今生此世是不是能夠一輩子都保持一帆風順,都是這麼有錢呢?很難啊!隨著時光過去,富有的人,幸運也會過去,說不定在這輩子大起,也在這輩子大落,人生起落無常,這輩子就從光明中忽然無常的景氣一來時,完全就衰敗了。或者是這輩子一點點福都沒有造,離開時還是雙手空空地去,來生由不得自己,到底報在哪裡啊?不知。所以這就是『從光明入暗』。
 
若是『貧中之貧』的人呢?這輩子已經貧又病了,或者又帶著心不健康,身心俱病,這輩子的人生很苦啊!很多的業都是在他的身上,這輩子沒有希望。因為自己由不得自己,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業力,既不造福,又不受道,所以今生此世這條道路走得很辛苦,一直都是在黑暗中,沒有貴人,沒有光明的方向,這就是『從冥入黑暗』。冥冥中就是生命中所注定,這種冥冥中從黑暗、迷茫再走入更黑暗的地方去,這就是貧中之貧。
 
但是,在人間卻也有『貧中之富』。過去生雖然有造了貧困的因,卻是也有造致富的因,所以他今生此世來人間雖然是貧困,卻有貴人的指引,讓他看到人間的光明,起心動念,往著光明的方向。雖然很辛苦,很願意付出,隨意或者盡心力在付出。這是貧中之富。
 
『貧中之富』。常常舉例現在人間,不只是在我們周圍的人多,我們周圍的人間菩薩在造福人群,不一定都是有錢人,有的人自己的生活很貧困,他願意克服自己的貧困,願意去付出。『沒錢,我有力氣,我願意做。』
 
你們若是看看大愛臺,那些菩薩身影,你能看到有的富中之富的人生,名利放一邊,放下身段,投入人群。不論是做環保,為大地,守護大地,在人群中願意付出,有形的錢財、無形的力量,都毫無保留的付出。這是富中之富,不斷在造福,都不後悔,從發心就一直向前,絕對不後退,也沒有停滯。這是富中之富。
 
也有『貧中之富』的人,富有愛心,在這個大團體裡人人平等,同樣能夠付出,盡心力。雖然是貧,卻是他盡他的心力,外形看來是貧,內心是富有,富有他的心,富有他的力氣去付出。有的八九十歲,從過去人生的故事一直到了目前,還是願意付出。不分年齡,就是這樣;不分歲月,也是這樣,這就是很亮麗。
 
這位老菩薩過去的人生這麼苦,現在雖然也不好過,不過他就是很可愛,年輕時打拚為一個家庭,孩子撫養大了,孩子做事業,他可以享受了,卻是他不願意享受,他願意的是為人間付出。也有一輩子很辛苦折磨,孩子長大了,卻是遠離鄉里,老人還是孤單一人,孩子不想要在身邊,也不想關懷。
 
也有孝順的孩子,才想著孩子長大了,事業也成就了,但是人生無常,忽然間希望成了泡影,破滅了,苦啊!遇到貴人來陪伴,來牽引,解開了心結,看開了人生無常,雖然孤單一人,雖然很苦,也進來這個大家庭了。原來菩薩道的伴侶有這麼多,他解開了他的心、他的力量,雖然年紀大了,他也專心付出。人生的環境,事相無量數,歸根卻是光明,這是生命中就有這樣的事。雖然今生此世是在很多種的無奈過程中,他卻也有一分向前的正確道路,看到光明的路去走,從黑暗的地方走出了光明的路,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
 
人生千萬種,因緣各不相同,所以『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我們若起一念堅定的信心,立堅定的願,自然我們所播種的粒粒都是善種子,不只是自己成就,我們也能生生世世入人群中布善種子,在人群中能夠更堅定我們的道心,增加我們的慧命。
 
所以,人間道路真的是一條平坦的菩提道,只要你願意發心,這條菩提大直道很好走,而且我們可以在人群中進出不受污染,在人群中『布善種子,遍功德田』。這是因為佛給我們這條道路,我們能安心聞法、受道,實行這條菩薩道,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好好堅持。
 
前面的經文,我們看梵天王來人間,已經看到大通智勝佛坐在道場,梵天王個個歡喜,恭敬禮拜,又是散華如須彌山,又供養菩提樹等等來供佛,同時就『作是言』,大家共同一心,表達最虔誠。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這是虔誠請佛發大慈悲心。大家『所獻宮殿,願垂納處』,這是一分虔誠的心,佛,大覺者能瞭解我們,接受我們的虔誠。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就是這樣共同的聲音來懇求,表達他們的誠意。『以偈頌曰: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三界之內苦難偏多,從無色界而色界而到欲界。無色界無形無色,心靈就是無色,不過,我們的心意;我的心意長得怎樣,你們知道嗎?有時候,有人的心意是這樣,表達出來的卻不是這樣。心,有的人針對人,『我實在是看到這個人就很不高興。』怨、恨、嫉妒,不過已經看到人了,就說:『看到你很高興!好久不見了,來啊!』就牽著手,『來,奉茶。』但是內心是很不甘願。『不甘願』又是長得怎麼樣?你看到的就是那一分殷勤的款待,卻是沒有看到那念心意是長怎麼樣。
 
心在無明中,卻是我們看不出來,這就是無色。無色,在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這種不歡喜的煩惱、無明,或者是……,總而言之,很多。人世間,明明是至好的朋友,一直牽引他,牽引到最後卻是讓他人財兩空,全部沒有了。也是這樣一段很長的時間都表達得讓我很滿意,卻是他的內心在想什麼,我們不知道。表達出來的,我們很滿意,結果到頭來,我因為全部依靠他,卻因此讓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人生也有。
 
這叫做無色,『無色界』。人的心,我們看不見,這種看不見的煩惱、無明、惑,還在『無色界』裡,所以在我們人生就有『無色界』。
 
人生有『色界』,色界清淨,很富有,但是很滿足,有餘還能去布施,這是富中之富。就如梵天王,他過去修上上善,也持上上戒,所以他今生此世在梵天享受天福。
 
就如我們人間,過去所造作十善五戒,此生就是大富大貴,他還能有那一念善念,不貪著。有錢,取於社會,用在社會,心甘意願,願意付出,做得很歡喜,很虔誠,不造作,完全付出無所求,這就是富中之富。這是有佛法,過去生有善法,所以他得救了,他能夠出離『欲界』,也不受內心煩惱無明束縛,也不會受世間色欲,讓他貪著沉溺下去,他還是同樣用世間財來修出世事,這就是富中之富。
 
貧中之貧呢?那就是苦中再帶業,又再造業,滿心煩惱,想不開,所造作的都是不好的事情,那樣的就是貧中之貧。比較有希望的,雖然過去的業帶來了貧,但是過去應該也有福的因,所以生命中有貴人,他能夠得到佛法。所以他開始很辛苦,願意付出,付出得雖然生命中很辛苦,卻是在他的心靈上很歡喜。
 
看看非洲,看看那些貧困苦難人,『貧中之富』,是富有,心靈富有。雖然自己很辛苦,他也可以這樣出離苦難,去幫助別人。這是『貧中之富』,是心靈的富有,所以能勉出三界。他沒有受到人間的苦難所綁住,他在人間貧窮困苦,卻能跳脫出來,去做幫助人的人。看,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生。
 
所以人生有這幾種,這都是要看我們的『行因』,我們好好把握這個因,一定要很注意這個因,就是起心動念這念心,我們若下定決心,堅定的信心,自然受法就很堅固。我們的道心若不堅固,說不定從富中成為富中之貧,在光明中走入了黑暗的地方,也說不定。道心若堅定,哪怕是帶業來人間是貧,也能貧中有富,因為他的心有法,所以從黑暗中也會走出了光明的路,這也是一念心。所以我們道心要堅定,這個因是很重要,大家要有這分心。
 
接下來經文,『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普智天人尊』,就是佛,大覺者。佛已經是超越的大覺者了,所以是天與人中的最尊貴,稱為『普智』。不只是人間,包括了天,是『人天中尊』,人天中最尊貴的人。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普佛智慧,天人中尊,哀愍群生,滋潤群萌善根。
 
佛的智慧,是天人中的最尊貴。『哀愍』,永遠都是慈悲憫念眾生,悲眾生之苦。因為佛是慈悲,這個悲是同體大悲,悲念眾生的苦,所以叫做『哀愍』,不忍心眾生受苦難。
 
眾生的苦難,他還放不下,所以要生生世世在這五趣雜居、剛強眾生群中來度眾生,他必定要用這一分愛,如露水一樣來滋潤群萌,讓所有的種子都有機會發芽伸根,所以叫做『哀愍群萌類』。意思就是說,無量數的種子,只要有雨露,地上有水分、有濕氣,它自然就會發芽、伸根、長苗,所以滋潤群萌的善根。
 
⊙普智:如來實智、權智二智圓滿,照法無遺。
 
『普智』,普智就是有兩種智,能夠利益人天,那就是法。如來的實智與權智,二種智都要很圓滿照法無遺。實智,就是用一實乘的法,就是直指人心見性。
 
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只是被無明煩惱覆蓋。你身上明明懷有價值連城的明珠,你本來就有,探手進口袋裡就有明珠,卻偏偏無法將手伸進口袋裡。這再接下去,《法華經》還有這樣的譬喻。
 
人人本具佛性,偏偏我們眾生,知道有佛性了,但是要如何能得到佛性現前?如何才是真正回歸到虛空法界,包含地上、天下,一切事物道理,我們要如何才有能體會呢?佛性若不現前,我們就無法遍虛空法界,了達天下一切事物理,我們就沒辦法。但是,佛的實智就是普遍,道理是這麼充足,指南、說西,天南地北,所有的事相物理都分析出來了,我們還是無法體會,怎麼辦呢?只好權智,用方便法,適應眾生的根機,很長久的時間這樣漸漸來滋潤他,實在很辛苦!所以要具足如來的實智與權智,這二智圓滿才叫做普智,才能稱為『普智天人尊』。
 
普智能『照法無遺』,所照的道理,這個法才能光亮起來。要不然,我看人就只是人,儘管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你將大家都當作佛,但是明明看起來就只是人。這個光明,真正這其中『人』的道理,真如現在還看不出來。你們看我也是一樣,明明就是一個人,到底有什麼真如,佛性在哪裡呢?你們看我,我看你們,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是凡夫,這種智無法照徹。
 
我看前面這張桌子就是桌子,有枯枝、幾枝的綠葉,看起來就是這樣而已,但是它有它的道理。這枝是枯枝,那枝就是被限制在小小的盆栽,它的根伸不長,所以永遠就是這麼小的一棵小樹。若說它是樹,不過,應該是叫做盆栽。你若將它拿到外面,打開小盆,把它放在大地上,自然它就自由,能伸根開闊,天地廣,樹就能長大。
 
我們眾生就像這棵樹,這棵松樹被這個小盆限制住了,現在我們的佛性與此相同,受無明、人間事相把我們限制了,無法光明普照無遺,我們還是受這個相限制住。樹的基因,它裡面真正的物理,那個理,只能知道到這裡,其實我們還沒有透徹到底為何有樹?為何……?這實在是很難以瞭解。
 
⊙群萌:即群生,包括胎卵濕化的一切眾生。
 
群萌就是群生。包括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一切眾生,叫做群萌;大地一切種子也是叫做群萌。
 
『群』就是很多的意思。『萌』就是發芽生根。就如我們的道心、我們的真如脫離了限制。眾生都是受到限制,業力將我們綁住了。
 
⊙又群萌:眾生雖惡,然而不斷性善。喻草木有萌芽,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
 
再說『群萌』,就是眾生雖惡,但是他有不斷的善性。譬喻『草木有萌芽,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你看,眾生雖然剛強,雖然很惡,卻是他的本性善良猶在。
 
過去也曾看到,很惡的人被判死刑,到那時候他也說:『我的器官若可以救人。』他願意。這不就是他的善嗎?雖然他在行為中、在無明中造作惡業,卻是他的善念還是存在,所以不斷善根,善還是在。
 
譬喻『草木有萌芽,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這顆種子雖然被破壞了,其實這顆種子你不破壞它,它同樣會發芽。一顆豆子,你若放在地上,這顆豆子只要沒有碎了,只要沒有煮過,它雖然裂開,但是放在地上,它的芽又會長出來。同樣的道理,惡人,還是同樣有善的本性在。種子,雖然較差的種子,將它入大地,吸收到空氣、水分,它同樣也會發芽萌苗。
 
⊙能開甘露門: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佛開法施,令脫生死,名為甘露。
 
『能開甘露門』。佛,覺者,他在這大地人間能夠有甘露法。法,就如甘露,譬喻甘露。『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佛開法施,令脫生死,名為甘露』。
 
佛陀開示,法普施給眾生,使令眾生善根不失,讓眾生能夠伸長他的善根,能夠增長他的慧命,『令脫生死』,所以名叫做甘露,就是法。
 
⊙有云甘露樹,中秋露滴於葉上,人取之為長生藥,若入地中化成珠,如人聞法入識,化為菩提種子。
 
又有傳說,有一種甘露樹,中秋的露水滴在樹葉上,很清淨,『人取之為長生藥』,可以滋潤。露水若是落入地中就化成珠,如人聽法入識。水若滴落在地上,同樣回歸在地上,就如露集成了水,人拿來喝可以止渴,落地也可以潤濕大地。就如我們的心,法若入心就是在識,收入在我們的八識,或者是九識;能夠善用它,那就是歸入九識,就是佛性,『化為菩提種子』,滴滴都是善用。
 
⊙廣度於一切: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救護一切眾生,名為廣度於一切。
 
『廣度於一切』。『如來觀一切法,與諸眾生皆悉平等』,這是佛陀廣度一切眾生,視眾生都平等。天、人,或者三途的眾生,對大覺者來說都是平等。『以大慈悲心,隨其根機,示現開導』。這就是佛陀來人生,希望能度眾生,人人都能證入,所以叫做『平等性智』。佛陀已經是平等了,對待眾生有實智、權智,會合起來叫做『平等性智』,救護一切眾生,叫做『廣度於一切』。
 
我們要用心,法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行因趣果隨緣化度眾生,這是我們要人人很用心,堅定一念心,生生世世,人群中付出。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