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悲智宏遠無物不受其化,廣化一切天人稱運慈心, 施教五乘而不失其機宜,言中有法則行儀天人師。』
『悲智宏遠無物不受其化』。諸佛來人間化度眾生,時間很長久。 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所有諸佛,修行過程都是要很長久的時間。< 化城喻品>就跟我們說起了,多長的時間呢?很長啊!多久? 塵點劫,無始以前的無始,就是這麼長遠。 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長久,尤其悲心、智慧就是這麼開闊, 時間有多長,他的悲智就已經有多長、多高、多麼徹底, 空間有多廣,悲智都普遍。
不論時間、空間,總是悲智宏遠,遍及人間一切,所以『 無物不受其化』。所有,不論是天、人,甚至四生五道, 無不都是受佛所感化。所以道理,只要是有理,無不都是叫做覺道。 稱覺,稱道,就是有道理,我們瞭解,這都叫做覺道。
道理,有的人迷迷糊糊,不知道理是什麼,還是在無明中, 違背道理而行。也有人就是就道而行,守法則、守軌道, 按照道理在人間自受,還要教人守住道理行正道。這就是理, 有理可以體悟,能體會瞭解,這無不都是覺道, 而這覺道是歷久以來道道相傳。
有道傳,道理才會存在,所以不論是任何多久的時間, 佛法都是歷久常新,這就是我們要傳道的目標。所以傳道, 道的內容就是慈悲、智慧,這就是有道。撥開了慈悲、智慧, 這樣就無道了。所以,慈悲、智慧是歷久以來常住。 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人人『人之初,性本善』, 任何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道理而來。 只是我們在生活中熏習的習氣不好,煩惱、無明使我們背道而行, 這就是缺了道的傳承。這個道若能較多人去傳,人人守志奉道, 自然這個世間就是這麼順暢,無不都是人間覺悟的道理, 人人無不受化。可悲的就是欠缺這分傳道的精神。但是佛法永在,『 無物不受其化』,只要道理永遠在人間,不論什麼時候, 道理遇到有緣人,自然就能受感化。
『廣化一切天人稱運慈心』。若能這樣,在人間,法是常住不變, 有緣的人因緣會合,自然就一切天與人,不論富有或貧窮, 不分貴賤,因緣會合了自然就能度化。這種『 廣化一切天人稱運慈心』,這種法無障礙,讓我們稱心如意, 接受這個法,那就是慈。
慈,是人生的福。人人若有道理,知道理,按照道理,不是少數人, 是人人能夠接受到慈,慈心運用在人間,這樣叫做造福人群。 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動,這就是最幸福的人間,彼此造福, 這叫做稱運慈心。這必定要『施教五乘而不失其機宜』。施, 就是布施,展開教化。要教化什麼呢?是運慈心。人人都是這樣, 將慈心運轉在人間,在五乘中。
什麼叫做五乘呢?佛陀所施教,沒有超出五乘。佛陀對人間說法, 人間能夠接受佛法,瞭解道理,自然增長大愛,守五戒,愛心開闊, 這是對人的教育。在人間教育除了守五戒,自然他要再行十善, 對佛陀的教法信受奉行,守五戒又行十善,這樣叫做天乘。守五戒, 就是人乘。行十善法,就是天乘。接著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 這樣稱為五乘。
聲聞、緣覺、菩薩,常常說了,其實聲聞也是人,天也從人修的。 唯有在人間能聞佛法,而且能法入心,甚至身體力行,運慈心, 悲智雙運。在幸福的人間向他施教,教育他守護這念善心, 能造福人間,這叫做運慈。人間有苦難,及時拔苦,這叫做啟悲。 運慈啟悲,悲智雙運。啟悲運智,用智慧思考如何去救度眾生, 再從眾生的苦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又是再運慈施教, 這就是我們教育的過程。
佛陀來人間『不失其機宜』,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 佛陀就應機說教,眾生有什麼樣的苦難, 佛陀就運智慧去拔除他的苦,這就是佛法在人間。所以『 言中有法則』,佛陀開口動舌,所說的教法都有法則,有法、 有規則。佛陀在人間,他既然教導人人守規戒, 他自己本身是以身作則,他是人間的典範,所以他的行儀被天、 人視為導師,天人師。
釋迦牟尼佛,十號之一也是『天人師』。他的行儀能教化天與人, 不只是說說而已,他的舉止動作,所有的身行, 無不都是天與人的模範。所以,言中有法則,行中有威儀, 就是天人師了。這是佛陀化度人間,不只是釋迦佛,佛佛道同。
但是,佛在人間,也是常常都受到很多的困難。佛陀的僧團中, 提婆達多,大家都知道了。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王舍城裡,那時候, 提婆達多看到佛陀受到愈來愈多人的敬重。他本身是與佛同族, 也是佛的堂弟,與佛平輩,是王子之一。出家了,佛陀是太子, 成佛了,他是王子,也出家了,他以他的才能,聽佛的教法, 他全都瞭解。
雖然是對佛法瞭解,卻生起了傲慢的心── 佛陀能受到這麼多人的尊重,而我對佛法也已經瞭解了, 我也應該可以領導眾生,我也要稱佛,讓人認為我是覺者, 我也能被人尊重。
但是,人人所公認的是這位大覺者,釋迦牟尼佛。 所以提婆達多就唆使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就一直偏護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說什麼話,他都全部接受。所以提婆達多就向阿闍世王說: 『王舍城這麼多人都一直供養佛,你下一道指令, 叫所有人民停止供養佛,看看佛有什麼樣的神通廣大, 能夠領導僧團如何生活下去。』
阿闍世王聽提婆達多的話,真的下一道聖旨:僧團出來托缽, 家家戶戶禁止布施飯食。大家對這一點非常的憤怒,大家很不捨, 不過不能違背國王的傳令,違背就是犯法了。所以, 那時候全國的人都很憤怒,也很擔心佛的僧團要怎麼生活呢? 人人心的憤怒、悲慟,天地搖動了。
帝釋天感覺到,為什麼?為什麼大地震動呢?是什麼因緣呢? 他就趕緊來觀察。原來大地眾生為了佛陀受阿闍世王禁令, 僧團無法托缽,生活受了很大的限制困擾。所以, 帝釋天就率領了天眾,用銀盤、金盤、一切寶器, 盛著很美味的飯食,從天而降,莊嚴的氣氛,來到佛前供佛。 同時向佛求,說:『佛陀,是不是能讓諸天終身供養?』佛陀默然, 沒有答應。
天帝釋看到佛陀沒答應,『不然給我五十年的時間供養?』 佛陀還是默然。『要不然,五年好嗎?讓我五年的供養?』 佛陀還是沒答應。『不然五個月?』也是沒答應。帝釋就說:『 不然至少給我五天來供養。這五天的時間, 接受我帝釋與諸天人來造福,來供佛?』佛陀歡喜接受了。
就在這五天裡,每天都有天人供佛,每一天的中午, 全城都有這樣的瑞相。到了第五天,阿闍世王在樓閣看到了,『 怎麼這麼莊嚴啊!這種瑞相從天降,降落在祇園精舍, 這到底是什麼因緣呢?』旁邊的大臣就說:『五天了, 必然是天來供佛。』那時候,阿闍世王自己內心很懊惱, 提婆達多在他身邊,他就責怪提婆達多,說:『你怎麼這麼毒, 要我下這個令,佛的僧團不得受我的人民供養。看看,大地震動, 以為是什麼事?原來是人民的悲怒,感天供佛的心。 我這樣聽你的話,不對了。』
他趕緊率領大家,不顧提婆達多的語言,他就往佛的道場去了。 到了精舍,向佛懺悔下這道指令是錯誤。 身邊的大臣就趕緊向阿闍世王說:『請大王是不是廢止這道指令呢? 能讓全國的人恢復供佛。』『那當然啊!全國人民能造福供佛, 這是全國的福啊!』就這樣,佛陀也歡喜為國王、大臣說法, 大家皆大歡喜。這道旨令也已經取消了,就這樣恢復了僧團的生活, 恢復了全國能夠供佛。
這就是佛陀在世,他在修行的過程也常常會遇到人我是非,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其實是沒道理。 阿闍世王旁邊若有這樣非法的人在身邊,所說的,他若接受, 全國人民也是無可奈何啊!但是佛陀的悲智,看, 天人要終身供養佛僧,佛陀沒答應;五個月?佛陀也沒答應;五天, 可以。這是不是佛陀希望造福人群, 讓大地眾生人人有機會來接觸僧團、接觸佛,供佛及僧, 這是佛的悲智弘願。自古以來累世度眾生都是這樣, 這是佛陀運用智慧,因為在人間,眾生剛強難調伏。
看,提婆達多也是在僧團裡,卻是背叛佛。他就是癡迷,驕傲, 想要自己獨立領導眾生。無德,如何能領導眾生呢?光是有知識, 沒有智慧,沒有德行,如何能領導眾生?所以將『是』反『非』, 這就是我們人間,像這樣的人也不少,所以時時我們要自我警惕。 佛陀的悲智宏遠,無物不受其化,他也是天人師的行儀, 言中有法則,而且行儀度化人天,這是佛的福德。
前面的經文說,『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這我們昨天說過了。很多天人梵宮殿都來供佛,同時散花, 那個場面是多麼莊嚴啊!不只是供佛,也供覺樹, 因為佛在這個地方修行,在這個地方靜坐,在這個地方覺悟, 就是因為有這棵樹。所以大家敬樹如敬佛一般,同時的供養。 所以他散花散得,菩提樹雖然很大很高,從天降落的花, 也是供在佛、樹上,鋪在大地,這個場面是很莊嚴。
接下來經文說,『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這段經文很簡單。散花之後,諸天還是希望再供養,所供養的, 他們就是獻宮殿等等來供佛。那分虔誠的心, 因為佛陀所說的教法讓他們心開意解。身外的物質是有形無常, 唯有真理入心,心靈的財富才是真正富有。所以在這個地方, 天人求法、求道理的心,比求物質的心更強烈,所以他們就說『 惟見哀愍』。物質再多也是不夠,最重要的, 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道理來覺悟,所以叫做『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就是『願佛見憐,利益我等』。
⊙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願佛見憐,利益我等。
唯有道理,讓我們能透徹瞭解,所以我們要再供養, 將宮殿的一切一切都來供佛,請佛要哀愍。哀愍,就是無常的人生, 他們所要得的是永恆的覺悟,不是要停滯在無常的天。天福享盡, 他也要再墮落人間;在人間一不小心,煩惱無明一起, 同樣要墮落三惡道。所以覺得享受的一切都是無常, 希望要求的是永恆的道理。所以請佛哀愍,希望饒益大家得到永恆。
所以『時諸梵天王』這樣說完之後,又再重複,在佛前『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前面這樣說還不夠, 還是重複用偈頌的文來請佛接受供養,『願佛見憐,利益我等』。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如我所獻寶飾宮殿,願佛垂慈,為之納受。 納處:留。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希望我們所要獻出來的, 請佛陀慈悲納受。這就是表示至高無上的虔誠。
願,就是很虔誠的願,希望佛陀慈悲接受,這就是用虔誠。 其實佛就是知道他們的虔誠就對了,佛陀生活本來就很簡單, 三衣一缽,一缽千家飯,哪有再接受宮殿等等物質的供養? 當然是沒有。不過,諸天的心意,佛陀領納他們的誠意。 所以梵天王他用偈文再誦,所以再次表達他們的誠意。
接下來的經文是重頌的偈文。前面用長行文說完,再重複一次, 用偈文再重複,說:『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 。
『世尊甚希有』。我們常說,多久多久才能夠一尊佛出現人間。 所以世尊要經歷過這麼長久,在人群中生生世世度化眾生。 這種長久的世界,世尊當然是甚稀有,是世間所希有,『 難可得值遇』,要遇到佛是這麼不容易。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佛智佛德,及以相好,世所希有, 過久遠劫,時乃出現,難可遭逢。
『佛智佛德,及以相好』,就是一定要累世累世修來,才是『 世所希有』。佛的智慧、佛的德性、佛的形象,全都是累世修來。 我們要長成什麼樣子,都由不得自己,要怎樣叫做莊嚴?結好人緣, 有投人的緣,就是人人看了人人歡喜。要能大家看了,歡喜、尊重, 實在是『世所希有』。這都是要有德行,要有福、有德, 才有辦法得到這樣人見人歡喜、人尊重,這是『世所希有』。所以『 過久遠劫,時乃出現』,時間在過都很長久,『難可遭逢』, 要遇到不那麼容易。
⊙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明行足也,善能普度一切眾生。
『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累生累世都是這樣『明行足』。 佛的十號之一,『明行足』。明行足,就是福慧雙具,他有福、 有智慧,就是來來回回在五道四生,來來回回在救度眾生, 投入人群,所以『善能普度一切』。明行足,福慧雙具, 來來回回普度眾生。『具無量功德』,一切的功德都具足了。
⊙具無量功德:讚悲心。道成曰德。兩利曰功。數不可知曰無量。 稱法界理,無飢無歉,曰具。
『讚悲心』,這是稱讚悲心。具足一切的功德,度眾生,造福人間, 讓世間能和平,社會能祥和,眾生有苦難,去拔除他的苦難, 這就是我們人人要稱讚佛德是具足了悲心。慈悲,將眾生視為一子, 同體大悲。
『道成曰德』。他有這樣的德行,就投入人群中來來回回, 長久的時間完全造福人間,拔除苦難,這就是他的德。『兩利曰功』 。內要有修行,這叫做功;外要身體力行,這叫做德。 所以這種的功德。
『數不可知曰無量』。稱法界的道理,沒有飢歉,就是很具足。 這就是修行所得來的,完全很圓滿,沒有欠缺,已經很圓滿。
⊙能救護一切:悲救弘遠,無物不受其化,曰救一切。
『能救護一切』。就是『悲救弘遠』,他的悲心,救度眾生的宏願, 實在是很長遠,歷劫以來,『無物不受其化』。在五道四生, 沒有眾生被他漏掉。
所以我們常常說『無餘修』。無餘修,就是沒有漏掉。愛, 就是全都沒有漏,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 愛的力量就是遍布一切。這就是悲心救護一切,也是悲心宏大, 很宏遠、很長很久的時間都是這樣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讚慈心。範圍五乘而不失幾,曲成六道而無所遺, 言有法,行有則,曰天人師。
『天人之大師』,就是讚慈心。剛剛說的是悲,同體大悲。『 天人之大師』就是讚慈心。天人已經很有福了,沒有苦, 所以有福無苦。但是,道理若不徹底,福還是有限量,壽命再長, 也有一天自然法則也是凋零,福再大,福盡同樣還是要再墮落。 所以佛要再說道理讓他瞭解,真理入心,永恆的覺悟, 這才是真正天人所需要。
天人無苦,不必用悲心,但是天人有欠缺的就是道理還不很具足, 所以需要讓他們能增長智慧,讓他們能體會真理,永恆無缺, 這叫做慈心。所以,他度化的範圍不離開五乘,就是對人的教育、 天的教育、聲聞的教育、緣覺的教育、菩薩的教育,這叫做『五乘』 ,不離開五乘。
『曲成六道而無所遺』。不論在五道、六道, 六道就是多一個阿修羅道。但是我們在《法華經》裡, 完全將阿修羅都混在其他的五道。阿修羅就是愛發脾氣, 雖然在天界,有天福無天德,所以未將他列入天界, 他是普遍在五道中。所以說『曲成六道』,其實是五道。『 而無所遺漏』,哪怕是阿修羅,也沒有將他遺漏了。說五乘, 即使是阿修羅,同樣在佛陀的感化中,所以叫做『 曲成六道而無所遺』,沒有漏掉。
『言有法,行有則』。言中有法則,行儀是天人師, 這就是愛的力量。
⊙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慈哀憐愍世間眾生。十方世界, 三乘九道的眾生。
『哀愍於世間,十方諸眾生』。希望佛陀的愛能憐憫世間, 甚至十方的眾生。『慈哀憐愍』,這是大家所期待、所尊重的佛陀, 他的愛,他的悲憫,所有的眾生,十方世界三乘九道的眾生, 人人都能承蒙佛陀的愛,能接受道理。所以『普皆蒙饒益』。
⊙普皆蒙饒益:三惡業苦,因光攝而即息,五性沉流, 借慧棹而登岸,故曰普皆蒙饒益。
『三惡業苦,因光攝而即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 在這三途裡受苦難中的眾生也能承蒙這道光,就是道理, 這個光照耀。我們前面的經文說過了,一道光, 哪怕是幽冥界的眾生也忽然光亮起來,忽然間人與人能互相相見。 過去都是黑暗的,忽然一道光,能夠互相相見。這就是真理, 真理能普照到人人的心地,所以『因光攝而即息』。因為三途是苦, 有了道理入心,雖然受苦中,心有道理,自然瞭解因緣果報。
外境雖然是苦,內心,他能瞭解。也常常聽到『人生就是苦啊! 佛法不是這樣說嗎?就是因緣啊!欠多少的惡緣, 我們就要趕快還人。我們有餘的時間,就趕緊造一些福, 盼望於來世。』我們也常常聽到人這樣說。
『五性沉流,借慧棹而登岸』。借慧可以讓我們登上彼岸。 慧就是平等,借這個平等的慧。『法如筏者』,法就如竹筏, 從此岸的苦渡到彼岸安定的地方去, 就是借智慧讓我們很平安能夠踏上彼岸,故曰『普皆蒙饒益』。
我們眾生真的是各人的境界不同,但是我們學佛,道理是平等, 不分人類或是動物,我們都是同樣的愛,何況是國界,何況是種族, 何況是宗教等等,我們都要普遍,這叫做慈悲等觀。 這是佛陀宏遠以來,很長久以前的悲智,一直在人間付出, 攝受眾生,教化眾生。眾生要用最虔誠的心來供佛,不是用物質, 是要用誠意來供佛,接受佛的教法,付出於人間,這才是真供養者。 所以時時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