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因六度行之德,悲智具足,因行圓滿悲智;果圓行滿,萬德純淨,見者無不獲大吉祥。』
修行,自修覺他,這是佛所教育,也是我們修行者人人應該要信受奉行。六度行,不論是出家、在家,人人都能通行,在家有在家行六度行的方便,出家有出家行六度、修六度之德的本分,這是佛陀所教育。我們若能悲智雙運,悲,就是不忍眾生受苦難,我們很自然發出內心無私的大愛,發揮這分愛,身體力行去付出,這就是悲。
平時佛教中,佛教徒常常說『大慈大悲』,是,大慈,什麼叫做大慈呢?『無緣大慈』,與我們毫無關係的人,我們都期待天下眾生人人享福、受福,這就是大慈。就如父母盼望孩子事事成功,事事無憂,這就是父母的心。菩薩對眾生也是一樣,期待眾生人人隨心順意,幸福平安,這叫做大慈。雖然這些眾生不是我們的什麼人,毫無關係,但是看他們幸福,我們歡喜,為他們祝福,這個心情就叫做無緣大慈。創造幸福的生活給眾生,這都叫做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雖然芸芸眾生與我們沒有什麼緣故,但是眾生有苦難,我們不忍心,『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叫做同體大悲。眾生就如一對父母的一個孩子,我們前面《法華經》『火宅喻』、『窮子喻』等等,無不以父子的感情來譬喻佛與眾生的關係,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陀的心,視天下眾生如一家人,就像我們的親人,我們就是要學佛的這念心。
『因六度行之德』,我們必定要『悲智具足』。我們要好好學會如何同體大悲,將眾生當作是我們至親所愛的人,不忍心他們受苦難,所以要運用我們的智慧,眾生有苦,我們應該設法運用智慧去幫助他,這叫做慈,無緣大慈。創造幸福給眾生,免除眾生種種的苦難,這必定要悲智具足,悲智雙運,用這樣的方式來修行。
『因行圓滿』,圓滿什麼呢?悲智無缺,所以叫做圓滿。幾天來一直在說『大圓鏡智』。儘管我們修行,什麼道理都懂了,就是欠缺這分包容天下眾生的心。若能與眾生同體大悲,為天下眾生設想,這才叫做悲智,修行才叫做圓滿。長久的時間修行,因行圓滿,『因』就是要付出,『行』救濟眾生的因,這個種子,生生世世力行,叫做『因行』。從我們發心立願開始,一直一直這樣過來,所修的行在人群中來完成悲智。
常常告訴大家,悲,就是入人群去為眾生付出;智,就是在人群中去體會眾生的煩惱、無明如何生起。『煩惱即菩提』,這些煩惱如何把它轉為菩提?去體會煩惱的因由、來源,才能夠教導眾生轉煩惱成菩提,這就是『因行圓滿悲智』,我們必定要用心。
是不是我們過去已經有聽聞佛法?應該是有;有這個種子因緣,肯定我們今生此世有因緣來聽法。此生也是我們累世中的其中一世,我們還有來生來世,這一生的因、行要再延續下去,一直到未來生世,到了因行圓滿,我們的悲智完成。這就是我們要好好把握。
『果圓行滿,萬德純淨,見者無不獲大吉祥』。修行就是要這樣,乘過去的因,延續在今生此世,今生此世把握因緣繼續在人群中造福、增長慧命,這樣再延續來生來世,無量生世,一直到果圓行滿,萬德純淨。
我們一方面造福,一方面在五趣雜居地練就了去除無明、煩惱,堅持我們的道行。這個道是菩提道,正確的方向,我們要步步向前,這樣『純淨』,很單純、很清淨,修煩惱、去無明。我們因為煩惱多,才需要修。在人群中造福業,人群中充滿了濁氣,我們在濁氣中去體會,增長慧命,借這個因緣成就我們心靈的道場。所以,去除煩惱,在人群中修行,能夠到達純而淨,見者歡喜。
我們的德已經生生世世一直累積,無明生生世世消除,那就是『萬德純淨』,自然人見了就起歡喜心,起歡喜心,就滿心的煩惱放下了。從我們的修行中,讓人看了能起歡喜,放下無明,無不都是吉祥,這必定要好好修。
就如《賢愚經》裡有一段故事。有一位輔相,官做得很大,家庭很富有,唯一的缺憾就是膝下無子。聽人家說,去恆河邊求天神,絕對能得子。他就置辦了很豐盛的祭品,來到恆河邊,引導很多人來幫助他,用虔誠的心來敬天,求子嗣。
他就說:『我若能得子,我會用七寶來莊嚴您的寺院,為您的造金像。若是我這輩子得不到子嗣,可能我會用強烈的手段,用最糞穢的東西來污穢您的寺院,污穢您的金身。我在這裡說得到,做得到。』
河神聽了,心生恐懼,一國大臣說得到、做得到,到底要如何能賜子給他呢?趕緊稟報天神,天神就說:『他若是命中無子嗣,我也沒辦法啊!』『那怎麼辦?』再向上呈報,天王覺得:『我也無能為力啊!』後來就向帝釋呈報。
此時,正好天界有一位天人五衰相現,心生恐懼。帝釋就說:『你既然天福已盡了,你是不是可以到輔相的家裡投生?』這位天人回答:『我不要!請讓我投生在平凡人的家庭,因為我想要出家。天人雖然壽長、享受多,但是總有一天五衰相現,同樣要再墮落在六道中。我希望出家,了脫生死,不希望再享天福,更畏懼六道三途,我很怕。是不是能讓我在平常的家庭出生,讓我能自由出家?』
天帝就說:『現在輔相求子心切,你若成就他的願,在這個家庭出生,你要出家的願望,我會幫助你達成。』就這樣約定,果真這位天人就投生在輔相的家庭。輔相得子,歡喜了,請相師來為他看相、取名。相師覺得這個孩子很有福相,非是平凡人,問他:『你是如何得子?』他就說:『我是在恆河邊向著天神求子。』於是相師為這個孩子取名叫做『恆伽達』。在恆河邊求來的,達到你的心願,所以叫做『恆伽達』。
日子過得很快,將近二十歲的青少年了,這時候的心,求道心切,想要出家。『佛陀在這個國家弘法,我很好樂佛法,我的心願是出家修行。』向父母要求,再怎麼求都求不到他的心願,因為父母不捨,希望他能夠傳承家業。但是他求出家心切,就離開家庭。他心想,這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沒有機會出家,不如我結束這一生的生命,再投生到平凡人家,才有機會修行。就這樣,上高山,往下跳,但是,跳下來正好掉落在很茂盛的樹叢,毫髮無傷。
『既然這麼高的山跳下來也傷不了身體,不然我去跳水。』到河邊跳水,偏偏沉下去又浮起來,還是沒死。怎麼辦?想,想一個辦法,『去冒犯國王,希望他判我死刑。』他得知國王的御園裡有一處嬪妃的浴池,一群宮女陪著嬪妃們在那裡沐浴時,他就侵入園中,將嬪妃們脫下來的衣服抱著,故意站在那個地方被人看到。守衛者稟報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一時震怒,命人用箭射他,竟然弓箭飛出去了忽然間又回頭,支支弓箭出去,每一支弓箭都回頭。
阿闍世王嚇到了,趕緊將這個年輕人叫過來,『到底你是什麼人物?是龍神或是鬼怪?』他就說:『國王,您若能滿我的心願,我就把我的身分告訴您。』阿闍世王就說:『可以。』他就說:『我是輔相的兒子,我要求出家,但是我的父親不肯。沒有父親的允許,我無法出家,所以我想要死,想要投胎,來世可以出家。國王,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這國王聽了,『出家,這麼簡單。好,我成就你。』因為現在的阿闍世王已經信佛,也皈依佛了,所以知道成就他人出家是一大功德,他就將這位年輕人送到佛陀的面前。佛陀歡喜,讓他出家,現比丘相,佛陀為他說法,心開意解。阿闍世王看了,恆伽達現比丘相,聽佛說法,心開意解,一定是有他的大因緣。
『是啊!有他的大因緣。』佛陀就又說了一段因緣。這段因緣,就是在很久以前,某個王宮裡宮女在獻舞、唱歌,有一位年輕人在牆外聽到歌聲,那聲音之美妙,不由自己也大聲和著音律唱出來。國王聽了起怒心,命人去把他抓起來,要把他處死。
一位大臣從外面走進來時正好看到這位年輕人被抓住了,他就問侍衛:『這位年輕人犯了什麼法?』『他在這裡大聲唱歌,國王不高興,要將他處死。』這位大臣說:『這罪不至死。你暫且等一下。』大臣向國王說:『這個人罪不至死,國王本意歡喜作樂,何必發怒以至損傷生命?這個年輕人,就放他去吧!』
國王聽大臣的勸,就放他去了。這位年輕人知道大臣救他的命,為了報恩,請求大臣:『我願意在您身邊為奴僕。』這樣經過幾年盡心伺候,幾年後,這位大臣就問他:『我只是出個聲音替你求情,你這麼多年忠心耿耿地伺候我,你難道沒有什麼要求嗎?』他就說:『我假使有要求,就是我已看盡了人間,聲與色會令人喪失了生命。我就是因為聽到音樂,起了聲色的歡喜,不由自己唱歌作樂,這樣差一點送命了。是您救了我,我才會這樣來回報您。您問我有什麼心願,我想要修行。』大臣說:『好,滿你的願,讓你去修行吧!』
他就很認真,到了山林去專心修行。經過了一二十年過後,真的心意開解,成就了辟支佛的果位,對天地宇宙、人生無常道理透徹。這個道理,他很想要回來與大臣分享。大臣看到他的成就也很歡喜,趕緊供養。在這供養之後,辟支佛現神通,離地騰空。這位大臣心想,修行可以這麼逍遙自在!確實人生無常,難免生、老、病、死,也是很苦。雖然我身為一國的大臣,有權有名,萬一沉溺在聲色中,我的來生來世又是變成什麼呢?我現在也年老了,好,我也願意修行去。
這位大臣就發一個願:『我將來修行,我希望來生來世能見佛,出家能得佛的真理,斷除生死,成就大涅槃。』這是他的心願。
佛陀將故事說到這裡,向阿闍世王說:『你知道嗎?現在的恆伽達就是當時那位大臣。他救了一個人的命,同時成就他出家,他又發大願,將來能在佛世出家修行,能斷生死。一直發願成佛,那就是現前這位恆伽達。』
這個故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知道,六度萬行,雖然是很長久的時間,累生累世,有願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去修,總有一天也能滿願,得大吉祥。這就是學佛要有大信心。
前面經文說,『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天人也有五衰相現之時,所以天帝成就這位天人再來人間了。的確人間盲瞑,很多的苦惱,假使沒有很透徹瞭解,生生世世就是『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這樣一直一直不知求解脫,都是在長夜中增惡趣,墮落地獄,要再來生人間都不容易,何況再生天上,更不容易啊!所以,在人間要求得解脫,真的是很困難。
下面經文說,『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眾生,長久的時間若沒有導師、沒有法來牽引,我們一直都在無明中、黑暗中,再入更黑暗的地方,就是不斷造作無明煩惱,愈複製愈多,所以叫做『從冥入於冥』。這樣離佛愈遠了,『永不聞佛名』。現在看到佛已經『得最上安隱無漏道』,看到佛已經成就了,萬德圓融,成等正覺。是大通智勝佛坐十小劫,天人護法,這些天人已經看到,佛已經成就了,所以『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天與人,有佛出世、有法可聽,這就是最大的利益,所以大家很歡喜。『是故咸稽首』,佛陀已經成就了,天人應該要稽首禮拜來恭賀、祝福,祝賀佛已經圓滿覺悟。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從冥昧心,造冥昧業,受冥昧苦,從迷冥入於迷冥,永不獲聞佛之名。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就是從黑暗昧了我們心的良知,造很多的無明,我們的良知也已經暗了,所以『造冥昧業』。昧了良知,失了良知,所以就去製造很多的煩惱,去製造很多的惡業。
『從迷冥入於迷冥』,就是在迷茫、冥暗的地方,又再入更迷茫、更黑暗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眾生,一世比一世更無明。因為我們都一直帶業,不斷複製下去,所以『從迷冥入於迷冥』,又更迷了,因此『永不獲聞佛之名』,不聞佛的名字。我們凡夫就是這樣,『捨生受生,不離惡趣』,所以叫做『從冥入於冥』。捨這一世,再來生來世,都沒有離開這五趣雜居,很無明的人間。
⊙將遇佛而未及見佛,已遇佛而不欲聞法,既見佛而不識佛。如六師之徒黨,此等迷人乃盲瞑之習所使然。
『將遇佛而未及見佛』。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佛教,『我拿香拜拜,求我的功名,求我的……』。這就是遇佛只懂得拿香拜拜,只懂得求,其實無心瞭解佛是什麼,為什麼會有佛在人間?他以為佛只是在保佑人而已,不知佛是大覺者、是開道者、是說道者,他都不知,只知道要求。
『已遇佛而不欲聞法』。雖然見到佛了,但是他就不歡喜要聽法。佛陀是為一大事因緣要來開示眾生,你看到佛,不想要接受佛的開示,不想要聽法,見到佛和沒見到佛不是一樣嗎?
『既見佛而不識佛』。雖然見到佛,但是也不認識佛。像這樣種種因緣錯過,這都是迷。就如佛陀的時代,很多外道教,六師,這些都是在迷惑人,不只迷於法,還迷於人,將人引導至盲瞑的修行方法,這也是很辛苦。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天人看到佛成佛了,這世間已經能夠安穩下來了,天與人能夠得到佛所說法。所以『今佛世尊得成無上安隱寂滅無漏聖道』,就是因為不忍眾生造諸惑業。佛之所以修道成佛,就是不忍眾生造作惡業,心中充滿無明惑,所以他成佛就是要度眾生。知道眾生去造作惑,惑就是無明,造作無明業,所受的是生死逼迫之苦,沉淪在惡道裡,這是眾生造業的結果。因為這樣,修行成佛,覺悟法要入人群。
⊙不忍眾生造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惡道。即為種種開示,除不善法,置之善處,令彼獲得安隱快樂,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即安隱無漏道。
『為種種開示,除不善法,置於善處』。讓大家清楚瞭解,法就軌道,不可造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讓這些眾生有反省的機會,能回頭是岸,讓這些眾生有一個法可走,有一條路可找。這是佛成道,『令彼獲得安隱快樂,寂靜妙常』。向眾生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一個安穩快樂的地方,教人們如何修行。所以,紛紛擾擾的世事,世間的無明能完全熄滅,能人人所得到的就是互愛、互相尊重。這就是大慈的心,希望人人能過著平安無災難的生活,這就是佛的目標。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我等諸人及餘一切天人之眾,是得最上廣大利益。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佛能夠成佛,圓滿覺悟,這是天與人最歡喜的事,我們大家最高興了。所以『我等諸人及餘一切天人之眾,是得最上廣大利益』,這就是一佛出世,天、人大利益,能夠走這條光明的大道。
『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因此天與人都很歡喜,大家用最虔誠的心來恭敬禮拜。『稽首』就是五體投地。『歸命』就是皈依。身心奉獻來皈依無上的世尊,世所尊重的大覺世尊。這是大通智勝佛成佛,天、人全都皆大歡喜。
大家要知道,一尊佛要成就,不是容易的事,必定『因六度行』,不斷修行,生生世世悲智雙運,一直到圓滿無缺,大圓鏡智現前的程度,心很單純,清淨無染穢。我們修行,到底如何能讓我們的心清淨無染穢呢?那就要看我們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法用在生活中,如何能影響人人同享法樂;在生活中,大家生活得很快樂,做事情都是『這也是真理、這也是法』,這樣享受在工作中,沐浴在法流中,這樣就是最快樂。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