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23日】身心不動垂得佛智

Community:
Branch:

『當知人人本有之大通,何不審察一番無漏法,通達淨微妙智無礙勝,是眾生無始來今本具。』

用心啊!我們要瞭解,人人本具有『大通智勝』這念無始以來的佛性。我們一直向外求,求那麼久、那麼久以前那尊佛,到底是如何覺悟的,是如何修行成佛,不如我們好好自己審察一番,自己向內找,找出無漏法,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

我們人人都有一分不增不減,與佛同等的佛性,只是我們一念無明,佛法真理常常在自己的內心漏掉了。這是因為外面的無明不斷來覆蓋,所以我們要好好縝思,下功夫在我們這一片遼曠無涯的心地,好好來找,找出我們這片與大通智勝佛同等的佛性。若能這樣,就是『通達淨微妙智無礙勝』。這種『通達淨微妙智』,很乾淨微妙之智,就是通達一切無礙,勝過了一切,這就是我們本來具有。

『是眾生無始來今本具』。這分本性是我們與生俱來,是眾生無始來今,從過去的過去,很長久的時間一直到現在,它還在。我們若能相信佛所說法,好好將法入心,行在法中,入人群中去結善緣,同時觀察眾生煩惱中的菩提種,人人煩惱即菩提,每一位眾生都是本具與佛同等的智慧。所以,我們在人群中看眾生相,在人群中找出這分淨而妙的智慧,這別無他處可尋。我們的心地無處不在,空間有多大,我們的心就遍多廣,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離開我們的覺性本體。多用一點心啊!我們自己擁有無量的財富,不要這樣讓它漏失了。

前面經文說,『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大通智勝佛的佛壽有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很長壽。昨天我們解釋過了,『五百』譬喻五道,『四十』譬喻四生。為什麼在這裡以大通智勝佛壽來譬喻呢?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我們眾生人人本具佛性,卻是這麼長久的時間,在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這樣不斷輪轉在五道四生之中。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其實我們人人的心都有一個菩提場,只是我們的魔軍未破,我們心裡還有很多的煩惱魔。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已經這麼久的時間坐道場了,在那個地方坐道場,但是還沒辦法突破,仍是佛法尚未現前,因為還未破魔。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垂得,臨得。

經文這個地方所說,『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垂得』就是將要得到了,臨得。這麼長久的時間,我們總算是得到佛法了。以凡夫來說,流浪在五道四生中,有多少人沒辦法聽聞佛法,不知有佛教,卻是我們很有幸,我們不只聽到了,我們又在身體力行。這時候我們接觸了佛法,『垂得』,就是將要得到了,已經差不多,這個法已經快要接觸到了。所以『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近要得到佛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無上正等正覺,即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人人都有,貴族的人有這分覺知,賤族的人同樣有這分覺性,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不只是人,所有的動物,四生五道都有這分覺性,都是平等,這叫做『慈悲等觀』。慈悲等觀就是無上的智慧,是真理,是無上的智慧。

⊙而諸佛法不現在前:以悟道故,見諸佛法近在目前,而漸不現,今將欲得,故云不現在前。

『而諸佛法不現在前』。這麼長久的時間,這些道理還未真正透徹;才將要得到而已,還未真正得到。用這麼長久的時間求佛法,因為魔軍未破,所以『諸佛法不現在前』。

『以悟道故,見諸佛法近在目前,而漸不現』。還差一點點,明明就知道,到底還差這一點點;差這一點點,就是表示『今將欲得』。現在開始坐道場這當中,與道已經很接近了,只是魔軍未破。道理都差不多知道了,但是心念還有雜質,還差一點點的雜質,就如雜念,魔軍還未完全去除。

下面的經文再說,『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時間好久啊!在那個菩提場一坐下來,一小劫還無法現前,乃至到十小劫。從初時一直到長時,經歷過如是長時間,從一小劫乃至十小劫,這當中還是要等待到破魔之後,經歷要這麼久。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經歷如是長時間,將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破魔之後,經如許時。

所以,這麼久的時間『結跏趺坐』。大家腳痛了沒?坐久會痛吧!但是,這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還有那個『痛』的心念──坐著怎麼會腳這麼痛,時間這麼久?這就是時間久,從初劫一直到十劫,在結跏趺坐中真的是很累。

⊙結跏趺坐:兩足相結,加趺而坐。結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即盤膝而坐,略有二種:降魔坐、吉祥坐。

『結跏趺坐』,就是『兩足相結,加趺而坐』。腳與腳這樣疊起來,結合,這樣叫做『結跏趺坐』。佛陀的坐法,就是盤膝而坐,差不多有兩種:降魔坐、吉祥坐。

『先右足置於左腿上,再左足置右腿上』,這樣叫做『降魔坐』。若是先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就是叫做『吉祥坐』。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下功夫。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即不離菩提樹,演大華嚴。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身與心都不動。就是『不離菩提場』,坐在菩提樹下,還是在菩提場中,法還是不斷不斷思惟。(大通智勝佛)雖然不斷一直思惟,但是『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而諸佛法猶不在前:攝靜雖久,猶未得成正遍知覺,故未現前。

雖然是很用心結跏趺坐,坐在這個修行的大道場裡,但是法還不現前,就是『攝靜雖久,猶未得成正遍知覺』,還沒得到;法都差不多知道了,但是那個境界還未體悟出來。正遍知,只有法都知道了,不過還無法得到正遍知覺。『故未現前』,法都知道,但是那個剎那的時間還未到。

⊙如是大通佛起悲思惟,欲度眾生縝思方法,即今三七日思惟,欲度一切,契發弘誓無量願心。

大通智勝佛經過了這些法之後,就起悲念,開始這念悲心思惟。『欲度眾生縝思方法』,要如何度眾生?很謹慎,很細膩去思考。這時候已經開始關懷到眾生了。

就在這『三七日思惟,欲度一切,契發弘誓無量願心』。這三七日間,他的一念心與大地眾生的心契合起來,就是發弘誓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開始非常的綿密思考。

⊙得正菩提,到實智之彼岸,已證諸佛智慧之精體妙諦,即今睹明星,瞬時覺性與虛空法界融合一體,稱性悟道。

『得正菩提,到實智之彼岸,已證諸佛智慧之精體妙諦』。就是一直從這方面去思考,縝密思惟,好好地思考,如何才能到達這樣的境界。『即今睹明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賭明星,那個心是密集在大地眾生,這當中『瞬時覺性與虛空法界融合一體,稱性悟道』。這個時間,真真正正從這當中忽然間心與天體合而為一,遍虛空法界。悟道的時間就是這麼瞬間,這樣夜睹明星的接觸。

⊙三七日思惟:得成佛道後,三七日間,觀樹經行,思惟如何說妙法化度眾生。

覺悟之後,就是決定要去度眾生,『三七日間,觀樹經行』,在那裡經行,思惟如何說妙法來化度眾生。修行不論你如何修,到最後還是為關懷眾生。這是體悟眾生的苦難之後,悲心起,做思惟,到底要如何度生。

所以《方便品》有一段經文,『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這是在《方便品》中,我們誦經的經文也過去了,我們聽的時間也過去了,應該大家要很用心,再回歸過去,思考過去聽的法。

⊙身心不動:身不動,威儀寂靜也。心不動,妄念寂滅也。

身不動,就是『威儀寂靜』;心不動,就是『妄念寂滅』。這叫做『身心不動』。

我們修行就要修到身心不動。我們學佛不為其他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攝心,時時都體會佛性不離開我們。智慧是在日常的知識中『轉識為智』,若能夠這樣,我們就會付出無所求。我們在時間、空間,在人間這個時候,就是大通智勝佛現前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