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21日】人皆本有大通智勝

Community:
Branch:

「當常思惟修靜慮心體,人皆本有之大通智勝,無盡無窮即佛性無始,無漏大通達清淨性妙。」

最近不斷提起大通智勝佛,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尊佛?大家應該都還記得,無法描述大通智勝佛開頭的因緣,無始的無始,無盡始的無始,真的是沒有盡頭。要說他的時間,那是很長遠、很長遠,長遠得集很多的算師,就是很多的數學老師,包括他的學生全部,大家的智力合起來計算,他的時間到底多久了?沒辦法算出來,真的是沒辦法計算。

所以,既然沒辦法計算大通智勝佛的由來,不如我們「當常思惟修,靜慮心體」。外面的數目既然沒辦法算,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修行,集中我們的精神好好地修定心、很清淨的心。大家知道,「思惟修」叫做「定」,「靜慮」也是叫做「定」,心沒有雜染、無穢垢,這種心就是我們的「心體」。我們的心體是什麼呢?是大圓鏡之智。大圓鏡智,就是我們人人清淨的佛性,人人本來就有了。

「人皆本有之大通智勝」。其實,大通智勝無窮無盡無始就已經有,只可惜我們就是被無明覆蓋了,這面大圓鏡還沒有顯現。我們的大通智,智性若展開來,同樣是無盡無窮。這是佛性無始,無盡頭,沒辦法說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有佛性,很久遠、很久遠以前就已經是人人本具了。

「無漏大通達清淨性妙」。人人本來就有這念非常清淨、無染垢,法都是具足在我們的心。我們本來就是無漏,真理全部歸納在我們的心性裡,我們明明本具,卻偏要向外求而已。

「無漏大通達清淨性妙」是人人本具。每天在聽經,現在每天照樣還是說,在無量劫數,長久的時間以前,大通智勝佛,他的時間有多長啊?再接下去要描述的時間還是很長,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用心,絕對能將這些無明撥開,大圓鏡之智絕對會現前,只要你有心。

前面的經文說,「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墨,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就是這麼長的時間。

接下來經文又說,「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這麼長啊!前面已經說那麼多了,後面還需要再說嗎?經文是這樣。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如是經過千千國土,若曾著點,及不點者,是等無數微塵世界。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就是說,「如是經過千千國土」,很多很多的國土過去了,「若曾著點,及不點者」,這些國土有點、沒點的,「是等無數微塵世界」。

⊙復盡抹為塵,一塵為一劫:盡地種物體,復以諸千世界,盡抹為塵,以一微塵而為一劫。

凡是有國土,不論塵墨有點過、沒點過的,將這些世界「復盡抹為塵」,所有山河大地等等,全部再磨為塵,「一塵為一劫」,一粒沙為一劫的時間。

這個「劫」,大家很清楚了,經過一增劫、一減劫才是一小劫而已,總之,時間很長。「盡地種物體,復以諸千世界,盡抹為塵」,全都將它磨成沙土,「以一微塵而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盡上如是地種物已,其所經劫,復過此數。

那尊佛,就是大通智勝佛,經過這麼長、這麼久,盡以上所譬喻過的地種,土地上所有一切的物體都磨成沙,這些沙塵譬喻為時間,長時間。「其所經劫,復過此數」,經過的時間比現在所譬喻的時間更多,真的是無法計算的時間。

下面這段經文說,「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這是譬喻如來的無礙智。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釋迦如來以無礙智,知彼大通滅度之相。

釋迦牟尼佛說,所有的佛,包括他本身,覺悟之後的智,智體是遍虛空法界,這種無礙智,他能瞭解「塵點劫」那麼長時間以前的那尊佛。就是以現在釋迦牟尼佛再回憶過去那位大通智勝佛,他那時候一直到了滅度的形態,釋迦牟尼佛來回憶過去。

⊙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及見彼佛所化聲聞及菩薩眾,猶如今日所見無異。

那時候的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就是那時候,大通智勝佛在說法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有聲聞,也有菩薩。過了很長的時間,大通智勝佛滅度那個境界,一直到現在,釋迦牟尼佛對那個過程還是記憶猶新。所以說,「見彼佛所化聲聞及菩薩眾,猶如今日所見無異」,與現在大家所看到的一樣,就是這樣的過程。

大通智勝佛那時候在度化眾生,當時眾生要接受佛法也不容易,那時候的眾生根機也是不整齊,也是有聲聞、緣覺、菩薩,那尊佛在說法,最後同樣是講《法華經》。所以那尊佛,大通智勝佛,教化的過程與現在佛相同。

⊙諸比丘當知:告諸比丘,當知是事。當知下,乃警省之語,謂人人本有之大通,何不審察一番。

「告諸比丘,當知是事」。我現在所說的,大家要知道,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當知」就是知道,就是讓大家警省之語,大家要知道。

雖然時間經過那麼久了,以如來的智慧跟大家說,大家要很警覺,當下自己內心要好好靜思修,用定心來反省自己,為何現在還是凡夫呢?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為何到現在還是在聽聲音要來瞭解法?應該人人本具佛法在心裡。所以,大家要用心去體會,這不是在說故事,是法。《化城喻品》、大通智勝佛,這不是故事,是法。

這就是佛陀的慈悲,要大家知道,這種無始以來的真理,法就是「人人本有之大通」。所以我們「何不審察一番」?自己要好好思惟修,反省一下,好好從外面自己來審思,來反省我們自己。我們若好好靜慮自己的心體,好好來思考,我們的本性也是同樣存在大圓鏡智。

「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人人這個佛智是很清淨,回歸到很清淨,就是最微妙的智慧。「無漏無所礙」,我們所有的法都沒有漏失。

⊙淨微妙:三智一心故淨,一心三智故微,非三非一,而一而三故妙。

「佛智淨微妙」。「三智一心故淨」,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具足於一心。「一心三智故微」。「非三非一,而一而三」叫做妙。

我們的心、腦,其實我們的心腦裡面到底隱藏著多少業種?很多喔!我們的八識田中所隱藏的善惡業很多,我們好好去用心,這實在是很微妙。

「非三非一,而一而三」,所以叫做妙。一心三智,其實非三;三其實歸於一,就是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叫做「無漏無所礙」。

⊙無漏無所礙:見甲而遺乙,謂之漏;見彼不見此,謂之礙。佛以無漏無礙之智,見彼佛及其聲聞、菩薩之滅度,宛如見之於今日,所以為淨妙之智。

我們普通凡夫,「見甲而遺乙」,我們若是看見甲,就忘記乙了。我們在讀經不就是這樣嗎?看到第一行,讀過來,第二行、第三行,一心無兩用,所以這樣一直讀下去,前面就忘記了。這叫做「漏」,漏掉了。

所以「見彼不見此,謂之礙」。看到那裡,就沒看到這裡。我現在看到前面,我並沒有辦法看到後面,這就是障礙。你們也是一樣,你們只是看前面,你們也沒有看到後面,這就是障礙。但是佛智就無漏無所礙,一切的道理,前後、上下、周圍都無所礙,這是佛的智。

「佛以無漏無礙之智」,所以他能夠透徹瞭解,「見彼佛及其聲聞、菩薩之滅度」。彼佛就是大通智勝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看過去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那時候的聲聞、菩薩及佛滅度,那個世界、那個時代,「宛如見之於今日」,就像在看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候。這就是佛所以稱為「淨妙之智」,這就是佛智。

⊙通達無量劫:善能通達無量劫前所有之事。通達:通也。如來觀昔如今,大通智勝現也,大眾不知久遠事者,大通智勝未現故。

「通達無量劫」,佛智能通達無量劫前所有的事情。「如來觀昔如今」,我們的釋迦佛已經開悟了,他與天體合一,所以能觀昔如今。看,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看那個時候的事情,記憶與現在一樣,大通智勝佛就是現前。那麼久以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拉來到現在,「大通智勝佛」是在我們人人的心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大通智勝佛現」。

「大眾不知久遠事」,我們大家都不知,因為我們還是凡夫,「大通智勝未現故」,因為我們內心的大通智勝還未現前。釋迦牟尼佛,他是「大通智勝」本來就在他的心裡,而我們人人也是本具,有無始無始以前的大通智勝,本來我們就無所礙,我們有通達天體宇宙的大道理,人人本來就有這種無障礙的大智慧,只是我們受到無明煩惱覆蔽。所以我們現在要回歸,「當常思惟修靜慮心體」,我們應當要好好思惟修靜慮心體,專心來瞭解、審思我們的心體,我們的真如本性。

所以,人人本來就有無漏大通智勝、清淨的性妙本體存在,只希望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