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13日】滅三妄惑度二生死

Community:
Branch:

『滅,是即涅槃,滅見思塵沙等無明三種妄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大患永滅超度。』

這就是滅度的意思。到底要滅什麼呢?每天我們都說,眾生無明,煩惱迷惑太多太多了,所以,修行就是要滅除一切煩惱無明惑。量有多少呢?就像塵沙一樣,那麼多啊!這麼多的無明,都在妄惑之中。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就是這樣不斷迷妄了我們。其實,這三種妄惑是空幻,偏偏眾生都執著在這空幻的名利、物質等等,造作了很多的你爭我奪,這麼多的事故就不斷衍生出來。

佛陀教育我們就是要滅,滅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寂滅、寂靜的意思。寂靜、寂滅,意思就是說,一切的虛幻無明、見思煩惱完全滅除,這叫做滅。

度,是度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粗相,生、老、病、死,人人都逃不過。在這分段生死,哪怕是聲聞羅漢,佛陀來人間也是一段時間,從生到入滅是八十年,這一段時間的生命,這叫做分段生死。但是,聲聞羅漢、緣覺已經瞭解道理,不想再與因緣糾纏,才會取獨善其身,不敢再來分段生死。所以要度,想要度過這分段生死。

不過真正涅槃的關鍵在哪裡呢?變易生死,那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見思惑這麼的微細,起心動念這種變異,縱然已經斷了分段生死,羅漢、緣覺,道理透徹了,卻是變易生死還在。那我們全都淨化了嗎?我們若將這個心念的變異,見思淨化了,那就是我們的真如,就是我們的本性了。我們若全都淨化,斷了我們的變易生死,才是真正自我掌握著生命的來去,我們自己掌控得住。

斷了生死,就是自度、度他。自己已經自度了,就如聲聞羅漢、緣覺,道理很清楚,自度了,但是他還必須度他,這樣才有辦法了斷變易生死。因為,自我淨化,生死自在,去來無礙,來是為了眾生而來,是有使命而來,這才是真正斷生死;不是凡夫的生死,帶業而來,不是。

這兩種生死大患永滅,要超越,度,度過了凡夫帶業而來的大患,由不得自己,這種的無明、煩惱、塵沙所造成的帶業來生,這完全滅掉了,所以叫做『大患永滅超度』。超越,度,度了分段生死,度了變易生死,度過凡夫無明。這需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才有辦法滅與度。

『滅度』這兩字,是我們要放在很長很長的時間,修行的過程,『塵點劫』,很長的時間,這樣從無始一直到現在,無法說它的開頭,一直到現在。這要很用心去體會佛法。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過去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不斷不斷修行,已經十德具足,十號完成。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經文。

接下來經文,『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

釋迦佛開始又說,大通智勝佛成佛之後,他的國土名稱叫做『好城』,劫名叫做『大相』。

大通智勝佛,所成佛的國家與他的劫名,都已經成就了,就是『一乘實相之果佛』。

⊙大通智勝,乃一乘實相之果佛。此智之體,太虛為大,無可比擬,三千塵點劫數、物種量數無與等,名勝。

『大通智勝,乃一乘實相之果佛。此智之體,太虛為大,無可比擬』。這尊佛的智有多大呢?智體,要告訴我們多大,用太虛來譬喻,太虛,虛空法界這麼大,也無可比擬。這就是大通智勝佛的智,智慧有這麼大,所以叫做『大通』,通徹了一切,開闊如太虛。太虛這麼大,還比不上大通智勝佛的智體。若要說他的智體到底有多大?就是比虛空還要大。

『三千塵點劫數、物種量數無與等,名勝』。所有的物種有多少啊?不論是人種、動物種、生物種,或是植物種等等,都無法與大通智勝佛的智相等論,所以名為『勝』。

所以說,『大通智勝』,既覺悟的覺者,既覺悟的本性,就是法的源頭。源頭的覺性就是這樣,這麼開闊。

⊙此中明宿世因緣,先舉過去佛為結緣之所在。過去無量……等,表所證超出群數之外,首於有物之初。不唯顯大通成道之久,正明諸子受化之深。

這當中就是在表明宿世因緣。這個宿世因緣有這麼長,我們與佛的緣,佛陀與大通智勝佛,那麼長久以前修行一直一直到現在,這是明宿世因緣。十六王子在大通智勝佛的座下,一直到現在,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這個因緣有那麼長。所以『先舉過去佛為結緣之所在』,就是從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開始。

『過去無量』,『表所證超出群數之外』。這麼長久,這樣的修行,已經是超出了群數,『首於有物之初』。那是很長久,從開始以來。我們常常聽到盤古開天地以來,那就是最原始了。『不唯顯大通成道之久』,不只這樣,也是『正明諸子受化之深』。就是最初那時候,十六王子開始要來接他的法脈,分布在不同的世界去度化眾生,這就是要說出這麼多的諸佛在人間、在此世他方,在化度眾生,很深的緣。

⊙以理推之,是眾生本源之覺體,眾生自迷色心之後故小而不大,封滯無明之殼故礙而不通,潛伏藏識之內故劣而不勝。

『以理推之,是眾生本源之覺體』。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無始以來就是帶著這樣的本覺佛性。只是一念無明,『眾生自迷色心之後』,我們一念無明開始自障,『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因為我們自己停滯在無明殼裡,『故礙而不通』,這個無明殼將我們包住了,無明埋藏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潛伏藏識之內』,『故劣而不勝』。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我們很劣,但是大通智勝佛是勝,已經超越了。

⊙若能了色心之迷滯,破無明之封殼,則智勝現前,生佛無異。

我們若能了斷這種色,外面的境界,一切人事物的煩惱等等若突破,這種迷惑若能斷除,那就是破無明,我們就能突破無明封住的這個殼,『則智勝現前』,我們自性的智勝佛也浮現出來了,眾生與佛就沒有差別了。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來我們與佛是平等,偏偏就是無明覆藏在我們的業識裡。

⊙其國名好城:將來依止之國土名好城。佛名大通,通由定發,所應之國,禪定為城,故名好城。

『其國名好城』,就是『將來依止之國土名好城』。那尊佛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修行,他所依止的國土,名叫做『好城』,很好的國土。『佛名大通,通由定發』,這尊佛已經思惟修,長時間都在定中,這念定心,不論是什麼樣的境界來,他的心都是很堅定,所以『通由定發』,因為定才有辦法心智通達,我們若沒有定心,永遠都是繞在這個無明殼裡。『所應之國,禪定為城,故名好城』。這個國家安住的地方,禪定就是它的城,可見思惟修這個定力、定心,這就是大通智勝佛所住的地方。這正是教我們修行要定。

⊙劫名大相:大通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佛壽尚爾,其劫又長,時相、事相、佛菩薩相,一一廣大,故曰大相。

『劫名大相』。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這麼長啊!『佛壽尚爾,其劫又長,時相、事相、佛菩薩相,一一廣大』。都是很大、很長。他的國土,那個城所住的,不論是時間,不論是人事物,不論是眷屬,都是菩薩相,真的是一一都很大,大得數字無法標出,真的是很大。釋迦佛要告訴我們這麼大。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告諸會眾,彼大通佛過去已久。甚大久遠者,言此佛去今久遠之時分甚大也。

『諸比丘!彼佛滅度以來甚大久遠』。那尊佛滅度到現在,時間很長久了,『甚大久遠者』,就是說『此佛去今久遠之時分』,很長久了。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積塵成土,積土成地,一切微塵是地大種,欲譬劫久,故舉大千所有地種。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三千大千世界土地上所有種種的東西,所累積下來的塵沙成土,這些東西累積成地,將這些東西一樣一樣都變成為土地,『一切微塵是地大種』,就是土地有多大,物種就有多少。『欲譬喻劫久,故舉大千所有地種』。為了要譬喻這麼多,所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形容。

⊙地種:地為四大之一,以能為能藏能生一切之因,故名為種。地種即專指大千世界中,地大之質量而言。

大地能生長一切,能造作一切,能藏一切。看看大地所載的東西,能藏一切,能生一切,這是因,故名為種。大地,互相為因,互相為緣,很多。

地種,就是『專指大千世界中,地大之質與量而言』。實在無法用數字來譬喻,只好用『地種』,將大地所有一切萬物,包括沙土等等都算作世界,是物量、時間都絕對無法算數出來。

所以,我們學佛真的要很大耐心,要如何才能滅度,到了真正是靜寂的境界呢?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時時有思惟修,定心來思惟。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